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明朝开国谋臣,最后是何结局?

在元末明初
【千问解读】
在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人向提出了如此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此人就是开国谋臣之一的朱升。
一个文采斐然,知识渊博而又能审时度势知进退的完人。
朱元璋曾经对朱升有这样的评价:“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又多次称赞他是“老实人”。
可惜朱升虽然自己躲过了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清洗,他的儿子朱同却最终结局凄惨。
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对父子。
隐士出山,开国谋臣朱升,徽州休宁人(今安徽省休宁县),生于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此时大元的开国去世都还没几年。
换句话说,朱升的一生基本是在度过的。
朱升八岁开蒙,此后辗转多个学馆,最终拜在同郡人陈栎门下。
十九岁之时经陈栎举荐考中,得以在故乡一边务农,一边开馆讲学,生活足以温饱。
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朱升登乡贡,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池州路学正。
的学正,是从九品的芝麻绿豆官,主要负责讲说经义文字,导约规矩。
但不知是何原因,朱升一直拖到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才去赴任,此时他已经52岁了。
就在朱升赴任不久,蕲州罗田人(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徐寿辉起兵反元,建国号为宋。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三月义军攻克徽州,兵锋距离朱升所在的池州路已经近在咫尺。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廷调集大军集中围剿徐宋政权,义军领袖战死,国都蕲水被攻破。
面对险恶局面,徐寿辉等人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坚持抗争。
此时的朱升已经预感到大元气数将终,他毅然辞官隐居徽州石门(今安徽省歙县石门乡)开馆讲学。
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
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将邓愈、胡大海率军攻下徽州。
胡大海接着领兵攻打婺源,邓愈则奉命镇守徽州(此时已改名兴安府)。
就在这段时间,邓愈发现了朱升的才能,将他推荐给了朱元璋。
据朱升之子朱同日后的记述,双方见面的地点是在南京。
朱元璋虚心求教,朱升则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战略构想: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
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太祖善之。
—《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
因为在他的周围有、、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而在朱升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坚定地奉江北的韩林儿龙凤政权为主,让刘福通的红巾军和元军主力纠缠,他本人可以腾出手来猥琐发育。
这也是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兵围安丰,企图将韩林儿和刘福通一网打尽之时,朱元璋不顾陈友谅大军压境,拼了老命也要去救小明王的根本原因。
韩林儿要是被张士诚杀了,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
反过来当时极力反对此行的,恐怕要么是战略眼光差劲,要么就是居心叵测,就盼着龙凤政权垮台。
,安度晚年朱升自从在60岁的年纪出山之后,一直担任朱元璋身边的近臣。
由于朱升比出生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朱元璋大了近三十岁,老朱对他的感情甚至是“亦师亦父”。
由于二人同姓,朱元璋一直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还曾经说过“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这样的话。
韩林儿蹊跷去世后,朱元璋改龙凤年号为吴元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开始为建国称帝做准备。
当年四月二十二日,是朱元璋之母的忌日。
此时的朱元璋大业将成,可是回想母亲当然凄凉去世的场景,还是情难自己,忍不住在朱升的面前。
以老朱的性格,恐怕也只会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才会如此失态。
丁卯,仁祖后忌日。
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谓侍臣朱升曰:“昔吾母终时,吾年甫十七。
侍母病昼夜不离侧,吾次兄经营家事。
母遣吾呼与偕来,嘱曰:‘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
’言讫而终。
今大业垂成,母不及见。
语犹在耳,痛不能堪也。
”因悲咽泣下。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惩于历代后妃干政的弊端,让朱升等儒臣纂述《女戒》及古贤妃之事可为法者,目的是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在大明建国之前,、和就已经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
三位国公的诰文,则均出自于朱升之手。
同时老朱感念朱升年老,特地允许其可以“免朝谒”,也就是不用每天打卡上班。
壬辰,以翰林侍讲学士朱升年老,免朝谒。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已经71岁的朱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退休回乡的要求,也得到了老朱的同意。
朱升先是回了自己讲学多年的石门,并最终在此离世。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开国谋臣朱升,享年72岁。
在朱升后裔于明代后期年间所撰的《翼运绩略》中,称朱升在退休前为自己的儿子朱同,向朱元璋讨了一份免死铁券。
这些后人在编造先祖故事之时,往往不动脑子。
所谓的免死铁券,是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的时候才出现的,朱升退休的时候还没有这玩意儿呢! 朱升之子,究竟为何而死?当然朱家后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朱升之子朱同,是他老人家在41岁的时候才有的独子。
对于朱同的结局,《明史》称其为“坐事死”,某百科称其“坐案,赐自缢”。
那么朱同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牵连到哪个案子里面呢? 和他老爹很像,朱同也是一把年纪始终没有出仕。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39岁的朱同才举明经出任徽州府儒学教授。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举人材出任吏部司封员外郎。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44岁的朱同升任礼部试侍郎。
丙寅,(升)吏部司封员外郎朱同为礼部试侍郎。
同,前升之子也。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仅仅一年以后,朱同官职上的“试”字就被取消,成为了正式的礼部侍郎。
当年年底,朱元璋特赐袭衣给朱同以及佥都御史詹徽。
詹徽之父詹同,当年和朱升一样都是老朱身边的近臣。
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对于朱同也好,詹徽也罢的第二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惜朱同在《太祖实录》中的记录,就此戛然而止了。
詹徽倒是死于日后的,朱同如果也是,没理由不予记录。
在朱同所著的《覆瓿集》中,记录了他的一首诗《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其二》,内容是这样的: 自知廉洁可匡君,岂料颠连更殒身。
七载仪刑多制作,百年经史岂无闻。
人情汹汹何时定,世事茫茫总莫伸。
何足报,尽将心事付苍旻。
此诗题下有朱同自注:“乙丑三月”。
明初乙丑年是洪武十八年,而在当年三月,《太祖实录》在第一百七十二卷己丑条下有这样一段记录:“户部侍郎坐盗官粮诛”。
,是之一。
此案之中郭桓等人的贪污集团合计黑掉了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明史》中称左右侍郎以下官员全都被杀,那么朱同身为礼部侍郎,自然也是难逃一死。
结语:朱同虽然写诗明志,认为自己是无辜受到牵连。
但是在朱元璋整顿吏治的重锤之下,恐怕也顾不上顾念当初朱升定鼎之策的情分了。
好在朱同是因为贪污案被杀,并没有株连家人,朱家后人尚可在石门平安生活。
当年朱升在世之时,为自己选定了风水宝地詹田,死后也最终葬在了詹田。
至于如今位于盐城的朱升墓,则大概率是一座衣冠冢。
这一支朱升后人的始祖,可能为其七世孙朱从馨,其身份则是到盐城从事盐业生意的徽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苏州府人口有多少?哪个省的人口最多
有的认为只有6千万,有的认为将近2亿。
在明朝人口统计中,明开国末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注定是个绕不过去的节点。
在这一年,明朝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
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
明朝的人口分布,主要是指内地,既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
这些地方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东北、西北,以及最西南的地区没有计算在内。
首先是京师南京。
这里的京师,不是指南京一座城市,而是整个直隶。
也就是现在江苏(含上海)和安徽,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
苏皖沪两省一市加一起,面积也不到2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非常稠密,达到了1075万人。
这还没有包括拥有军籍的116万人。
无疑,直隶是明朝人口最多的地区,但其中也密有疏。
苏州人口最多,仅一个府,就有235万人,占了全“省”约五分之一。
而皇城所在的南京(狭义上的城市),“只有”120万人。
这个数据在直隶只排第三,松江府的人口比应天府还多一万多。
直隶省的人口,主要分布淮河以南,尤其是长江流域。
比如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
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
徐州等苏北地区是当时明朝两大人口聚居区的过渡地带。
徐州以北就是山东,洪武二十六年,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不算军籍人口20万)。
525万人口的山东自然不能和直隶相比,但在刚平定战乱不久的北方,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这525万人口中,不仅包括山东六府,还包括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辽东。
辽东北控女真,西控北元,东控韩日,战略地位太过重要。
再加上辽东人口较少,明朝只在辽东设军事机构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都跨海隶属山东,包括人口统计。
辽东人口非常少,加上百军籍的,总人口只有50万,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不过,辽东的面积不小,12.4万平方公里,而山东的“总面积”只有27.3万平方公里(剩余的是山东本部的面积)。
再往北,就是明朝未来的国都北平了。
明朝在这里设布政使司,下管以北平为首的八个府。
这一年(1393年),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的总人口达到264万人,看似不多,但要知道,当时的北平,处在与北元对抗的最前沿。
从北平往西,到了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山西。
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明显多了起来,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
山西面积不小,但只有四个府: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大同府,外加四个直隶州。
北平(辽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抗北元,往南的西侧(山西)、东侧(山东)各有人口五百万,堪称是直隶(南京)北线防御的缓冲带。
即使北元兵冲破北平防区,但山东和山西的人口较多,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北元南下的速度。
在古代,人口密疏与否,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在军事上行进速度的快慢。
山西以南是河南。
河南16.4万平方公里,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
河南以西的陕西布政使司,人口略多一些,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
由陕西入四川,人口更少,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不含四川的20万军籍人口)。
不过,四川地处西南,各种情况非常复杂,人口较少是可以理解的。
而从四川往东进入湖广,人口又多了起来,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人口)。
湖广省以南是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
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
广西在当时是个内陆省份,总人口148万(不含10万军籍人口),和四川差不多。
云贵地区,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
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
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湖广的东边是江西、浙江、福建。
江西人口达到906万,浙江人口有1048万(不算军籍人口30万)。
而江西和浙江的面积,和现在的赣、浙两省几乎一样,没有变化。
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福建(不包括对面的大岛)看上去,平原较少,人口却不少,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这还只是明朝草创初期的人口数据。
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定,(1425年至1435年在位)以后,明朝人口不断增长,最终到达了万历年间的顶峰值。
到了明末战乱,明朝人口又大幅度减少。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宋朝历史上获评价最高的皇帝是如何拒吹枕边风?恶魔巴尔有多少手下,统帅66地狱军团与路西法齐名黑化版的白雪公主,联合王子让生母穿烧红铁鞋跳舞致死德国p-1000超级坦克重1000吨,装两门280毫米火炮(堪比巡洋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郑氏三公是哪位?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简介
郑氏三公像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南檀山、郑上路与310国道交会处的三角地带。
郑桓公 郑桓公,名友,王同母弟。
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今陕西),国号郑,西周最后一个封国。
周宣王死,继位。
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战争时才用的信号--烽火。
各诸侯国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
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伴君如伴虎。
加之王室已渐衰败,郑桓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
于是,他向太史伯请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势:各大封国,不是王的亲属,就是王的亲戚,还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都已建国数百年了,,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盘,那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东方河、济、颍、洛之间有一块土地,那里有十个国家,其中的虢国和郐(kuài)国两个国家最大,而虢国的国君总以为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后人,血脉纯正,所以"虢君恃势"。
处在群山之中,易守难攻,虽不是之国,因为所处地理的关系,所以"郐君恃险"。
这两个国君都"贪而好利,百姓不附"。
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国和郐国的人民都知道,他们非常爱戴你。
如果你备上礼物去向虢、郐二君行贿,态度谦卑,,请借一块土地暂时安顿家人,他们是会借给你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是朝中重臣,你还有用,他们有事还求助于你,从这方面说,他们不敢不给你办。
如果这样,"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国室危急,如果国家有变,虢、郐二国必然骚动,到那时你可"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虢、郐灭亡以后,其它八个小国自然臣服。
按照这一战略方针,郑桓公马上行动,很快将孥(家人、财物和奴隶)转移到东方。
虢、郐之君自然不会将郑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国都,当然也不敢将王朝司徒这个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郐之间有一个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属于虢国的地盘,虢君就借给了郑桓公。
郑桓公便把家人安置此城,即今荥阳东南二十里的京襄城。
郑桓公要扩大地盘,首先瞄准郐国。
郐国是妘(yún)姓之国,非姬姓之国,先灭郐国,诸侯和周王室不会有所震动。
加之桓公寄孥时,郐国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郑桓公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但是,郐国毕竟经营了几百年,又处在群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况郑国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举将郐国搞定。
经过密谋,郑桓公想到了一个高招:他派出情报人员搜集郐国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将他们的姓名写在造假的盟书上,并且写上将郐国消灭后,郐国良田分给他们的分配方案和将授给这些人的官职。
趁着夜色,郑桓公派人将这些"盟书"偷偷埋在距郐国都城很近能让人看到的地方,洒上鸡血,扔些鸡毛,造成曾在此结盟的样子。
第二天,有人将此情况报告了郐国国君,郐君立即下令开挖,果然挖出了"盟书"。
郐君阅罢大怒,按图索骥,将这些"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人统统抓获,不问,全部杀死。
可怜郐国这些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到死还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就被他们拥戴的主子给收拾了。
郑桓公离间郐国君臣、借刀杀人获得圆满成功。
郐国无良臣猛将,郑桓公"遂取之",实际掌握了郐国政权。
郑桓公寄孥东方,需要大批粮食以解决吃饭问题,荥泽、圃田泽周边有许多滩涂和大片荒地,这些滩涂土质肥沃,易于开发,且当年即会有好收成。
于是,郑桓公带领家人、奴隶和被他解放来到郑国的殷商遗民,"庸次比耦(ǒu),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
郑武公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之乱"爆发。
因幽为博褒姒一笑""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
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
即位的将原之地交于管理,自己则在诸侯保护下东迁洛邑。
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
桓公子掘突(即郑武公)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
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
郑国原在棫林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
人是最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
王室东迁,已由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
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
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但一路有军队保护,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
交接完毕,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且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地区)之地重建郑国。
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据《》的记载,郐国已被郑桓公所取,至平王东迁的第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复占其城邑,郐国彻底灭亡。
时隔一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灭虢国。
公元前765年,郑武公将国都由京城南迁于溱洧(今新密境内)。
周围的鄢(一作邬)、蔽(敝)、补、丹、依、、历、华八个小国,也都臣服于郑。
至此,郑国已据有了原东方十国的地盘。
郑武公继承父志,占有东方十国后,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
这一时期,东至开封,北至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郑国版图。
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成为东方强国。
郑庄公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即位,即郑庄公。
庄公袭父职,担任周王室司徒。
郑庄公继承祖、父之志,励精图治,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初霸诸侯,得专征伐。
郑国发展壮大,各诸侯国惶惶不安,周王室也感到危机,认为郑国靠近王朝,为腋下之患。
于是,想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王朝的卿士地位,削弱庄公权力。
郑庄公闻听此事,十分恼火,因为先祖郑桓公勤王而死,先父郑武公处处尊王,郑国没有对不起周王室的地方,周天子怎么能,忘恩负义!于是,郑庄公据理力争,周桓王自知理屈,信誓旦旦说"无之"。
郑庄公不依不饶,结果,周王室与郑国互换人质,以作保证,此即"周郑交质"。
周天子与郑国交换人质事件,使周王朝地位一落千丈。
周郑交质事件,增加了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不满。
周桓王不断削弱郑庄公权力,郑庄公针锋相对,派手下取王室温地之麦,收王室眼皮底下的秋庄稼,向周王室施压,周郑关系进一步紧张,此即"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除郑庄公王朝职务,亲率诸侯联军伐郑,此为"周郑交兵"。
此战,郑国,周桓王被郑国的祝聃射中肩膀,威风扫地。
入夜,郑庄公派人"慰问"桓王,诉说郑国是不得已的自卫行动,射中王肩,纯属偶然。
郑庄公软硬兼施,政治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挥洒自如。
庄公母,素不喜庄公,而喜庄公弟叔段。
武公在世时,武姜曾请武公将段立为太子,武公没有同意。
郑庄公初即位,其母武姜为段请求封地,初请制,庄公不许。
第二年,武姜又为段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京城乃桓公、武公的旧都,虽然被迫放弃,也是国之重镇,派弟弟去镇守,也是得其人选。
段在京城,深得京人爱戴,《》中《叔于田》、《大叔于田》就是产生于此时民歌。
《叔于田》述叔段"洵(xún)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表现了段的善良、英武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
《大叔于田》记载的是庄公到京视察,段亲下围场与虎搏斗,"袒裼(xī)暴虎,献于公所"(活捉猛虎,向国君哥献礼)。
与虎搏斗的狩猎活动是一种军事演习,段擒虎以献,当国君的哥哥自然高兴,在赞赏弟弟武艺高强的同时,告诫弟弟"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同‘汝‘)"。
意思是以后不要再这样干了,防止老虎伤害你。
这是一幅多么逼真而和谐的兄友弟恭图啊!但是,人的私欲是无穷的,段在其母武姜协助下把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土地归为己有,复"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缮治城郭,收集粮草,整修装备和武器,编组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他准备推翻兄长取而代之。
公元前722年,段将攻郑,武姜为内应。
郑庄公得到情报,命子封率军攻取京城。
段大败,出奔鄢,又奔共。
兄弟手足,顿成寇仇。
京城大叔出奔共成了共叔段,其母武姜亲自导演的弟弑兄政变未能成功,。
而庄公对亲生母亲的甚感恼恨和失望,说出了"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气话。
封建社会讲究孝道,母不慈子亦应孝,况庄公为一国之君,纵然母亲有千错万错,为子者亦应恪尽孝道。
时间既久,庄公感到自己话说得有点绝了,但身为国君,,无台阶可下。
大臣颍考叔建议开挖隧道,及于泉水,权当黄泉,请母子相见。
于是,母子相见于隧中,"其乐也融融"了。
今京城内有阴司涧沟,传为庄公母子相见处。
郑伯克段后,京城有三百余年未见史籍记载。
至郑公十五年(公元前408),伐郑取雍丘(杞县)后,才有"郑城京"记及京城。
此次"城京"(维修京之城池),显然是因为战争需要,因韩军已取雍丘,距国都新郑(郑国初都于荥,迁于密,再迁于新郑)已经很近,国都受到威胁。
况新郑之东、南无险可守,防御南来、东来之敌,国都新郑实无京城的地理位置优越。
"城京"后33年,郑为韩灭。
这33年,京城应该是第二次当了郑国的国都。
随机文章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探寻路西塔尼亚号沉船,鱼雷击中致使1200人葬身大海像蛇的无腿蜥蜴玻璃蛇,能把身体分为数段仅剩头部逃生(天魔解体)二战日本九二式重机枪,最差重机枪却收割无数生命(需11人伺候)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