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为什么不喜欢大儿子?

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
【千问解读】
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不但水火不容,而且儿子还放出狠话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可见这矛盾真不是一般的深啊! 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武姜这个名字里的“姜”字,是表明她娘家,而“武”字则是她丈夫的。
按照当时的习惯,她就被称为武姜了。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次子叫共叔段。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没有前面的因,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而且非常不喜欢,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寤生,惊,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逆着生,也就是腿生出来的,那当然就是难产了。
另一种解释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
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惊吓到了武姜,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
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
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亟”就是屡次的意思,屡次向丈夫请求。
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改立次子为君。
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了,这已经上升了国家层面了。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立谁为储君,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随意改变继承人,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按说这个时候,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
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
她也不想想,当初就因为她,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这不光是要把自己,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 庄公当然不会答应,他告诉自己的老娘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您的吩咐办。
”于是,最终把他弟弟封到京这个地方,所有后来老二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武姜这么纵容自己的小儿子,简直把小儿子培养的,目无纲纪。
反正有老娘在背后撑腰,犯多大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
于是到了京这个地方,他就又开始嘚瑟了。
先是把都城盖得很大,然后开始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发展自己的势力。
接着,又开始蚕食封地之外的郑国的土地。
这个小老二儿,真是有其母之风,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又太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
对于弟弟这种明显违制的行为,庄公是怎么应对的呢!庄公采取的是“捧杀”,,你就随便的作,等你作到,我再名正言顺的收拾你。
因此对于手下大臣的屡次劝谏,他都表现的很是无耐,大臣对他说:“这样不成啊,大王,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您得赶紧采取行动阻止他啊!”这时庄公却开始抹稀泥:“哎哟,这是我母亲支持他这样做的,我也没办法啊!” 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处心积虑”,我不搭理你,你就折腾吧,如果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我办了你,姜氏会不答应,庄公自己也会落个刻薄手足的恶名。
等你的野心膨胀到明火执仗要造反的时候,我再给给你来个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太久,自不量力的傻小子共叔段真的觉得自己的人马已经足以和哥哥对抗了,于是他就和老娘武姜约好了要偷袭郑国,武姜负责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的人马要来攻打郑国都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可矣”!可以了!终于让我等到你了,这下子新仇旧恨咱们一起清算清算吧! 被宠坏了的傻孩子共叔段根本不抗打,战争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于是只好逃命去了,他逃到了鄢地(今河南鄢陵)。
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才称后世称为共叔段。
至于那个导致这场兄弟相残的武姜夫人呢? 庄公对她也没客气,把她送到了郑国的一个小城里软禁起来了,还恶狠狠地说了那句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
”庄公说完这话,估计几十年受的窝囊气儿终于全都发散出来了。
不过故事还没完,据说放了这番狠话之后,庄公又有些后悔了。
于是大臣就出来打圆场了,“这事儿好解决啊!您不是说不及黄泉不相见嘛!那咱们就挖一个大坑,打一个隧道不就完了吗?您通过隧道去见母亲,这不就是见了黄泉了吗?”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故事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总觉得有些粉饰太平。
试想那么深的积怨,谁看谁都没顺眼过,心里的隔阂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消除的呢!恐怕也就是,维持个表面的太平罢了。
反正姜老太太没有了依靠再也翻不起风浪,而庄公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博取一个贤孝的名声而已。
如果庄公真是大贤大孝之人,当初就不会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那样纵容的手段,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
共叔段的悲剧结局固然和母亲无原则的宠爱分不开,但是作为亲哥哥的庄公,何尝不是用了一把软刀子杀人呢?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天下大乱。
,人伦巨变。
母亲因为儿子难产就可以赤裸裸的嫌弃他,想方设法的排挤他,最终导致手足相残;哥哥为了除掉弟弟不惜让他自我膨胀,然后一击毙命绝不手软;弟弟不知安守本分遵守为臣之道,反而招兵买马起兵叛乱。
武姜的偏执,共叔段的愚蠢,郑庄公的冷酷,都反映了那个乱世人伦关系的丧失,真是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对于世界的功过与影响有什么?西方神话十大魔神,萨麦尔加百列榜上有名(地位曾仅此上帝)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怎样避免氢气球爆炸,台州氢气球爆炸造成57人受伤/打火机作怪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禹治水/了解华夏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楼兰古国一夜消失,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有的地方至今袅无人烟,踏足过的人们却寥寥无几;有的地方曾经繁华不已,现在却只有黄沙漫天。
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中的楼兰古国,就是这大漠中的未解的秘密。
这座古国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如同一颗明珠一般,镶嵌了长达500年之久,可是它却在一夜之间消失,就如同在这历史舞台上从未存在过一般。
人们开始怀疑,那片西域上的奇怪古城,真的存在过吗?楼兰古国一夜消失,历史上真的存在吗?翻看历史文献的记载,在《史记》、《汉书》中,都曾有过楼兰的身影,可是它仅仅只持续了几百年之久,尤其是到了公元四世纪,楼兰直接奇怪的消亡了,在往后的史书中,关于这个古国再无任何记载,就如同它未曾出现过一般。
直到1899年,一支由瑞典人带领着探险队进入新疆新疆罗布泊以后,因为一把铁锹的丢失,菜叶网,才发现这座在西域大漠之中沉睡了长达1600年的古城,1900年的3月28日,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世界。
随后在近百年的岁月,有不少的考古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开始出现在这里。
在这座古城,发现了很多的木器、陶器,还有古代的钱币和汉锦,甚至还有近代手抄的一本《战国策》,这些古老的文物,在展现这片土地过往的繁华盛世的同时,也证明了楼兰是真实存在过的。
尤其是在70年代末期,这座古城还出土了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还有珍贵的皮革制品和漆器等文物,虽然这座古城沉睡了千年,但是它的文明却一直悠久的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