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猜想:两军装备互换谁会获得战争胜利?
【千问解读】
“如果将中日的海军指挥官互换,北洋舰队是否能取胜?”这是个很多人非常想知道的问题。若是双方易舰而战,作为海战这种极端依赖技术装备的战争形式,清军在占据航速、速射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易于发挥舰队火力的纵队战法,而日军在训练水平逊色于清军(黄海海战中清军炮击命中率较日军高出四分之一),采取横队作战则战斗结果难以超越黄海海战的日胜清负,采取纵队战术则更加不易发扬火力,海战结果毫无疑问是日败清胜,只不过使用日本战舰的会更加迅速地决出胜负。
这样的结局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但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装备差距,虽然相隔仅七年,却早已超出了人力所能弥补的范围。
如果说甲午陆战是训练更加有素的日军击败了装备水平接近的清军的话,甲午海战就是装备更加先进的的日军击败了素质更高的清军。
1870年到1900年的三十年,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三十年。
随着鱼雷、水雷、蒸汽机、钢质装甲、蒸汽锅炉、管退式火炮等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海军舰艇,从无敌舰队时代延续三百年的风帆木壳战舰列队互射的海战场景彻底被淘汰,而新的海战该如何开始,十个海军上将可能会有十二种不同的答案。
正因为这一原因,这时代设计和建造的战舰不但,甚至是奇葩辈出。
完全圆形的战舰、除了火炮和烟囱全部沉在水下的战舰、不用炮只用鱼雷的战舰、不用炮也不用鱼雷单纯用于撞击敌船的战舰……不仅如此,传统的主力舰队决战理论也受到了挑战,法国就在这一时期开始了所谓“新学派”,主张抛弃昂贵的铁甲舰,而用便宜的鱼雷艇、潜艇和快速的巡洋舰通过积极的游击来击垮别国。
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海战的打法几乎每三年变一个样,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则能在几年之间让新锐战舰变得一钱不值。
值此时期建立的北洋水师,几乎每一条军舰都带有当时流行海战流派的烙印:从“超勇”、“扬威”所代表的早期撞击巡洋舰,到“定”、“镇”两艘铁甲舰代表的横队战法,再到“致远”、“靖远”的纵队海战及“来远”、“经远”的装甲巡洋舰开端,北洋水师几乎在每次技术飞跃的第一时间就采购了相应的军舰。
日本联合舰队在购舰上并非所谓“善用资源”,购买巡洋舰纯粹是国力所限的妥协而已。
至于所谓笃守“新学派”思想,马幼垣教授似乎既没有注意到其本身没有主力舰队决战的相关理论,故无法指导黄海海战这样的战斗,也没有认识到集“新学派”大成的日本“三景舰”其实完全是一组失败的尝试,至于清军同样遵循“新学派”购买的蚊炮船和鱼雷艇,马教授则以“无异废物”评价,认为他们价格高昂却毫无用处。
马幼垣教授所诟病的“炮塔斜置法”,实际是英国当时最先进铁甲舰“不屈”号的前卫设计,不仅为英国、意大利所用,还成为美国海军复兴时期最早主力舰的火炮布局,如果考虑到当时法国正受“新学派”影响停止建造战列舰,西班牙海军早已衰落,德国海军尚未崛起。
事实上这种炮塔布置方式在当时是各国列强应对横队炮战的主要方式。
不难发现,北洋水师始终通过购买当时最先进的舰艇走在海战理论的前沿,但1888年停购外舰以后,面对新一代的管退式速射炮和快速巡洋舰的威胁,北洋水师在得不到新舰和更多速射炮的情况下,已经难以面对新时代海军的威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即使把北洋水师的水兵换成美国海军或者俄国海军,战况怕是也不会更加乐观,即使换上英国皇家海军,怕也是难以回天。
换上法国人的话,也许舰队多少能得以保存,不过那将是以正在大东沟上岸的几千清军的伤亡溃散乃至陆上作战的失利作为代价。
不过马幼垣的观点并非如此。
尽管他的文章连篇累牍地描述着北洋水师在装备和硬件上存在的客观的不足和不客观的不足,但当最终谈论到如果将这一切劣势加诸对手时,他的结论却又完全不同:如允许假设,我相战果仍会是日胜中败,因为日方将领多有懂海军者(就是显例),知道如何应变,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诸人则难有此本领。
北洋水师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不仅所有成员都是常年训练所得,军官的作战口令也全部用英文。
刘步蟾、林泰曾等高级军官全部有留洋经历,在英国皇家海军实习且获得较高评价。
丁汝昌虽然骑兵出身,但统领海军十余年,早已熟谙海上作战的实际情况。
下层官兵在海战中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在此,不妨以参加黄海海战的洋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为例证:“各舰皆卸掉舢板,只留六桨小艇一只。
真遇不测,残余船员既不想偷生,亦不会投降,誓与舰同存亡……战事爆发在即。
每个人的神经都已绷到了极点,就在这时定远舰前炮塔上升起的一团巨大白烟一下舒缓了大家紧张的情绪……十二英寸炮炮手执牵索正在瞄准之际,被打来的敌弹击飞头颅,粉碎的头骨打在周围炮手的身上。
一士兵见其仆倒,立即伸手将其扶住,然后将躯体移交给后面士兵,自己取而代之,紧握牵索,矫正标尺,继续发炮射击……当来远舰尾起火。
火势炽烈……不得已关闭通风管……舰内人员忘却身处二百度高温的包围之中,专心职守达数小时。
不久大火扑灭,但这些勇敢大胆的轮机舱人员多数双目俱盲,无不焦头烂额……” 显然在马先生心中,尽管赞赏“研究某时段者自当熟悉该时段的海军专业知识”的治学方式,也坦诚“舰队层次之别是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差距的总和,说明了中日两舰队相去之远”,但一旦涉及中日强弱,哪怕交换舰队,马先生也要一反其技术推演的结果,用“说不定丁汝昌会依其老本行,视舰只为骑兵,命诸舰分组群冲上去”这样的理由,将只是在英国商船学校学习驾船东乡平八郎作为“懂海军者”,咬定中日在彼时的所谓“人的差异”。
至于这究竟原因何在,笔者无从得知,不过在这位受过香港教育又在美国教学的中国文学教授眼里,也许他坚信的东西,有着自己独特的原因。
回过头看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在当时都不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
两国各自凭借买来的枪炮训练了陆军,依靠买来的战舰组建了海军,又在同一套战争理论下学着进行工业化战争。
两国既没有能力彻底修建全新的战舰(当时中日自行建造的舰船不仅性能较差,上面的配套设备也几乎全部进口),也无法大规模生产新型武器(江南机器制造局在战争前已经能成功自制速射炮,但是战争爆发前只生产了寥寥数门,根本无补大局)。
这样的战争,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就是在战争之前,参战者进行军队和武器投资的多寡而已。
海战史终归是历史的组成部分,马先生反复强调海战史研究需要钻研“装备和硬件”,最后却要把胜败归结到“人的因素”。
但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海战的胜败早在战争爆发前其实就已经注定。
随机文章三国志英雄一分高下!是拥有皇室血统的刘备胜出还是以实力决胜负的曹操?中国无法挖的三大墓,秦始皇陵发掘44年无人敢挖(技术菜)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中国正缩短和美国的科技差距(引美嫉妒)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是142857,埃及人发现的神奇数据改变认知地球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地底压力小致使岩浆产生化学反(积蓄爆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电视剧里,两军交战为什么先是双方大将单挑?
不过似乎通常都是双方先碰面,碰面之后也不是立刻开始厮杀,而是双方带头的将军都要和彼此寒暄一番,挑衅一下,然后两个人开始打斗,剩下的士兵都在后边围观将军们的单挑。
不是全员一起上,而是双方的将军先打斗呢?难道历史上的征战也是这样吗? 处于文学创作需要单挑的这种战斗方式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作战方式之一,但是历史书籍中却很少见单挑的现象,历史小说诸如《》、《隋唐演义》这些演义中,单挑的战斗方式才经常出现,这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加凸显出战斗人物的特征,让主角光环更加耀眼,如果是群战的话,主角也就被淹没在人群里面了,再者如果讲排兵布阵的话在视觉上很难呈现给观众、而且即使呈现了观众也不能一定能看懂,二人单挑是观众能直观感受到的。
人们读过的三国演义中,出现过很多次的单挑,这样的场面能给好的描写出人物的形象,让主角更为突出,要是群战的话,就很难注意到大将的风采。
单挑这种战斗的方式,更多在冷兵器时期,那时并没有什么远距离射程的武器,不想后来拥有弓箭,单挑的环境极为不安全,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射杀。
所以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战争,在敌方的兵力十分强的时候,敌方就没有必要和你做单挑,直接碾压。
双方之所以单挑,鼓舞士气是很大的原因。
因为这时候他们的实力差不多,要是直接开战势必会打很久,最后即使一方获胜,那么也是会损失惨重。
而且古代士兵大多是被抓去打仗的,他们并不都会去拼命。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鼓舞他们的士气,而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军单挑可以获胜了。
将军获胜之后,他们会士气大涨。
而对方士兵则会有些害怕,如此一来,自然士气高的这一方获胜的机会大一些。
古代双方的大将在战前单挑,也只是古代兵力比较少的时候。
当时的单挑叫做致师。
在刚开始,双方大将单挑也只是点到为止,根本不会要了对方性命,而如果就这样把敌方的大将杀了,作为本方大将估计也会不高兴。
再加上后来我国的兵力越来越多。
到了后期,每次出兵就多达几万人,对于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还是先单挑再群殴,肯定耽误时间。
因此后来干脆直接一哄而上作战,做到速战速决。
譬如,关羽乱军之中斩颜良,黄忠突袭斩夏侯渊。
颜良与夏侯渊都是死于遭遇战,颜良可以确信是被关羽斩杀,夏侯渊有可能是死于乱军之中。
再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事实是,华雄在与军对阵时,被击败然后才斩首的,而不是死于单挑。
所以,《三国演义》只是基于三国时代的框架,有很多细节方面都是作者为了增强趣味性而编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从何时开始两军打仗前开始不斗将了?
所谓打仗斗将,来自于传统评话小说《三国演义》等,两军对垒,各自派出一名大将在阵前打斗,其他所有军队都是围观群众。
有的时候,可以轻松一枪挑落马下,有的时候,两名大将可以大战数百回合而不分胜负,甚至要到第二天再继续较量。
而这两名大将的胜负,往往决定了两军的胜负。
然而,真的战争并不是这么打的,我国古代文武分裂,会打仗的不会记录,会写文章的士大夫几乎很少经历实战。
这就导致老百姓对战争的真实过程并不了解,只能靠文人脱离实际虚构的评话小说来想象战争场面。
直到今天,根据评话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也是照搬此类描写,继续误导广大人民群众。
在东汉以前,由于没有发明马镫、马鞍等骑具,汉人军队只能以步兵为主,将帅的主要职责是用旗鼓等方式只会军队,很少需要亲自冲锋陷阵。
作为步兵辅助的骑兵,也主要是以骑射为主,同样不需要和敌人肉搏。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战争模式出现了重要转变,即在战术上出现了骑兵集团冲击敌人步兵方阵,为了适应这个战术,必须要有将领亲自参与骑兵冲锋,从而随时随地指挥出于高速奔跑的骑兵。
所以,三国期间出现了一批骑兵将领,如吕布、孙坚、公孙瓒、马超等。
但骑兵将领的目的如前所说,并不是为了与对方骑兵将领单打独斗,而是率领本部骑兵冲击敌方,达到冲垮敌人阵列的目的,从而为己方发动大规模步兵冲击制造优势。
比如,曹操讨伐马超,渡过渭河试图扎营时,马超率领骑兵反复予以冲击,“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
”吕布进攻张燕时,“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
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此后,随着马镫的广泛普及使用,骑兵的集团冲锋更加威力无比,到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那里,更是把骑兵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以,如前所说,两军斗将的情况,只能存在于小说家的 幻想中。
在古代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总是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人和事,而有一种历朝历代都有的,那就是法律,但是别看法律这两个字那么严肃,其实古人也曾经制定出了很多奇葩的法律,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那么,古人都制定过怎样奇葩的法律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让你啼笑皆非的明文规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法律的健全。
自古以来,各个政权为加强统治,巩固权力,推出了很多法律。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中,法律就是维护皇权的工具,因此,一些奇葩法律诞生了。
用现代的观念看,既出人意料,又有趣搞笑。
1.西周时期,法律体系尚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规定:“同姓不婚”。
意思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不能通婚。
《国语·晋语四》作了解释:“同姓结婚,惧不殖也。
”当时同一姓氏的男女,通常为一个家族,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
这项禁令延续了几千年,至今部分地区仍然坚持这项传统。
单身狗看中小姐姐,别忙着表白,先问茹凉贵姓。
2.秦朝的法律以严刑峻法著称。
成年男子无故哭泣,将处以“削发、削眉、削须”的刑罚。
喜欢拍马奉承的童鞋注意了,秦朝是马屁精的地狱,违者脸上刺字。
此外,民间吃牛肉、穿戴华丽的衣帽,甚至穿着丝质的鞋子,统统违法,大刑伺候。
这还没完呢!秦朝乱扔垃圾,被判“黥刑”,也就是脸上刻上“疏通管道 138”,专治各种不服。
童鞋们要对秦朝的法律吐槽了吧?且慢!秦朝法律首创“见义勇为奖”。
法律规定:路人甲抓获逃犯,犯人携带的钱财,将全归路人甲所有。
这项举措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依然十分合理的。
此外,秦朝十分注重婚姻。
秦朝法律规定丈夫家暴,官府将依法严办。
同时,还明确规定:“夫为寄,杀之无罪”。
也就是说,有妇之夫出轨通奸,一刀杀死,行凶无罪。
这条法律如果沿用到现在,简直是渣男的催命符。
秦始皇给小姐姐们撑腰了,此处应该有掌声!秦朝法律也是有槽点的。
当时,男子身高低于152厘米,女子身高低于145厘米,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浓缩就是精华,秦朝将精华妥妥地保护起来。
说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呢?说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3.与秦朝相比,汉律同样也有奇葩的法律。
西汉初年,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没错,三人以上聚个会,喝个酒,唱个K,依汉律罚金四两。
当时,西汉有限责任公司刚刚上市,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出了这项法律。
西汉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人头税和财产税。
汉惠帝即位后,推出了“剩女加税”法律。
十五岁至三十岁尚未嫁配的女子,缴纳五倍的人头税。
普通的人头税是一百二十钱,剩女加罚五倍。
在汉文帝时,商人和上门女婿,和贪官污吏一样,不得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商人作为四民之末,饱受歧视,可以理解。
上门女婿招谁惹谁了,连政治权利都被剥夺了。
差评!差评!差评!重要的事说三遍。
4.隋朝的法律更加丰富和完善,不过仍然存在奇葩法律。
隋文帝杨坚对“钓鱼执法”颇有心得。
他列出可能受贿的官员名单,安排亲信,行贿拉拢,发现贪腐,严惩不贷。
很多高官中招落马,斩首示众。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对考生的要求特别严格。
对于落榜的学渣,法律规定罚喝墨水一升。
“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
”纳尼?扣卷面分,就要喝墨一升。
这条法律应该推广到现代教育中,相信会得到很多家长点赞的。
小样,看你还敢提笔忘字!5.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奇葩法律层出不穷。
众所周知的“避讳”就是从唐朝开始的。
皇帝的名、字、号是一道高压线,不服来战。
同时,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色,百姓不得穿黄色的衣服。
更奇葩的是唐朝人不许吃鲤鱼,“鲤”和“李”姓同音。
吃货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吧!制定这些法律的目的,无非是凸现皇权,加强专制,彰显“皇权神授”的合法性。
说起唐朝,必然提到唐太宗李世民。
他对贪腐官员的处理方式十分另类。
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失职受贿。
群臣纷纷建议从严惩处。
唐太宗不罚反赏。
在朝堂之上,当众赏赐长孙顺德几十匹绢,让他自己把这些绢搬回家,不得使用牲畜或车载。
唐太宗以此刺激长孙顺德的羞耻心,以此警示群臣,这样的行为艺术值得提倡。
“十恶不赦”是个常用的成语,在《唐律疏议》对“十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包括"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行。
其中“不睦”很特别,具体是指妻子实施家暴或检举告发老公的行为。
“十恶”的重犯,不得赦免,通常会处以绞刑或斩刑。
把家庭纠纷和造反谋逆放在一起,这样真的好吗?女汉子,你要控制你的情绪!在唐朝,对婚姻也有详细的规定。
在《唐律疏议》中首次提出“义绝”。
简单来说,夫妻双方有一方打骂对方直系或旁系亲戚的,不论双方是否同意,视为恩断义绝,被判强制离婚,违者徒一年。
这条法律看似合理,也有其漏洞。
万一有一方想离不能离,“义绝”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离婚捷径。
6.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群雄并起。
南汉推出了一条闻所未闻的法律。
南汉后主刘鋹为维护南汉政权稳定,提出国家公务员一律先阄割,后授职。
这项“葵花宝典”式的法律,造成了南汉有二万名宦官,仅从事阄割行业的刀子匠就有五百人,形成宦官治国的奇观。
如此一来,南汉和男汉没有半毛钱关系。
7.最具人情味的法律,要数宋朝的法律。
当时,将没有男性子嗣的家庭称为“户绝”。
户绝财产,除一部分作为丧葬费外,单身或离婚回娘家的女子,可以全部继承财产,已出嫁的女子只能继承三分之一。
单身狗也有福利,笑出强大!8.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出台了一条匪夷所思的搞笑法律。
据史书记载:元仁宗“延祐间,都城有禁,不许倒提鸡,犯者有罪,盖因仁皇乙酉景命也。
”因为皇帝属鸡,所以不论死鸡活鸡,百姓不得提着,只能抱着。
提鸡有罪,杀鸡无罪,没事找事!9.无独有偶,明朝明武宗正德年间,朱厚照一纸令下:“全国禁止养猪”。
原因无非是明武宗属猪,而且他姓朱。
一时间,百姓将猪子猪孙杀个干净。
民间一肉难求,就连皇家祭祀也找不到一头猪。
最后,大臣杨延和犯颜直谏,皇帝只得取消了禁猪令。
从此,吃货们又能吃猪肉了,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下面这条法律,特地为丈母娘准备的。
《大明律》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
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
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
”笞和杖,是用竹板或木板打屁股。
由此可见,明朝对擅自悔婚的行为,处罚是相当严厉的。
打你屁股啪啪啪,丈母娘心里好害怕。
10.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奇葩法律不忍直视。
1644年,清兵大举入关,为加强满族统治,削弱汉族反抗意识,推出了“剃发令”。
这一举措引起了百姓的反对和抗争,结果遭到清廷血腥镇压。
此外,清政府还规定:“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私自研究天文”。
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帝是天子,你想偷窥天子的老爸,这是几个意思?奇葩法律的出现,原因有很多:法律的出现,经历了从无到有、有粗到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结果,其中难免会出现出人意料的法律;在封建社会,以皇权为中心,法律为政治服务,当政治与法律出现矛盾时,皇帝往往选择前者;古代与现代文化不同,时代不同,思维不同,用现代的标准衡量古代法律,自然无法理解。
现代人穿越回古代,活过两集,就下课领便当了。
总之,法治国家来之不易,和谐社会依法治理。
随机文章荀子的故事以及名言语录: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探寻空中猛禽的虎头海雕捕猎技巧,白头海雕vs虎头海雕谁更厉害恶魔墨菲斯托来历,实力恐在路西法之上(地狱的统治者)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