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如:清朝武状元都要考哪些内容?后来为何取消武举?
【千问解读】
中国古代上绝大部分时期都是文比武大,在汉朝和三国时期,各大君王基本上都喜欢招揽贤士,也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武将一般都是自己的宗亲负责。
而且最早的科举也是选有才华的人而并非武将,不过到了唐朝就开始渐渐有所改观了,出现了武举的制度专门选拔武状元。
要知道历史真正的读书人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习武的人就很多了,到了清朝一共就出了100多位武状元。
那武举的时候到底要考什么内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在整个封建王朝,武将都是不可或缺的,抵御外敌或者开疆拓土都需要武将来完成。
当文人被大的氏族垄断的时候,武人几乎也都来自世袭,为了改变由世家大族垄断朝廷官员的状况,唐太宗开始科举取士,逐渐摆脱了大氏族的钳制。
而武则天称帝后,更是开创了武举,让武艺高超之人参加兵部举办的考试,考的也都是武艺,中举之后不看门第出身,按照成绩的高低授予不同的武职。
从此有了“学成文武艺,货与皇帝家”的说法。
而宋朝鉴于唐末军阀割据,始终重文抑武,不过宋朝健全了武举制度,武举开始要求文武双全。
元朝武职只用蒙古人,明朝武将多数来自世袭,并不重视武举,更夸张的是武举的考官是翰林府的文人,而明朝的武举人写文章的水平强过武艺,而清朝,可以说是武举的鼎盛时期。
满清入关后,全国范围内还有着持续不断的战斗,清朝初年,内外战事都持续不断,满清本就重视骑射,因此入关后为了战争的需要也重视武官的补充,而趁机笼络汉族人中的杰出人才。
因此,,在顺治三年,武举和文举同时开考取才。
和文举一样,武举也是三年考一次,如果有新皇登基或者其他好事会加开恩科。
武举也是从下往上考。
最初级的是武生,也就是武学的童子试,先考骑射,要求骑马来回三趟的时间能射出九箭,必须三箭或者超过三箭中靶才算过关,达不到三箭的就没有资格参加下一场。
第二项,考步射,这两场都达标之后,才干参加开弓、舞刀、掇石这三项考试。
开弓也就是举子选择强度不同的弓,每次拉满为合格,只能拉三次,弓力区别为8力,10力,12力。
三个级别。
第二项舞刀,刀也是从八十斤,一百斤到一百二十斤三种不同的重量,举子要先选刀,然后一次性完成舞刀的动作才算过关。
第三项掇石也就是要求举起考试准备的大石头,石头重量区别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到三百斤,能选择一块石头举起一次就算合格。
这三项技能考试必须有两项达标否则全部成绩作废。
武艺过关之后,就是考文了。
也就是武举也要考策论,和宋朝一样,清朝的武举考内容涉及武经七书,包括七种兵法策略。
在康熙朝,武举还要考《论语》和《孟子》。
武童生通过了县,府的考试成为武秀才后,才干继续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举人之后成为武进士,进京参加殿试。
武举人和文举人一样,分为三个等次。
一甲的前三名就是武状元、武榜眼和武探花。
从顺治朝开始,武举能考入三甲的人都会被授予武职。
整个清朝一共产生120多个武状元。
最终一个武状元在光绪朝,之后由于枪炮的进展,不在崇尚个人武力,武状元也就不再被需要了。
清朝帝王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也成为了今日影视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络配图 在很多清朝戏剧中,叙述的故事影射曲解了历史的史实,而使观众误解了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的龙袍必定会有龙,既然是黄袍加身,那也必定就是明黄色的,除了睡觉之外,什么时候都要穿着龙袍,以示自己的天命之身。
其实,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也并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的。
在清宫内,每逢有喜庆节日的时候,皇帝便要身穿龙袍,参加这些宴会场合。
而当皇帝视察灾情,体察民生疾苦或者出巡打猎的时候,按照服制,要穿行服。
在皇帝所参加的一些隆重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大婚典礼、万寿圣节、殿廷朝会、重大军礼、接见国外来宾使节、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的时候,皇帝虽然所穿的袍子上也有龙,但并不是龙袍,而是朝袍,或者说穿的是朝服。
网络配图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
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
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
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根据《大清会典》所记载,皇帝所穿的朝服,根据所参加的场合不同,朝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
朝服分为了明黄、蓝、红、月白的四种颜色。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朝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朝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朝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朝服;在乐坛夕月的时候又要身穿白色的朝服。
网络配图 如此可见,我们普通百姓的各种衣服穿戴,到了皇室那里就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政治意义,就连身为的皇帝本人也要严格执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清朝的皇子不在同一个旗内?
在清朝,只有获得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的宗室才能享受这八项特殊待遇。
自不入八分镇国公往下,都没有这个待遇。
其实,这些也只是“浮云”而已,入八分宗室的另一项特殊待遇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旗份。
何谓旗份?旗份指的是获得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的宗室在封爵时可以分得的八旗牛录。
根据爵位高低,从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分得的牛录多少不等,爵位越高分得的旗份越多。
入八分宗室所领牛录下的旗丁、包衣等,必须视他们及他们的后代为“主子”。
这也是为何被称为帝“潜邸奴才”的原因所在。
因为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时,家族所在的镶白旗下某汉军牛录被划拨给了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作为旗份!说到这里,想必诸君也大概其知道旗份有什么意义了吧? 不知道诸君发现没有?康熙年间,康熙帝划拨给儿子雍正帝的牛录并不在上三旗,而是下五旗的牛录!除了镶白旗汉军的几个牛录之外,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分得了镶白旗满洲几个牛录。
换句话说,在康熙年间,雍正帝也是下五旗的、是镶白旗。
只不过,他的身份是“主子”、而不是“奴才”。
如果雍正帝后来没有成为皇帝,那他的后代基本都会在镶白旗。
原因很简单,皇帝之所以亲掌上三旗,就是为了对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形成绝对优势,又怎么可能把上三旗“”呢?所以,清朝入关之后划拨给入八分宗室的旗份都在下五旗。
结果就是,上三旗“雷打不动”,而下五旗被越分越零散,已然无力抗衡上三旗了…… 清朝的上三旗虽然归皇帝亲掌,但皇帝儿子们的旗份却都不在上三旗,除非他还没有封爵或者将来也成为皇帝。
除了早年间在关在时就已经被编入上三旗的一些比较远支的宗室之外,入关之后的入八分宗室及其后代,几乎都在下五旗。
换言之,上三旗虽然“尊贵”,但在上三旗的宗室并不“尊贵”。
宗室在上三旗,说明他们与大宗的血缘非常疏远……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才更加“尊贵”! 皇帝的儿子最初是没有旗份的,在封爵之后才会被划拨给一定数量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
因为清朝的皇子封爵基本以贝子为下限,所以皇子基本都能分得下五旗的旗份,仅仅是多少不等而已。
当然,偶尔也有像帝的皇十二子那样终生没有获得封爵的皇子,那他自然是没有分得旗份的,只能跟着老爹、留在老爹乾隆帝的上三旗里。
不过,他的过继而已绵偲后来受封贝子,还是分得了旗份的。
至于入八分宗室的旗份如何分配,主要看各旗牛录空缺情况,同时也兼顾平衡。
尤其是给皇子的旗份,通常不会都分外同一旗下,相对都比较分散。
这个也好理解,皇子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比较大,如果再分外同一旗下,那不是得炸锅了?但通常情况下,某一位入八分宗室所分得的旗份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基本没有这一旗分几个牛录、那一旗分几个牛录的情况。
综上所述,清朝的上三旗虽然“最贵”,但上三旗下的宗室并不“尊贵”!要么是没有封爵的皇子、要么是在关在时就被分外了上三旗的远支宗室!入关之后,皇子的旗份基本都在下五旗,除非成为皇帝后重新“洗牌”,否则他们的后代也都在下五旗、而不是上三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