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兵骑射尽废:从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

入关以后,士兵会不会沾染汉人习气?如何在占绝对优势的汉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文化
【千问解读】
入关以后,士兵会不会沾染汉人习气?如何在占绝对优势的汉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对此,皇太极十分忧虑。
尽管朝臣们曾多次进言,劝他改着汉服,但都被皇太极拒绝了,主要原因便是汉服不方便骑射。
不但自己不改汉服,统治者还强令天下男子都改着满洲人的服饰发型。
什么是的文化精髓?皇太极总结为:国语骑射。
从此,“国语骑射”与大清的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国之本。
国语指的是“满语”。
熟读史书的皇太极深知失落本民族语言,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意味着什么。
1634年他在上谕中说:“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它国之语也。
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永世弗替也。
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致国运衰微。
” 三十一年(1766年)的一天,看见十手中的折扇题着“兄镜泉”三个字。
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年方15岁的十一阿哥永所书。
“镜泉”二字乃是十一阿哥为自己取的别号。
看似一件小事,却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
他告诫两个儿子,读书是为了讲求大义,切不可寻章琢句,沾染了汉人的习气。
他强调说,满人以国语骑射为本,绝不能效法汉人。
,终有一天满人要改变衣冠,更易旧俗,那可非同小可。
最后,他还命两位皇子把自己说的话贴在书房的墙上,以便时时提点言行。
这件事让尚年幼的十五阿哥永琰印象极深,以至于多年后他继承大统成为皇帝,仍然向大臣们提起此事。
为保住满洲人“国语骑射”的传统,清朝统治者们可谓。
入关后,清廷规定八至十八岁的八旗觉罗子弟(指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必须入学学习满文。
同时,满人若想通过求得升迁,必考的一科就是翻译。
年间规定:满洲、蒙古考试能通汉文者,翻汉文一篇,未能通汉文,只作清字文一篇也能过关。
初年,则增设了翻译秀才、翻译举人、翻译进士三个层级。
这样满洲人凭着过硬的满语就可以谋得要职。
而皇帝干脆把满汉之间的界限缩小到能否骑射上:满洲若非此业,即成汉人。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恢复了古代狩猎制度,在河北建立了木兰围场。
每逢秋天便率领皇子皇孙,八旗子弟木兰围猎。
康熙帝本人也的确是精于骑射的个中高手。
晚年,他曾自豪地向臣子们历数一生获虎153只、熊12只、豹25只、猞猁2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3口……其余小兽不计其数。
他曾在一天之内就射杀了318只兔子,这是常人一辈子都不可能企及的数字。
干隆皇帝也效法祖父,年近八旬仍率领子孙到木兰围场狩猎,而且还打中三头鹿。
为了时刻提醒满洲人不忘国语骑射的根本,干隆十七年(1752年),干隆皇帝在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侍卫校场和八旗校场立了训守冠服骑射碑。
碑上不但镌刻了皇太极关于保持满洲文化传统的训令,还强调:“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
” 即便如此,入关仅仅百年,满洲人骑射的粗疏,就连一个初到清国的朝鲜使臣,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
干隆三十年(1765年)冬,35岁的洪大容终于随叔父洪率领的朝鲜使节团来到了北京。
来中国一直是洪大容的心愿。
他既想结交一些中国的名士宿儒,也想见识一下民风彪悍的满洲人骑射的本领。
第二年正月,当洪大容随叔父盛装朝拜过干隆皇帝后,刚好赶上东华门内举行的一场数百京中满人参加的射箭比赛。
本以为能一睹满洲武士骑射风采的洪大容却大跌眼镜。
他在游记《湛轩燕记》中记载了比赛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射者虚胸实腹,高提后肘,姿势虽好,距离箭靶不过三十步,但极其才力,终未见一箭中的。
不惟不中,且歪横或出十步之外;其误发者,皆失色战栗,似有畏惧。
看过射箭表演后,大失所望的洪大容感慨道:“胡人长在骑射,而疏于如此,未可知也。
”事实上,干隆初期,干隆皇帝在一次武职人员的引见中就已发现,这些所谓的满洲武士“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
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又发现吏部从满洲子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等内阁侍读学士中,竟有好几人“清语平常”。
满洲文武大臣觐见时,不能用满语与皇帝对答,满族官员在奏折中仅使用汉字,即便使用满语也文法不通、纰缪甚多……类似的记载在干隆朝的史书中俯拾皆是。
每每发现满洲人失去国语骑射的传统,干隆皇帝便痛心疾首。
他屡次申斥:“身系满洲,而清语如此,能不愧惧乎?”“清语不熟,致失满洲体制,必为回子哈萨克斯坦诸部所笑。
”“夫弃满洲之旧业,而功习汉文,以求附于文人学士,不知其所学者,并未造乎汉文堂奥,而反为汉人所窃笑也。
”爱耶?惧耶?对于汉文化,清朝的统治者们始终处在一种纠结的心情中。
一方面,他们对汉文化倾心仰慕,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惧湮没于汉文化的海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清一代官方的文化政策总是摇摆不定,自相矛盾。
刚刚还在告诫满洲子弟不可粗鄙无文,不读圣人之书,马上又警告满人不能效法汉风丢掉自身传统。
据干隆年间编纂的《清语易言》一书记载,清中期即便是生长在内城的满人孩子,从小也是先学汉语,长大入学后才开始学满语的。
满语在满洲人中已经失去了母语地位,它的衰落就不难理解了。
随机文章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明朝皇帝朱允是谁?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1964美国不明飞行物拦截导弹,带走两人形生物(未证实)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晚晴八旗和绿营到底有多腐朽腐败?找“替身”代为出操训练
随后,曾国藩用了11年时间,指挥这支“临时工”部队,攻入了都城天京。
虽然湘军很快就被裁撤得,但脱胎于湘军的,仍然“尾大不掉”,成为朝廷依赖而又警惕的武装力量。
很多人在想:入关前后,先后组建了两支常备武装力量,即军和绿营。
八旗军和绿营都曾经为清朝立下巨大的功劳。
席卷全国时,八旗军和绿营都保持着数十万人的规模。
朝廷为什么不用八旗军和绿营来进剿太平军?毕竟,如果八旗军和绿营能派上用场的话,曾国藩也就没有创建湘军的机会了。
原因很简单,八旗军和绿营早已腐朽不堪,根本就拉不出去作战。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那时候八旗军和绿营腐朽不堪到什么地步。
1849年,俄国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护送一支俄国传教士团来到中国,并在北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期间,科瓦列夫斯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觉,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对北京城的生活百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后来,科瓦列夫斯基将他中国之行的观察和记录,写成了一本《窥视紫禁城》。
当年秋天,科瓦列夫斯基应邀来到卢沟桥边,观摩一次八旗军队的火炮射击训练。
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活动,在科瓦列夫斯基看来,“即使不能亲自前来,也要派亲信要员前来观摩”,因此他认为,参加训练的官兵们一定会,容光焕发,发挥出他们的最佳水平。
然而,科瓦列夫斯基惊讶地发现:“军士们有的漫不经心地坐在帐篷里,抽着小烟袋。
有的边吃早点边与卖小吃的聊天,还有的在缝补裤子。
似乎没有人关心即将举行的操演。
”好容易等到训练开始,八旗官兵们一个个表情冷漠,敷衍了事:“一位参领摆了一个奇怪的姿势,挥了一下手中的旗子,射击便开始了。
但是这一炮打得很不准,炮弹就落在大炮旁边。
炮甲似乎并不在意,只是擦了擦眼睛,走到另一门炮旁边。
” 训练结束后,科瓦列夫斯基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国的炮兵自然无法与欧洲的相比,唯一相同的只有打出的炮声。
” 说真的,这次训练八旗军队还是给了面子,毕竟亲自上阵了。
在很多时候,养尊处优的八旗官兵们,甚至在外面聘请闲散人等来替自己出操。
有一次,醇亲王奕儇奉命检阅八旗军队里最精锐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尽管醇亲王已对八旗老爷们的懒散作风有所了解,但还是大跌眼镜。
期间,一名兵丁在骑马时,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断了腿骨。
醇亲王派人打听是怎么回事,发现那人并不是神机营的人,而是外面贩卖豆腐的贩子,被八旗老爷从外面请来,作为“替身”代为出操。
八旗军如此,绿营也好不到哪里去。
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广西巡抚周天爵会同钦差大臣李星沅,进剿太平军。
周天爵带着100名士兵出发,没想到那些士兵磨磨蹭蹭,不愿出征。
周天爵在路上招募了100名士兵,他们更是怕得要命,竟然起来。
到了打仗时,士兵们如见了老鹰,绵羊见了老虎,迈不动步子。
周天爵很生气,斩杀了2人,大家也没有什么反应,依然驻足不前,让周天爵一点办法都没有。
随机文章建立英格兰教会是宗教而非政治的三个原因是什么?美国不明飞行物超战机只需0.3秒,速度是战斗机3倍以上揭秘黑天鹅和白天鹅的区别,黑天鹅轻易换配偶/白天鹅至死不渝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普遍存在的羊群效应,随大流可能导致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哥特式军刀有着什么样的来历?为什么被英国士兵所喜爱
因此,为了打破大家多余的幻想,因此在这里要先说明一下,这种军刀其实更加严谨的名字,应该是英国哥特式笼手步兵剑(Gothic hilted British infantry swords)。
不过虽然其被称作“剑”,但按照中国的标准,其实这种武器因为带有弧度,而且是单刃武器,所以在汉语语境中更加接近我们所理解的“刀”。
那么这种拥有梦幻般名字的英国武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英国哥特式笼手步兵剑 哥特式军刀最早诞生于1822年。
这种武器一开始主要是给步兵军士和们使用,而军官们则必须要自费购买。
也因此,后来很多英国军官,干脆只是订做看起来颇为优雅的高级剑柄,然后在将自己中意的刀身装上。
这一情况使得如今很多保存下来的早期高级哥特式军刀,从刀柄和刀身,都有着极大的区别。
尤其是根据军官们之间的贫富差距,一些富裕的军官,往往在自己的军刀上,装饰着繁复的字母和花纹,并且还会在刀柄上包裹鲨鱼皮以此改良手感。
哥特式军刀最值得夸耀的刀柄 到了1845年,哥特式军刀诞生了全新的1845年式哥特式军刀。
这种全新不仅表现在过去华丽的护手,被统一成固定样式,而且在刀身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当时英国军方上层,开始倾向于希望骑兵们在冲锋时,能够更多发挥军刀的刺击,这样能够增加敌人的死亡率。
因此1845年式哥特式军刀刀尖统一变成矛尖状,并且减缓军刀的弯度。
但同时为了避免对军刀的挥砍造成影响,军刀的刀背后部也有所增加。
而到了1854年,过去传统的过去镂空线条式护手,正式被钢制实心护手取代,同时制定了标准的刀身长度32.5英寸。
虽然对于这一变化,有些收藏家将其称之为1854年式哥特式军刀,但由于这种改变并不统一,且过去镂空式黄铜护手也没有立刻取代,这一时期的哥特式军刀,还是被归类为1845年式哥特式军刀。
哥特式军刀,尤其是1845年式哥特式军刀,可以说在英军中表现不俗。
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各个战争中,其都有着相当可靠的表现。
然而即使如此,这种军刀却依然不能令英国军方满意。
不过这种不满实际上倒不是来自使用这种军刀的底层军士和骑兵,而是来自于英国军方上层。
当时英军高层普遍观点认为,过去骑兵攻击时的劈砍,在战场上对敌人攻击的威力,完全无法与骑兵冲锋时,强烈的冲击力以及人力相互结合而进行的刺击相媲美。
这一观点最终导致哥特式军刀在1897年,被1897年式英国步兵军官剑取代。
而这种剑却并没有继承前辈的辉煌,相反,因为换装之后新的1897年式英国步兵军官剑,并不符合英国骑兵的使用习惯,因而导致了英国骑兵无用论炎霄尘上,1897年式英国步兵军官剑也最终在一战前,被全新的的1908年式骑兵剑取代。
1897年式英国步兵军官剑。
不过,哥特式军刀虽然被英国军方强行退休,但却并没有因此彻底从英国军队中消失。
在之后,由于哥特式军刀优雅的外形,这一武器成为了英国和其他一些英联邦国家的元首卫队和军乐队指挥的标配。
对比它另外两个晚辈,这或许不得不说又是另一种别样的幸运吧。
随机文章尧舜禹汤的关系和其功绩中国最新型枭龙战斗机曝光,单价疑为2500万美元外道魔像到底在不在月球,最初封印在月球被长门和斑召唤到地球海上屠夫鹰击-83反舰导弹,威力最强的近程反舰导弹鉴定陨石最简单的方法,外观/磁性能分辨出九成真假陨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