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才学俱佳的卢熊为什么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

卢熊走马上任,自然要用官印,发布文告。
可当他把官印取出来时却傻了眼,原来,“
【千问解读】
卢熊走马上任,自然要用官印,发布文告。
可当他把官印取出来时却傻了眼,原来,“兖州”被朱写成了“衮州”。
这事其实很好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顶多后人多记个通假字,没啥大不了的。
但卢熊却向朱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您写了个错别字,将‘兖州’写成‘衮州’,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我怎么上任啊?您受累改过来吧。
”老朱一看,恼羞成怒,让卢熊的脑袋搬了家。
卢熊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看起来很冤,其实并不冤。
朱皇帝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
但他不是平民百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
再说,皇帝要承认自己写了个错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他不能认错,只能是你认错了。
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朱皇帝的逻辑。
卢熊是文人,专业是搞学问,做官只能算业余爱好,而朱元璋是政客,专业是搞政治,所以,卢熊错就错在跟政客讲起了学问。
在清朝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乾隆南巡镇江时,路过金山寺,一时兴起,要给和尚们留下点墨宝。
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不料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
群臣一见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可承认吧,丢人;不认吧,原版就在一边放着……这时,老方丈出来打圆场,说:“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随后让工匠镌刻挂上,乾隆当即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在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脸面可丢大了。
其实,不管皇帝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都要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
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
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儿。
朱元璋也好,乾隆也罢,在有些时候就只挂着块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其披了件大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才貌俱佳的唐朝宰相刘瞻其故事有哪些?
刘瞻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他“貌奇伟,有文学,才思丰敏”。
那么,这样一位才貌俱佳的宰相刘瞻的故事有哪些呢? 刘瞻雕像 刘瞻祖籍彭城(今徐州),后来先祖迁徙至连州。
成年之时,娶原丞相李德裕(之李党首领)孙女为妻。
刘瞻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进士及第后又于大中四年中博学弘词,踏上仕途。
刘瞻作诗工于野逸,有樱宁居士集《中州集》传世。
咸通十一年八月,爱女同昌公主因病而亡。
事后,驸马韦保衡向唐懿宗抱怨是御医诊断不当,才使得公主身亡。
懿宗,将韩宗绍、康仲殷等二十多位御医全部斩首,又将这些医官的家属亲人三百多人投狱,交给京兆尹温璋治罪。
作为宰相的刘瞻知晓后,立即召集谏官,准备劝阻懿宗这一暴行,但是谏官们都畏惧懿宗,不敢说话,更别提劝阻了。
刘瞻无奈,只得亲自出马劝谏懿宗。
懿宗刚刚痛失爱女,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谏,刘瞻不顾,据理力争。
结果,懿宗大怒,把刘瞻贬到了驩州(今越南义安一带)。
僖宗即位后,为刘瞻平反,把他召回再次担任宰相。
不幸的是刘瞻第二次入相不到三个月,却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刘瞻死后,族人们为他在连州巾峰山麓堆了一座衣冠冢,并立有墓碑。
令人遗憾的是,墓、碑均在文革中被毁。
刘瞻的评价 刘瞻,连州人,字几之。
他的父亲刘景开了连州学子进士及第的先例,“虎父无犬子”,刘瞻也于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
后来当时宰相刘琢的赏识,荐为翰林大学士,拜中书舍人。
唐懿宗九年,担任唐朝宰相。
那么,人们对这位的宰相刘瞻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刘瞻雕像 刘瞻为人节俭,所得到的俸禄皆用来接济穷困的亲朋好友,家中没有丝毫存储。
他虽位极人臣但数亩之居还不是自己的私房,而且还能拒绝四方只贿赂,是位难得的清廉之官。
僖宗即位,为刘瞻平反,官复原职。
长安的人们准备在刘瞻到京城之时凑钱请百戏来迎接这位贤相,刘瞻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改变了回京城日期路线,回避了这一殊荣。
由此可见,在荣誉面前,刘瞻躬谦之至。
咸通十一年八月,同昌公主因病而亡。
唐懿宗悲痛不已,认为是御医医治不力。
把为公主医治的御医康仲殷等人全部杀害,之后还是不肯,又把这些医官的亲族三百余人抓捕。
刘瞻得知此事后,直言劝谏懿宗,惹得懿宗大怒,被贬为司户参军。
刘瞻为救三百多无辜性命敢于冒犯。
人们认为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在《》中有一则关于刘瞻的轶事典故:一次,皇帝命翰林学士郑畂起草罢免刘瞻宰相的诏书。
什么罪呢?郑畂列不出,反而在制诏中表荐了他:“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
” 后人曾这样评价刘瞻——“刘瞻,就是这样一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慕虚荣的贤相。
他与曲江相比,毫不逊色。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与环夫人之子曹宇人品如何?有才华吗?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
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
其子常道乡公,是,史称魏元帝。
建立后,降封燕公。
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人物生平 封爵变迁 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之女。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
二十二年(公元218年),改封鲁阳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进为公爵。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为下邳王。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改封单父王。
明帝宠信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封燕王。
魏明帝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
即位后,宠幸曹宇,赐予王位。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征曹宇入朝仕官。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曹宇回邺城。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诏回京都。
固辞辅臣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冬十二月,曹叡患病严重,拜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等共同辅政,嘱咐后事。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忿忿不平。
殿中有一只鸡飞上树,两人互相说:“这也太久了,看他们还能活几天!”刘放、孙资怕有后患,私下想加以离间。
曹宇性情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曹叡让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正是如此吗?”刘放、孙资答道:“燕王实际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所以这样。
”曹叡问:“谁可以承担?” 当时只有曹爽一人在旁,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召回参与。
”曹叡问:“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
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 曹叡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
刘放、孙资再次入见游说曹叡,曹叡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
刘放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
”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
”刘放随即上床,把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宫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
”曹宇等流泪而出。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夏,曹宇回到邺城。
晚年生活 景初、正元、景元中,一直累积增加食邑,一共达五千五百户。
其子常道乡公曹奂,在被弑后入继大宗,是为魏元帝。
泰始元年(265年),代魏,建立晋朝,降封曹宇为燕公。
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
《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有记载。
历史评价 陈寿: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
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司马光:燕王性恭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