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假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对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损害,所以现在有非常多的防假币的招数,正版纸币和假币相比也有很多很明显或者隐藏着的差别。

但是在古代,纸币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宋朝时期才诞生并慢慢流行开来。

那么,智慧的古人们,他们对于防止假币,辨别假币又有什么样的办法呢?古人是怎样对待假币呢?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宋代纸币自出现以来,就伴随着作伪问题。

宋初四川交子在私人发行时,伪造现象即已存在,史称“亦有诈伪者,兴行词讼不少”。

以后随着交子官方发行,作伪并不因政府介入而停止,反而日渐严重。

仁宗庆历年间,交子的伪造使政府“以伪造犯法者多,欲废不用”。

南宋初期,仍然是“诈伪多有,狱讼益繁”。

南宋东南会子的伪造问题,尤以孝宗、宁宗、理宗三朝为最严重。

据史料所载,当时纸币作伪的手段主要有三种,这就是“伪造新会、揩改旧会、盗卖会底”。

所谓“伪造新会”,大致就是作伪者按会子的版式重新描摹雕刻印刷,然后把伪造的会子投入使用。

“揩改旧会”可能是将旧币涂改界数或面额,而再投入流通的作伪方法。

“盗卖会底”则是印刷纸币的官吏利用职权,将会底(尚未加盖官印正式发行的会子)卖给他人,买得会底者自行雕刻官印加盖其上,然后投入流通。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提高纸币质量,加大伪造困难。

宋廷针对当时纸币作伪比较严重的局面,主要从防范与严惩两方面入手进行治理,其具体措施有以下3点。

提高纸币的质量,使作伪者难以仿造并加大作伪的成本。

《宋史》卷181《食货下三》载,宋理宗时期,纸币作伪猖獗,伪币大量出现。

淳祐三年(1243年),一位臣僚对纸币防伪提出了比较重要的4点思想。

第一,防伪的上策是提高纸币质量,下策是制定法律严禁作伪。

第二,人们作伪的动机主要是利益驱动,一边是获利5倍的诱惑,一边是被官府捕获惩罚的几率很低,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敢于铤而走险。

第三,伪币增多的一个主要条件是纸币质量下降,作伪者易于伪造。

第四,提高纸币的质量主要应从纸料、雕刻、印刷等诸方面加以改进,使作伪者难以伪造。

而且纸币质量提高,使民间作伪成本太高,无利可图,就会停止伪造。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综观史籍,这些思路几乎是提高纸币质量防伪经验的一个总结。

如在纸料方面,南宋绍兴年间,“当时(东南)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

徽州、池州、成都、临安都是当时质量上乘纸的产地,可见当时朝廷重视印制纸币中纸料的选用。

又如在纸币的雕版方面,四川交子发行之初,就有了技术上防伪的措施:“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今天看来,这虽然很粗糙简单,但就当时的印刷技术而言,还是能起一定防伪作用的。

后来,随着雕版技术的进步,纸币防伪技术大大提高。

据元代费著《楮币谱》记载,宋徽宗时的钱引每引用印6颗,分3种颜色。

整个钱引的顺序是:最上面写届分,接着依顺序是年号、贴头、敕字花纹印、青面花纹印、红团故事印、年限花纹印、背印(分1贯和500文),最后书写额数。

可想而知,这么精美复杂的雕版以及套色印刷技术,民间一般要仿制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加强纸币制造发行过程的管理。

熙宁元年(1068年),监官戴蒙“请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

其目的是通过设立专门负责币纸生产的部门,将币纸经营权统一收归官营,以杜绝民间伪造纸币的币料来源。

崇宁三年(1104年),置“京西北路专切管干通行交子所”时规定:“私造交子纸者,罪以徒配”,更明确地以法律条文禁止民间私造币纸。

总之,通过币纸官营、禁民私造,是切断原料来源来防范伪造纸币的有力措施。

宋代交子务设立之初,仅设主管监官1人,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

这里显然是为了防止官吏作弊,运用管理中不相容职务的原则,通过分设纸币制印官员和币纸制造官员,使他们互相牵制监督,以避免一人兼管而很可能导致作伪的弊端。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宋代纸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界发行。

当旧币发行流通期限满后,必须兑换新币,这时官吏必须严格鉴别旧币的真伪。

南宋规定:当会子换界时,要设内外两场官吏鉴定。

纸币分界发行是防范作伪的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并能限制纸币的发行量。

如南宋袁甫所谈纸币发行“四戒”中有“两戒”与分界有关。

他认为:纸币发行“一曰戒新旧三界并用”“四曰戒新会不立界限”。

严惩造伪者,奖赏陈告者。

宋仁宗时期,知益州薛田、转运使张若谷上奏欲官办四川交子时,就定下针对伪造的奖惩条文:“若民间伪造,许人陈告,支小钱五百贯,犯人决讫,配铜钱界。

”神宗熙宁初年规定,伪造交子的处罚等同于伪写官文书印者,处以流放2000里的惩罚。

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扩大对涉及伪造纸币行为处罚的范围,除伪造者本人外,知情不报者、转用伪币者等均得受罚。

到南宋时,将伪造犯人处斩已成定例,支赐陈告人的奖赏也增加了。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宋廷为使严禁伪造纸币之令家喻户晓,还将禁伪赏罚文字刊印于纸币票面。

如北宋徽宗崇宁年间发行的小钞票面上有“上段印准伪造钞,已成流三千里,已行用者处斩”等文字。

至于南宋会子,其票面样式,上半部分不但印有会子名称及面额,更以56字详示禁伪赏罚敕文:“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

如不愿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各目者听。

从宋代历朝对纸币作伪者及其相关人的处理上看:一方面,其处罚逐步由轻变重,惩治的范围也逐渐变宽。

另一方面,对于陈告者的奖赏由少至多,从500贯提高至1000贯。

统治者立法思想是通过严惩重赏,一方面威慑作伪者,加大其犯罪成本,使其不敢以身试法;另一方面加大对知情者、负有督察责任官员等的赏罚力度,提高纸币作伪案的发现概率。

提高纸币作伪的发现概率,比加大对纸币作伪的打击力度,对作伪者更具威慑力。

还有宋代将禁伪赏罚文字刊于纸币票面,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普法活动,并对妄图作伪者时时敲起警钟。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宋代有关严禁纸币作伪的立法比较严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难免存在着偏差。

“今伪造有禁,刊之印文,编之敕令,非不严具”,但“前后犯禁之人,未必尽论如法”。

更有甚者,吏治腐败也影响了对纸币作伪的执法。

伪造会子“一有败露,纳贿求免”“法当重戮,仅从末减。

似此姑息,何以戢奸?”正由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致使“伪造(会子)者所在有之,及其败获,又未尝正治其诛,故(会子)行用愈轻”。

如果历史能重来,李煜有没有可能去幸免悲剧的发生?

后主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帝王,那么如果人生能再重来一次,他有没有一点点可能去避免悲剧的发生?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南唐中主,从先祖李弁手中继承了强大的南唐,但在他治理了十多年以后,南唐因为李璟四处用兵导致国力下降,朝中党争剧烈内耗不止,在与宋不断地侵袭之下,最终是纳币削位,依附于北方的后周政权,惶惶不可终日。

李璟将一个“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大厦将倾的南唐,交到了他的第六个儿子李煜的手中,而最终李煜成了亡国之君。

将南唐的命运交到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江南文人李煜手中,这是命运的选择;而李煜最终丧师失地身死国灭,这是历史的选择。

李煜的悲剧,其实就是,他在命运的尘网之中无处可逃。

在史书中,李煜被描述成一个耽于享乐的帝王,如和;被描绘成了一个长于艺术而拙于治国的亡国之君,如临死前还吟唱着《玉树后庭花》的。

作为南唐的第三君,李煜最终丢掉了三千里河山,他是南唐的罪人,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事实上,李煜既非商纣王那样荒淫,也非隋炀帝那样残暴,更非陈后主陈叔宝一样不堪。

李煜也曾经心怀大志,也曾经勤政爱民,也曾经尽心谋国,梦想建设一个中兴的南唐。

在执政期间,李煜为政勤勉,有多有改革之策。

在军事上,奉行对外称臣对内暗自发展军备的战略,率领南唐军民拼死抵抗宋军的侵略,虽然最终金陵沦陷李煜无奈“肉袒出降”,但南唐政权在中又延续了十多年,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连也感叹李煜的治国能力非同一般。

可见李煜并非如史家所说的“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谙政事,也并非如李煜自己所说的“几曾识干戈”。

他在执政期间做出了很多选择和努力,在无数种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最终成为阶下囚,在四十二岁生日那天,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哀巨痛之中悲惨死去,书写出一曲人生从华美到悲凉的哀歌。

国家不幸诗家幸,天崩地裂般巨大的人生变化,从一国之主到落入敌手成为阶下囚;从人生喜剧到命运悲剧,人生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在李煜身上,也造就了李煜那无与伦比的词作艺术。

政治上他是失败者阶下囚,在词作艺术上他是一代,是晚唐五代词的总结者,是宋词的开者,是深刻改变了晚唐五代词艺术走向的伟大词人——从李煜开始,词从民间舞台的歌词,开始进入的内心,他们不再替人代言,不再遮遮掩掩,不再用华辞丽句作的歌唱,而是“我手写我心”,像李煜一样,用一颗至诚至真的词心,书写着人生的和命运的高低沉浮,当词不再用来,而是用来直抒胸臆,词才真正成了词。

政治毁了李煜,而李煜成就了词,他成为宋词的探路者,在李煜的身后,、、和们,将扛着李煜的旗帜,把宋词引向高处。

说,人生乃是无处可逃的尘网,是无法避免的悲剧,我们都处在神射手的射程之内,被射中是必然,因此我们不要和命运对抗,而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过一种如不羁之舟随缘任性随遇而安的生活。

但李煜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他曾经有过积极进取的热情;他不是知其不可而逃之的,没有“淮南皓月冷千山”那般的清冷消极,他的身上有儒家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努力,在没有机会之时,他默默地积蓄力量提升自己;机会来临之时,他也曾经努力到无能为力。

虽然李煜最终的结局并不美好,但他毕竟努力过,他是一个悲剧英雄。

命运于李煜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

幸运的是,他出生于帝王之家,不幸的是他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他本来毫无希望做,他本可以做一个沉溺于艺术世界,进行艺术创造的天才艺术家,他本可以是吟唱山林隐居江湖的渔父,在五湖烟海中钓一杆风月。

不幸的是,命运又将他推向帝王的宝座,让李煜拖着南唐奄奄一息的躯体,拼死抵抗又苟延残喘,最终亡国成为阶下囚,在“日夕以泪洗面”中,在无数次悔恨无数次梦回故园的梦境之中,被宋王室在那天以牵机毒药毒死。

李煜的死,给公元976年七夕的天空染上了一缕血色。

中主李璟有八个儿子,分别是从福、从寿、从康、从宁、从士,从嘉、从美、从孝,李从嘉就是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

按照中国皇权立嫡长子的原则,怎么他也轮不到李煜做皇帝。

而李煜的大哥李从福即冀就是太子,李弘冀为人阴狠毒辣,从这一点来说倒是一个做皇帝的料,因为唯有狠人才能玩政治。

而李璟对大儿子李弘冀颇不满意,曾有意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景遂,太子李弘冀于是就毒杀了叔叔李景遂,力保自己的太子之位。

事实上,皇室内部兄弟之间基本上毫无亲情可言,大哥李弘冀要防备自己的弟弟们,特别是对天生一副帝王之相的李煜戒心重重。

据说李煜一身儒雅气质雍容华贵,而且是“重瞳”,民间叫“斗鸡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但古人认为重瞳乃是帝王之相。

据说历史上的大舜、和,都是斗鸡眼。

也就是说,李煜从少年时代开始就陷入了对生命的恐惧之中。

但李煜够聪明,他深知藏锋隐锐全身远害的道理,于是他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不问世事悠游于世的隐者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叔齐饿死不食周粟的真隐士,另外一种就是万般无奈回归田园如那样的隐士,第三种就是假隐士,的很多隐居于终南山的人就是如此,他们只是将隐居作为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

而李煜年纪轻轻就隐居于庐山读书,他还给自己起了一大堆如“莲峰隐士”、“钟峰隐者”等有隐士味道的名号,一方面读书提升自我,另一方面韬光养晦全身远祸。

事实上,李煜是一个有追求有心机的人,史书上记载李煜,“早知国事,聪悟好学,经史子传一见辄解。

善兵法,工书画,明音律,其睿智明聪,罕有出其右者”。

这段记载说李煜早知国事,可见他并非不知治国,他善兵法有武功,可见并非是柔弱的宫廷子弟,他擅书画音律,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可见他聪明好学智商很高。

从他早年假装隐居韬光养晦的行为来看,李煜又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所谓的隐士生活只是藏锋隐锐的生存策略而已。

李煜隐居时间不长,但他写隐士生活的渔夫词,却。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春江浪涌,桃李竞放。

如此美景,一位渔翁于江上垂钓,有江湖之美而无风波之恶,一壶老酒,一竿风月,这样的日子何其快乐,这是李煜理想中的生活。

但江湖可以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而人生的风波却无处不在,恰如所说,“江头未是风波恶,行路难”。

李煜连假装做隐士的机会都没有,他就被命运推上了帝王的宝座。

太子李弘冀毒死叔叔李景遂几个月后,就暴毙身亡。

而李煜的另外四个哥哥也相继逝去,本来是老六的李煜,一下子变成了老大。

在父亲中主李璟病逝之后,匆忙登上大位,成为南唐的最后一代皇帝,不,是最后一个国主,因为此时的南唐已经成为后周的附属国,他没有资格称皇帝。

因此李煜在历史上被称之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人的歇后语

古代人的歇后语  1、朽木搭桥。

——难过  2、姊妹找婆家。

——各得其所  3、长添灯草满添油。

——早作准备  4、茅覃补柱子。

——无济于事  5、瞎子找对象。

——不知丑俊  6、握着蒺藜死不丢。

——不怕扎手  7、泥鳅上沙滩。

——不怕你滑  8、地府里打官司。

——死对头  9、厕所里放芝麻。

——香臭不分  10、地摊上卖书。

——没架子  11、小娃娃拾炮仗。

——慌了手脚  12、大白天打更。

——乱了时辰  13、阎王爷敲门。

——内中有鬼  14、云彩里盖大厦。

——空中楼阁  15、三尺长的锯子。

——又拉又推  16、肥狗咬主人。

——忘恩负义  17、大姑娘掌钥匙。

——当家不做主  18、赶车不带鞭子。

——光拍马屁  19、二百五上天。

——痴心妄想;妄想  20、酒盅里拌黄瓜。

——施展不开  21、枕着扁担睡觉。

——想得宽  22、门前的狮子。

——一对儿;明摆着  23、偷南瓜带摘葫芦。

——两不耽误;两得其便  24、泥鳅跌汤锅。

——看你往哪钻  25、当家神卖土地。

——一贫如洗  26、隔年的馒头。

——早发的  27、猪八戒败阵。

——倒打一耙  28、年三十讨口。

——丢人现眼  29、大姑娘拜天地。

——头一回;头一遭  30、屎壳郎坐轮船。

——臭名远扬  31、背靠悬崖。

——没退路了  32、醋坛里酿酒。

——坛坛酸  33、瞎子跳加官。

——盲目乐观  34、木脑壳跳舞。

——幕后操纵  35、墙头上种白菜。

——难浇  36、老太太吃炒胡豆。

——咬牙切齿  37、脚踩牛屎。

——一塌糊涂  38、劳动号子。

——一呼百应  39、电影里的夫妻。

——假的  40、放出去的风筝。

——越飞越远  41、叫花子打狗。

——一手功夫;边打边走  42、瞎子逛大街。

——目中无人  43、泥瓦匠出身。

——和稀泥  44、冬天的蟒蛇。

——有气无力  45、走一步思三思。

——考虑周到  46、夜行人迷了路。

——方向不明  47、石匠会铁匠。

——硬对硬  48、心眼里灌铅。

——不开窍;难开窍  49、筛子装水。

——漏洞百出;漏洞多  50、电视上的画面。

——说变就变  51、丝绳系骆驼。

——不牢靠;不可靠  52、打柴人回山庄。

——两头担心  53、骆驼吃蚂蚁。

——小收拾  54、红楼梦里的贾府。

——大有大的.难处  55、萝卜青菜。

——各人所爱;各有所爱  56、从墓坑里爬上来。

——死里求生  57、阎王爷使计谋。

——诡计多端  58、窝窝头上坟。

——哄鬼;骗鬼;哄死人  59、吃着肥肉唱歌。

——油腔滑调  60、金棒槌敲门。

——富啦  61、眼前埋地雷。

——一触即发  62、枯井里打水。

——枉费工;徒劳无功;徒劳无益  63、卖油的梆子。

——挨敲打的货  64、强拉秀才成亲。

——难为圣人  65、烟囱里招手。

——往黑处引  66、热锅上的蚰蜒。

——团团转  67、二郎神的钢叉。

——两面三刀  68、吃米不记种田人。

——忘本  69、盲人走路。

——分不清东南西北  70、猴子吃大蒜。

——翻白眼  71、骑马过独木桥。

——难回头;回头难  72、花绸子做尿布。

——屈才  73、跳河闭眼睛。

——横了心  74、皮匠不带锥子。

——真好  75、虾公头上戴大枪。

——没人怕  76、走路算账。

——财迷转向  77、三分面粉七分水。

——十分糊涂  78、小二开饭店。

——看人下菜  79、老太婆上台阶。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80、蚂蚁讲话。

——碰头  81、叫花子看滑稽。

——穷开心  82、柴火上浇汽油。

——一点就着  83、单人唱戏。

——独角  84、晚点的火车。

——赶得上  85、墨斗鱼的肚子。

——黑心肝;心肠黑  86、娃娃吃面条。

——瞎抓  87、瞎子拉胡琴。

——练好的本领  88、失火踢倒油罐子。

——火上浇油  89、穿着高跟鞋上山。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90、自水煮豆腐。

——淡而无味  91、墙上挂琵琶。

——不谈了  92、一家十五口。

——七嘴八舌  93、泥巴匠砌砖。

——后来居上  94、庄稼汉爬梯田。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95、从石头里挤水。

——办不到  96、扳不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97、酱油店里打架。

——争风吃醋  98、恶狼落陷阱。

——作恶到头了  99、耗子在窝里藏粮。

——有备无患  100、耗子舔猫鼻子。

——找死;自己找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代有没有假币?古人如何防止假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