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土地贫瘠,它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呢?
【千问解读】
周武立西周后,对宗室子弟和开国功臣们进行大肆分封,据史书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也就是说,周武王分封出七十一个国家出来。
当时分得的是边远地区营丘,土地也很贫瘠,人口很少。
为何却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成为诸侯中的老大呢? 齐国的开国国君,大家都是的,是著名的姜太公吕尚。
当时,周武王分封天下后,要求各诸侯留在宫中任职,或者自己不留下也可以,但是得留下至亲的男丁在朝中任职。
看起来是留在朝中为西周王朝效力,其实说白了,还是周武王不放心,要扣压人质。
这样,一旦诸侯国不听从的命令,就拿人质开刀。
姜太公受封之后,以他的才干和能力,按理更应该留守镐京辅佐君王,何况当时成王还年幼,正是需要明君辅政的时候。
而且另两个重要功臣和召公,都打发自己的长子去治理受封的国家。
但为何,唯有姜太公把嫡长子吕伋留在镐京辅佐成王,自己去封地齐国了呢? 原来,姜太公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周公辅政) 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有周公和召公这两个能人辅政。
如果自己继续留在京城,职责上难免会和他们打架。
再说了,人家是王亲,人家的话肯定更管用一些。
这样一来,自己那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有啥意思呢? 而儿子就不同了,儿子吕伋能征善战。
周王室里,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人,那吕伋在朝中,不是正好发挥自己的专长吗? 另一方面,齐国初建,正是需要治理的时候。
若是让吕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治理齐国,怎么把国家治理得好。
要是治理不好,落后于其它国家了,子孙后代都会受歧视。
因此,必须自己先去把继承打好。
正所谓,“姜(姜尚)还是老的辣”嘛!所以,姜太公离开镐京,前往封地营丘。
事实证明,姜太公的安排非常合理。
成王执政的时候,周公和召公大包大揽,连蔡叔和都不满。
同时,遗民武庚,就是的儿子,看到蔡叔和管叔对周公召公摄政的事不满,于是一心想复国的他便煽风点火,制造矛盾,并串通他们起兵叛乱。
成王得到消息后,马上命吕伋随同周公一起平定叛乱。
据史书记载,此次征战周公并非统帅,而只是发号施令的人,真正平定“武庚之乱”的统帅,正是吕伋。
姜太公身为齐国国君,受命与周王师“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也就是说,齐国在此役中得到了征伐权。
成王的儿子继位,是为。
此时的吕伋已经成了周王室非常倚重的辅佐大臣,同时他还身兼虎(周王师总将领),他的功劳与姜太公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
因此,他得到了周康王赏赐的宝器珍玩。
儿子在周王室大有作为,当的也没有闲着。
(姜太公治齐) 姜太公刚到营丘时,紧挨着营丘的莱国国君莱侯想霸占营丘,率兵和姜太公大战,结果一败涂地。
姜太公在营丘建立齐国后,在用人方面,一改周王室“尊尊亲亲”的用人制度,而率先提出“尊贤尚功”的方案。
如此一来,许多贤人志士都涌向齐国。
另外,营丘人居多。
他们的民俗与周礼有许多不同。
姜太公认为,想要得民心,不能强迫他们行周礼,于是结合当地习俗,对周礼进行了简化。
安定了民心,又有贤人志士来治国安邦,剩下的就是发展国民经济。
姜太公果然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没有走传统的线路——发展农业,而是将工商业做为主要扶持对象,并且大力挖掘鱼盐资源。
经过姜太公的改革创新,齐国顿时从“人少地薄”的贫困地区,一跃成为西周时期的经济强国。
再加上吕伋在朝中又是功勋卓越的重臣,齐国有这父子两人,想不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只怕大家也不同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齐国实力如何?为什么最后才被秦国灭亡?
秦国在经过变法后,迅速走向强大。
到了在位时期,其实力已经与中原六国势均力敌了。
似乎是要由秦国统一天下,这时的秦国不光在实力上远超各国,其文臣武将也是人才济济。
于是,在一代雄主的带领下,秦国发动了的战争。
从已有的记载来看,开始发动灭六国战争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31年,直到公元前221年才完成最终的胜利。
在这10年的战争中,秦国相继将韩、赵、魏、楚、燕、齐这六个国家灭亡。
那么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秦国发动统一天下战争的顺序。
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般轻松。
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在嬴政即位后,他就与其诸多大臣开始了精细的谋划。
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多方论断,最终决定在政治上采取的策略。
在实现大政方针统一下的秦国,很快集中力量将灭去,又在同一年将亡国。
秦决定第一步就灭韩国,不仅仅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韩国阻挡了秦国东进得步伐,还因为韩国本身军队中的战士在诸国中算不上强大,但其武器装备却极为精良。
根据《·韩策一》的相关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军队制式军剑也锋利非常,能够“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这样的韩国被秦国如不及早灭亡,在诸国联合后,足以为联军提供大量精良的武器,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而第二个灭国的赵国则是将秦完成统一大业进行到了最重要的一步。
昔日,《·赵世家》记载:“四年,秦攻番吾,与之战,却之。
”讲的是赵国名将李牧,率领着赵国军队,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临危不惧。
他指挥下的赵军,来去如风,充分发挥的优势灵活战斗,先给进攻番吾的以沉重打击。
在将秦军逐出赵国境内后,毫不恋战,迅速撤离。
赵军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
《史记·赵世家》记载:“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怱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最终被秦的反间计所迷惑,罢免了李牧,帮助秦灭赵摆脱了阻碍。
赵国亡国,赵王也开城投降。
之后的魏国、楚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秦国打断了脊梁。
在秦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迅速亡国,毫无还手之力。
虽然秦国灭也是易如反掌,但燕国还是剧烈的反抗。
燕就策划了的刺秦王。
《史记·本纪》载;“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
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辛胜攻燕。
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当时,在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荆轲,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最后到了齐国。
这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在时期的霸主齐国,在经过国内的内乱,尤其是田代后,齐国的国力大不如前。
在后来,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将实力恢复了些的齐国麻痹、迷惑了。
远交近攻,得之一寸,乃是我秦国一寸;地之一尺,乃是我秦国一尺。
齐国地处山东半岛,秦国和齐国中间隔着韩魏,要搞远交近攻,必然要先打接壤的国家,即韩国、魏国、楚国、赵国,随后是燕国和齐国,大体顺序符合国策。
所以齐国最后被灭并不是因为齐国有着多么强大的实力,而是秦国的国策使然,才将其留在最后。
秦灭六国尤其侥幸之处,但更多的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学者朱学召在《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这一篇文章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土地改革变法之父到底是哪位?
一说到明朝大臣,我们总是很快能想到一个人——。
他的功绩我们随口就能说上一些:什么教导呀,改革土地呀,清正吏治等等,但是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一条鞭法”了吧。
张居正,这位5岁识字、12岁中、23岁考中的人,绝对是300多年大明王朝星河里最闪耀的一颗星。
当年10岁小登基后,张居正作为小皇帝的家庭老师登上。
皇帝尚且年幼,张居正得到李的授意,实际主持裁定朝中军政大事。
面对当时内阁倾轧、、吏治糜烂的大明朝,张居正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一条鞭法”。
影视剧中张居正 “一条鞭法”的全面实施有它的紧迫性,当时的明朝面临严重的财政亏空:因为明朝税率很低,仅有3%;而自明朝中期后,土地兼并泛滥,贫民们土地没了,又交不起赋税,纷纷弃地逃亡。
官僚地主们实际拥有大量兼并土地,却向政府隐瞒土地面积,逃避赋税。
而明朝交税的形式又各种各样,可以用交粮、做苦工劳力等等来抵税。
这一切导致明朝财政收入逐渐下降,遇到海上侵略等紧急项目国家需要用钱了,打开国库才发现一分钱都没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条鞭法横空出世了。
它是一次非常激荡的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狠拉了一把正划向黑暗深渊的帝国。
它让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暂时得到喘息的机会,甚至重新焕发出些许当年开国后的神采。
张居正也借此一举成为历史上的变革顶流,跟、等一起并列为变法巨头,载入史册。
而实际上,一条鞭法并不是张居正的首创。
早在他实施该法的前50年,就已经有一个人提出并局部推行了一条鞭法。
这个人就是桂萼。
相比较“世间再无张居正”这种响亮的名号,桂萼算得上是个小透明,史书里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有详细记载。
桂萼,正德年间进士。
最早干的是知县,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各个基层辗转。
在基层上班的日子,桂萼很直观感受到大明徭役制度的弊端。
在嘉靖年间实行的通用徭役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均徭法”,即以人丁、税粮的多寡为基准设定户则,均输徭役。
户分为上户、中户、下户等。
均徭法的户划分标准粗糙,同为上户,实际产可能相去甚远,但户等一样又要承担同等的差役。
比如年收入1千万和10个亿的都属于上户,两者负担却一样,明显不够合理。
桂萼 另一种叫“十段锦册法”,其实就是“均徭法”2.0版。
在对各户丁粮作彻底清查之后,将原本上、中、下三户,进行重新细分为十段,相当于有了十个户等,由此对应承担相应的差役。
这一办法还是有问题:此地十段和彼地十段的丁产仍很难一致,最终徭役的负担还是不均。
桂萼性格清正不阿,看多了现行徭役的不平等,他极力主张均平赋役。
桂萼每到一处上任,都着手丈量实际土地面积,逼的那些大地主们不得不交出隐瞒的税收。
最终惹怒豪强,被逼辞官。
被雪藏几年后,桂萼在的推荐之下,又重出江湖。
王阳明 桂萼的才华很快得到的注意,他迅速进入了内阁。
有皇帝助推,桂萼进入内阁后光速升迁,速度之快史不多见。
最后桂萼位居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即正一品官员。
桂萼始终没忘初心,七品芝麻官那会人言轻微,现在堂堂一品官员说的话总管点用吧。
他决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实现均平赋权的理想。
1530年,桂萼根据自己的经验,向朝廷提出了最新的赋役改革意见,成为了一条鞭法最原始的依据。
一条鞭法的内容展开来说,具体有: 1.清丈土地 明朝中后期,存在着大量实际占有却未上报的土地。
因此政府通过前期实地调研,获得全国真实土地面积的信息,对后期开展“一条鞭法”十分必要。
2.统一赋役 一条鞭法之前明朝实行赋役分开。
赋以田亩抵偿,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另行设置了种类繁多的赋派。
一条鞭法将这些全部简化成一体:赋归于土地,按亩征收;力役变成雇役,统一政府雇人。
赋役统一之后,官吏们通过巧立名目压榨百姓的渠道大量减少。
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 明朝之前,我国的田赋征收主体基本以实物为主,零星也有折银。
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后,开始大范围推广以银抵役:不仅将差役彻底改为银差,连田赋除由苏杭等地区提供由皇室食用的实物外,其余也均折为银两计算。
而赋役征收也不由基层官吏比如里长之类的办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
至此,不再征收实物,节省下大笔由地方向国库运输的交通费;征收不再层层下达命令,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求,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但是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尽管桂萼的一条鞭法得到大老板嘉靖的极大支持,但该法大大侵害了官绅和地主的切身利益,一经推出,就遭到这些阶级的强烈反对,连清丈土地都无法做到。
整个改革进程迟缓,只有在小部分地区试行。
次年,桂萼由于病痛告老还乡,变法告停。
时间又过了近30年,曾经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出现了衰败的气息。
在1578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强势推进全国清丈土地的进度。
最终在1581年,一条鞭法再次大范围在全国推广。
一条鞭法的实行,转移了百姓的财税负担,让财富的实际拥有者官僚地主阶级承担起赋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它精简征收手续,大大加快行政效率;它将各类赋派合为一体,使得官吏无法再另立名目对百姓征税,减轻农民负担;更重要的是,一条鞭法首次推广以赋税折银,适应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并起了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业繁荣。
最后,一条鞭法是中国封建赋役史上的一大进步,极大推为由人头税向土地税的转化进程,同时为清初“”的改革奠定基础。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清楚了,一条鞭法创造于桂萼,发扬于张居正,可以说是妈生爹养,虽然半途被打压,但最终还是为大明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