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相守的人真的是孝庄吗 看完别再被电视剧被骗了

【千问解读】
不过也难怪,毕竟随着清宫剧的热播,孝庄太后跟多尔衮总是会被凑成一对,书写出一段私情出来。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确切的史料记载,他们两有关系,最早传出这种说法的是谁呢?是一个叫做张煌言的人,他写了一首关于太后出嫁的诗“上寿觞为合而尊,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 问题在于这张煌言是南明的人啊,南明跟清朝是对立关系,政敌的话能信吗?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在《太后下嫁考实》中也澄清了这件事。
至于为什么多尔衮成了“皇父摄政王”这个问题,周武王还称为尚父呢,这难道要说姜子牙跟的母亲有瓜葛? 真正跟多尔衮有关系的是另外一个女人,跟孝庄太后同样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太后的从姐,她们的祖父是兄弟关系。
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明安之孙女,身份高贵,陪伴了多尔衮长达25年之久。
1624年,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了只有13岁的多尔衮。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从很小时起就开始领兵打仗,他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了正白旗旗主;博尔济吉特氏就跟着他一路南征北战,侍奉左右。
历史上的多尔衮似乎没有传出过太多的绯闻,唯一一个就是孝庄太后。
但是他有别的女人吗?肯定有,毕竟多尔衮死后,福临对他的罪状中,就包含了“亲到皇宫内院”这一条,实际上就是霍乱宫闱的意思。
这霍乱宫闱肯定不是指孝庄太后,福临不至于非得这么昭告天下地编排一下自己的母亲,所以只可能是多尔衮与其他宫女有染。
这一条到底是不是福临为了报复他编造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多尔衮身边唯一有身份的女人,是博尔济吉特氏。
1649年,博尔济吉特氏去世,年仅40岁,多尔衮私底下偷偷给她了一个,“敬孝忠恭元妃”。
元妃就是原配的意思,代表着对地位的认同;不过自皇太极之后,元妃还代表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最爱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皇太极最爱的女人叫做海兰珠,但她碍于海兰珠是哲哲皇后侄女的这一重身份,没办法封她为皇后,所以只能用元妃这个身份来表达对她的看重,海兰珠死后的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
当时多尔衮可还没称帝呢,偷偷为了博尔济吉特氏拟定属于皇帝后宫的谥号,本就逾制了所以关于多尔衮到底挚爱谁的这个问题,是相濡以沫25年的原配更可信,还是杜撰中的相爱相杀更可信,这还用问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同是辅政大臣为什么多尔衮的下场没有鳌拜好呢?
让年幼的几乎成为傀儡。
但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多尔衮死后坟墓被扒开,他的尸体被挫骨扬灰,而鳌拜的结局就比多尔衮要好,至少鳌拜没死,只是被下旨关起来。
同是辅政大臣,为何两个人结局不同?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
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汗之子额哲并获得。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中立下卓越战功。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
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
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
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
康熙帝在、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康熙五十二年,念其旧劳,恢复名爵。
时期,赐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世袭罔替。
鳌拜是清朝名将,康熙早年辅政大臣之一。
前半生战功卓著,后半生擅权自专,被康熙智擒。
这就是著名的智擒鳌拜的故事,康熙奋力一搏,终于拼出了自己的权威,也让鳌拜锒铛下狱。
,平日里唯唯诺诺的大臣,争先恐后的向康熙效忠。
议政王大臣们审讯鳌拜后,立即拟定三十条大罪,建议立斩。
此时,身陷囹圄的鳌拜,向皇帝提出了见面的请求。
念及他是顺治留下来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地位特殊,康熙同意了这个要求。
鳌拜见到康熙后,也没有多言,撕开了自己的衣服,康熙沉默了。
撕开衣服能看到什么? 都是累累伤痕。
鳌拜确实对清朝立下过赫赫战功。
他出身于将门,从小和自己的父亲卫齐、叔父费英东一起,跟随皇太极打天下。
特别是在征讨察哈尔部和朝鲜时,他作战勇敢,开始崭露头角。
在攻克皮岛一战中,清军主力正面吸引守岛的明军,鳌拜则带着小部分人偷偷上岛。
不料,中途被明军发现,炮火箭矢连发,清军一度岌岌可危。
但立下了军令状的鳌拜奋勇向前,不退反进,顶着炮火与明军肉搏,后面的部队才逐步跟上,最终拿下皮岛。
攻克皮岛对于清廷的意义十分重大,清军以后出征再无后顾之忧,皇太极亲自祭文告努尔哈赤,鳌拜也因为首功而晋封三等男爵,赐以“巴图鲁”的称号。
在松锦之战时,济尔哈朗的右翼军本来已经失利,但增援的鳌拜过于勇猛,他力挽狂澜,击败了明军的。
随后在济尔哈朗长舒一口气,直呼幸运的之时,鳌拜又直接乘胜追击,五战五捷,奠定了胜局。
在随后的追击战中,鳌拜堵住了的退路。
这一仗之后,他升任护军统领,封爵为一等梅勒章京。
清军入关后,鳌拜分别参与过、围剿和攻打的战争。
他前后十三战,重创了大顺军,又充当先锋,将张献忠的大西军击败。
后人评说,张献忠的覆灭,鳌拜“实居首功”。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偷窥帝位。
然而鳌拜与索尼、谭泰等八人一起,他们对于皇太极,一定要让皇太极的儿子来继承皇位。
这八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共推豪格继位。
朝议的那天,鳌拜率领两旗兵马全副武装守在崇政殿,做好了兵戎相见的准备,并且放出狠话:我们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深受先帝之恩,不立先帝之子,我们愿意追随先帝而去! 就是在这种鱼死网破的决心下,多方最终达成一致,多尔衮和豪格都放弃帝位,让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成为。
此后,由于大权被多尔衮掌握,作为曾经的政敌,鳌拜遭到残酷打击。
曾经被革职,也曾经降爵,甚至多次论死,境遇一度十分窘迫。
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鳌拜才算熬出了头,他备受顺治的器重,被顺治视为心腹重臣。
当顺治驾崩的时候,鳌拜旋即被任命为四大辅臣之一。
从此刻起,他开始走上了多尔衮的老路。
虽然鳌拜是四大辅臣的最末,但因为资格老,功勋大,日益骄横,擅权自重。
费扬古之子倭赫因是康熙的侍卫,对鳌拜没有那么尊重,就被他罗织罪名,全家诛灭。
多尔衮曾经存在私心,将自己所辖旗换地,虽然在当时确实不对,不过时间已久,人心安定,鳌拜又要还回来,这酿成了换地之祸。
苏纳海、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不同意换地,向朝廷陈述弊端。
鳌拜见三人敢违背自己的遗愿,在皇帝不同意的情况下,矫诏将三人处死,强行换地。
康熙十四岁的时候,索尼在临终前建议皇帝亲政,名列第一辅臣苏克萨哈也表示愿意还政,自己去守皇陵。
这个举动惹恼了鳌拜,他罗织24款罪名将苏克萨哈处以侥幸,并且族诛。
由此,鳌拜更不愿意还政,而是妄图牢牢把控康熙。
公元1669年,议政王大臣罗列了鳌拜三十条罪状,将他革职、处斩。
康熙认为他是清朝的大功臣,未将他处死,只革去官职,囚于牢中。
不久,鳌拜便在牢中病死了。
康熙晚年,又为鳌拜正名,肯定了鳌拜为清朝争夺江山的功绩。
多尔衮和鳌拜都是辅佐幼年皇帝的大臣,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一个死后被挖坟抛尸,一个被监禁,为何差距会这么大?顺治为什么如此痛恨多尔衮?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多尔衮流的是皇室的血液,是皇帝的叔叔,所以地位也是很高的,在他的眼里,顺治皇帝并不是皇帝, 只是一个孩子,而自己是长辈,不需要听从小孩子的话,所以顺治在多尔衮面前根本没有应该有的威严。
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大了,加上权力的争夺,两个人的仇恨也就出来了。
其次就是顺治的母亲和多尔衮之间的一些传闻,有传闻说这两个人之间之前是有一段隐情的,顺治皇帝怎么能够允许自己的母亲和叔叔有什么瓜葛呢,她可是父皇的女人,因此顺治对多尔衮的仇恨就更大了。
最后就是多尔衮的存在威胁到了顺治的统治,因为在顺治登基之前,拥护多尔衮登位的人很多,不管是谁,肯定无法容忍一个威胁自己权力地位的人在自己的身边吧,顺治也不例外。
由此来看,在那个以皇权为大的年代,不管自己能力有多强,都不要去同上位者比较,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就算是自己的亲人,一旦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那便是仇人,就算在你生前没有行动,在你死后也不会放过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多尔衮为什么壮年突然去世 纵欲过度?
网络配图 早先是娴于骑马射箭的民族。
贵族酷好放鹰围猎,一则游乐,一则习武,寓教于乐,?多尔衮从小也。
元年(1644),一群日本人乘船遇险,漂流到今图门江口一带,辗转来到北京,居留一年之久,被清政府礼送回国。
在他们的报告《鞑靼(dádá)漂流记》中写到:“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亲眼看到子(多尔衮)出城打猎,后面跟随着很多人马,带上很多大鹰,足有一千多只,实在是太多了。
”多尔衮每年多次出猎,有时在郊区,有时往塞外。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不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
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39岁。
多尔衮正值壮年,因何而死?原因至少有三:网络配图 其一,体弱多病。
用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
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一度病情加剧,以致在小面前跪拜都很困难,所以特别恩准他免于跪拜。
即便疾病缠身,多尔衮仍日理万机,始终兢兢业业。
他一再谕令臣下,奏章务求简明扼要,不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
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所以体弱神疲,是由于关外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
其二,精神创伤。
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尔衮的亲弟弟,年仅36岁的因出天花而死,两个弟妹(多铎的两位福晋)坚持一同殉死;接着两位嫂子即的福晋也因出天花相继而亡。
这对体弱多病的多尔衮来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冥冥中总感觉灾祸的降临。
不久,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又因天花去世。
亲人们死去,犹如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多尔衮心头,他终日,病情加剧。
其三,纵欲过度。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尔衮这样的旷世奇才也不例外。
他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难说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鲜女子1人。
在成群的佳丽中,值得一提的有3个人: 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贝勒的女儿。
后金天命九年(1624)她与多尔衮成婚时,多尔衮只有13岁。
顺治六年博尔济吉特氏逝世。
他们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尔衮对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
多尔衮去世,博尔济吉特氏又被追封为敬孝忠恭义皇后。
次年追封被夺。
网络配图 五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索诺布台吉的女儿。
原是豪格的福晋。
豪格被幽禁而死,多尔衮把她迎进王府,成为自己的王妃。
六妃,朝鲜人,朝鲜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即朝鲜义顺公主。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在迎娶豪格遗孀的同时,又派亲信去朝鲜选美,结果16岁的李氏被选中。
多尔衮亲自前往迎娶,未举行任何仪式,就地与李氏在连山成婚。
不久,多尔衮就撒手尘寰。
多尔衮妻妾成群,仍不满足,还四处搜访美女,曾命选美女送入王府,又曾从新归附的蒙古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
纵欲过度,久病缠身,这成为他猝死的又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