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肉在古代叫做什么?古人喜不喜欢?
【千问解读】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如果不是特定提起,那么“肉”一般指的就是猪肉。
猪肉是最常见的肉类,哪怕是一个几平米的小菜店,如果有肉,那么一定有猪肉。
而在猪肉里面,五花肉又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品种,不管用什么做法去做,蒸炒煎炸烤,出来的都是美味。
那么,你是否知道,在古代,五花肉又叫什么呢?五花肉这个名字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首先来看看,猪肉在古代的地位。
我们知道,古代非常注重礼仪,有一本主要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礼记》,其中就对祭祀的章程有非常清晰的记录。
祭祀的时候当然要有祭品,而猪就是其中之一。
牛羊猪都有的,叫做太牢或者大牢,只有天子祭祀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而少牢只有羊和猪,没有牛,诸侯祭祀可以使用。
古人吃猪肉是毫无疑问的,猪豕人类最早开始饲养的家畜之一,在河北的磁山遗址中发现过很多动物骨骼,而且从里面的猪羊牛鹿狗等骨骼可以证明,至少在八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养猪吃猪肉了。
而且,还有一个字可以证明,那就是“家”,猪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豕”,不管是豕还是家,都在甲骨文上被发现,可以看得出来,猪在上古时期的地位并不低。
有人说,孔子并不赞同吃猪肉,其实是被误导了。
《礼记》中的原话并不是“君子不食溷豚”,而是“君子不食溷腴”。
原本,孔子想说的是,君子不吃猪狗的肠,因为猪狗的肠很像人的肠,如果吃了,岂不是残害同类?而“溷”的意思,在孔子时代并没有“厕所”的意思,所以绝非是说厕所的猪。
有说法认为,猪肉在古代并不流行,人们吃羊肉是最多的。
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魏晋之后,羊肉占据餐桌长达千年之久,根本原因就是猪肉低贱,牛又不能随便杀。
猪肉也并不是一直都是地位低贱,想想看,古代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马那是要上战场的,属于军备物资,牛是重要的农耕工具,这两样都不允许随意杀害。
而狗肉上不了台面,羊肉产量又不高,鸡的个头又太小,这么看来,猪肉才是经济实惠,而且很广泛的肉类。
不管是猪肉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都是历史上存在的,只不过时间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猪肉也是从人们不怎么吃,到了吃的最多的时候,毕竟发展了这么多年,人们也是能够找到什么更合适的。
五花肉,指的就是生长在猪肋排上面的肉,因为肉的横切面的结构是肥肉与瘦肉间隔,一般有五层,因而得名五花肉。
五花肉也不一定就只有五层,相传最好的极品应该是有十层的,但是究竟是真实出现过,还是只是一个传说,就不得而知了。
五花肉中,肥肉的部分遇热很容易化,瘦肉部分煮很久也不会柴,不光是长得好看,最重要的是吃起来美味,这也是很多人对五花肉欲罢不能的主要原因。
还记得《水浒传》里面,很多英雄好汉都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吗?他们吃的肉可不是猪肉,而是牛肉。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宋朝时期明明是不允许吃牛肉的,牛可是耕地的主力军。
的确,这样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想一想《水浒传》的主题,官逼民反,既然要反对,那么吃牛肉就是最好的表现。
苏东坡的东坡肉,也是一道流传至今的美食,主要原料当然是猪肉,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是有钱人不乐意吃,穷人家不会吃的状态。
一直到后来的明清,再到现代,猪肉都是人们最常吃的肉类,五花肉也是非常受欢迎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