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羊的地位如何?两国曾因羊羹发起战事
【千问解读】
古代物质没有现代这么丰富,每天的食材比较单一。
在先秦时期,一般是把羊和鱼当做最美味的食物,从“鲜”字的组成大家应该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当时羊肉可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一般只有王室或者招待贵族才会拿出羊羹这道菜。
而且更有战事是因羊羹而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羊在先秦的一些故事,看看当时的人们为了羊都做出了哪些令现代人感到不解的事情。
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都曾大量出现吃羊肉、喝羊肉汤的场景,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满满一大碗倾泻而下,酣畅淋漓,宽袖一甩,大喊痛快,秦人的那种质朴、务实、刚健之风跃然满屏。
伴以苦菜凉茶,阴阳调和,御寒,又不上火,且风味独特,极具秦风。
春秋战国,羊肉汤作为王公贵族的主食之一,引领宫廷美食。
剧中多以肥羊炖,配合凤酒,加苦菜,代表秦国原汁原味三大特色美味。
当然,羊肉是贵族的食物,一般普通百姓能吃到肉已经不错了,更别提享受肉中之贵的羊肉。
春秋战国时期,肉汤盛行,浓浓的汤汁,鲜香醇口,肉汤又以羊肉为主,不过,羊肉汤是现在的叫法,先秦时期称之羊羹,古籍中多有记载。
羊羹,即以羊肉为原料炖煮而成的肉汤。
羹是一种浓稠的汤汁,久炖成羹,古人喜食羹,普通百姓吃不起肉,就吃菜羹,比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豆羹”、《韩非子·五蠹》记载的“藜藿之羹”。
贵族多食肉羹,除了成就最高的野味“麋鹿羹”,平常又以羊羔为贵。
“羹”是“羔”与“美”的组合,据说春秋战国时的贵族有吃羊羔的习俗。
羔羊,即为未成年的小羊,特点是肉质鲜嫩、松软、肥腻,容易炖烂,美味甘口,具有温补不上火的功效,由于羔羊嫩,所以膻味较弱。
古代美味的杰出代表是羊和鱼,羊和鱼是古人认为的舌尖革命的最高境界,所以自然而然“鲜”字由这两种食物组成。
从这两样食物追根溯源,我们还可以得知它们的来历。
羊是西北戎狄部族的天然伙伴,西北部有很多跟羊有关的游牧民族,像义(義)渠、羌、美等都是牧羊族出身,羊作为美食也很有可能是从此始;而鱼则来自东南方,吴越的鱼食文化在春秋史上独领风骚,吴王僚的被刺就是因为一盘鱼。
羊羹是国宴上招待贵宾的必备美食,约定俗成为当时礼仪的必需,所以它往往与国家政治、军事、战争交织在一起。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一个跟羊羹有关的故事:公元前607年,郑国公子归生在楚国的怂恿下,带领郑兵攻打宋国,宋国大将华元率兵前来迎战,郑宋两军在大棘这个地方展开大战,结果以宋国大败而告终,宋将华元被俘。
史官在追述宋国导致这次战役败亡的原因时,向我们透露了一个讯息:宋国败于一杯羊羹。
原来,华元在出征前曾杀羊犒劳将士们,大家都各自分得羊羹饱吃了一顿,只有一个叫羊斟的驾驭手没有分到,羊斟因此愤愤不平,等到两军对阵,他驾着华元的战车面对汹涌而来的郑军,心里还在耿耿于怀。
华元眼看着郑军将近,急令羊斟避让,羊斟却毫无客气的说:“前日的羊羹你做主,此刻的战车我做主。
”直接驱车闯入了郑军阵地,导致华元被俘。
无独有偶,战国时又上演了一起因一杯羊羹引发的战争,还差点导致亡国。
《战国策》记载,某日中山君宴请国都中的名士,司马子期也接到了请帖,但不知为何,在分羊羹的时候司马子期被严重忽略,他没有分到那杯盼望已久的热气腾腾的羊羹,这个事让他丢尽了脸面,司马子期非常生气,觉得中山君有意怠慢。
后来他转辗到楚国入仕,但仍然忘不了当初中山君对自己的不敬之举,为了泄愤,他说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因此怆惶出逃。
小小一杯羊羹,弘扬先秦时代的美食文化,为后世留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同时也映衬着人性阴暗的一面,体现了人性的微妙与复杂。
政治的玄机其实是人性的玄机,而一杯羊羹犹如一块试探深浅的小石子,人性的湖面晕起层层涟漪。
这些历史故事虽然旨在强调人性,树人育心,却从侧面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羊羹的盛行,它像礼乐一样已经上升到正式场合必不可少的国家礼仪的规制之上,代表先秦宫廷宴飨文化的最高礼仪,是身份的象征,它包涵了浓浓的个人功利主义情怀。
作为宾客,能享受到主人赏赐的羊羹,乃是最高规格的礼遇,使宾客的存在感、价值意义得以体现。
同样在《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逃出魏国庞涓的魔爪,被人推荐入秦,即使秦国再穷得叮当响,所到之处朋友都以肥羊炖接待,不但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好客,亦示秦人如何欢迎这位磐磐大才的到来。
周朝时期的国土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能分封如此之多的诸侯呢
三国时期蜀国灭亡后诸葛亮后代都是什么样的下场?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时间永恒不变的道理,而倘若一个人沦为了败者的话,无论他旧时如何风光,都只能够成为他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在蜀汉灭亡之后,、和等人的后代几乎无一幸免,迎来了悲惨的下场。
但是有一个人则是例外,那便是,他的后代们大多安然无恙,这是为何呢? 公元264年之时,蜀汉刚刚灭亡,钟会和邓艾便起了冲突。
后来,钟会和卫瓘联手除掉了邓艾。
之后,在的挑拨下,钟会妄图割据称王,不料计划败露,钟会被乱军所杀,姜维更是被碎尸万段,剖尸取胆。
而后,曹魏士兵便对蜀汉之人深恶痛绝,在成都洗劫了数日,史称“钟会之乱”。
而在这场祸端之中,太子刘璿、蜀汉的一大批老将、关羽后人都会杀害。
而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后代(诸葛亮的,的次子)则幸免于难,这是为何呢? 第一, 诸葛亮,为蜀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壮烈殉国,所以诸葛家族在蜀地有很高的名望。
倘若杀了诸葛京,那么曹魏就难以获得蜀地百姓的认同。
因此,钟会拿下了蜀地之后,还特意派人去清扫诸葛亮的陵墓,同时还亲自焚香祭奠。
后来,虽然曹魏杀红了眼,但是他们依旧是知道诸葛亮后人的重要性的,所以并未动他们。
第二, 诸葛府中并无遗财。
诸葛亮虽然作为蜀国的丞相,但是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了蜀汉的发展。
而诸葛瞻之后,诸葛京又将家中的财物分为了阵亡的战士家属。
而此时曹魏士兵目的在于洗劫财产,他们都知道诸葛亮家中没有什么东西,又何必费力去抢,还为自己招来不好的名声呢?因此,诸葛京躲过了一劫。
在著名考据学家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 卷一》记载,诸葛瞻其实还有一个儿子,此人名为诸葛质,他在蜀汉灭亡前夕,便接到了刘禅的命令,前往南中和孟获后人孟虬通好。
可惜的是,他还没有回到成都,蜀汉便灭亡了。
诸葛质知道,蜀汉灭亡之后,世间将会变天,于是同刘禅的儿子洮阳王刘恂一起,退居南中,隐居于永昌地区,因此逃过了一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