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唇亡齿寒 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是一个十分形象的,它是指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国与国之间也常常发生唇亡齿寒之事,而就
【千问解读】
是一个十分形象的,它是指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国与国之间也常常发生唇亡齿寒之事,而就经历了两次唇亡齿寒的教训。
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对新兴的金人对的进攻,背弃了与辽朝的和约,选择了与金人合作,订立“”,联手消灭辽朝。
盟约规定事成之后,宋将本来支付给辽的岁币转交给金,并收回幽云十六州。
然而1125年宋金联合灭辽时,由于宋军实在,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收复幽云地区,最终在金军的协助下才勉强打下了这些地方。
这一战让金人看出了宋朝的腐败和虚弱,于是便起了攻打宋朝的心思。
于是北宋元年,金人大举南下,破开封,俘二帝,整个宋朝宗室只有侥幸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史称靖康之变。
一百多年后,相似的选择题又一次摆在了宋朝统治者的面前:蒙古发展壮大,打的无力招架,宋朝究竟是联金抗蒙,还是联蒙灭金?按理说,有当年海上之盟失败的前车之鉴,宋长统治者应该切身体会到唇亡齿寒的教训,可是他们却再一次选择了联蒙灭金。
之后的历史与一百多年前几乎:宋军在端平元年配合蒙古军北上对金朝发动了攻击,虽然宋军一度收复了洛阳、开封等重要城市,但由于粮草不济和蒙古人撕毁合约而最终失败,并陷入了与蒙古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且最终被蒙古所灭。
有不少学者猜想,如果当年南宋吸取海上之盟的教训,选择与金朝合作抗击蒙古,也许历史的结局会有所不同。
但是,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联蒙灭金才是最佳选择。
理由且听我细细道来。
宋朝不可能与金结盟的原因就是金朝统治者非但不愿意与宋合作,还对宋制定了“土地补偿”的战略。
由于金朝部队不敌蒙古军,因此金朝的土地被蒙古鲸吞蚕食,1211年的野狐岭之战后,蒙古人就占领了东北大部和华北一部的土地,之后蒙古军又先后占领了河北、山东、山西,到了1216年,金朝的疆域就只剩下河南和关中的一隅之地。
面对这种情况,金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要重整旗鼓,从蒙古人手中收复失地;而后者认为金军无力抵抗蒙古军,但是打宋军还是很轻松的,被蒙古人夺取的土地,要从南宋那里抢回来。
经过一系列争论和斗争,最终后者还是占了上风。
1217年,金军大举进犯湖北荆州襄阳地区,希望可以通过夺取荆襄地区而将南土拦腰斩断,从而方便逐个击破。
然而此时的金兵早已不是当年“满万不可战”的女真铁骑了,战斗力下滑显著,最终被南宋京湖黜制使赵方率军击败。
1219年,不甘心受挫的金军再次南下进攻荆襄,结果又被赵方领导的宋军击败。
眼见荆襄地区是打不下了,金朝又于1220年攻打淮西地区,结果却一头扎进宋军建设多年的防线里,很快又失败了。
经历了三次南下失败、主力部队在潼关被蒙古军全歼的金朝终于顶不住了,金哀宗给写信称“元灭国四十,以及,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 然而此时的南宋政权,却再无和金朝结盟的可能:宋金之间本就有世仇,加之金军四年三次南下,给南宋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破坏,因此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对金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此时的民意坚决反对与金结盟。
而此时的金朝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全歼,国土也只剩河南的几个州,宋和金合作也毫无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与金合作,既顺应民意,也符合国家利益。
1232年,蒙古占领开封,金哀宗逃至金朝最后的根据地蔡州,即使只有一座孤城金哀宗还做着“土地补偿”的美梦,寄希望于金军可以打下四川地区,并凭借天险继续苟延残喘。
然而这一支出来的军队,还没走出湖北就被宋军消灭了。
1233年,宋蒙两军合围蔡州,次年正月,蔡州被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从此灭亡。
此役宋朝一举洗刷百年来的国仇家恨,但是更残酷的宋蒙战争即将到来。
(浩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俗话说凿墙偷光,萤火映雪 古人读书真的有那么辛苦吗
北宋联合金国灭辽最后导致北宋灭亡 南宋为什么还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联金灭辽最终导致北宋灭亡,既然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选择联蒙灭金? 根据《》记载:在北宋后期,辽国内部生变:辽国东北的女真部落(首领为)举兵反辽,自立为帝,建立了金国(公元1115年)。
在与金军交战中,辽军败多胜少。
得知金辽交兵的消息,认为收复燕云地区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与金国结盟,相约一起灭辽。
公元1125年,的大辽帝国亡于新兴的金国。
然而,《宋史》还记载:辽国灭亡没多久,金军的兵锋就指向了前盟友北宋。
最后在公元1127年(也就是辽国灭亡刚刚两年后),金军铁蹄踏入了北宋的国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包括、父子在内的大批赵宋皇族成员被金军掳去北方,北宋王朝灭亡。
这就是大家都很熟知的“之变”。
“靖康之变”后,宋室被迫南渡,开了南宋王朝的历史。
联金灭辽,被证实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决策。
在将近百年以后,相似的历史再次上演。
《元史》记载:13世纪初期,原先臣服于金国的蒙古部落也掀起了反金的大旗。
(公元1206年,宣布建立,称,公元1211年,蒙金战争爆发。
)蒙金战争爆发以后,在与蒙古军的交手过程中,金军败多胜少,表现一如百年前的辽军。
而根据《宋史》记载:宋朝最终也像百年前那样,选择了联蒙灭金。
(公元1234年,金国亡于宋蒙联军。
) 然而,接下来的历程也和百年前颇为类似。
金国灭亡后不久,宋朝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也随即爆发。
也正是因此,有不少朋友认为宋朝的统治者实在是不懂得吸取经验教训。
明明先前联金灭辽已经吃了大亏,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却还是做出了和当年相同的决策。
但是笔者想说的是,联蒙灭金与百年前的联金灭辽其实并不相同。
宋朝做出联蒙灭金的决策,其实是在多方因素推动之下选择的最优解,并非像百年前联金灭辽那样纯属脑子一热。
一、宋金之间有着难以磨灭的血海深仇。
宋朝是和少数民族政权打交道比较多的一个王朝。
《宋史》、《》记载:宋朝与辽国在多年征战以后,签订,相约结为兄弟之邦。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宋辽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
但是相比之下,宋金关系就不一样了。
笔者在开头已经引用了《宋史》的记载: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了宋都汴京,覆灭了北宋王朝,夺去了宋朝的半壁江山,迫使宋朝退居南方。
北宋的大批皇室成员,不分男女,都被虏获到了苦寒之地,其中也包括宋高宗的母亲韦。
这些俘虏中,男的要做苦工,女的则被送进妓院,饱受蹂躏。
根据金国的《宋俘记》记载:连韦太后在回到南宋之前,也被金将奸淫,在金国生了两个孩子。
这也成为了宋朝极力掩盖的不光彩历史。
“靖康之变”成为了宋朝人心中永远的痛。
宋辽双方是以兄弟相称,可是宋金之间呢?最早,根据《宋史》、《金史》记载:公元1141年,宋金双方签订了《》。
根据和约要求,宋朝要向金国称臣。
称臣这个条款,不可谓不屈辱。
两本史书还记载:公元1164年,宋金双方又达成了《》。
根据这个新的和约,宋朝对金国称“侄”,不必再向金国称臣了。
而屈辱依旧。
此外,在历次宋金和约里,金国都要求宋朝每年交纳大量钱财,成为宋朝一大财政负担。
由此可以看出,金国带给宋朝的屈辱,实在是太深了。
金国的,使之成为宋朝心中不共戴天的死敌。
当金国因为蒙古的打击走向败亡时,向金国复仇以洗刷耻辱是宋朝选择联蒙灭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金国自己战略失误,将宋朝推向了蒙古一边。
《宋史》记载:蒙金战争爆发之初,南宋王朝就捕捉到了局势的变化。
当时,南宋朝堂上有两股声音。
一种观点认为:宋朝应当借蒙金战争的机会,北伐金国,光复中原以洗刷国耻,并借扩张国土的机会增强国力,以抵御蒙古未来的入侵。
另一种观点认为:蒙强金弱,宋朝应该援助金国,让金国成为保护南宋的屏障,来避免蒙古入侵。
由此可见两派其实都认识到了蒙古潜在的威胁,只是在应对蒙古威胁的方法上不同罢了。
面对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开始选择了中立,既不联蒙,也不联金,准备根据局势变化再做决定。
但是《金史》记载:金国在遭遇蒙古打击后,并未想着争取中立的宋朝。
当时在位的金宣宗认为:金国虽然打不过蒙古人,但是依旧强于宋朝。
在蒙古那边吃的亏,可以通过伐宋弥补回来。
于是,金国再一次发动了侵宋战争。
这下子,对于宋朝而言,抗金就成了当务之急。
蒙古固然是宋朝未来的威胁,可金国是宋朝眼前的大敌。
既然是金国主动挑起战端,宋朝自然也不可能选择联金抗蒙。
相反,根据《宋史》记载:宋朝开始联络包括蒙古在内的各路反金力量,共同对抗金国。
《宋史》还记载:到了金哀宗(金宣宗之子)时期,他虽然宣称愿意与宋朝和好,但是在蒙古军的打击下,他延续了先人的方略,试图夺取蜀地来弥补损失。
所幸由于宋军将士英勇作战,试图攻蜀的金军几乎。
金国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也让宋朝放弃了联金抗蒙的打算,选择联蒙灭金。
金哀宗由于蒙古军的进逼,被迫退守蔡州城。
《宋史》记载:宋军应蒙古的邀请,也向蔡州进发。
金哀宗派使者向南宋一再讲的故事,请求联宋抗蒙。
可是此时的金国,仅剩区区蔡州之地,再无翻盘可能。
联金抗蒙的目的是为了让金国充当宋朝的屏障以抵御蒙古。
既然金国的灭亡已成定局,它自然无法充当宋朝的屏障。
如此,也就没有了联金抗蒙的意义。
对宋朝而言,最佳的选择当然是新仇旧恨一起算,联手蒙古把金国推入坟墓。
(宋朝蒙古联合灭金) 由此可见,宋朝联蒙灭金,一是为了复仇,二是因为金国的南侵,使得宋朝不得不联络蒙古等反金力量,一同对抗金国。
而在金国流露出联宋抗蒙的意愿时,金国已不具备作为盟友的价值。
对此时的宋朝而言,联蒙灭金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