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巅峰时期有280万军队 清朝巅峰为什么只有90多万军队

拥有280万军队,鼎盛时期,为何只有90多万军队? 在明朝永乐在位时期,明朝军队的总员额达到了280
【千问解读】
拥有280万军队,鼎盛时期,为何只有90多万军队? 在明朝永乐在位时期,明朝军队的总员额达到了280万左右。
当然,进入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吃空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在清朝皇帝在位时期,清朝军队的总兵力只有90多万人。
不得不说,明清两朝在军队数量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明朝军队为何数量庞大。
早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明朝军队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20多万人。
到了在位的末期,军队总人数增加到了170多万人。
在明朝永乐皇帝在位时期,一方面是卫所度的崩溃,造成卫所军战斗力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是明朝五次北伐草原和,到处都需要用兵。
因此,明朝军队的总员额开始迅速膨胀。
在明朝永乐皇帝在位的末期,明朝军队的总员额已经达到了280万人左右。
请注意,当时的明朝总人口只有6000多万人。
军队数量和人口之间的比重,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当然,进入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军队的总员额数量出现了下降。
与此同时,吃空额的情况愈演愈烈。
到了明朝皇帝在位时期,明朝军队的总员额非常庞大,实际兵力则只有90多万人。
其实,从秦汉到明朝,历代中原王朝都需要面临北方游牧政权的挑战。
双方会反复拉锯,中原王朝强盛阶段,通过大规模的北伐,打击草原部落。
不过,一旦中原王朝陷入内乱,北方游牧政权就会立刻南下,甚至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
北方一线的防御压力很大,中原王朝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处处都需要驻扎大军精锐。
明朝也不例外,明朝从东北到西北,组建了著名的,负责防御各个区域的战事。
由于需要同时维持边军、卫所军两个系统,造成了明朝军队的总员额,始终居高不下。
当然,也有类似的问题。
宋朝同时维持了、厢军两个系统,以至于全国军队100多万,可堪大用的部队,反而并不多。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清朝军队的情况。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众所周知,制度是清朝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这种耕战一体的办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清朝的崛起,逐步控制了东北、蒙古各地,清朝进一步细化八旗制度,出现了满八旗、汉八旗、蒙古八旗。
是清朝军队的主要作战力量,在清朝统治前期,八旗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在清朝前期的一系列战事中,都能看到八旗军的身影。
八旗军总计20多万人,其中,一半驻扎在京城附近和直隶省境内,负责拱卫京城,并且充当了战略预备队的任务。
另外一半左右,驻扎在全国各个省份和将军辖地。
各地的总督、巡抚、提督,无权调动指挥八旗军,八旗军由各地的镇守将军们负责管理。
从清朝、乾隆两朝开始,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明显下降。
绿营军起初负责协助八旗军作战,由当年的明朝投降部队改编而来,由于采用了绿色军旗,被称为绿营军。
绿营军总兵力达到了64万多人,驻扎在全国各个省份,隶属于各地的督抚管理。
在清朝统治的中期,由于八旗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
清朝中期的一系列战事,反倒是绿营军成为了作战的主力,例如在的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清朝统治的后期,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战斗力都已经迅速堕落。
在清朝皇帝在位时期,面对规模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八旗军、绿营军都无可奈何。
最终,清朝基本上是依靠各地的乡勇团练武装,镇压了白莲教起义。
至于八旗军、绿营军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更是象征着这两支传统武装力量的衰败,已经难堪大用。
1851年,运动爆发,在几年时间里,太平天国逐步占领了江南半壁,与北方的清朝分庭抗礼。
依靠八旗军、绿营军镇压,已经成为了奢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的湘军、的、的楚军等地方团练武装,迅速崛起。
由于清朝的财政经费有限,由于团练武装的大规模增加,清朝不得不开始压缩绿营军的编制。
在清朝的、两朝,朝廷基本上依靠各种成分复杂的军队,维持自身的统治。
1895年,的战败,意味着清朝彻底失败。
1900年的庚子战争,更是意味着清朝原有武装体系的崩溃。
依靠原来的军队,缝缝补补,已经无法挽救清朝的统治。
清朝的统治开始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又开始了著名的清末改革。
清朝一方面撤销原有绿营军的员额,另一方面开始组建新军,也就是后来的南洋新军、北洋新军。
其中,北洋新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截至1905年,北洋新军形成了北洋六镇的规模。
到了1911年,已经达到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成为了清朝最重要的机动力量。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北洋新军集团演变为北洋军阀政权,开始了自身长达10多年的统治。
直到1928年,北洋军阀集团才彻底成为了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