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6-1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其实古代人在冬天还是非常艰苦的,没有玻璃做的窗子到了晚上还透风,可能发明纸张以后情况就有所改善了,但在这之前古人的窗子都是用什么做的呢?其实古代的窗子也不会都长一个样子,我们看到那种格子很多的窗户一般不会放在最外面,外面的门和窗基本都是实心。

而且用来糊窗子的东西也非常麻烦,更重要的是不牢固,一阵大风可能就白糊了。

那古人究竟用什么办法过冬呢?千万别就此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今天的窗户全都装玻璃,但这是非常近的事。

如果年纪大一点的朋友还会记得,农村的窗户,基本上都是用薄纸糊的。

似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纸是汉代发明的,到现在不过两千多年历史,可在房屋上开窗户的历史可太久远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

那么,在纸发明之前,窗户上都糊什么呢?难道大敞着?其实,这要分情况讨论。

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房屋还很简陋,就像个帐篷。

在下面开门的同时,只是在最顶上开一个小洞,一来透气,二来冒烟。

这就是最早的“窗”。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图据西安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

现在的“窗”字,还保留了原始的意思。

“窗”是由“穴”和“囱”组成的。

现在我们还管烟道叫“烟囱”。

而苏州一带,仍然管烟道叫“窗”。

所以,“窗”和烟“囱”本来是一回事。

而且囱(cong)和窗(chuang)的发音,在上古是完全一样的。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这种原始的住宅形式,在今天很多少数民族还保持着。

例如鄂伦春人的住宅,就是用桦木和桦树皮、兽皮搭成一座帐篷似的房子,顶上开洞,就是原始的“窗”或“囱”。

这个洞透气、出烟,当然不需要糊任何东西。

冷吗?当然冷。

那怎么办?要么烧火,要么忍着。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鄂伦春人住宅

今天仓库、牢房也有类似的结构,不开大窗,只是上面有一个装着栅栏的透气孔。

不过,这种住宅毕竟是比较原始的,很快,人们就修建起高大的住宅,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陶楼模型可以看出,汉代的窗户,和今天的比例就差不多了。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汉代陶楼,和今天比例相似的窗户

从上图密集的窗棂来看,汉代的窗户,自然也是要糊东西的。

当然,窗子上糊什么,这在贵族就不叫个事,人家有钱,装什么都可以。

一是可以用宝石。

《世说新语》里说晋武帝的房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这时候纸已经发明,但人家仍然用琉璃来装窗户,比今天的玻璃贵多了。

不过,晋武帝毕竟是一国之君,其实,用来放在窗户上挡风的材料有很多。

根据陈启新先生《糊窗纸史考》,有如下几种:

二是可以用云母。

云母为天然矿产, 揭成薄片是透明的,古人用来装在窗户上。

这也只能用于富贵之家。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云母

梁简文帝《谢惠屏风启》称: “云母之窗,惭其丽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

”三是贝壳,有一种窗贝,即海月,贝壳近似圆形, 极扁平, 薄而透明,古人嵌在门窗上,可以透光。

《昭明文选》有郭璞《江赋》: “ 玉姚海月, 土肉石华。

”这种东西虽然也不便宜,但比起宝石来算是容易得的了。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海月

四是骨胶制品。

羊角熬胶,做成透明薄片,如鱼枕明角,鱼类头部软骨、鳞甲或鳃盖刮去不透明物,浸蒸压平后,可以镶在小窗上。

今天的老宅子,还保留着一种叫“明瓦”的东西,镶在窗户上,可以透光。

这种明瓦,材料各不一样,北方没有贝壳,就用云母磨成薄片;南方有用贝壳的,也有把羊角熬成胶,做成透明薄片的。

明代南京有一条街叫“明瓦廊”,就是专门生产羊角胶片明瓦的地方。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无论明瓦,还是海月、云母、琉璃宝石,都不可能做成太大的一块,所以古代窗户的窗棂特别密,以便一小块一小块地安上去。

今天玻璃都是整块整块的,窗棂就消失了。

上面这些东西,保暖效果和今天的玻璃差不多,甚至有过之。

但是,关键是: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得起的!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普通百姓一般用这么几种东西:一是用竹和草。

老百姓就拿竹草编成帘子,挂在窗子上。

所以古诗里经常出现“蓬窗”的字样,可是,这种蓬窗不透光,房间里黑糊糊的,所以有一个说法叫“不欺暗室”。

二是用木板。

现在很多江南的窗户还是这样,白天把窗板支起来,晚上放下来。

当然,支起来,房间里会冷;放下来,房间里会黑。

三是用牛羊尿泡。

这是在网友留言里得知的,应该盛行于西北地区。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至于纸发明之前有没有用布糊窗的?说也奇怪,按理说应该有,但小编没有找到有力的材料。

只有直接用窗帘,就是不在窗户上安东西,通过在窗户后挂帘子的方法挡风。

比如石虎《邺中记》: “太武殿西有昆华殿……辄开大窗皆绛纱幌。

”然而,这也是有钱人家的做派了。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可见,普通人家的日子,无论是原始社会的什么都不糊,还是蓬草、木板,保温效果都很差,在冬天实在是不好过的。

其实,用纸糊窗户的习惯,也不是从汉朝纸一出现就有的。

这是到了唐宋,从上层社会流行开来的。

在没有纸糊窗户的时代,大家是各显神通,五花八门的材料全都用上了。

古时候火折子是何时发明的 为什么一吹就能着火

很多人都不了解火折子原理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想必大家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一个场景,就是古人在需要点火的时候,从身上拿出一个如同笛子的用具,一吹就出现了火苗。

如今我们有打火机这样的现代用具,在之前是用火柴点火,很多人也许会好奇古代人随身带的点火用的那个是什么,一吹就着?原理是什么? 火柴最早的发明人是个英国人,他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把它涂在火柴梗上用砂纸轻轻一划,就会出现火花。

火折子的出现比火柴早多了,火折子是在时期才被发明出来的。

火折子的发明者是一群不知名的宫女。

在南北时期,战争不断,那时候军队的人每天吃不饱,物资也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

每天只能吃生食冷饭,几个宫女就发明了当时的火柴。

后来古代人才普遍使用上了火折子。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折子是在我国的公元577年发明的,在火折子之前还有打火石,为了能方便在生活中使用,就用了更加便捷的火折子。

火折子是一种便于携带的取火工具,好一点的火折子制作时用了浸泡发烂的白薯藤蔓,之后拿出捶扁,加上棉花,芦苇一起捶烂,晒干后加入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 由于密封的材料隔绝了氧气,所以不会燃烧。

当需要使用时,我们可以将盖子拿去用力吹风,在氧气的作用下,里面的燃烧物就能够被点着。

但是火折子在古代价格较贵,属于奢侈品,普通百姓基本用不起。

现在你应该知道火折子为什么一吹就能着火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发明盘点:哪些发明影响了后来历史的进展?

刘徽——割圆术 说到圆周率,诸公想起的肯定是祖冲之,但其实刘徽这个曹魏时的数学家的贡献是更大的。

祖冲之算圆周率,只是用了包括刘徽在内的先贤的方法,更有耐性地算多了几位。

而刘徽则是有创造性地针对圆面积与圆内接多边形面积的关系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这是在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极限思想的体现。

中国数学的发展,刘徽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人物,包括正负数的定义等都是从他开始作出的。

但是这样一位大师,却一直埋没在群雄之中。

——馒头 诸葛亮用馒头代替"蛮头",为推动云南地区的文明进程作出了很大贡献,诸葛亮的南征,在使他自己反思对待生命的态度的同时,也使得野蛮的南中人开始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不过这个不是这里的重点。

重点是馒头这种食品,自从那时起,就一直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影响到了,即使这种馒头现在可能更名成包子了。

与诸葛亮相关的发明,一般都会有一定的传说成分……这个不管了,民间既然都这么说的那就承认吧,而且根据农业发展史推断,这种食物的出现也确实应该大致在汉末三国西晋时期。

——七言诗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影响力最大、名作最多的领域,而中国古典诗歌之中,佳作最集中的,便是在七言诗。

但是七言诗的成熟是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有一些诗歌已经有七言诗的雏形,但都不能算正式的七言诗。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曹丕的《燕歌行》,这首诗被认为是"七言诗之祖",后世杜甫等人,都只是曹丕的继承者而已。

三曹之中,说到文学创作,诸公往往想起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却忽视了曹丕。

事实上,曹丕虽然不如曹操、曹植这般文采斐然,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开创性贡献,却是操、植没法比的。

曹操、曹植可以说是把以前已经成熟的体裁发展到很高的高度,但他们对于后世而言,更多是文坛的偶像,而曹丕则为后代无数的文人铺设了一个平台,哪个的影响更深远,一目了然。

钟繇——楷书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比起世上大多数文字都要复杂,因此,书法,对于汉字来说极其重要--书法不仅是一种书写艺术,还是一种确立文字规范的系统。

而汉字书法在汉末三国时期,经历了一次绝对划时代的进步,这就是楷书的出现。

楷书这一字体被确立后,千百年来一直是手写体汉字的标准。

每一个中国人刚开始学认字、写字时,学的都是楷书。

而这种字体的创始人,一般都认为就是钟会的父亲--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

他所写的楷体字,还有着少许隶书的遗存,可见他作为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过渡阶段的标志性人物的地位是可以被证实的。

后世的很多大书法家,如,便是他的继承者。

因此,中国人历来给钟繇的历史地位是:楷书鼻祖。

裴秀——制图六体 地图的绘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三国这个的年代,一份精确的地图对作战是十分有帮助的。

可是乱世很难让人静静坐下做这个费心思的细致研究。

不过在三国后期,却有一个人做到了,而且他的贡献,直接让中国的地图制作走上了理性、科学的道路。

他就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人称"中国地图学之父". 裴秀在初年制作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地图集,可惜已经失传很久。

但是其序言中的"制图六体"却保留了下来,正是这个序言,使得裴秀成为地图学的祖师爷。

"制图六体"乃是制作地图的六条准则,是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现代对前三者意见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标定的方向,道里指地于地之间的距离,即裴秀自己说的"所以定所由之数也。

"对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释则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此指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测量时由于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关系只能求得曲线距离的,需要把它们换算成直线距离再标到图上。

即"有道里而无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则径路之数必与远近之实相违,失准望之正矣。

"(有道路里程却不通过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么里程和真实的直线距离是不相等的,会导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 裴秀的地图学在中国地图制图界统治了一千多年,直到后来西方的地图投影方法在明末传入中国,中国的制图学才再一次革新。

诸葛亮——灯 孔明灯现在主要是一种仪式用具,但是它的原理却是极为重大的一个科学成果,因为它就是热气球的鼻祖。

后世的热气球,都可以理解为放大了N倍的孔明灯。

其原理都是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

其实孔明灯的故事基本上都出自民间传说,靠谱程度是很成问题的。

事实上大多数被归到诸葛亮名下的发明,都是很值得怀疑。

不过孔明灯的发明者并没有其他更可靠、更有影响力的说法,在公元3世纪发明这种东西也的确是有可能的,所以这里还是不打破这个美丽的传说了。

曹丕——类书 "类书"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接近于现代"百科全书"的东西,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

百科全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寻常的东西,诸公可能都有自己编辑过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的经历。

但是这个工作,对于2000年前的人来说,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编写百科全书,第一条就是要求"客观",就是你写的东西得是从别处拿来的材料,用不加个人想法的语调讲述出来。

这对于理性思维没有完全形成的古代文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曹丕带领其手下做到了这件事,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类书《皇览》。

《皇览》现在早已失传,但是编辑类书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

后来还发展出"丛书"等规模更庞大的形式,一直"进化"到《》《四库全书》这样的超级大部头。

类书的编辑工作,使得历朝历代的记录和各方面成就得以记录下来,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可以说,曹丕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毕岚、马钧——水车 中国一直以农业立国,农业方面的科技发展,所造福的对象是无数的民众。

而灌溉则是农业中极重要的环节。

中国传统的灌溉机械,最早便是三国时代出现的"翻车"或"龙骨车",也就是最早的水车。

可是十分有戏剧性的是,这种造福于民的工具最初的发明动机,是为了用来洒水洗路,而其创造者,是一个叫毕岚的末年宦官,他的历史形象不用说,是彻底的反面人物,因为他就是正史上的之一。

但是他所做的恶事现在已没什么人提起,倒是他这个无心的创造,使他意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除了可以冠以水车发明者的称号外,还是洒水车之父。

不过与水车有关的另一个更出名的,是伟大的机械发明家马钧。

实际上,毕岚造翻车的记录是实实在在的,马钧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发明者,但是马钧对翻车的改进,使得在后人眼中,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要远大于毕岚。

张仲景——心肺复苏术 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是中医历史上极为伟大的医学家。

他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实在非常多,但大部分都是只有业内人士才能意识到其意义的。

真正划时代的,一个是他开了"坐堂医生"的传统,现在的药店很多命名为"XX堂",据说就是从他而来的。

而另一个正是本条: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载心肺复苏术的人。

"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

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犹应可治。

又云:心下若微温者,一日以上,犹可治之方。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

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须臾,可少与桂枝汤及粥清,含与之,令濡喉,渐渐能咽,及稍止,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好,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 他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以上这段,便是一次心肺复苏术的过程。

后世的医书经常引用此法,影响很大。

这样一种救命的方法,实在是这位医学大家为众生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全身麻醉术 外科手术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治疗方式,中国也不例外。

但是手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麻醉,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

而麻醉中风险更大的一般来说是全身麻醉。

其实最早被记载使用全身麻醉术的可能是,但是关于扁鹊的那则记载神话色彩相当浓,不能完全当做历史看待。

而华佗的麻沸散,则显然是更权威,更可也流传更广泛的世界第一种全身麻醉剂。

而华佗也是第一个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医生。

有了麻醉剂,很多在清醒状态下做不到的手术,都变得可能,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创造,也是一个造福了许多病人的伟大创造。

麻沸散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但是有人认为,麻沸散不排除沿向国外传播的可能,影响力可以达到大半个亚欧大陆。

随机文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南宋名相张浚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张浚?七年只出战一次!马超之勇为何不被孔明重用?专家:2原因北极圈里的富兰克林木乃伊,因铅中毒而死在探索航道的路上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在发明纸以前都用什么糊窗户?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