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四次玄武门之变:四次玄武门兵变都是为什么
【千问解读】
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第一次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与太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
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
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
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
而由于李世民,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
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
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
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
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
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
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
六月四日,世民率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
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
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
而作为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
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
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
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
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
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
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
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
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
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
文官中,太子近臣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
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
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
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
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
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
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
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
第二次玄武门之变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
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
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强悍,她与内外勾结,把揽朝政。
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
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
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
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
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
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了。
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杀害。
第四次玄武门之变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的政变。
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
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反对,故欲寻机杀之。
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
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
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就必须知道唐代皇宫的规制。
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
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
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
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曾是建成的部属,所以建成认为玄武门是他的势力范围,才能在已获知世民有不正常举动、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毫无防备地和元吉经玄武门进宫参加早朝。
殊不料常何已被世民暗中收买,所以世民得以控制玄武门。
事变的消息传出后,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率领,向玄武门进攻,玄武门守兵应战,守玄武门的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战死,但东官和齐王府的军队始终攻不进玄武门,足见玄武门卫军战斗力不凡。
待到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后,东官和齐王府的兵就作了。
随后,世民派尉迟敬德下玄武门入宫,控制了正在内廷“泛舟海池”的高祖,并逼他“手诏诸军听秦王节度”,于是胜利才最后归于世民。
倘若世民没有控制玄武门,他就不可能率部属在玄武门内的临湖殿伏击建成;伏击成功后也不可能抵挡住建成部下的猛烈进攻,无法控制皇宫,慑服高祖,则世民的下场只能是作为谋反者而被诛杀。
后面三次政变的获胜者也都是由于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后取得胜利的。
成王败寇,都只在一转瞬间。
后世专称武德九年的这第一次政变为“玄武门之变”。
其实,从玄武门在这四次政变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这四次政变都可称“玄武门之变”。
这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四次“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产生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可争而得,因此宫廷之内常为皇位的继承而明争暗斗,骨肉相煎,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
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促发了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造成了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后唐朝政局纷争不断,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
所以,每次“玄武门之变”虽然都很快结束了,但遗患唐室子孙却十分深远。
“贞观盛世 ”的无法继续,也许早就注定了。
玄武门之变内幕:李世民好色看上弟媳妇? 史书上严正声明说,大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兄弟媳妇杨氏之间:未及以乱,啥意思呢? 意思是说,李世民是个正经人,没有和自己的亲弟弟李元吉的媳妇杨氏上过床,好端端的,突然声明这事干啥? 因为李世民真的和杨氏上过,这事太龌龊,还是阳光点说吧。
阳光点就是,当李世民讨平窦建德,回师之后,惊发现的妹妹已经被弟弟李元吉娶走,李世民不移不饶,大吵大闹,一口咬定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和父亲的宠妃有一手。
之所以他敢这么瞎嘞嘞,是因为他觊觎兄弟媳妇杨氏的事情被李元吉发现,李元吉很是愤怒,所以李世民这边也豁出去了。
吵闹之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里郁闷,不知道该拿家里的老二怎么办,两人就一边商量一边去上朝,刚刚行至玄武门,突听一声吼叫,就见老二李世民率领家将尉迟敬德,手持凶器,气势汹汹的杀了过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呆了一呆,眼见老二李世民满脸杀气,不象是开玩笑的样子,两人惊心之下,掉头便走。
杀啊!李世民一马当先,气势汹汹的追赶而来,后面跟着黑面煞神般的马仔尉迟敬德。
太子李建成吓得呆了,在前面拼命的跑,不提防脚下一拌,吧唧一声,摔了个大马趴,还等爬起来,就听马仔尉迟敬德一声疯吼:砍啊,不砍白不砍,砍了也白砍……噗哧一刀,可怜的太子李建成,已经莫名其妙的身首异处。
老三李元吉到底年轻,反应机敏,眼见得二哥是真的翻了脸皮,,掉转马头,策马狂逃。
二哥李世民随后狂追,一边追还一边喊:老三,你别跑,你听我跟你解释,二哥我也没别的意思,只要你把你媳妇让给我……砰,哎哟哟哟我的娘亲……原来李世民只顾两眼血红的盯着三弟,却没有注意到路边斜伸过来一根树杈,他的马速又太快,脑壳正好撞在树杈上,痛叫一声,栽下马去。
老三李元吉掉马返回,用弓弦一下子勒住二哥的脖子,怒骂道:操你娘,有你这么当哥哥的吗?跟大哥争皇位,抢弟弟的媳妇,还学了黑社会拿刀子砍人,你说你爹妈是咋教育的你呢……怒骂声中,就见李世民一张脸由白转红,由红转紫,由紫转黑,眼看就要一命呜呼。
危急时刻,就听一声怪叫:天马流星捶……砰的一声,原来是李世民的大马仔尉迟敬德一头撞了过来,将李元吉撞得形如断线风筝,飞上了半空,未等他的身体落下,尉迟敬德轮起大片刀,刷刷刷一通乱砍,只听李元吉发出几声微弱的惨嘶,已然是没了性命。
眨眼工夫,祥和的皇宫之中,已经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之气,沦为了黑社会砍人的修罗场。
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兵变,大唐太宗李世民杀哥宰弟,逼迫生父,强行把自己的屁股挤到了龙椅上。
然则,好端端的,李世民为什么要学黑社会,于皇宫里轮起大片刀,狂砍他的亲哥哥和亲弟弟呢? 有关这个解释,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这件事真的不能怪善良的李世民,真的不是唐太宗的错——人家都当了皇帝了,还能有错吗?错就错在大哥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上,他们俩太不象话,不说早点挪地方,把皇位让给人家李世民,看看把人家李世民给逼成什么样了?欺负人哪有这样欺负的? 另一种解释认为:大哥李建成,和老三李元吉,他们虽然不象话,但这事李世民也有不对的地方——可是大家要争要抢的是千秋万代的帝王宝座啊,争抢的时候大家情绪难免激动,发生点肢体冲突,也属正常——总之一句话,李世民为了皇帝宝座,杀了哥哥,宰了弟弟,这也没什么不妥当的。
第三种解释,最是。
该解释认为:李世民就不是个好东西,为了皇帝宝座,他丧尽天良,灭绝人伦,杀了哥哥,宰了弟弟……听起来这个解释跟上面两种没啥本质不同,但实际上差别却大了。
前面两种解释,对李世民都持一种肯定态度,认为李世民没啥错,最多不过是表现得有点激动。
可这个解释却的对李世民提出了指控,所以这个解释,一出场就遭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杯葛——人家李世民这都了,杀几个闲人还不行吗?你凭什么指责人家?有本事你也来一个贞观之治。
谁是谁非我们暂且莫论,可是这三种解释,都回避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被册立为太子的,是家里的长子李建成,老三李元吉是没份的。
所以这李元吉,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应该和李世民站在一起,共同对付大哥李建成才对,怎么李元吉站到了大哥的阵营中去? 为什么呢?当李世民强行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抱到了自己的秦王府中时,你马上就知道玄武门兵变的真相了。
真相就是——李世民瞄上了弟弟的老婆。
事实上,李世民是真心的爱着李元吉的老婆,不止一次的,他,掐指一算,就要册立杨氏为皇后,被群臣连哭带喊,强烈阻止——你非要抢弟弟的老婆,甚至不惜为此杀了亲弟弟,都随你,不随你还能怎么办?人你已经杀了,女人你也抢回来了——可你再的立了弟弟的老婆做皇后,你这岂不是向天下人大声疾呼:诸位,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大唐太宗李世民,抢了弟弟的老婆啦…… 这么个搞法,实在是有点太缺心眼了。
但这,才是真正的李世民。
一个渔色狂艳的英雄,一个满脑子装着女人的没品男人——所谓贞观之治,只不过是一个从未曾存在过的假相。
随机文章第7节 乱世奸雄为什么叫夏朝?有什么依据?宋朝最高可以封到什们爵位?世界各地不明飞行物解析,5%飞行器来历至今不明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华清宫在哪里?唐朝华清池的历史变迁
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宦官弄权的情况呢?
自时期开始,均为阉人担任。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
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后来的“”,其实是个俗称,这是一个始于的内宫官职,严格来说,并不能指代所有的宦官。
在唐朝时期,整个皇宫之中能当上宦官的太监屈指可数,他们个个都是位高权重的内官。
其实,在宦官出现之初,这一职务只是为了服务宫闱而设立的。
那么,为什么要用阉人服务宫闱呢? 我们知道,古代都有强烈的占有欲,他巴不得天下的女人尽归己有,更何况是宫闱中的女人呢?所以,为了防止这些女人勾搭野男人,皇帝不但要禁止宫嫔外出,还用高高的宫墙限制她们的自由。
就算是内宫的“服务人员”,也必须采用不能尽人事的阉人。
那么,为什么不用清一色的女人服务宫闱呢? 皇宫之中的脏活累活颇多,很多工作女人干不来。
正因如此,用宦官成了的大势所趋。
不过,让这么多被阉割的男人生活在权力中心,皇帝并不放心。
阉人的生理功能是残缺的,他们变态的欲望无从发泄,若让这些人触碰到权力,国家势必会出乱子。
因此,每个有宦官存在的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或多或少制定过针对“宦官不干政”的政策。
然而,毕竟这些阉人生活在宫闱之中,有大把机会触碰到权力,所以,不干政的禁令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失去效力。
宦官一旦得权,又会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扩张权力,以至于,宦官的权力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在某些朝代,不但出现了宦官把持朝政,还出现过宦官控制皇储废立,甚至,杀皇帝的现象,而且,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
每个朝代,宦官崛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讲,唐朝的宦官问题为何会成为顽疾。
唐朝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
每个身边,都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职务,该职务的职能是负责天子的日常事务。
不论大事小情,只要不涉及政治,这些宦官都能为皇帝解决。
这种宦官,有点像是大户人家的管家,他们极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有时,皇帝会准许他们代理一些政治方面的事务,比如:代笔批阅一些公文等等。
我们知道,公文上一字之差,往往会影响甚大。
所以,当皇帝开始让宦官帮忙处理公文时,宦官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权力。
唐朝中期,许多官宦世家势力过大,为了制衡日渐膨胀的阁权和官权,皇帝只能找些倚仗。
皇帝常年处于深宫,能够凭借的力量有哪些呢? 主要是和宦官。
不过,外戚毕竟是后妃的娘家人,总会胳膊肘往外拐,外戚力量若运用不善,有时甚至会发展成更严重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外戚专权”。
无奈之下,皇帝只能依赖宦官的力量。
虽然,宦官也不安分,“宦官专权”同样严重。
但是,最起码宦官无法登基,即便宦官把持朝政,皇帝也能在宗室中传续。
有了这份信任,宦官的势力自然水涨船高。
唐玄宗虽非穷兵黩武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还是打了不少仗的。
每逢打仗,就得派几位将军领兵出征。
这些将军手握重兵,又往往是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倔驴,为了防止将军们起歪心思,每次都会派几位心腹太监,监视这些将军的。
随行的宦官名为“监军”,其实,监视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罢了。
宦官大多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庸人,他们哪里懂什么行军打仗?所以,他们在军队里只需看管好领兵的大将,保证朝廷的军令能在军队中有效执行,这就够了。
可以说,由宦官监军所引发的宦官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将军在皇帝心中的印象,全凭监军的一张嘴,监军说将军忠,他便是忠臣良将,监军说将军是反贼,将军就得挨刀子。
宦官手里握着决定将军性命的生杀大权,加上宦官往往是心理残缺的变态,所以,他们经常会在军队里乱指挥,或勒索将士。
对于这些宦官,将士们敢怒不敢言,谁让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掐在人家手里呢? 其实,从宦官所处的环境来看,就算最早的宦官要受到禁令的限制无法专权,宦官的崛起都是注定的。
宦官在朝廷里所处的位置,是一切军国大政出发的核心——决策层,与现在的秘书处有些许类似。
官僚虽然政治地位比宦官高一个台阶,但官僚所处的官场毕竟属执行层。
宦官与普通官僚之间的关系,就像地方官与京官一样,在封建王朝之中,距离皇帝越近,权力或获取权力的机会越大,这是历史向我们阐述的至理。
一旦宦官在决策层中获得了一部分官僚的任命权,那些平日里与宦官唱对头戏的大臣就遭了殃。
历朝历代,敢于与宦官唱反调的,大多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忠臣良相,这些人一旦遭到排挤或迫害,官场中就只剩一些与宦官沆瀣一气的奸佞小人了。
登基后,宦官的势力范围上升了一个台阶。
唐德宗将守卫京师的大权交给了宦官,当时的将领均由宦官来担任。
由此,宦官掌握了唐朝军事的核心力量,有了“挟天子”的能力。
从这以后,宦权的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宦官问题比唐朝更严重。
唐朝的宦官专权持续了一百年,堪称历代最长。
自开始,唐朝的宦官问题已初见端倪: 当时的宦官头子,名叫,在唐肃宗上位时,李辅国于皇帝有拥立之功。
有了这份功劳,李辅国自然会成为肃宗身边的大红人。
不过,由于唐朝的阁权、宦权、官权在肃宗初期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李辅国未能像后世的一样一家独大。
同为宦官的程元振崛起后,李辅国受到了打压,程元振取而代之成了宦官头子,宦官的势力也在程元振的经营下越来越大。
最后,程元振架空皇帝权倾朝野。
不过,程元振相比于另一位唐朝宦官俱文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俱文珍堪称政坛上的“常青树”,从他进宫以来,先后服侍过三位皇帝,分别为德宗、顺宗、宪宗。
德宗时期,俱文珍就已成为位高权重的大太监,顺宗继位以后,俱文珍还发动政变废掉了皇帝,将宪宗扶上了龙椅。
在唐朝的所有宦官中,王守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宦官是怎么控制皇帝的呢? 王守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 的性格比较软弱,且喜欢玩乐。
王守澄抓住了唐穆宗的幼稚心理,每天打着做游戏的幌子,与唐穆宗玩“捉狐狸”的游戏,每天都持续到三更半夜方休。
唐穆宗精力有限,晚上玩的多了,白天自然要睡大觉,没时间打理朝政。
于是,唐穆宗便将军国大政交给王守澄处理。
唐朝时期最后一位权宦仇士良,堪称唐史上最嚣张的宦官。
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宦官对皇帝坑蒙拐骗,甚至,干出弑君这等恶事,但他们表面上都对皇帝毕恭毕敬,至少在面子上不敢忤逆皇帝。
仇士良则不同,他曾与爆发过正面冲突。
在“”这起事件里,唐文宗想要干掉把持朝政的仇士良,不过却被仇士良收到风声。
仇士良带着自己的人马闯入禁宫绑架唐文宗,还趁机杀掉了一千多个曾与他做对的官员。
后来,仇士良扶相对听话的登基,他的权力也达到巅峰。
在仇士良晚年退休回家后,唐朝的宦官当政终于画上了句号。
对于皇帝来说,甭管宦官当政,还是什么权臣、外戚当政,都是令人发愁的一件事。
唐朝中后期的统治者根本想不出针对宦官问题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宦官在政治舞台上。
到了后来,皇帝都得对宦官敬畏三分,生怕这些阉人会把自己赶下龙椅。
所以说,由宦官专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极其恶劣的,这其中之一,便是宦官严重的打击了官僚们的积极性。
唐朝中后期,入朝为官的大臣们几乎都得看着宦官的脸色办事,没一个人敢忤逆这些土皇帝。
活在唐朝的官场上,想要说实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大臣们说了实话,也没法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了宦官担任监军的情况,宦官侵吞军费,胡乱指挥,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对外战争。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
唐朝后期的权宦,几乎都手握军国大政,连废立太子这种事都能把持。
这一时期,皇帝更像是宦官集团手中的木偶,是专权宦官用来打掩护的幌子罢了。
可以说,就连唐朝的灭亡,也与宦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说,唐朝宦官问题为后世统治者敲响警钟,但是,很明显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能有效整治宦官问题。
其实,这也没办法,宦官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只要封建统治存在,由宦官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几乎是不可能杜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