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五度征北:彻底打垮了北元残余势力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自永乐元年(1403年)定北平为北京后,就打算迁都。

于是,他派人修凿运河,治理洪水,使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当时国库殷实,每年赋粮除输送京师数百万石外,各地府县还仓储很多。

但此时,日本的倭寇气焰非常嚣张,他们经常劫掠沿海的商船和百姓。

早在时期,就曾派遣十万人的远征队讨伐日本,可半途遭遇风暴。

明朝时,日本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南方的势力经常在明朝沿海地区为非作歹。

曾经警告过日本政府,可日本人。

面对狂妄的倭寇,朱棣毫不手软,他先后派遣重兵剿灭倭寇,给予沉重的打击,使得中国沿海的治安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话说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洪武五年(1370年)死于应昌。

又过了几代,蒙古贵族便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

三部中以鞑靼部最强。

他们不时侵扰明朝边境。

朱元璋一边同蒙古贵族通好,一边也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从嘉峪关起,沿长城进入辽东至鸭绿江一线,建立起九年边防重镇,即“九边”。

继位后,沿袭了朱元璋的刚柔相济政策,并在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八年(1410年),先后派出十万、五十万大军北征鞑靼;八年的那次还是御驾亲征。

两次远征,这才降服鞑靼,使它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

当然,明朝也还以丰厚的赏赐,并封其首领阿鲁台为宁王。

鞑靼称臣后,瓦剌部开始强盛起来,并屯兵北边,构成强大的威胁态势。

于是,朱棣决定再次亲征,征服瓦剌部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朝大军开赴边疆,于当年六月到达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朱棣经过严密地勘查,得知敌人就在附近,于是下令全军严阵以待。

当明军走到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时,朱棣忽然望见前方尘土飞扬,原来答里巴和玛哈木共乘一辆战车,指挥杀将过来。

朱棣立即让明军兵分三路冲入敌阵,然后以火炮助攻。

蒙古骑兵并非,他们骁勇善战,没让明军占到一点儿便宜。

朱棣见战势不太明朗,当即亲自带头杀进敌阵。

一马当先,将士怎能袖手旁观?于是,明军犹如,顷刻间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玛哈木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朱棣带兵穷追猛打。

最后在皇孙的劝阻下,朱棣才停止了追赶,下令回京。

玛哈木遭受了重创,只得向明朝俯首称臣。

但阿鲁台与玛哈木向来不和,二人经常在朱棣面前互相诋毁。

朱棣想利用他们的矛盾,让两个部落相互牵制,所以对这些诽谤半答不理。

不久,玛哈木病逝,他儿子脱欢继位后照样向明朝上贡。

阿鲁台没有了对手,逐渐嚣张起来,他非但不按时进贡,而且还扣留明朝的使臣,带兵在明朝边境兴风作浪。

朱棣认为如果不趁早征服蒙古贵族,那么必将会留下后患,所以不顾大臣的反对,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定明年正月迁都北京,改北京为京师,现京师为南京。

此时北京宫殿的营建以及北京城的改造已经完成。

然而,很多大臣考虑到迁都后北京附近的粮草不足以供养明朝的大军,所以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和户部尚书纷纷进言,阻止朱棣迁都。

朱棣当然不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而这几位大臣也自然逃不过牢狱之灾。

随后,朱棣吩咐侍郎张本想尽一切办法,征集到足够的军粮。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再次亲征蒙古。

这一次,明军仅运输粮草一项,就用驴子达三十四万匹,车十七万七千五百多辆,民夫二十三万五千多人,共运载粮食三十七万石,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财力、物力。

当然,这同时也可见永乐朝国力的强大。

这与朱棣连续派出远洋的船队扬威西洋是一致的。

且说朱棣亲率明军到达鸡鸣山(今河北怀来北),听说阿噜台已经往北逃窜,于是众将士建议大军深入敌后,给予敌人以致命一击。

朱棣深知阿鲁台,所以下令军队从开平(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境)出发,经过应昌,出其不意,直捣敌人的总部。

当年六月,明军抵达应昌,阿鲁台看见大军前来,又继续逃跑。

朱棣地说:“他逃走不假,但是为了避免他耍花招,我们应该烧毁他留下的军粮,然后转攻兀良哈三卫。

”兀良哈三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三个自治区,分为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

阿鲁台到达兀良哈三卫后,三卫的首领都表示愿意助他一臂之力。

这时,朱棣分析战况说:“阿鲁台此时逃之夭夭,恰好孤立了兀良哈,我们趁机将他一举击破。

”随即明军兵分五路合围兀良哈。

兀良哈带领数万人马来到屈裂儿河(今洮儿河上游支流),结果不慎陷入了沼泽地,朱棣见势指挥骑兵杀去。

兀良哈的部队乱了阵脚,顿时溃不成军。

此时,早已埋伏在树林中的明军弩手也扣动了扳机,瞬间万箭齐发,只听得战场上马的嘶鸣和人的惨叫声此起彼伏。

明军一鼓作气,一举捣毁了兀良哈的老巢,朱棣再次凯旋。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朱棣听说阿鲁台又带兵前来,于是大笑道:“阿噜台以为我去年已经亲自出马,今年就不会亲征,他实在太小看我了。

”说罢朱棣又兴师动众,开始了第三次亲征。

明军走到半路,忽然遇到阿鲁台的部下前来投降,并得知阿鲁台已经被瓦剌部落打败,正四处溃逃。

朱棣很高兴,命令大军继续前进,明军到达上庄堡时,鞑靼王子土于率众前来投降。

朱棣大喜,当即封也先土于为忠勇王,赐名“金忠”,随后带军南归。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听说阿鲁台再次来犯,忠勇王金忠请成祖发兵,自愿为前锋拼死效力,于是朱棣于四月间开始了第四次亲征。

这一次,朱棣费尽周折,跋山涉水、穷搜山谷就是找不到阿鲁台的踪迹,最后只好无奈地说:“大军出塞,人困马乏,而且粮草也有限,那就暂且退兵吧?”他六月班师,七月又再出漠北。

在此次,也是第五次远征返回途中,朱棣忽然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病倒,夜不安寐,偶一闭目,便看见无数冤魂野鬼前来向他索命。

待到清醒,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叫来英国公张辅,嘱咐后命,遗诏传位给太子。

不久,朱棣在病痛的折磨中停止了呼吸,终年六十五岁,尊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至嘉靖十七年,复改庙号为成祖),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在当年八月继位,改明年为洪熙元年,史称。

随机文章北宋灭亡时为何不见杨家将,历史上真实杨家将的结局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秦始皇的妃子是谁?魔神之首阿撒托斯,凭本能影响宇宙万物(智商疑似超低)揭秘美国不敢公开的秘密,早就和外星人建立外交出卖地球换取利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明代社会风气为什么变坏: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官员包二奶

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笑贫不笑娼,在明代表现特别明显。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本来便拥有随便玩女人特权的,自然色心大动,“与民同乐”。

当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指有条件的)对生活质量都很讲究,如在中后期,女士很前卫,特爱赶时髦,男士则热衷性开放……如苏州文人祝允明、唐伯虎,便是当时的风流男人,他们行为一点不检点,吃喝嫖赌样样通。

见到便会下手,唐伯虎点秋香至今仍很香艳。

记录晚明男人召妓故事的《板桥杂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明代的服饰很有特点,在当时颇成风尚,在当时众多爱美的小姐公子心里,都有“赶时髦”的观念。

刚当上皇帝不久,即着手消除服饰的影响,恢复唐制,欲以汉文化来影响服饰和时尚,希望从服饰上体现出尊卑有序的社会状态。

但这种做法把服饰的实用性减弱了,特别是女士的爱美天性受到了压制,以致民间不愿“遵旨”,而去追求美的天性和崇尚奢华的风尚,这也就是现代女孩子常说的“赶时髦”。

在明成化年间,京城流行起了“马尾裙”就是一例,马尾裙是从朝鲜传入的,在当时算是很漂亮也很前卫。

在流入京城后,先是为富商公子和歌妓看中,后“人人买而服之”。

一般人认为选美比赛是外国人的发明,实际不是。

明代男人发明了“评花榜”,这就是选美。

比现代选美更刺激的是,从性工作者中间选拔,入榜的美女全部来自妓院,妓女一旦入榜,身价大涨,嫖资翻倍。

“红灯区”治国想法祸害后代 女士赶时髦,男人爱风流,明人的思想十分十分地开放。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性解放思潮,可以说,中国早在明代就出现了。

这种说法的事实佐证之一就是当时名妓辈出,、马湘兰、、、等等,个个貌美无比,处处留情遗恨。

当时,南京夫子庙旁边的秦淮河边,就是这些妓女的聚集地,漂浮在十里秦淮上空的尽是胭脂气。

而有名妓,自然有风雅之人去消费,即所谓的嫖客,可见当时“红灯区”的非凡热闹。

民间性交易的繁荣是宫内性生活活跃的一种折射,也可以说是上层对下层影响的直接结果。

换一种说法,老百姓的性解放,是领导荒淫的副产品,啊。

反过来,社会上性交易的活跃,也促进了明代后期皇帝性生活的高频率发生,直至性变态。

而这一切,老皇帝朱元璋应该承担责任,开国之初他恢复妓院,使秦淮河边发展成了中国古代第一“红灯区”、朱元璋的性开放态度,默许,甚至鼓励官员去嫖去包二奶,成为导致后来社会风气“变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说来,明代皇帝多好色,就很好理解了。

朱姓皇帝多好色不是孤立的,是老皇帝的“歪经”对后代的负面影响,是立国初期的不良诱导和中后期人们生活态度放纵,共同作用的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明成祖朱棣五度征北:彻底打垮了北元残余势力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