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既然不喜欢雍正 康熙为什么还传位给雍正

早年,康熙立了二儿子胤礽为太子。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给难产而死的仁孝皇后一个交代。
仁孝皇后可以说是康熙的结发之妻
【千问解读】
早年,康熙立了二儿子胤礽为太子。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给难产而死的仁孝皇后一个交代。
仁孝皇后可以说是康熙的结发之妻,可是在她快要生产的时候,康熙却在外风流快活。
等到康熙回宫时,孝仁皇后产后病危,奄奄一息。
康熙感到很内疚,就把刚生下来的胤礽立为太子。
但是这个太子却不是个治国的材料。
他一次又一次犯下严重错误,让天下都寒了心。
康熙不得已把他给废了。
重新在诸多的皇子中选择接班人。
这样一来,众多皇子摩拳擦掌,都要一展身手,博得皇阿玛的青睐。
一、胤禩的模仿 在众多的皇子之中,皇八子胤禩的力量最为强大。
他非常善于捕获人心,通过小恩小惠的施舍,取得了很多的人支持,当时的朝野都称他为 八贤王 。
他为人处事,努力向康熙靠拢,日子长了颇有康熙的样子。
所以,在诸多皇子争夺皇储之位的争斗中,胤禩占了上风。
但是,康熙却对这个 八贤王 有另外的看法,觉得他不适合将来做国君。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生母是奴婢出身,很难让大家心服。
另一方面,康熙认为,这位 八贤王 虽然能够收拢人心,但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把国家交给他,等于判了国家的死刑。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二、形势比人强 这与康熙的执政风格有关。
康熙这一辈子当了六十年的天子。
在早年时,他奋发进取,敢于雷厉风行地办理政事,从而为大清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但到了晚年之后,国家太平已久,孳生了很多问题。
特别是在吏治这一块,康熙看到手下的大臣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狠不下心来清理整顿。
于是,官场管理日益松懈,种种不良现象到处都有。
而且随着社会财富的集中,民间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出现了大量的贫民。
贫民没有土地,靠出卖劳力为生,一旦遇到天灾,只得流亡作乞丐。
康熙知道应当下重手治理天下,特别是吏治这一块,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但是朝中势力非常复杂,牵一发而全身。
如果重拳打击,很可能把自己苦心维护的盛世局面给打破了,那自己的一世英明就会被打破。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不能再出 只知怀柔,不知重罚 的了。
而胤禩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想法跟康熙实在太像。
如果让他当政,朝政必然更加糜烂,那就可能重蹈前明灭亡的覆辙。
三、胤禛反其而行之 与胤禩性格完全相反的皇子也有一个,他就是皇四子胤禛。
胤禛本来并不康熙看好,因为这个四皇子可没有去学皇阿玛的风度,而是以 孤臣 为标榜,经常得罪人,在朝中也少有人缘。
但他却是干实事的料子,能够吃苦,能够担当大任。
而且,胤禛的儿子也深得康熙欢心。
知子莫如父,康熙早已把得意人选记在心中。
只是为了避免纷争,从不透露半点口气。
后来驾崩,隆科多公布诏书。
大臣们才得知新一代的君主竟然是四阿哥胤禛,都显得十分惊讶。
胤禩一党更是非常不服。
但是圣命难违,胤禛登上了龙座,即雍正帝。
他展现了与康熙完全不一样的执政风格,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清理,大量官员被削职判刑。
很多官员脑子还停留在康熙时期,纷纷批评雍正的措施。
但过了若干年后,朝廷的收入大增,全国上下出现了难得的景气之色,人们的态度也就由批评转向了支持。
同时,人们对于当初康熙的选择也十分佩服,说他思谋深远,为国家选择了一个金刚不移其志的好君主。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与路易十四开启中法交流 未谋面互生好感
这封信是当时正为效力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写给欧洲耶稣会士们的,他在信中说,中国皇帝强烈希望了解世界,并且尤其喜欢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因此他呼吁欧洲各国能派遣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令人鼓舞的是,没过几年,在欧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便派出了好几位博学的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从而在两位帝王之间发生了一次特殊的接触。
近代欧洲开始与中国发生直接联系,要从16世纪传教士的活动说起。
当时,耶稣会士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报告带回欧洲。
当欧洲的知识界接触到这些报告和著作后,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导致了后来长达百年的“中国热”。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皇帝康熙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
1654年即位的康熙是清王朝历史上非常开明的一位皇帝。
他在与、南怀仁等欧洲传教士的接触中,对西方的天文、数学、物理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在亲眼目睹了汤若望在历法较量中击败中国保守派官员后,康熙就开始努力学习西方科学。
由于研究历法就必须要从数学始,康熙便任命传教士南怀仁为自己的第一位数学老师,主要教授皇帝欧几里得几何学。
正是受这一情形的鼓舞,1683年,南怀仁以耶稣会中国教区区长的身份上书罗马教廷,请求速遣传教士来华,并极力宣传中国皇帝的开明与慷慨。
尽管欧洲曾有许多传教士渴望前往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政府对该项事业进行资助,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唯有当时的欧洲第一强国——法国。
1643年即位的路易十四,在许多方面与康熙都有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幼年登基,都迅速带领自己的国家从动荡走向了强盛,并且都偏好文化艺术。
就在欧洲“中国热”刚兴起时,法国的宫廷贵族们已热衷于收藏中国瓷器,而路易十四本人更是习惯使用按中国式样制造的家具。
1670年,当路易十四为他的情妇蒙特斯潘夫人建造特里亚农宫时,就模仿了中国建筑风格。
在1667年凡尔赛宫举行的一次舞会上,路易十四甚至将自己打扮得像一个中国人。
南怀仁的那封信在欧洲开始流传后,路易十四决定派遣传教士前往中国访问。
听说康熙十分喜爱西方科学,路易十四给中国皇帝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包括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如带测高望远镜的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还有一些数学仪器,装满了大大小小30个箱子。
1685年3月3日,路易十四的6名使节以洪若翰为首从法国出发,经过漫长的行程,最终于1687年7月23日抵达浙江宁波。
由于其中一位传教士在途经泰国时为国王所挽留,因此最后到达中国的实为5人,即洪若翰、李明、白晋、张诚和刘应。
1688年2月7日,这5人终于抵达目的地北京,准备觐见。
对于法国使节的到来,康熙皇帝。
当他们呈上所携带的科学仪器后,皇帝不但慷慨地准许他们在中国自由传教,还挑选使节中的张诚和白晋留在宫廷中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
几个月后,已学会满语的白晋、张诚便开始向康熙讲解天文仪器如何使用,同时还讲解一些天文现象。
1691年,应康熙的要求,白晋和张诚还曾讲授人体解剖学。
1693年,当康熙身染疟疾而御医们束手无策时,正是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刘应献上金鸡纳霜,才治好了皇帝的病。
1708年,在曾参与中俄边境谈判的张诚等人建议下,康熙开始采用经纬度法重新绘制全国地图。
10年后,经过法国传教士与中国官员的共同努力,终于绘制完成了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皇舆全图》。
在中国期间,白晋和张诚与康熙相处融洽,这也使得康熙对欧洲平添了几分好感。
同时,康熙的勤奋好学也使白晋等人极为钦佩。
在给路易十四的奏折中,白晋将康熙说成是在法国之外“连做梦也未曾见过的伟大人物”,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中最呈明的君主”。
有趣的是,1693年,康熙又任命白晋为自己的特使,要求他动身回法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康熙还让白晋带了300多卷中文书,作为赠送给路易十四的礼物。
当时在法国总共只有23册汉文书籍,因此这些精装汉文书籍令路易十四十分高兴。
1697年,白晋返回法国后,将康熙皇帝的礼品和自己所撰写的《康熙帝传》一并献给路易十四。
在自己的著作中,白晋对他与康熙大帝的密切接触进行了回顾,他说,“皇上亲自向我们垂询有关西洋科学、西欧各国的风俗和传闻以及其他各种问题。
我们最愿意对皇上谈起关于路易大王宏伟业绩的话题;同样,可以说康熙皇帝最喜欢听的也是这个话题”。
总之,白晋将康熙皇帝描绘为另一位“太阳王”,也是希望以此博得路易十四对康熙的好感,从而获取其对传教事业财政和人力的支持。
果然,路易十四慷慨地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时授权白晋花1万法郎为康熙皇帝准备礼物。
1699年,白晋率领15名耶稣会士再度返回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路易十四还曾给康熙写了一封亲笔信,遗憾的是这封信并没有发出,而是被永远地保存在了宫廷档案中。
300多年前,身居凡尔赛宫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与紫禁城中的康熙皇帝,二人虽然从未谋面,但他们对异域文明的强烈兴趣却开了中法两国交流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帝王不为人知的四大暴行解析
历史上的今天为你盘点康熙在位时的四大暴行—— 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 且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
这里不必,就引两则相关史料也可见一斑。
《.王骘传》里记载的王骘在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
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这份上疏是什么时候写的?所谓当年运粮行间是什么,荡平是指什么时候的荡平?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查一下《清史稿》的原文就知道了。
“王骘,字辰岳,山东福山人,……康熙五年,典试广东。
历刑部郎中。
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覆舟坠马,屡经险阻,师赖以济。
” “时以太和殿工,命采蜀中木。
骘入觐,疏言:四川祸变相踵……” 可见这份上疏就是在康熙平定以后,所谓“当年运粮行间”,就是指康熙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
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那么这个所谓的荡平自然就是指康熙时期清军镇压反抗,荡平四川云南了。
荡平之后,“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损失,平民的死亡显然和清军是脱不了干系的。
其实不仅是四川,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康熙十八年,浏阳县知县曹鼎新说“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
这里说的就更明确了“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联系到清军一向有屠杀平民的传统,再加上方面的官员也不会故意抹黑清朝自己,所以这类记载的真实性是没有疑问的。
无论以什么理由作为借口,如果一个皇帝手下的军队有大肆屠杀平民的行径,那么这样的皇帝再将其称为仁爱,那也是很不妥当了吧。
暴行之二:迁海残民十余年 首先值得一提的沿海迁界在康熙时期的强化,沿海迁界造成的惨重后果前面已经部分叙述。
沿海迁界可以看《南》中的相关记载。
究竟什么是沿海迁界呢?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具体点,满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
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
在这期间,如果清廷统治者觉得迁海的距离太近,还会继续下令,迁的更远一点,他们对海洋的恐惧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
按照《南明史》的记载: “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
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
“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
“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
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
民死过半,枕藉道涂。
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
……” 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
迁的同时,就是烧。
“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火累月不熄。
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
’” 不仅烧房子,杀人民,就连树木青草也不放过“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
至是一望荒芜矣。
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三月间,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上。
” 至于为什么要砍树,要对果树松柏都,大约意思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吧。
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广东省的情况,“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
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
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阮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这些描写可能有夸张的地方,但也可以想见惨况确实空前了。
这一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康熙的统治之下,如果说开头几年,和康熙没有关系,那么剩下的时间,以及其间的一些强化措施,康熙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能够允许这样残酷的政策继续存在了十几年并且还一度采取措施进行强化的人,说他是仁爱,这似乎令人难以接受。
沿海迁界区的修筑界墙是从康熙统治下进行的,可以看顾诚的相关记述“福建和广东的情况差不多,开初以插旗、木栅、篱笆为界。
后来就越来越严格,或是“浚以深沟”,或是“筑土墙为界”;再后来干脆征发民夫,把土墙改筑为界墙,并且沿界建立寨、墩,派设官兵扼守。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筑界墙,从江口至枫亭。
墙阔四尺,高六尺,每户计筑二丈一尺。
界口起了望楼一座,遇海另筑界堤。
” “关于沿边设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称之为寨、墩,广东称之为台、墩。
大致情况是:‘界畛既截,虑出入者之无禁也,于是就沿边扼塞建寨四,墩十数,置兵守之。
城外乡民按户征银,照丁往役。
……一寨之成,费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
拷掠鞭捶,死于奔命者不知凡几矣。
’‘寨周阔百六十丈,墩周阔十丈不等”。
“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墩置五兵,台置六兵,禁民外出’。
” 推行过这样一种政策的皇帝,不称之为暴虐也就罢了,称为仁爱终究是有些不太合适的。
暴行之三:屠戮学者 再来说康熙时期的文字狱,客观的说,康熙制造的文字狱和其他两个相比并不算多,但也并非没有,而且有些案件的性质也还是很恶劣的。
比如康熙十九年(1680年)发生的朱方旦案,值得一提。
时期的史学大家孟森专门写过一篇《朱方旦案》的文章,其中说: “士大夫谈轶事者,往往及朱方旦之名,然首尾不详,但以妖人目之,若王好贤、徐鸿儒之类。
此缘专制时代官文书所束缚,又政教不分,学问中禁阏自由思想,动辄以大逆不道戮人。
一经遭戮,传者遂加甚其词,印定耳目,无能言其真相者矣。
清末如四川井研之廖平,经学臣吴郁生奏参,几罹于法,尚是专制束缚之余习。
迹朱方旦之所犯,并无罪名。
当时侍讲王鸿绪所参三大罪:一则谈传教信仰,具出世法,略去帝王臣庶之阶级也;二则信徒之多也;三则发明记忆在脑不在心,以为立说新异也。
由今观之,前二者皆宗教家面目,而其后一端,所谓新发明之脑力作用,尤为生理之定义,学界之雅言,略以为大罪,则今日之书籍皆当焚禁,学校皆当封毁矣。
” 在《清代禁书总述》一书内的《清代文字狱纪略》也有对此案的介绍,不妨简略摘录如下“朱方旦之狱——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聚徒横议,撰《中说补》,谓中道在两眉间山根上,……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侍讲王鸿绪得方旦所刻《中质秘书》,指摘其中有诬枉君上,悖逆圣道,蛊惑民心之处,次年二月,九卿议复‘乞正典刑,以维世道’。
结果朱方旦被斩,弟子陆光旭、翟凤彩、顾齐宏亦被判为斩监秋后处决” 按照孟森总结的朱方旦罪状,前两条的话,那估计的王艮甚至在康熙统治下都免不了被杀头的命运,王艮不必说了,出身盐丁的平民思想家,狂妄自大,以圣人自居,门徒无数,仅仅这就足够在他在清朝康熙统治下被杀头了,至于王阳明,那光他说“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可得而私也。
”在康熙统治下,得一个离经叛道的罪名不在话下,更何况他也是聚徒讲学,轰动四方,被门徒拥戴成圣人。
如果论最后一条“记忆在脑不在心,以为立说新异也”,这其实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无知,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明末许多知识分子那里就已经流传开来了,何以到了他这里变成立说新异,以至成为杀头的罪名。
这本身也是康熙和他的大臣愚昧专制的表现。
如吴伯娅的《朱方旦》中说“表现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顽固落后,以致臣民因持一些科学和进步观点而遭到杀害的典型事例。
” 还有康熙统治下发生的戴名世之狱,也称《南山集》案。
戴名世仅仅因为赞同方孝标给南明正名的观点,结果就被斩首,家人好友等也被牵连为奴。
这个案件广为人知,这里也就不必浪费篇幅多介绍了。
还是那句话,对于制造这些文字狱的皇帝,不谴责其暴虐也就罢了,若称颂其为仁爱,则似于事实偏离太大。
暴行之四:文过饰非也杀人 另外一个事情也可以说明阎教授称颂康熙仁爱似乎不尽符合事实,这件事情可以看《从陈四案管窥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控制》一文。
根据该文介绍“陈四,山西太原人,因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十五年(1706)山西省歉收不能度日,遂于四十六年(1707)带领妻子儿女及亲戚一百三十余口外出逃荒,卖艺被人诬告抢劫。
经过审理,办案官员得出的结论是‘伊等无军械,且于地方并无滋事,至于班汉杰等人衣服,亦未抢取’” 结果这个案件被康熙得知后,大为不满,康熙不满的最关键一条理由就是陈四言康熙四十四、四十五年歉收,而康熙在四十二年西巡陕西以来,“每年督抚俱报丰稔,陈四显然出语欺讹”,于是“令刑部再议’”。
康熙既然让再议,那些办理案件的官员,自然再不敢得出陈四无罪的结论,结果十月,刑部议定“陈四等因‘鸩党抢夺’被判斩立决,其他陈四的家人俱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原任督抚,以及一大批相关官员以“纵容滋蔓”,溺职等罪过,降五级,降四级不等。
” 而康熙之所以要来对付一个卖艺人家庭,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陈四等人成群结队,“即使无谋反之行,未必无谋反之心”。
这种逻辑自然比莫须有还要高明,你这个陈四既然敢给我康熙盛世抹黑,那我说你“未必无谋反之心”自然不是冤枉你。
那么是否真的是陈四,明明是丰稔,他偏要说成是歉收呢,硬要抹黑康熙盛世么?同文中列举了一些雍正时期的纪录,我们从中可以对康熙时期人民生活窥见一二。
“雍正二年(1724)汪景祺西行山陕曾经记述‘(山西)安邑、夏县、临晋、蒲州素称富饶,三十年来,有司民以奉上官,取之闾左者十倍正供,桁杨桎梏至卖儿贴妇己偿还,此人事之害也。
此邦不见雨雪者数年矣,岁歉无收,。
弱者转沟壑,强者率流亡,,流离无告,此天时之灾也。
不但贫者饥寒切身,不能延旦夕之命,虽富家亦岌岌无以自保’” “雍正初年,任川陕总督时,其《请减丁银疏》曾道:‘皇上御极以来,比年丰收,从前逃荒之民,到处皆渐次复业,而惟延安府不敢来归,抑且现在者皆云思去’” 虽然是雍正初期一些官员的记述,但汪景祺所谓的“三十年来”自然要前推到康熙时期,而岳钟琪所谓的“从前逃荒之民”自然也是康熙时期逃荒的。
由事实可见,那个被康熙杀头的陈四并没有“出语欺讹”,倒是康熙和他的那些大臣“出语欺讹”了。
从这一件事情来看,说康熙仁爱,似乎也很勉强。
还是王成兰说得比较客观,陈四案件“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统治者一贯的恐惧,……于是不惜采用屠戮手段进行震慑企图以此来维护‘盛世’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