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故事中,洪水发生的真相是什么?相关人物有哪些?
【千问解读】
治水的故事说的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的斗争色彩是非常鲜明的。
面对洪水,西方洪水传说如《圣经》所载的“挪亚方舟”的故事是采取逃跑的方式,大禹神话选择的是抗争的形式。
大禹治水神话是大禹神话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反映了我国早期人类对待自然灾害的方式。
从洪水的起源开始,洪水是两位神祇(和或共工和)的斗争引发。
洪水发生后,偷盗了上帝的息壤,为了使人民摆脱洪水,既是和洪水的斗争又是对上帝的抗争。
一、发生洪水的原因 大禹治水的开始是从洪水开始的。
禹时,发生了滔天的大洪水。
洪水发生的原因并没有说清楚,典籍中有以下数种猜测。
第一是共工触不周山引发了洪水。
《》和记载了禹攻共工的神话,《大荒西经》曰:“有禹攻共工国山。
”《成相》也写到:“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 1.首领传说 大概是因为有禹攻共工神话,因而将大禹治水和共工触不周山两个互相独立的神话结合起来。
到了的《淮》《论衡》中,直接指出大禹驱逐共工是因为共工触不周山引发洪水。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绳子系着,共工触不周山后柱子倒塌、绳索断裂,江河湖泊的水蔓延开来,上天降下洪水惩罚下民。
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西方“挪亚方舟”神话的洪水起因相似,但仔细分析其实是不同的,带着浓厚的“天命观”的色彩。
舜谦称天帝为降洪水是为了警醒自己,这与《尚书》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人间的君主直接受命于天,起着沟通上天和下民的媒介作用。
因此,人间的君王是要有德行的,如果不能治理好下民,就会受到惩罚。
2.现代分析 自然灾害引发洪水,《·秋水》曰:“禹之时,十年九潦”,说是禹在位时期经常下雨,《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雨”,似乎是说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无法排出,成了水患。
但王念孙说:“‘天下大雨’,雨本做水,此后人妄改之也。
” 又举《要略》“禹之时,天下大水”为例证。
神话起源于人类基于现实世界的想象,而非现实情况的真实表达。
下雨引发洪水的说法,是在人类逐步认识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对大禹神话的科学合理解释。
对洪水的记载,《》只有寥寥两句“洪水茫茫”和“丰水东注”,“茫茫”二字形容水势的浩大无边。
其后对洪水的记载愈加详细,首先就在于洪水的规模在后代典籍中是不断扩大的,其次,洪水浩大,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因此《天问》问到:“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由此可见水势之浩大凶猛。
持续时间无论是五年、八年、十年还是十三年,虽然具体的时间我们无从得知,但持续时间长久是非常肯定的。
今天已经无法想象这种的大洪水。
二、相关人物 1. 发布治水命令者 天燹公盨铭文开头第一句“天命禹”交代了大禹治水任务的来源,是上天赋予了大禹这样的使命。
“天”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 “天”,又称“皇天上帝”、“昊天”、“天帝”,西周时期“天”的观念,是至上的神,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能够赏善罚恶。
他们多宣扬天命观,典籍中多记载的“天命……”,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 的王权观念是一种神话思维的派生模式。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唯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尚书·召诰》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起着沟通上天和下民的是民间的君王,封建帝王多行“祭天”之礼,“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 殷商人们对上天充满敬畏的“天命观”和“天民”意识带有原始宗教性,周代人的政治原则“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就要求君王不仅要有德,而且要充分尊重民意。
周代人心中的天命观念是伴随着西周建立灭亡而被创造出来的,新的思维替代旧有传统,天命思想不仅支配着周代人的政治意识形态,而且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
从天命、天德的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到制礼作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无一不是宣扬自己统治政权的合理性和新王朝的合法性。
相比于商代君王的荒淫无度,周天子是有德之人,而这“德”不是自身的修行而是上天赋予的。
《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说的这一点。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帮助有德之人,又在时时鞭策统治者要以德行治理国家。
其后更是成为儒家乃至战国时期思想的渊源,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是现在的德观念与西周有很大不同,被抽象为道德,与天命的关系越来越远。
大禹传说化的过程中,治水命令的发布者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神话意味愈加模糊,上帝不复存在,从天帝转变为尧或者是舜。
《尧典》《》说尧在位时期发生大洪水,鲧为诸侯,四岳举荐鲧治水,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论衡》《汉书》《帝王世纪》等都言尧让大禹去治水,“尧命以为司空。
继鲧治水。
”《述异记》说:“尧使鲧治洪水”。
《十洲记》说:“舜命禹疏川奠岳。
”既然治水命令是人发出的,那么杀死鲧的自然也变成了人,《昭公七年》说:“尧殛鲧于羽山。
”《春秋》又说是舜殛鲧在羽山。
2. 治理洪水者 社主大禹神话中,先于洪水而存在的禹作为治理洪水者,是贯穿整个神话的核心人物。
从铭文“天命禹”可以看出,禹是上天派来的一位能够治理水土“主名水土”的神。
上博简《子羔》篇还提出禹为天帝之子还是人子的疑问,假托于说他是天帝之子,并讲述了他的降生神话,这时的禹还是一位神,与颛顼、等人都没有关系。
禹的神职为社神,在《大戴礼记·五帝德》《》等都称大禹为神主。
《论语》中“哀公问社于宰我”,《古论语》“社”作“主”,即“哀公问主于宰我”,“主”解为“社主”。
禹为社神由此可知。
《礼记·郊特牲》:“社所以神地之道也。
”可见,禹因治水成为山川之主,因此称为社主。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就在于神话是神的行事,而传说是文化英雄的行事。
但大禹神话并没有完全变成传说,典籍神话和历史传说常常混杂在一起,时而说禹为君主,时而说禹为社神。
禹,《帝王世纪》说因被封为夏伯,又称伯禹;天下宗之,所以又称大禹。
如《论语》中孔子称赞禹道“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大禹神话的传说化应该是从禹的身份演变开始的。
《尚书》认为禹是瞬时的官员,通过制继承王位,是人间圣王。
《舜典》说:“伯禹作司空。
” 根据《礼记》的记载,司空这个官职的职能“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
”诸子学说还多涉及到大禹的品行和人格特点,“人王”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神的形象被削弱。
禹的形象大禹的形象和我国神话中的众神庖犧氏、氏、神等是一样的,“蛇面人身,牛首虎鼻”这种形象不是常人,《·黄帝》说“有大圣之德”。
除了大禹,神话人物多为半人半兽之形,如女娲“蛇面人身”,西王母“豹尾虎齿”等等。
《山海经》记载“蛇身人首”,神农“人身牛首”,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尸子》则说禹的形象是脖子很长,鸟的嘴,“禹,面貌亦恶矣,天下从而贤之者,好学也。
” 随着谶纬的兴起,大禹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有“圣人异相”之说,禹在神话中是治水的英雄,在历史上是可与尧舜比拟的以德治国的君王,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圣人,也应该有不同于正常人的相貌。
认为从人的骨骼、形体、相貌等能反映出人的命与性,《论衡·骨相篇》:“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
” 又说黄帝面部像龙,颛顼头上有角,牙齿连在一起,尧眉眉毛有八色,舜眼睛有两个瞳仁,禹耳有三个洞,汤胳膊两个肘,文王四个乳房,武王眼睛高到头顶能看到太阳,驼背,嘴像马口,孔子圩顶,举出十二个圣人的不同寻常的样貌以体现其不凡。
《荀子》说:“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
”《淮南子·修务训》云:“禹耳参漏,是谓大通。
”高诱注:“参,三;漏,穴也。
” 结语 禹正因“以民为本”的德行被人化为贤良的君主。
中国古代神话同时反映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尊重与爱护人民,最重要的表现即是珍视人民的生命,《山海经》中“不死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神话,这都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向往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蓝田支家沟古墓 “荆轲墓”或为汉武帝刘彻公主墓
但他强调,这仍只是他的推测,属于“一家之言”。
据了解,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的蓝田支家沟汉墓,是一座依山而建平地起陵的大型竖穴土圹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由墓园、封土、墓道、壁龛、车马坑、前室、主墓室等组成,发掘时地面尚存留有高约10米的覆斗形封土,墓葬全长53米,最深距离现地面11米,出土随葬品3900余件。
关于墓葬内遗骨的鉴定结果为一位成年女性。
网络配图 发掘发现:主墓室被大火烧过 “主墓室已经被大火焚烧过,关中很多大墓都有这个现象。
”段毅告诉记者,这个墓葬是2009年在建设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时发现的,当考古人员进入场地时,施工已经开始,“墓道南部上面铺设有龙门吊的铁轨。
” 他介绍说,其实当他们一进入现场就认定,它应该是一座汉墓,当地讹传已久“荆轲墓”的说法似乎更站不住脚。
他告诉记者,除了封土的形制,还有职业的敏感,都认为这是一座汉墓。
“地面有高9.5米的覆斗形封土。
” 他表示,这么大的墓葬一般来说历史上都被盗掘多次,他们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至少有四处盗洞,主墓室两处、墓道两处。
之后,在发掘车马时,在一个盗洞里还发现有1996年的矿泉水瓶子,另外还发现一处埋有电雷管的哑炮,当时有很细的电线暴露在外。
墓主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 如何推断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段毅告诉记者,在文字材料中,除了封泥还有茧形壶上的大官(太官),还有车马器上的“右工”、封泥的“胞人”等,都显示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至少不低于列侯级别。
“这座墓葬级别最重要的确定依据就是着衣式陶俑的使用,特别是宦官俑的使用,证明了身份极高。
”段毅介绍说,加上那么多有文字的封泥等旁证,确立其身份等级应该足够了。
他告诉记者,论文中他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实际上这座墓应该是诸侯王一级的。
因为根据以往学界的研究,只有诸侯王一级的陵才会采用支家沟汉墓这种独占山头的格局。
“因为这个墓葬和以往发现的诸侯王相比规模要小些,但随葬品的级别又明显比诸侯墓葬高,所以我才取了比较保守的说法。
” 那诸侯王级别的陵墓和公主这类女性的陵墓,从陪葬和墓葬来说,是同一个规格吗?段毅解释说,汉书记载很明确,“长公主仪比诸王”,也就是说长公主享有和诸侯王一样的待遇。
网络配图 关键物证:头骨无法鉴定更多信息 既然发现了一块女性的人头骨残片,那可以通过这块残片推断出具体的历史时间吗?段毅告诉记者,关键是这个骨头经过火烧了,无法鉴定更多信息,只能确定是一名成年女性。
“因为火烧过,所以无法具体确定,毕竟人骨鉴定要有很多前提。
” 据介绍,该墓共出土3900余件(组)文物,以陶器物和铜质车马器件为主,还有金镶玉、360余枚“五铢钱”等。
出土的174件着衣式陶俑均为立俑,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发式众多、面貌各异。
段毅介绍说,其制作时分头颅、躯干、腿、脚四大段模制而成,脸部的五官则是后期刻划而成,故表情各异,丰富而生动,神态各异,陶俑表面施橙红色彩或白彩陶衣,头发、眉毛、眼睛、胡须等绘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红描绘,均经过焙烧,色彩附着较好,虽历经两千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鲜亮如初。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 墓主人为何疑似鄂邑长公主?段毅解释说,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及文字资料,推测墓主人所处的时间在汉武帝与昭帝之间,身份不低于列侯级别,极可能是位来自皇宫的高等级皇室成员,因葬于蓝田,又出土带有南方地域特征的双鱼瓶,因此墓主人与这两个地域都应密切相关。
同时,安葬的匆忙则预示着墓主人离世事出突然,似乎与某件突发事件有关联,而墓内还出土带有“元年右工”纪念铭这样带有准确时间节点的文物,应与墓主人埋葬时间有重要关联。
经过与文献、考古资料对比分析,段毅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武帝之女鄂邑长公主。
据了解,鄂邑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汉昭帝的姐姐。
根据史料,鄂邑长公主丈夫为湖北的盖侯,“鄂(今湖北一带),县名,属江夏。
公主所食曰邑。
”鄂邑长公主名称由此而来。
网络配图 段毅说,鄂邑长公主在宫中抚养昭帝8年,地位尊崇,故墓葬出土众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级随葬品。
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带,双鱼瓶与其身份相符。
此外,鄂邑长公主在元凤元年自杀,与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纪念铭相吻合。
史载,汉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登基,以大将军辅佐,由唯一还活着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
鄂邑长公主在盖侯死后,和儿子的门客丁外人相好生子。
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听说此事,就下诏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长公主。
鄂邑长公主与上官相友善,上官桀及其子上官安,曾数次为丁外人求封侯爵,以配鄂邑长公主(公主只能嫁列侯,不能嫁给平民),大将军霍光专权,把持朝政,不许封侯。
她遂与上官桀、上官安及等合谋诛除霍光,事情被发觉后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