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始终说”是什么?中国历史特有的“颜色革命”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改变,这种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背后,其实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近千年的学说,那便是“五德始终说”。

“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是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这种学说的发明者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他宣称每个朝代都有与五行相对应的德,也就是来自天意的合法性。

同时他指出,一德对一色,金德对白,木德对青,水德对黑,火德对红,土德对黄。

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终而复始,五德亦是。

所以,每一个称王作帝成功的人,都要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胜所灭朝代的所谓新德,而整个国家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颜色革命”。

从五行说附会出的五德说显然是迷信,但人拥有的越多,越容易迷信,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帝王们。

一统天下之后,“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周是火德,秦始皇就采取了周德所敌不过的水德,而水德相应的颜色就是黑色,所以整个就成了黑色帝国。

大秦帝国一片黑,不仅仅是秦始皇采用了水德所代表的黑色做标志,“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与水德相对应的制度改变,这才是最根本的。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更为重要的是,就连国家的执政方式都是黑色,“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或许,正是这种黑色,预定了秦始皇的黑色悲剧。

“五德始终说”的起点其实是,他属于土德,其后的夏、商、周、秦分别为木、金、火、水,按照这样“天意的历史规律”,革了的命,土克水,汉朝应该是土德才对。

可却自认为黑帝,乃水德,所以制度服色依旧沿用秦旧。

汉朝官方正式承认土德,是在的时代才得以实现的。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正是宣布改制,中国又由黑色世界变成了黄色世界,“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用五;官名的印章改为五字。

” 到了西汉末年,,搞了一个新朝出来。

由于他是和平革命,通过让人的方式得来的帝位,跟以往暴力革命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五德始终说”对他而言就相对困难了些。

但这并没有难住他,他当黄门侍郎时的同事刘歆,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五德相生”的理论,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他说自称舜后裔的王莽继承了舜的土德,汉室是尧的后裔,属火德;五行中火生土,汉朝禅让新朝是自然之理。

当然了,这所谓的禅让依旧还是以枪杆子为后盾,只是表面上的杀伐之气少了些许。

刘歆由于论证有功,由此当上了国师,封为嘉新公。

既然王莽封汉为火德,那的也不客气,就顺势利用了这一点,来做光复旧业的事业。

公元25年,刘秀成了火德,整个国家的颜色又变成了红色。

汉朝一会儿水德,一会儿土德,一会儿又火德,更加表明了这种迷信的历史解释,其实完全都是操控在人类的手上,而非什么天意。

东汉末年,大爆发,按理说这是暴力革命,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应该是水德,可它偏偏整了个土德,要建立黄色世界。

当时的革命纲领《太平经》提出,“东汉是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

”起义头目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

但很不幸的是,他的黄色世界并没有建立起来。

反倒是,实现了他这个黄色世界的梦想,他和平方式的禅让,倒是对应了“五德相生”的理论。

公元220年,他不但按照土德改制,还把年号定为了黄色,“黄初”。

但时期的中国,其实也是三种颜色的,号称自己是汉室正统,所以仍是火德的红色;刚开始也争黄色的土德,后来要为汉报仇,按照“五德相克”的理论,就采用了木克土的木德,所以东吴的世界是青色的。

接下来的晋朝同样也玩起了禅让的把戏,取代了魏国,最终一统了天下,那么晋朝又是什么颜色什么德呢?西晋建立之初,大臣们认为“今大晋继三皇之踪,踵舜、禹之迹,应天从民,受禅有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皆如有虞遵唐故事,于义为弘。

”似乎对此没啥感觉,也就同意了。

后来一个名叫孙盛的人却说,“仍旧,非也。

且晋为金行,服色尚赤,考之天道,其违甚矣。

” 他按照“五德相生”的算法,晋朝应该是金德,尚白色。

司马炎又听了他的话,结果中国又变成了白色的世界。

晋朝再下来就到了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颜色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

灭了西晋,司偏安一隅继续着白色的金德。

原本是匈奴后人的始祖,也受“五德始终说”的影响,竟认的汉朝为祖先,地采用了东汉的红色火德。

等到其侄篡位后,又采纳了与晋朝金德相生的水德,尚黑,服色旗帜又改成了黑色。

当时北方的16个政权此起彼伏,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的颜色也不断变化。

而南朝的颜色则相对来说要简单些,只有刘宋、南齐、、南陈四朝。

替了晋,金生水,尚黑色;水生木,齐尚青色;而本是南齐皇室宗亲的开创的梁,继承了齐的木德,尚青色;木生火,陈尚红色。

代替的是,北周是木德,尚青色,所以隋朝是火德,红色帝国。

而火生土,伟大的于是又顺了土德,成了黄色帝国。

唐朝之后,历史来到了时期。

灭了唐,火克金,尚红色;又号称继承了唐王朝,所以依旧是土德,尚黄色;为金德,尚白色;后汉为水德,尚黑色;为木德,尚青色。

受禅于后周,木生火,所以宋朝又为火德,尚红色;赵宋南迁之后,仍旧为火德,就连的年号“建炎”都是火德中兴的意思。

而辽国为水德,金国先辽后灭宋,继承了宋的火德,火生土,所以金国为土德,尚黄色。

其实,到了宋朝之后,“五德始终说”在官方已经基本了,所以对这一学说根本就不感兴趣,虽然民间认为它是水德。

不过,这样的话,灭了北宋的金国是相生的土,灭了的元朝却是相克的水,所以,元朝就没有了统一的国家颜色。

参加的红巾军,是追认宋朝的火德而致,所以红色就成了反元武装最为鲜明的标帜,也就崇尚火德,尚红色。

但不管是按照相生还是相克的说法,明朝都不应该是火德的。

但这一学说在明朝已不是关乎王朝正统的头等大事了,所以啥德都一样,都只是民间流行的非正式说法罢了。

之后的也是一样,水克火,清朝应该是水德,尚黑色,但水德并没有得到帝王们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的“焚书令”缘何到了汉惠帝才被废止?

公元前213年建议发布“焚书令”。

这项法令直到公元前191年才被废除,但《·吕本纪》记载的是“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根据注释“挟”就是“藏”的意思。

可见在秦始皇死后,他的这个法令已经被编为“律”,说明杜周所言“前主所是著为律”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为诸生、方士议论自己,认为“乃诽谤我”;并且经审讯认定诸生中有的“为妖言以乱黔首”,下令“坑杀”,并制定了“诽谤”、“妖言”令。

后来初年,公元前187年废除“妖言令”;公元前178年,废除“诽谤律”。

可见,并非所有的令在死后都改称律。

网络配图诡辩的名言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意识任用一些“酷吏”来担任司法官员,威吓贵族与百官。

其中有个叫杜周的最为著名,他足足当了11年廷尉(朝廷主管司法审判最高级官员、名列“九卿”),打破了西汉皇朝自成立以来廷尉任职的时间纪录。

在他任廷尉(公元前109年)以前,西汉皇朝一共曾经任命过30任廷尉,平均任期为3年零2个月。

即使是像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官张释之,也不过在汉文帝时担任了7年廷尉。

后来杜周还被汉武帝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杜周这人不爱多说话,看上去一副忠厚样子,实际上为人刻薄,是由著名酷吏义纵、等人带教出来的又一个酷吏。

徒弟当了主管司法的廷尉,在审理案件时,揣摩被告是皇帝打算排挤的人,就有意罗织罪名,判处重刑;揣摩被告是皇帝打算宽大的人,就故意长期关押不做处理,等到时间长了就向皇帝报告请求平反。

网络配图有人看不惯杜周这样揣摩皇帝意思的办案风格,当面指责他说:“你身为天下持平的廷尉,却不按照三尺法(秦汉时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木简上,因此号为三尺法),专门以皇帝的意旨来办案,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杜周却说:“三尺法是哪里来的?前主所是著为律(以前皇帝颁布的叫做‘律’),今主所是疏为令(当今皇帝颁布的叫做‘令’);只要是皇帝现在的意思就是法律,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律!”由《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记载的这一段对话,长期被法史学家们认为就是秦汉时代法律专制主义的表现,律和令没有差别,都是皇帝的旨意。

尤其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称帝,规定“命为‘制’,令为‘诏’”,蔡邕《史记集解》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

诏,诏书。

诏,告也。

”本来意思就是皇帝的命令指示有制、诏两种,制是关于制度方面的命令,诏是告示性质的命令。

可是很容易被误读为“命”就是“制”、“令”就是“诏”。

这样一来,就更加深了君主命令就是法律的印象。

诏、令之异仔细体会司马迁在《杜周传》里那段对话的语境,可以发现司马迁是将杜周的话作为曲解律令性质的一种狡辩来引用的。

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的普遍概念里,律、令作为“三尺法”的体现,和皇帝的制、诏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网络配图在秦汉的时候,“令”在作为名词使用时就是单行法规的意思。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国法律文件《语书》中说:“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

”意思就是,因为法律不够完善,隔一段时间就要发布“令”来补充。

秦汉时期皇帝发布的“诏”或“制”,在皇帝认为有必要制定为一项单行法规时,会特别提示丞相、御史大夫将他的指示“具为令”,将皇帝的指示精神具体列为法条、提出法规文本的草案。

如果皇帝的诏书本身就已经相当具体,就会要求丞相、御史大夫“著为令”,直接将诏书改编为法规。

大臣也可以向皇帝提出立法的建议,拟就的草案经皇帝批准,“诏曰可”,就成为一条“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怪异植物:绿藻有“吃掉”其他植物的本领

德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显示,一种绿藻有“吃掉”其他植物的本领。

这一发现或可为人类更好地利用生物能源开拓新途径。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莱氏衣藻”放入一个低碳环境中观察,结果发现,莱氏衣藻会从周边的植物纤维素中获取能源,在这一过程中,它可释放出“消化”纤维素的酶,将纤维素这种大分子多糖物质分解为更小的糖,后者最终被运送至细胞内,转化为能量源。

也就是说,“莱氏衣藻”在低碳环境中同样可以继续生长。

绿藻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蠕虫、细菌和真菌能消化植物中的纤维素,并将其作为用于生长和生存的碳源,而植物则通过二氧化碳、水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11月20日在《自然·通信》杂志上发布研究成果说,他们观察一种名为“莱氏衣藻”的绿藻时发现,这种单细胞生物不仅可像普通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还可消化其他植物的纤维素,作为自己的能量来源。

参与研究的奥拉夫·克鲁泽教授说,在植物中发现这一现象尚属首次,并且藻类能消化纤维素这一现象本身就有悖于传统认知,“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植物在吃植物”。

目前,研究人员正观察这一机制在其他藻类中是否同样适用。

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或有助未来更好地利用生物能。

绿藻 现阶段,人们常使用同时加热植物与真菌纤维素酶的方法获取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而饲养这些真菌仍需一些有机物质。

研究人员设想,如果能用水、阳光和二氧化碳饲养藻类,再从中获得可分解纤维素的酶,未来生产生物燃料将变得更加容易。

绿藻有“吃掉”其他植物的本领实属罕见,在科学界也是实属罕见,这一发现,也许会是我们人类的有一大进步,在未来我们也许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产生新能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五德始终说”是什么?中国历史特有的“颜色革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