“国子监祭酒”这一官职中的祭酒与酒有关系吗?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千问解读】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设置“太学”时还没有国子监祭酒这一职务。
网络配图 国子监祭酒始于西国子祭酒。
西晋初立“国子学”,旨在突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功能,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咸宁四年,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
改名国子寺。
时,改寺为学。
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
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
龙朔元年,东都亦置监。
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
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从四品﹑司业正六品、监丞正八品、典簿从八品各一员。
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
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网络配图 历史上很多知名的官员担任过国子监祭酒这一职务,比如:、等。
看来看去,祭酒都与酒无关。
的确,国子监祭酒与酒真没什么关系,他们管考试,不管喝酒。
但祭酒这个名字却与酒息息相关。
祭酒的意思是酹酒祭祀。
早在商周时期,在祭神等祭祀仪式上,必须用酒。
而祭祀用酒一事要由尊贵者或长者来执任。
为此,人们把位尊者或年长者称为祭酒。
由于祭酒是尊者或的长者,在汉平帝时设六经祭酒一职,后又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网络配图之后的西晋改为国子祭酒。
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宫。
从此祭酒就与酒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国古代官职名称与酒有关的还有很多,比如:司业祭酒、侍中祭酒、史学祭酒、南阁祭洒、律学祭酒、门臣祭洒、军师祭酒、参军祭酒、经学祭酒、等等。
这些祭酒官职都与商周时期的祭祀有关,但后来都与酒没有关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耶律留哥,一次起义,催生三个政权,被成吉思汗封为“辽王”!
知名小说家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中,提到长白山有一个“东夏国”,神秘的东夏“万奴王”是一个长着十二只手的怪物,在历史上,东夏国确确实实存在过,但十二只手的东则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东夏国的建立者是金国将领蒲鲜万奴,他能够建立割据政权,完全得益于一位契丹人的领导的反金起义,这位契丹人就是“东辽”政权的缔造者耶律留哥! 耶律留哥,是辽国宗室后人,其祖先在辽国即将覆灭之际降金,耶律留哥出生于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入仕于金,被授予北边千户一职。
十三世纪初,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连年南侵,屡败金军,为了削弱金国实力,成吉思汗极力拉拢金国境内的契丹人,鼓动他们举行反金起义,袭击金军后方,配合蒙古大军作战,在成吉思汗的策动下,金国北部的临潢府和泰州等地的契丹人先后多次举行了起义,都被金国镇压下去。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野狐岭之战爆发,在这场决定蒙古与金国双方命运的大战中,蒙古,金军精锐部队遭到重创,此后,金国沉底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处处被动挨打。
金国统治者担心契丹人与蒙古人联合行动,加强了对契丹人的防范,“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金国的措施,引起契丹人的强烈不满,也使得耶律留哥“不自安”,有了反金的想法。
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也就是野狐岭之战的第二年,耶律留哥跑到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一带,“纠壮士剽掠其地”,正式举行了反金起义。
金国派军队围剿,耶律留哥且战且走,与其他反金的契丹义军会合,当时,金国北部的契丹人,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戍边、养马等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生活困苦不堪,比如,金世宗时,为了防备蒙古,大规模征调契丹人修筑界壕,金章宗时,再次役使数万契丹人修筑界壕和边堡,金国北方的契丹人负担沉重,,纷纷响应耶律留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部队就扩充到数十万人,耶律留哥被推举为元帅。
这次契丹人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耶律留哥深知仅凭自己的部队无力与金国抗衡,打算归附于蒙古,寻求庇护,半路上,遇到了攻入辽东的蒙古军,耶律留哥对蒙古将领按陈那衍说:“我们是契丹军,去投奔蒙古的,人困马乏,故逗留于此(4)”,按陈那衍大喜,同意接纳,于是,“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 耶律留哥率领契丹军和蒙古军结盟后,按陈那衍领军返回蒙古,称“吾还奏,当以征辽之责属尔。
” 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金国派遣将领胡沙率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来征讨耶律留哥,“声言有得留哥骨一两者,赏金一两,肉一两者,赏银亦如之,仍世袭千户”,耶律留哥自认为寡不敌众,打不过金军,就向盟友蒙古求援。
成吉思汗连忙派“按陈、孛都欢、阿鲁都罕引千骑会留哥,与金兵对阵于迪吉脑兒”,得到增援的耶律留哥勇气大增,派侄子耶律安奴为先锋,横冲胡沙军,大败金军,然后把俘虏和缴获的辎重献给成吉思汗,作为出兵相助的酬劳。
当年三月,众人推举耶律留哥为王,立妻姚里氏为妃,坡沙、僧家奴、耶的、李家奴等为丞相、元帅、尚书,统古与、著拨行元帅府事,国号辽,史称“东辽”。
金国皇帝宣宗派使者青狗来招降留哥,没想到,这个名叫青狗的使者,审时度势之后,反而投降了留哥。
金宣宗大怒,派遣宣抚使蒲鲜万奴率领四十万大军再次攻打留哥,却被留哥归仁县北河击败,蒲鲜万奴收容溃兵逃往东京(今辽宁辽阳),贞祐二年,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贞祐三年五月,中都被蒙古军攻占。
蒲鲜万奴看到金国大势已去,就在当年十月,“僣称,国号大真,改元天泰”,第二年,蒲鲜万奴向蒙古投降,“以其子帖哥入侍,既而复叛,僣称东夏(10)”,这就是小说《盗墓笔记》中提到的那个捉来建筑大师汪藏海、修建了“云顶天宫”的“东夏国”,蒲鲜万奴就是首任“万奴王”。
历史上的东夏,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政权,且仅仅存在了19年,即被蒙古大军攻灭,蒲鲜万奴也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修建规模宏伟的“云顶天宫”。
天宫和十二只手的万奴王,都是小说作者根据情节需要虚构出来的,可不要当真哦! 打败蒲鲜万奴后,辽东的金国官员,纷纷投降,于是,耶律留哥“尽有辽东州郡,遂都咸平,号为中京(11)”,金宣宗不甘心失败,再次派遣左副元帅移剌都领军十万攻打留哥,却再次兵败。
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东京,部下劝其称帝被拒,同年十一月,留哥赴蒙古朝拜成吉思汗,被封为辽王。
接下来几年,留哥部下几位将领相继叛乱,被先后平定,其中一个名为耶律厮不的将领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后辽”政权,但仅仅存在3年多的时间,即被留哥消灭,公元1220年,留哥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耶律留哥举行反金起义,直接建立了“东辽”政权,间接催生出耶律厮不的“后辽”政权和蒲鲜万奴的“东夏”政权,一次起义,先后产生三个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历史上真的发生过“火烧庆功楼”吗?
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老先生的《明英烈》就曾经广为流传。
里面就有朱元璋得天下之后,修建了庆功楼,在宴会上,朱元璋提前离开,胡大海对朱元璋不放心,跟他寸步不离,之后朱元璋“炮打庆功楼”,杀死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的章节。
不论是“炮打”还是“火烧”,总之,朱元璋是把功臣们几乎都给杀了。
能够逃出朱元璋魔爪的功臣们寥寥无几。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出身卑微,政治上的不自信 梳理历史,我们发现,那些本人出身地位较高,人格魅力较强的开国君主,基本上不干“、”的事。
那些本人出身卑微,经历才打下天下的人, 往往对功臣苛刻,必欲杀之而后快。
第一类君主,就像周武王、唐太宗、。
这些君主本身就是贵族或有贵族精神,有很高的人格魅力,能够使手下臣服。
周武王分封宗室和功臣为天下诸侯;唐太宗建立凌烟阁把24个功臣的画像供奉在里面;宋太祖“”善待功臣,并与共天下。
第二类君主,就像越王、、朱元璋……越王勾践臣服吴王,虽说很是励志,可为了巴结夫差,给夫差驾车当马夫,亲尝夫差粪便,丢尽了脸面,这些恶心事都被、文种等人瞧在眼里,想想就觉得心里不舒服。
所以,勾践非杀文种不可,幸亏范蠡见机早,提前开溜了,才避过一劫。
刘邦出身无赖,最高也就是一个在国家没有正式编制的泗水亭,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乡长吧。
朱元璋更惨,穷的当和尚要饭了。
再有……不说了…… 这里不是唯血统论,而是,那些出身高贵的人在起义或者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本身就被广泛拥护和信服,得了天下后社会就会很容易安定下来。
出身较低的人,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一团和气,一旦坐了江山,就会有矛盾:一起打天下,凭什么你当,我还有给你磕头。
所以,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得了天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消灭功臣。
二、朱元璋屠杀的功臣,有一些确实膨胀了,开始,做出一些祸国殃民的事情,该死。
比如永嘉侯朱亮祖,虽然勇敢善战,但经常为非作歹。
一些土豪低价强行购买奇异的货物,一不高兴了,还诬陷商人。
知县道同把那些人抓了起来。
朱亮祖受贿之后,就去求情,道同拒绝了,朱亮祖竟然把枷锁打破,救出土豪。
还借其他事殴打道同。
道同要把朱亮祖的事情报告给朱元璋。
朱亮祖就诬陷朱亮祖,使朱亮祖被处死。
朱元璋看到道同的奏疏后,一气之下,把朱亮祖父乱鞭打死。
三、朱元璋的儿子、孙子两代太子都太儒雅文弱,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太子、太孙不能驾驭 太子跟朱元璋杀伐果断的性格不一样,他甚至很反感朱元璋滥杀的行为。
《》记载,朱标“为人友爱。
”“其仁慈天性然也。
”《名山藏》里还记载这么一个故事:朱元璋为了警醒朱标,让朱标拿一根满是棘刺的棍子,朱标拿不了,朱元璋就把刺消掉了,朱标才能拿住。
朱元璋告诉朱标:我杀掉这些人,就是给你去掉棍子上的刺。
没想到,朱标根本不服气,还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朱标的意思是:国君贤明了,大臣和百姓也就贤明,当然就不会反叛国君了。
朱元璋虽然很生气,但也没办法。
朱标不幸早亡,太孙性格竟然跟朱标很类似,朱元璋对于功臣只好杀到底了,他借宰相“谋反案”杀掉了“一公”()“十六侯”,把开国功臣几乎杀了个遍。
综上:朱元璋屠杀功臣的行为首先是政治上的不自信,其次有些功臣违法乱纪该杀,最后,朱元璋为了为后辈留下一个好的摊子,事先把隐患(功臣)除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