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北伐失败的真相是什么?开禧北伐的战争评价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诗道尽了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懑之情。
在诗人八十岁那年,宋王朝终于再次出兵,
【千问解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诗道尽了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与对朝廷屈辱求和的愤懑之情。
在诗人八十岁那年,宋王朝终于再次出兵,北伐中原,但由于朝中宰相非贤,将帅多庸,战事难如人意。
一 宋宁宗即位后,奸臣韩侂胄专权,迫害贤臣,制造党禁,引用小人,虽无宰相之名,却凌驾于宰相之上。
韩侂胄是曾孙,虽然举动不法,但还是希望像韩琦那样名扬后世,因此在地位稳固之后,逐渐开始举用当时知名人士,起用主战派,准备对金用兵,雪耻。
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十二月,出使金国的邓友龙回朝,奏称金国北有蒙古之患,国内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建议朝廷出兵以图恢复。
同时,金国内盗贼不断,担心趁机出兵,在边境地区屯粮增兵,引起宋朝廷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北伐之议遂定。
但是,朝廷内外反对北伐的声音不断,韩侂胄为了获得舆论支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在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四月,朝廷下旨给抗金名将立庙于镇江府。
五月,追封抗金名将为鄂王,大将为鄜王。
同时,朝廷决定第二年改元开禧,取开宝和天禧年号之义。
二 进入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出兵的消息已经渐渐传入金国。
五月,金章宗完颜璟任命平章政事济国公仆散揆为河南宣抚使,调集诸路兵马向边境集结防备。
宋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与濠州守将田俊迈派虹县人苏贵等前往开封,对仆散揆谎称宋军增兵边境本来是为了防备盗贼,现在听说您率兵前来,不敢冒然撤防,由于粮食不够,许多人都饿死了。
(“宋之增戍,本虞他盗。
及闻行台之建,益畏詟,不敢轻去备。
以其皆白丁,自裹粮糒,穷蹙饥疾,死者甚众。
”)仆散揆就放松警备,并上报给金章宗,金章宗对宋来攻打自己本来就持怀疑态度,在接到报告后就召回仆散揆,失去了先机。
在金国君臣自以为无事的时候,宋军开始出动小规模部队骚扰金境。
五月二十八日,宋忠义人朱裕等焚毁金海州涟水县。
九月十五日,宋兵三百人攻金唐州比阳县寺庄,杀金副巡检阿里根寺家奴。
二十一日,攻黄涧,杀金巡检高颢。
十月二十四日,袭击比阳县城,杀金唐州军事推官撒睹。
十一月初三,宋兵入金邓州内乡县,攻商州洛南县,但被金商州司狱参军寿祖击退。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正月十四日,宋太尉、昭信军节度使、利州西路安抚使、兴州诸军都统制、兼兴州知州吴曦发兵攻金抹熟龙堡,被金将蒲鲜长安击败。
二十八日,宋西和州守将约金陕西统军判官完颜掴剌、巩州兵马钤辖完颜七斤在边境会谈,伏兵袭击,杀金将七人,完颜掴剌马蹄陷入泥沼,被箭射伤,与完颜七斤狼狈逃脱。
四月,宋资政殿大学士、四川宣抚使、兼成都知府程松发兵入金秦州界,在东柯谷被金将刘铎击退。
随着边境形势日趋紧张,金河南统军使纥石烈子仁建议在开封、归德府、许州聚集重兵,另发山东军七千驻大名府,河北军一万七千驻河南府,得到金章宗批准。
金章宗再命仆散揆前往开封,调兵分守要害。
三 这月十九日,宋宁宗下旨追削卖国宰相秦桧王爵,改谥缪丑,在制书中痛斥秦桧:“兵于五材,谁能去之!首驰边疆之备;臣无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人心大快。
镇江府诸军都统制、扬州知州、兼京东路招抚使郭倪派遣统制陈孝庆、武节郎进取泗州,克日出兵,北伐行动正式开始。
金军闻报,急关闭榷场,入城防守。
二十六日,宋军至泗州城下。
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下令列旗帜、陈战船于西城,以迷惑金人,而自己率部从小路攻入东城,杀敌数百,金兵溃逃。
接着,毕再遇再攻西城,先竖立大将旗,向城上喊话:“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
”金淮平知县领众出降,泗州城遂定。
同月,江州统制许进收复息州新息县,光州忠义人孙成收复褒信县。
五月初一,陈孝庆收复泗州虹县。
捷报连至临安府,初七,在韩侂胄的建议下,宋宁宗下诏对金宣战。
诏书中说:“,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
”,“为人子,为人臣,常念祖宗之愤。
益励执干之勇,式对在天之灵,庶几中兴旧业之再光,庸示永世宏纲之犹在。
布告天下,明体至怀。
” 这一时期虽然有江州诸军都统制王大节进攻蔡州失利,但是宋军整体上仍处于上风,气势正盛。
四 金章宗任命仆散揆为左副元帅,枢密副使完颜匡为右副元帅,陕西统军使为元帅右监军,真定知府乌古论谊为元帅左都监,分道抵御宋军,又调发河北、辽东军一万五千屯真定、河间府一带以为援军。
初十,宋侍卫亲军马军司统制田俊迈收复宿州蕲县。
仆散揆担心宋军由宿州直取徐州,进而攻入山东,急命安国军节度副使纳兰邦烈、同知蔡州防御使事抹捻史乂搭率精骑三千戍守宿州。
郭俊迈率部进攻宿州,被金军击败。
十四日,主管侍卫亲军马军行司公事李汝翼与池州诸军副都统制郭倬合军五万来攻,城上箭下如雨,终不能克。
又逢阴雨连绵,宋军营中积水,士兵生活艰难。
纳兰邦烈乘机以骑兵二百绕至宋营背后,突然发起攻击,宋军扰乱,抹捻史乂搭又率骑兵从正面攻击,杀伤宋军数千人。
郭倬等听闻金援军将至,连夜撤退。
纳兰邦烈、抹捻史乂搭从后追击,于黎明时分至蕲县与宋军相遇,大败宋军。
在这危急时刻,身为大将的郭倬干了一件十分可耻的事情。
他为了脱身,将率先进攻宿州郭俊迈送给金军,借以脱身。
郭倬、李汝翼败兵至虹县,于进军徐州的毕再遇相遇。
毕再遇料金军必来追击,急进至灵璧县,与驻凤凰山的陈孝庆军相会。
金军五千余骑杀至,毕再遇令敢死士二十人守灵璧北门,自己率兵冲敌阵。
金人素闻毕再遇勇名,见到他的旗帜,惊呼:“毕将军来也!”急忙撤退。
毕再遇手挥双刀,追敌三十里,杀伤甚重,盔甲被鲜血染遍。
有一个使用双锏的金将骑马来战,毕再遇左刀挡住他的锏,挥舞右刀砍中他的身体,敌将坠马而亡。
解决了追兵后,毕再遇又率部断后,保障诸军撤回泗州。
建康府诸军都统制李爽围攻寿州,金刺史徒单羲拒守,河南统军判官乞住及买哥等率兵增援,与徒单羲内外夹攻,李爽败退,但金寿州同知蒲烈古中也中箭而亡。
由于宿州、寿州之败,刚开始的北伐在两淮战场已经由进攻转为防守。
五 在荆襄战场,十三日,陵府诸军副都统制、襄阳知府、兼京西北路招抚副使皇甫斌进攻唐州,金刺史吾古孙兀屯拒守,泌阳副巡检纳合军胜来援,击败宋军。
在川陕战场,宋兴元府诸军都统制秦世辅出师至城固县,军队乱了,乱了!程松遣将攻方山原,被金元帅右都监蒲察贞击败。
义军克和尚原,不久复失。
而大将心怀二心,暗通金人,密谋叛变,自然不可能取得进展。
面对败局,宋宁宗下诏将王大节、李汝翼、皇甫斌、李爽等罢官流放,斩郭倬于镇江府,力主北伐的韩侂胄亲党,安远军节度使、领阁门事苏师旦,主持两淮军事的御史中丞、两淮宣抚使邓友龙相继被撤职,改以江南东路安抚使、建康知府丘崈为宝文阁学士、刑部尚书、两淮宣抚使。
开禧北伐的评价: 有人认为宋宁宗的宰相韩侂胄是位奸贼。
但他为了收复故土江山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时应当肯定的。
事实上由于宋朝官员、士大夫、文人墨客、文学鸿儒个个都贪生怕死、卖国求荣所以污蔑韩侂胄为巨奸,把他和秦桧相提并论。
所以韩侂胄蒙受不白之冤近千年。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给韩侂胄平反昭雪。
现在有历史学者再次攻击韩侂胄为奸贼,这种论调甚嚣尘上。
这是极度不公正的污蔑。
他身虽死,但为帝国换回了一些利益,不愧为北宋名相韩琦的后人了。
但要批评的是,韩侂胄的军事准备不足,尽管政治准备较为充分,仍招致了这个结果。
随机文章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鲶鱼效应是什么意思,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励员工的可靠方式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进击的巨人九大巨人的能力,始祖巨人可以控制所有无脑巨人(最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良渚文化为什么突然消失?史前大洪水是重要真相
2千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华文的长度约有5000年,其开端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和。
但近年来,随着学的进步,浙江逐渐被全社会认识和重视,成为国内外考古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在这次,中国考古界改变了封闭和保守的态度,以开放性的姿态,广泛邀请国外参与研究。
与国际上全面否定不同,浙江良渚文化正在得到国际考古界的普遍认可。
他们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出土文物证实,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具备了王国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中华文明史正在被改写,它的长度不是5000年,而是5300年。
由于浙江良渚文化从未出现在任何古文献中,我们对其起源和消失过程一无所知,只能通过考古出土的证据进行推测。
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大约有300多处,它们的地层剖面都有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说明它们消失于同一时期。
在文化断层上面,留下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堆积。
通过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相对照,专家们发现在夏朝前期,全球都经历了一场大范围的气候突变,引发了。
这场自然灾害持续百年,淹没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良渚人构筑的巨大堤坝,最终也没有能够挽救他们的王国。
那么,的良渚人都去往何方了? 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浙江良渚文化在被史前大洪水毁灭以后,良渚人分为两支向外迁徙。
其中一支迁往北方,与当时的华夏部落联盟,也就是族群发生冲突。
在战败后,良渚文化被龙山文化吸收和融合。
我们经常能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器。
例如江苏北部的青墩遗址和花厅遗址,都出土过良渚人的祭祀礼器——玉琮。
另外一支良渚人,向地势更高的长江中上游迁徙,他们有的进入四川地区,给蜀人带来了先进文化,促使三星堆遗址开始爆发式发展。
有的从长江中上游进入陕西黄土高原,与当地的华夏部落融合。
比如在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他们的玉器技术也是突然爆发,良渚文化风格的玉器随处可见。
可能有些人要问,为什么良渚人不往南方迁徙呢?一是因为南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为了生存而逃难,自然要逃向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是史前大洪水过后,南方地区也是一片沼泽,并不适合良渚人繁衍生息。
考古学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夏朝和中前期,近1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是荒无人烟,一片死寂,没有留下任何大型的聚落文化遗址。
有人说上海松江地区的广富林文化,可以弥补长江流域在夏商时期的文化空白。
但迄今为止,不管是从文化延续时间上,还是从出土文物的类型上,似乎都没有达到考古学家的预期。
一直到商朝晚期,太湖流域出现了马桥文化,被认为是文化的代表类型。
而马桥文化非常原始,无论是玉器制造技术、陶器制造水平,还是人口数量和生产力水平,都远远落后于良渚文化。
因此,马桥文化并不是良渚文化的延续,越国人也不是良渚人的后代。
考古界普遍认为,商朝晚期在太湖流域活动的越国人,他们来自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和江西等地区,是的土著文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在春秋末年越国灭亡后,越国人重新回到了他们的“祖地”,即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到西汉时期,越国人建立了三个王国,分别是温州地区的东瓯国,广东地区的和福建地区的。
如果越国与良渚文化没有关联,那么同为之一,同处南方的呢? 其实,吴国人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这在司马迁的《史记》的《世家》中有详细记载。
在商朝晚期,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古公,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周文王的父亲)。
据说,太伯和仲雍知道自己资质平平,无法担当治国大任。
为了把王位让给季历,他们“出奔”吴地,建立了国家。
周武王灭商后,就把他们的后人周章封为吴侯。
这就是著名的“周太伯奔吴”的典故。
不论周太伯奔吴是真的让贤,还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
也不管最早的吴国是在江苏地区,还是后来迁徙到南方的。
总之,从吴国人追认太伯和仲雍为先祖的传统,可以反映他们确实来自中原地区。
考古出土的文物也可以证明,吴国在文化上更加接近于中原风格,而与浙江良渚文化没有任何关联。
可见,吴国和越国都没有继承良渚文化。
在商周时期,他们曾经关系亲密,堪称兄弟之邦。
后来,吴国军队进攻太湖流域,赶走了原来在这里生活的越国人。
奉吴王之命,“观天象、测地理、选天命之地”,建造了苏州城。
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吴国和越国开始,引发了长达百年的。
吴王、越王、商贾和美女等历史名人,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随机文章明太子小姐的东京生活:超市的阶级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为什么驻军,昆仑山出现虫人/巨兽/死亡禁地揭秘大龄不婚的前世因果,前世风流债今世还/可能备胎到老的结局哥斯拉为什么会喷火,摄入核能需维持生理机能/火焰温度达50万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蒋琬为什么不走诸葛亮的北伐之路?蒋琬如果北伐能成功吗
紧接着,还给蒋琬加官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的官职权限,又在不久后升任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至此,蒋琬已经成为蜀汉国的宰相,第一行政大臣。
延熙元年(238年),魏国讨伐在辽东反叛的公孙渊,蜀汉国认为魏国大军向东,一时不能西顾,觉得有机可乘,于是让蒋琬总帅诸军,屯驻汉中。
蜀汉国的意图,一旦东吴有所行动,必然会造成魏国顾此失彼,蜀汉国大军出动,一定会有利可图。
由于魏国在东吴方向防守严密,吴国并没有行动,蒋琬在汉中也没有对魏国发动进攻。
但是,大将军离开首都来到魏蜀两国边境地区,总不会就是为了当一个地方官吧?可是,蒋琬在汉中住了六年竟然没有一次军事行动!人们总是把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的“九伐中原”联系在一起,原因无非是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但是,蒋琬这个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为什么却没有像姜维一样走祁山,伐中原呢?或者说,蒋琬为什么不走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呢? 蒋琬认为诸葛亮的这条道路走不通。
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呢?平取陇右,也就是先夺取安定、南安,天水这几个郡,切断关中与凉州的联系,然后利用羌人和胡人,从而夺取凉州。
假如魏国失去凉州,蜀汉国得到凉州,两国的版图就会发生变化,蜀国灭魏就会增加资本,而这样的削弱魏国还不会引起东吴国直接的恐慌,可以说是有利无害。
只可惜,诸葛亮并没有成功。
诸葛亮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蒋琬认为是道路险阻,运输困难。
那么,蒋琬的战略方针又是什么呢? 蒋琬认为,应该从汉水和沔水顺流东下,袭击魏兴和上庸,为此他还修造了很多船只,可以说是做了战前的准备。
但因为两件事让他的这个计划没有实施。
首先是众人的反对,大多官员认为这条路非常艰险,一旦不能成功,必定是有去路没回路,太冒险。
这倒也不要紧,封建社会本来就是一言堂,只要信任你,再多的人反对也挡不住,但蒋琬身体不好,所以他驻守汉中六年也没有实行这一计划。
刘禅这个人自己没有什么主见,后方的人议论纷纷,刘禅就派尚书令、中监军姜维等人前去转达后方人的意见。
蒋琬就此上书后主刘禅,修订了自己的战略方针,那就是联合羌人和胡人,夺取魏国的凉州。
在他看来,魏国已经横跨九州,国势强盛,不可能简简单单就能剿灭。
应该联合吴国,让他们在东边行动,这样东西形成,即便是不能很快消灭魏国,蜀汉国也可在西边一步一步的蚕食魏国。
因此建议,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他自己则回到涪县驻扎。
如果姜维得手,他就率大军跟进接应;假如东北方向有事情,他就从涪县出兵,不可能有什么麻烦。
可以说,这个修订后的战略方针,又回到了诸葛亮的战略方向上,只不过一个是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一个是小打小闹,逐步蚕食。
不过,蒋琬回到涪县后病情加重,已经不能视事,大将军一职则由费祎接任。
蒋琬修订自己的战略方针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是认识到了东出的危险,这个已经很难下结论,但他前面一直坚持了六年的进攻路线却是和诸葛亮不相一致。
那么,蒋琬为什么要走一条大家都不赞成的路线呢? 蒋琬在汉中驻守六年,一直没有行动,恐怕并不仅仅是身体不好这样一个原因。
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北上驻守汉中,第二年春天就对魏国发起了进攻,两相对比,蒋琬的这个准备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一点。
再说身体,诸葛亮是病逝在前线,蒋琬不可能一开始驻守汉中就病倒干不了事情吧?这只能说明,蒋琬只是一个行政性事务人才,在军事上并不擅长,即便是他提出的这条走上庸的进攻路线,恐怕也不过是别出心裁的标新立异罢了,于军事上并没有可行性。
不是说当年走过这条路吗?但这有两点根本不同,一是刘封当年是南北夹击,就是孟达已经从南部的秭归北上进入上庸;二是当年上庸相对独立,它只是名义上属于魏国。
六年没有行动,是他只是说给蜀国皇帝和大臣们听的,还是他自己没有把握从而一直犹豫不决,也已经难以知道了。
不过,蒋琬后来把大军屯驻涪县,倒是可以看出他或许根本就不想大规模用兵。
通过蒋琬不走诸葛亮的进攻路线还可以看出,蜀汉国的战略进攻方向是一直在变化的。
的进攻方向在东部,自己发动了不算,就是临死指定了一个“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也让他驻守在东部边境。
诸葛亮五次北伐,走的都是祁山路。
蒋琬这条路尽管是一条“捷径”,但却更加艰难。
通过这种进攻路线不断的变化可以看出,蜀汉国自从失去了荆州南郡以后,决定了他就是一个偏处一隅的格局,唯一能够改变这种格局的时机就是诸葛亮的初次北伐,因为那时候魏国根本就没有准备,结果却是被所断送。
随机文章详解宇宙中最恐怖的星球,温度1000摄氏度以上(堪称地狱)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揭秘超人类主义宣言真相,致力于通过科学强化人类人体(成神计划)银河系有多少太阳,科学预测有数亿星系类似太阳系/恒星的15%戴森球是什么,用人造天体吸收恒星的能量(把恒星包裹利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