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打不死的三国猛将,他们分别是哪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9 点击数:
简介:猛将如云,猛将最多,蜀汉猛将最厉害,而猛将各有特色,也比较均衡。

在这些猛将中,有两位猛将在战场上表现强悍,战斗力非常突出,身受重伤还没死,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爬

【千问解读】

猛将如云,猛将最多,蜀汉猛将最厉害,而猛将各有特色,也比较均衡。

在这些猛将中,有两位猛将在战场上表现强悍,战斗力非常突出,身受重伤还没死,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那么,这两位猛将是谁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位,。

周泰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是孙权手下比较厉害的猛将之一。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周泰最开始跟随征战天下,数战有功,后来,孙权看中了周泰,请求大哥孙策把周泰调给自己,于是,周泰便开始追随孙权。

周泰在战场上表现的非常厉害,有一次,数千敌军杀来,孙权刚上马,敌人的刀就砍到了孙权的马鞍子上了,众人都乱作一团,而只有周泰奋力杀敌,拼死保护孙权,在战斗中,周泰身上受的伤多达十二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

当时,如果没有周泰,孙权肯定没命了。

《三国志 周泰传》记载:权始得上马,而贼锋刃已交於左右,或斫中马鞍,众莫能自定。

惟泰奋激,投身卫权,胆气倍人,左右由泰并能就战。

贼既解散,身被十二创,良久乃苏。

是日无泰,权几危殆。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周泰的战斗力之强悍,身上受了十二次重伤,居然还能活下来,继续杀敌,换作一般人,别说十二处伤,三五处也许就死了。

周泰的武力,不在之下,是孙权的得力护卫。

在演义中,周泰二十合杀死了一箭射死甘宁的蛮王沙摩柯,可以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第二位,。

凌统也是江东十二虎臣之一,是孙权最得力和喜爱的猛将之一。

凌统(189年-217年,一说189年-23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

凌统是江东猛将凌操的儿子,少年时就很出名,有国士之风。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打合肥,未能攻下。

在撤军时,前锋军队已经出发,魏国大将等人突然出现在津北,包围了孙权。

危急时刻,凌统率亲近士兵三百人,冲入敌围,奋力杀敌,保护孙权突围。

凌统为了护卫孙权,部下士兵全部战死,凌统也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凌统依然斩杀了数十敌兵。

等到孙权安全了,凌统这才撤退,当孙权见到凌统活着回来,非常惊喜,没想到凌统还能回来。

《三国志 凌统传》记载:时权彻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

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扞权出。

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

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

权既御船,见之惊喜。

凌统身边的三百士卒,全部战死,只剩下凌统一个人,身受重伤,可以说,凌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凌统身受重伤,还能斩杀数十敌兵,可见凌统的战斗力之强悍。

在演义中,凌统曾分别大战和张辽五十合,,可见,凌统的武力,不在张辽和乐进之下。

在正史《三国志》中,还有除了在战场上身受箭伤没死之外,很难有人能像周泰、凌统那样活下来。

比如,就在宛城之战中,身受重伤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高宗为什么非要杀岳飞?岳飞又是如何找死的?

(1103-1142),字鹏举,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民。

岳飞少年家境贫寒,仍然刻苦学习《春秋》、和兵法,习练武艺。

长大成人后,力气非常大,能操拿300斤的弓,能拉开8石的力弩,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

对于岳飞的死因,多数人都认为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的,是一桩冤案。

其实,岳飞的死,是他一步步招惹来的,是典型的自己找死。

“之耻”后,的第九个儿子康王逃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帝国。

南宋政权虽然暂时安定了下来,但外有金兵,内有游寇纷纷作乱,极大地威胁着南宋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赵构不得不抛开“压制武将”的祖宗家法,注意笼络重用武将,因此武艺精湛、兵法贯通的岳飞才得以脱颖而出,展露头角。

那一年,岳飞24岁,时任东京留守司七品统制。

1127年,赵构称帝后,职务低下的岳飞竟然越级直接给赵构上书,而且还口气强硬的要求赵构“还都开封”,还让赵构“亲征金军,收复失地”,这让好不容易从金军铁骑下逃生后心神未定,腿还在打哆嗦的赵构感到非常生气。

赵构没有理会岳飞的爱国请求,反而给岳飞穿上了“小鞋”,以“越职”为由,削夺了岳飞的军职。

岳飞得罪赵构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1130年,岳飞“克复建康”,被赵构授予泰州知府和泰州抚使,镇守泰州。

不久,赵构又命令岳飞驻守通州、泰州,并且告诉岳飞“能守则守,不可则掩护该地百姓渡江”。

什么叫“能守则守”,其实说白了还是让岳飞坚守。

岳飞不但没有深刻领会赵构的意图,反而自认为“泰州无险可守”,便放弃了据守泰州,只是“率领军民渡江”算完。

结果赵构以“泰州失守”为名,再次令岳飞“停职待罪”。

1133年,岳飞奉命镇压了江西吉安和赣州的农民起义军,赵构非常高兴,亲笔书写了“”四个字送给岳飞,并提拔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此后,赵构不断给岳飞加官晋爵,甚至一度封到节度使,君臣之间的关系似乎得到了一定的的缓和和融洽。

1137年时,赵构在临安府召见岳飞,“拜太尉,授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太尉是武将的最高头衔,宣抚使则是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实职差事,可见当时赵构对岳飞的喜爱和信任。

之后,春风得意的岳飞多次与赵构谈论“克复北方失地”的事,并力主出兵北上,收复河北、京畿、陕西失地。

赵构非常赞同他的主张,表示“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但是,前几天还雄心勃勃的赵构,却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竟然唆使秦桧与金军谈判,准备议和。

在这种时候,连皇帝都改变主意了,岳飞居然又与张浚“商议遣将之事”,因而受到猜忌,再次被解除兵权。

对赵构的出尔反尔,岳飞十分愤慨,一怒之下,竟然擅离职守,离开本军,以“为母守孝”为名上了庐山。

对领导不满意就“尥蹶子”,这是让赵构非常烦感的事情。

岳飞毕竟是南宋在军事上倚重的大臣,虽然脾气倔强,但对国家,不能就这样对他撒手不管了。

后来,赵构强忍怒气,自降身份,经过“数次下诏”不断安慰他,岳飞才姗姗来迟的返朝,向赵构请罪,赵构表示对其宽恕的同时,并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中已经暗藏杀机。

入朝后的岳飞不但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及时的开展“自我批评”,反而一如既往的劝赵构“出兵北上,收复失地”,赵构没有答应他,只是派他驻兵江州(今江西九江),以便于随时援应两怀和两浙地区,同时也可以少在自己跟前“嘟囔”,。

1138年,吃了豹子胆的岳飞居然上言,请“无子嗣”的赵构“建储”,这让赵构很是“”。

因为赵构的独子赵旉8年前夭亡,自己又在扬州溃退时受了惊吓,成了阳萎,失去了生育能力,后来赵构虽然从太祖一支中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由谁继承皇位。

如果此时立太子,在他看来无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难言之隐。

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深深的刺痛了赵构那颗受伤的心。

再者,的祖宗家法也规定“武将不得干预朝政”。

所以岳飞的建议一下又触犯了两大忌讳,更加深了赵构对他的忌恨。

1139年,赵构又和金国议和,金国归还了南宋河南、陕西等地。

赵构以为和议之事已成定局,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给文武大臣加官晋爵。

但是,岳飞却认为“金人不可信”,并上表不赞同赵构和秦桧的投降乞和行径,甚至拒绝接受赵构赐给他的高官,公然与皇帝唱起了“对台戏”。

赵构和秦桧对岳飞切齿痛恨,除掉岳飞的阴谋已经在秘密的酝酿之中。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1140年,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侵,岳飞又率军奔赴了抗金前线,屡败金军,收复了河南大片失地。

金军冲不过岳飞这个“障碍”,只得聚积兵力准备与岳飞率领的15000精锐骑兵。

满足于“半壁江山”的赵构闻讯后,“大为担忧”,于是给岳飞下诏,要岳飞“审处自固” 。

赵构不仅替岳飞的生死成败担忧,更是替自己主张的议和政策能否实现而担忧,所以给岳飞的诏书很明确,就是让岳飞“自固”,只要金军打不过来就行。

可是岳飞却把赵构的叮嘱当成了,依然每日出城挑战,于金军营前骂阵。

后来,岳飞又亲率军队大败金军,数挫金军精锐主力,令金军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撼难”的感慨和无奈。

在连战连捷的大好形势下,岳飞上表赵构,提出要诸路人马“火速并进”,继续北上抗击金军的请求,并激励部下:“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然而,以赵构和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当初令岳飞北进,并非想光复宋朝江山,只是指望他击退金军南侵,保住半壁江山即可,同时以此作为与金国议和的条件。

岳家军的接连胜利当然不利于赵构、秦桧与金国和议。

此外,赵构还担心岳飞等主战派抗金,金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于形势主动和南宋求和,进而放还被他们掳掠去的宋徽宗和父子,会与自己发生皇位的争夺。

因此,在接到岳飞的奏疏后,赵构下令,让岳飞“措置班师”,“不许深入”。

为了让岳飞尽快退兵,赵构竟然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立即班师。

即使这样,岳飞为了保护中原百姓南迁,竟然下令部队驻留5日,延误了回朝的期限,这是让赵构很没面子的事情,岳飞的处境已经想当危险了。

1141年四月,赵构以犒赏军功为借口,把、和岳飞召到临安,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名为升官,实际是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接着,赵构和秦桧把迫害的矛头直指了岳飞。

七月,秦桧的死党万俟卨秉承上意,上章弹劾岳飞。

岳飞意识到自己处境险恶,上书辞职,恳求高宗“保全于始终”,能放过自己,但高宗对岳飞的厌恶由来已久,根本就没打算手下留情。

八月,岳飞被罢免了所有官职。

九月,秦桧收买岳飞的部将王俊和王贵,诬告岳飞谋反,把岳飞关进了监狱。

与此同时,赵构、秦桧与金国的议和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运作中。

十一月,南宋与金国签订了《》,接受了称臣、割地、纳贡等屈辱的条件。

同时,金国代表还提出了以杀害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历1142年1月27日),赵构不惜违背赵匡胤“不杀大臣”的祖宗家法,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张宪、岳云斩首。

一代抗金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所效忠的皇帝手中,无不令后人崇敬和痛惜。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事实上,当赵构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到底犯没犯“谋反之罪”,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当时南宋已经与金国达成了最后议和,作为武将,岳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由于岳飞一而再、再而三的和赵构对着干,而且还有意无意的刺痛皇帝的“软肋”,赵构对岳飞的怨恨积少成多,最终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如果赵构想让岳飞死,岳飞就必须死。

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

《纪事本末》也有记载:“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岳飞自20岁从军,到39岁被害,戎马一生,一直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时时不忘以“恢复中原”、“还我河山”为己任。

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沉重打击了南侵的金兵。

岳飞是在抗金斗争中表现最坚决、最刚猛的大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让人可亲可佩。

但是由于岳飞是个性情中人,由于他“志坚而倔强”,个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在政治斗争中缺少心计,不善于保护自己,多次得罪群臣,甚至的冒犯天颜,而且不注意吸取教训,最终被官场所淘汰。

最不幸的是,岳飞遇到的是一个“阳萎皇帝”。

根据心理研究表明:正常男子长时期失去性能力,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结,甚至有可能产生性自虐或虐待他人的行为,更何赵构是一个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但不能行“房事”的阳萎皇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睿,一个被自己臣子给活活气死的帝王

作为一代开国,他虽然在历史上的威名远不如秦皇宋祖,人气甚至盖不过宋高宗。

究其原因,除了他“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一生无所作为之外,还在于他死得太早,死得太窝囊。

在非正常死亡的开国皇帝中,能被臣子活活气死的,恐怕也只有东晋的司马睿了。

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伷是的庶子,魏帝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

曹魏时期,有一本流传很广的谶书叫《玄石图》,上面记有“牛继马后”的预言,司马懿又请星象家管辂占卜子孙运势,管辂占卜的结果与《玄石图》不差毫厘。

司马懿不解何意。

后来他位居太傅之职,权倾天下。

他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的,为他,立下殊勋。

司马懿忽有所触,想起“牛继马后”的预言,心里十分忌讳,怕牛金将来会对子孙不利,就派人请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为人坦荡,没有提防之心,“饮之即毙”,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司马懿自此以为,牛金已死,子孙便可高枕无忧坐享福贵了,殊不知世事难以预料。

司马懿的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被封为妃子。

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也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

此即史书所言,司马睿并非皇族血脉,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儿子。

只是因为有“牛继马后”的传言,导致了战将牛金被冤杀。

后人遂戏谑地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思想家李贽,就直称东晋为“南朝晋”,而不称司。

“牛继马后”,即是指司马睿为牛氏之子,代继承帝位。

历史文献有多记载,除了《》和《魏书》,《鹤林玉露》《容斋随笔》《宾退录》等书也有相关描述。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主要在于王导、王敦等人的包装和谋划。

司马睿初到建邺时,由于缺乏威望,吴人没把他当咸菜。

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人来拜访,这让他感到很尴尬和失望,索性“以酒废事”。

在王导的劝谏下,司马睿才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

为了提升司马睿的人气指数,王导和堂兄王敦利用三月三民间集会之机,与其他社会名流毕恭毕敬地骑马跟在司马睿的身后,以反衬司马睿的崇高地位。

江东世家大族的头面人物纪瞻、颇荣等人看到这种阵势后,无不对司马睿望风归服。

鉴于王导王敦兄弟的鼎立支持,司马睿不仅给他们高官厚禄,还要和他们一起面南背北治理国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即源于此。

王导被疏远后,尚能保持平常心,但王敦却不那么痛快。

在他看来,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东晋能够偏安江南,兄弟功劳系于一半。

大兴三年(320),王敦上疏,为王导“顷见疏外”发表不满,并请司马睿回忆当年所说的“吾与卿及茂弘(王导)当”,言外之意就是指责司马睿言而无信,过河拆桥。

这道奏疏到了朝廷,被王导退了回去,而王敦却再次派人送交司马睿。

司马睿看到这份奏疏什么心情,史籍中没有记载;但一个臣子公开说自己的不是,司马睿心里的那份郁闷和窝火是免不了的,于是“帝愈忌惮之”。

不久,司马睿便“以刘隗为镇北将军,戴若思为征西将军,悉发扬州奴为兵,外以讨胡,实御敦也”。

王敦是个聪明人,不难看出司马睿此举的别有用心。

然而,北伐名将祖逖等人的存在,让王敦自知不是对手,所以一直没敢动手。

大兴四年(321)九月,祖逖病逝,王敦自认为天下无敌,起兵对抗朝廷的计划也随之提上了日程。

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再次上疏,并在武昌起兵叛乱,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

在奏疏中,王敦还以“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来威胁司马睿就范。

王敦兵至芜湖时,又上表大谈刁协的罪状,让司马睿杀掉刁协。

王敦甚至还提出,如不按照他的意思办,就像幽禁商太宗那样,让司马睿以此改过自省,重新做人。

司马睿“大怒”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生气归生气,但王敦实力不容小觑,为此,司马睿又开始笼络王导。

永昌元年(322)三月,司马睿以王导为前锋大都督,自己亲率军队迎战,急招戴渊、刘隗前来救援。

然而,关键时刻,守城将周札开门投降,王敦兵不血刃就打进了石头城。

司马睿忙命刁协、刘隗、戴渊等人夺回石头城,但均遭大败。

戴渊、刁协被杀,刘隗投奔,司马睿一败涂地,“官省奔散,惟有侍中二人侍帝”。

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着朝服”对王敦说:“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意思是说,王敦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王去。

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在历代开国皇帝中,能被臣子搞得这样狼狈,这么窝囊,这般没有尊严的,司马睿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狼子野心。

司马睿眼睁睁地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蔑视皇权,却没有一点办法。

永昌元年(322)闰十一月,司马睿在极度郁闷和窝囊中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关于他的死,《》称“帝忧愤成疾,闰月,己丑,崩。

”《魏书》称“睿畏迫于敦,居常忧戚,发病而死。

”《晋书》称“闰月己丑,帝崩于内殿”,未提死因,显然是为司马睿留了面子。

司马睿死后,儿子即位,继续受制于王敦。

太宁二年(324)六月,王敦病死。

司马绍在铲除其党羽之后,下令将王敦“发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总算为父亲司马睿出了口恶气! 随机文章日本庶民美食:没吃汤豆腐不算到过京都看到未来的欧拉琳达秘书,劫数难逃论预言人类末日新疆不明飞行物现5000米高空,60%可能是航天发射所致中国飞豹战斗机的性能解析,比狂风战斗机稍弱(疑设计过时)美国民兵3式洲际导弹能打多远,14800公里可实施全球打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两位打不死的三国猛将,他们分别是哪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