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可否让蒙古人放下屠刀?最后结局是怎么样的

然而,历史的天平在这一刻倒向了蒙古人,经过几十
【千问解读】
然而,历史的天平在这一刻倒向了蒙古人,经过几十年的享受与挥霍,这个由的子孙们撑起的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野狐岭一战,金朝精锐尽失,甚至连皇帝金宣宗也南迁至汴京,一时间,金国危亡的恐惧气氛笼罩在中原大地上。
耶律楚材选择留在了距离蒙古人更近的金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这个安葬了数代的龙脉之地,正在被完颜家族所抛弃。
1215年,成吉思汗的大军攻入中都,大量百姓被杀、被俘,大量房屋化为焦炭,文人墨客早已四散逃窜,对住在中都的金国人来说,这的确是世界末日的降临。
成吉思汗入城后,点名要见耶律楚材。
此时的耶律楚材已经享有美誉,在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中有很高的地位。
成吉思汗也明白,征服这个文人的代表,就能更好地在文化上控制被征服地,毕竟,历史上类似的事情曾无数次上演,只是有人选择宁死不降,有人选择主动归顺,而耶律楚材的纠结与挣扎,也就从这里开始。
缘何被成吉思汗看上? 耶律楚材内心的矛盾,在当时很难被人理解,在后世也往往被人忽视。
虽然后世对耶律楚材的评价几乎全是正面的,但他内心的挣扎乃至贯穿始终的自我怀疑、自我批判,却湮没在他让人羡慕的济世成就之下。
按照儒家要求读书人忠君爱民的意识形态范式,耶律楚材的祖辈已经违背过其中的精神。
其家族本是契丹皇族后裔,出仕金朝已是一次背叛。
而且,耶律楚材祖辈受到了金朝皇帝的垂爱,他选择投奔成吉思汗,就是第二次背叛。
尽管他的祖辈们以及家族其他成员,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忠君思想,但耶律楚材毕竟从小受到儒家正统学说影响,在混乱的局势中作出艰难抉择,他的内心不可能不挣扎,不可能不痛苦。
他不得不立刻作出一个明确的抉择。
是“以死明志”还是“以生践志”,面对这个二元选择,他无法逃避,甚至此时已经无法选择隐居田园,他的名字早已上了成吉思汗手中的花名册,蒙古人也知道,他们要治理被征服的地区,只靠武力是不行的,耶律楚材是他们必须得到的人。
耶律楚材被成吉思汗看上,除了其学识丰厚、外表不俗外,更在于他算是个“杂家”,既是帝王身边绝佳的谋士,又是能占卜吉凶的高人。
每次作出重大决策尤其是出征之前,成吉思汗都要问问耶律楚材的意见。
正因为耶律楚材的预测屡屡应验,成吉思汗对他更不敢怠慢,还要求其他王公贵族尊重这个来自异国的高人,他曾对继承人说:“此人天赐我家。
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 耶律楚材倒也很配合这种信任,并借助它实现自己本来的目的。
耶律楚材之所以选择加入成吉思汗的阵营,是因为他看到只有这个来自蒙古草原的枭雄才有可能统一中国,天下战火熊熊,但割据纷争只会造成更大的毁灭,虽然成吉思汗所到之处也都是一片杀伐,但他总幻想着自己毕竟能影响到这个能决定千万人性命的强人,既然不能阻挡他的步伐,那就想办法改变他的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颇有理想主义色彩、也有权变思维的想法。
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让他的人生前景更加宽广,但也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从华北平原到漠北草原,从天山大漠到西域雪岭,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的军队征伐上千公里,他见到了太多书中看不到的东西,也更晓得了世界之大,远远超过中原文人的想象。
花剌子模破灭幻想 在征伐花剌子模中,耶律楚材多陪伴在成吉思汗的左右。
这场决定未来中亚地区霸主地位的大战,在血腥屠戮中展开,耶律楚材不忍看到那么多百姓命丧刀剑之下,更不忍看到的景象在河中地区上演。
然而,这一地带自古就是,阿姆河、锡尔河一带虽有大量荒野,但在沙漠绿洲和河边的良田之上,仍聚集着大量人口。
每一个横跨欧亚的强盛帝国,都希望控制河中地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赫赫武功。
花剌子模虽然没有之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如此幅员辽阔,但毕竟是辉煌一时的中亚大国,其威慑范围直接冲击到了地中海东岸,这不能不让耶律楚材感到焦虑与惶惑。
然而,这场血战不得不发生,成吉思汗用两三年的时间就让花剌子模的国土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蒙古人在河中地区攻占了数十个城市,大量花剌子模人被屠灭。
耶律楚材曾在西行途中写下诗作:“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
葡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
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
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
不过,随着战事的吃紧,整个花剌子模陷入战火,耶律楚材除了偶尔欣赏下异国风景外,实在没有心情品尝当地的美酒佳肴了。
这种想法与成吉思汗完全相反。
为了征服这片土地,成吉思汗必须和他的蒙古将士们血战到底,直到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末逃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他们仍然要追击残余势力,直到灭亡整个花剌子模。
耶律楚材虽然经常劝说成吉思汗“好生恶杀”,但他知道,自己哪怕舌灿莲花,也无法改变大汗那颗铁石般的心。
每每在异乡的深夜里,看着眼前营地里闪烁着的孤独的火光,耶律楚材无法忘记自己从小到大被圣贤教诲的种种道理,他选择投靠蒙古人,不是为了苟活,更不是为了投机谋利,而是想感化这些野蛮的军队,用圣贤之道给予他们文明的素养。
可是,在花剌子模发生的一切,让他无时无刻不陷入自我怀疑的纠结中。
与分道扬镳 耶律楚材想到了在道教信徒中威望很高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成吉思汗也时常听人推荐丘处机,便想让耶律楚材写信邀请丘处机来花剌子模会面。
耶律楚材是个儒释道领域都有涉足的通才,但他的底色还是个儒生,满脑子想的都是平治天下的道理,而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会通过佛学的修养来自我调节,正所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而他对道教的学说,并不是特别认同,但必要的尊重还是有的。
因此,请丘处机前来会面,主要是借此感召成吉思汗,劝说大汗结束战争,休养生息,至于儒道话语权的争夺问题,反而是次要的了。
丘处机不远万里,从遥远的东方与弟子一起来到成吉思汗的帐下,然而,大汗只对如何长生不老感兴趣,对丘处机宣讲的一套休养生息的理论,并没有完全采纳。
因为,当时花剌子模的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摩诃末的继承人扎兰丁国王还在率领残部坚持作战,蒙古人已经占领的土地也并不稳固。
不过,当时蒙古大军中已经产生了厌战情绪,而且在异国他乡作战,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可怕的疫病。
对此,深谙中医药材之术的耶律楚材非常担心,如果蒙古大军继续向印度追击扎兰丁的残部,有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困境,甚至在酷热的气候下纷纷病倒,连之前取得的成果也无法保全。
《》上记载:“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
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
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
帝即日班师。
”这个铁门关的怪兽到底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耶律楚材借题发挥,让信仰长生天的成吉思汗明白这是上天的旨意,必须听从长生天的安排,命令西征大军返回故土。
出于种种考虑,成吉思汗终于决定班师回朝,耶律楚材“好生恶杀”的思想终于发挥了作用。
而且,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一番长谈,也让这个从来没有停止过杀戮与征战的统帅第一次感到了自然与时间力量的不可抗性。
成吉思汗终于明白,丘处机并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神仙,自己也不可能长生不老,必须要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好好安排家族与国家的命途。
不过,耶律楚材却因此逐渐与丘处机分道扬镳,甚至把他们在西域唱和的诗作也大幅删改,那些带有“长春真人”字样的诗作都被“改头换面”。
耶律楚材觉得丘处机有道德修为上的问题,而且他借助成吉思汗宗教宽容的旨意来加速扩大全真教的影响力,而他本人就是全真教的掌门人,如此一来,丘处机可以号令天下信徒,原本就处境尴尬的与儒家,有可能会更加边缘。
耶律楚材当然不允许丘处机和信徒们这样伤害自己的信仰,可是事已至此,除了发发牢骚,他也无能为力。
“天下”格局里的儒家理想 好在,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的信任与认同是一以贯之的。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的关键时刻去世。
此后,新任大汗窝阔台对他更加信任。
耶律楚材在窝阔台时期出任中书令,可以直接参与到蒙古大汗的最高决策中,甚至成为黄金家族重要成员都要仰仗乃至争夺的重要人物。
但也因此,耶律楚材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各派势力的利益纠葛中。
在成吉思汗的时代,大汗具有的地位,任何内部势力都无法挑战其权威,耶律楚材只需谨遵大汗旨意便可。
但在窝阔台时代,不同派系的利益开始分化,耶律楚材及时把儒家的谦恭与慎独精神做到极致,也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了。
1244年,因被迫卷入权力争夺战,耶律楚材在愤懑中去世,终年不过55岁。
耶律楚材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经世之才,让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变成能够怀柔天下、庇佑万民的圣贤之邦,这是儒家思想教诲中的美好愿景。
比起那些久居中原的儒生们,耶律楚材的确拥有宽广的视野,他对世界的理解少了很多无谓的藩篱,增添了更多理解与包容。
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像他那样,对整个“天下”的认同范围如此之广,这种认同也反映在其诗文创作中。
学者王筱芸曾提出,耶律楚材、丘处机等文人组成的“西游文学”的群体反映了“西域诗与蒙古王朝认同建构”的关系,这的确是对时人的“同情之理解”。
尤其是耶律楚材和其他随军西行的文人的唱和之作,构成了中原王朝知识精英对蒙古的“天下”格局的想象与认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蒙古西征之后打下的全新领土,要与中原王朝的历史与认同结合起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或者说,这个中央帝国一旦形成,就不得不面临如何构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问题,在传播媒介落后的当时,文学便是最好的渠道。
但归根结底,耶律楚材的理想也好,纠结也罢,都源自其对儒家学说忠贞不贰的笃信。
耶律楚材留下的诗文不少,其中最能反映其思想的文字集中在《湛然居士文集》中。
他曾写道:“夫文章以气为主,浩然之气养于胸中,发为文章,不期文而文有余矣。
”耶律楚材钦慕的是儒家主张的浩然之气,是在浑浊时间能积极进取的君子之气,其文风磅礴大气,大概也与这个观念有关。
他所向往的,正是、这样的匡扶天下的济世大才,而不是钟情于文辞雕琢的小才。
一个信奉这种观念的读书人,不可能不幻想有朝一日被皇帝召唤,进而救济万民于水火之中。
尤其是耶律楚材身处乱世,眼中尽是之事,便形成了匡扶正义、创造太平天下的夙愿。
可是,在他作出艰难抉择后,是否真的如愿以偿了呢?在他获得至高荣誉并能荫蔽子孙的时候,那些故国破碎和山河飘摇的沉痛画面,是没法从心底抹去的,这其中的遗憾与落寞,时人与后人又能理解多少呢?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书法简史abc法则沟通三原则,新业务员必须掌握的黄金沟通方法菠菜法则的意义,能明确责任减少矛盾(生活中可以减少夫妻误解)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儒家思想是如何进一步进展的?在各个朝代又有什么不同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兴起 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在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
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
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
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已一去不复返的“周礼”所代表的时代,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
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
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
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
汉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
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
汉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汉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
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历代变迁 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时玄学盛行。
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
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王弼和。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安定先生)、孙复(泰山先生)、石介(徂徕先生),是理学承,开两宋理学的过渡人物。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8)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9)明末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10)清末民初: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何子渊以“敢夸才依马 唯骥道南吾”、“同人于野 仁者乐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其哲学旨归,创导新学,摒弃科举。
但,又以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随机文章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盘点,最近160万公里每4年造访地球一次与墨菲定律相反的定律,莎莉定律(你认为糟糕的事往往会出现惊喜)star法则成就故事例文,面试官和求职者必知的案例山神和土地的区别,山神身材魁梧/土地年老色衰(一个修仙一个修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儒家思想有着哪些流派?每个流派又有什么特点
该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的。
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
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6] 时,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儒学主流。
朱熹作《伊洛渊源录》确立了北宋理学产生、发展、传衍的历史统绪,使之具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地位。
陆王心学 中国宋明时期的哲学流派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
南宋时期,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
到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陆九渊的哲学观点是“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经发展为心学,形成了“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的根据则是《尚书》中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明代晚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进行的义理之争转入了儒家文献的全面考证,由此产生了顾炎武的汉学。
宋学与汉学 汉学与宋学的对立是清代儒学的主线,又因满清变成儒学和皇权的道统之争,等以宋学的名义逐渐从儒学士人手中夺取儒学道统。
汉学大师惠栋认为“宋儒之祸,甚于秦火”。
戴震进而指出无论程朱还是陆王都掺杂了释道的成分,作《原善》《诸言》《私淑录》以及《孟子字义疏证》寻找纯粹的。
随机文章谁是美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创始人和总裁?清朝灭亡因太放水?八国联军开兵器库全部傻眼少为人知的广西乐业天坑群,9.6万平方米的地下原始森林多米尼加神奇的沸水湖,世界唯一常年沸腾湖水(湖边温度高达90)揭秘国外天体浴场,十个天体浴场让您找到目不暇接(宅男好去处)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