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16个都指挥使司指挥军队 他们一个人拥有多少兵力

对于刚坐稳江山的而言,如何管
【千问解读】
对于刚坐稳江山的而言,如何管理军队,统治天下,成了一个要紧的问题。
明朝以武力奠定基业,军队出力极大。
可是,打天下跟治天下不同。
军队在大多数时候,必须退居二线。
当时明朝数量极多,除了一路招募的军队,还收纳了很多投降的明朝军队。
这些军队需要经过重新改编,安排到可以合适的地方,为治理天下出力。
更重要的是,不能亏待。
否则,很可能埋下祸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初年的时候,军队被频繁地整顿。
整个编制也进行了大幅度调动。
整个过程耗费十几年时间,才有一套较为完整可行的军事编制,被推广到全国。
这套编制只有一个目的,方便管理。
从朝廷中枢到地方郡县,明朝设立了不同级别的管辖结构。
在朝廷中枢,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专门负责调度。
这可以让更好地掌握军权。
地方上,省一级的,设立都指挥使司。
这是明朝地方最高级别的机构,全国只设立16个。
这层机构位于中间,起到一个中间调度的作用。
跟军区很相似。
它可以协调一大片地区的军务,统一管理。
同时,它必须听朝廷命令办事。
对于地方军务,都指挥使司有很高的处置权。
其中包括练兵、漕运、屯田,巡抚、以及军队内的刑狱等。
这些事务都很重要。
练兵可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屯田则是为军队提供粮食。
朱元璋设立军队编制时,对于军队所需的军粮,一直十分担忧。
明朝初年的时候,军队数量一度达到140万。
时期,甚至达到200万。
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果都要靠国库供给。
别说粮食,仅是每年的运输,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所以,朱元璋借鉴前人的做法,让驻扎在各地的军队在军营内种地开荒。
战士除了打仗、训练外,其余时间,可以用来务农。
这样,军粮问题就可以在当地解决,为国库减轻负担。
地方军队的纠纷,也可以交由都指挥使司处理。
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于解决军队内部矛盾,稳定军心,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士兵之间的矛盾,都需要由朝廷中枢,或地方判决。
长期来看,会比较麻烦。
在一些边境地区,如果地方官员难以管辖的话,都指挥使司会在军务之外,兼职处理民政。
所以,可见明朝授予都指挥使司极大的职权。
当然,朝廷也会派遣巡抚监察。
防止都指挥使司趁机作乱。
都指挥使司以下的州府一级,则设立“卫”,每个卫五千六百人。
州府以下的郡县,设立“所”,每个所一千一百人。
而都指挥使司能够管辖的兵员数量,跟辖区内“卫所”数量,有直接关系。
虽然每个都指挥使司下管辖的兵员数量都有数万人,但并不是完全相同,没有一个标准数字。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不同时期的兵员数量是不同的。
明朝初年的时候,兵员数量可以位置在一两百万人之间。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年间,时任桂萼公布了兵籍数量,仅为97万。
因为到明朝中期的时候,出现很多士兵逃亡的现象,直接导致兵员数量下降。
这两个不同时期兵员数量的不同,自然会导致都指挥使司数量的不同。
即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都指挥使司的兵源数量,也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边地兵员数量会多于内地。
因为边疆地区更容易爆发战争。
把时间放在明朝初期,当时的陕西都指挥使司管辖着33个卫所,而浙江都指挥使司只管辖20个卫所。
每个卫所人数是固定的。
可以看出,陕西都指挥使司统辖的兵源数量,要远远超过浙江都指挥使司。
因为陕西都指挥使司要负责西北边地安危。
所以,驻扎更多兵员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明朝虽然给予都指挥使司极大的地方权力。
但是,也给了他们很多限制。
除了固定时间的巡抚监察,遇到一些重大事务,都指挥使司也不能自行决定。
他们需要跟同级别的地方衙门进行商议,才能做出决定。
如果遇到战争爆发,都指挥使司是没有权力指挥作战,需要让位给朝廷临时指派的官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