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身为曹魏六朝元老,为什么站在了宣皇帝司马懿这边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离开洛阳去祭拜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

对于来说,终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机会了。

【千问解读】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离开洛阳去祭拜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

对于来说,终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机会了。

于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后,司马懿乘机上奏郭,请废曹爽兄弟。

当时,为中护军,率兵屯驻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洛阳。

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

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对于曹爽来说,最终放弃了抵抗。

而这,促使司马懿赢得了这场兵变的胜利。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一方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来自于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等自身的家族势力,也离不开众多蒋济、高柔等曹魏老臣的支持。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王观,历经、、、曹芳、、这六位曹魏君主,这无疑是资历深厚的曹魏老臣了。

在高平陵之变爆发的时候,王观同样站到了司马懿这一边,帮助其控制曹魏,从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就让我们聊一聊王观这位曹魏大臣。

首先,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时期大臣。

王观年轻时孤单贫贱,但却能磨砺志向。

早在末年,王观的才能获得了曹操的注意。

于是,曹操征召他为丞相文学掾,出任高唐、阳泉、酂县、任县诸县,所仕之处都得到很好的治理。

而这,自然让曹操非常满意,也为王观在曹魏平步青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初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称帝。

在此基础上,王观入朝担任尚书郎、廷尉监。

后来又出任南阳郡、涿郡的太守。

其中,涿郡北面与鲜卑势力范围接壤,屡次遭到鲜卑人进攻抢掠。

王观上任后,命令当地边境居民每十家以上就屯居一处,并在高处修建哨所以防备鲜卑侵扰。

当时有的人不愿意做这些工事,王观便派遣吏卒,让他们去帮助这些人家修筑,并不约定期限,只要把交代的事情做完了就各自回来。

于是吏卒和百姓互相协作,自觉自愿,互相勉励,没多久就全部完成了。

有了防御准备,鲜卑掠夺的事也就不再发生了。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在治理地方,尤其是镇守边境的过程中,王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

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下诏书根据各郡县事务的多少把它们分成剧、中、平三等。

主事者想把涿郡列为中或平,而这,自然遭到了王观的反对。

在王观的坚持之下,涿郡被列为外剧郡,后来王观送自己的儿子到邺城去作人质。

此时,身边就只有一个幼子。

他的公正无私之心就是如此。

王观修身自好,清静素朴,堪称下属官吏的表率。

下属官吏学习他的作风,无不勉励自己。

后来,魏明帝到,征召王观为治书侍御史。

太尉司马懿奏请魏明帝让王观担任从事中郎,后升任尚书,又出任河南尹,转任少府。

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懿对于王观的提携之恩,或许是王观支持他发动兵变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曹爽来说,不仅没有提携王观,反而因为王观刚正不阿,从而比较排斥他。

魏明帝曹叡去世后,辅政的大将军曹爽执掌朝廷大权,生活奢侈,曾命材官张达削减朝廷建筑房屋的材料,挪来作为己用。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观下令将这些材料全部造册并将财物没收入官。

另少府属下三个尚方御府内有很多珍奇玩物,曹爽常常要求取用但害怕王观的守己。

少府统管三尚方御府内所藏玩物,曹爽等人奢侈放纵,多次想求取,但又惧于王观守法严正,于是调任王观为太仆。

对此,在笔者看来,亲小人,远贤臣,无疑是曹爽最终败亡的原因之一。

曹爽得势之后,所任用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徒有虚名之辈。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

趁着这一机会,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的官职,占据曹羲营地。

对于王观来说,直接帮助司马懿控制了曹魏都城的部分禁军。

在汉末三国时期,中领军是禁军的统领之一,原本这一职位是曹爽的兄弟曹羲担任的。

现在,王观凭借着自己在曹魏的威望和资历,得以暂时代理这一重要的官职。

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后,论功行赏,赐给王观关内侯的爵位。

重新任命他为尚书,加授驸马都尉。

最后,正元元年(254年),曹魏皇帝曹芳被废,曹髦继位,封王观为中乡亭侯。

不久,加授光禄大夫,转任为右仆射。

,甘露五年(260年),亲自讨伐司马昭,为太子舍人所弑,年仅十九岁,以王礼葬于洛阳西北。

由此,对于曹芳和曹髦这两位曹魏皇帝,一个被司马师废掉,一个被司马昭弑杀,结局都比较凄凉。

在此背景下,对于王观等曹魏大臣,并没有站到司马懿家族的对立面。

而这,自然是司马师、司马昭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

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王观为阳乡侯,增加食邑一千户,加上以前所封的合计二千五百户。

升任司空,王观坚决推辞,曹奂便派人到他家去授予官职。

上任几天,曹奂送给玉玺和绶带,王观立即自己坐车回到自己的住宅。

曹奂这位皇帝在位时,王观后来在家里去世,遗嘱指令只要有一口棺材即可,不设宝物祭器,坟墓上不封土不植树。

追谥肃侯。

他的儿子王悝继承爵位。

咸熙年间,设立五等爵位,因为王观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王悝为胶东子。

总的来说,在汉末三国时期,王观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这六位君主。

对于王观、蒋济、高柔等曹魏大臣,很多都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这无疑是司马懿能够战胜曹爽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身为蜀汉大将深得刘备信任,但却被灭三族,成为三国最大悲剧

是蜀汉政权最大的悲剧人物,他对,为蜀汉立下。

但死后,他旋即被扣上叛国的罪名而被夷灭三族。

更可悲的是,千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为反骨仔的代言人,为世人所唾弃。

众所周知,魏延之所以一直被视为天生反骨派,罗贯中的《演义》罪莫大焉。

但问题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抹黑”魏延? 正史里的魏延 刘备时代,魏延深受重用。

当刘备从手中夺取汉中后,他需要选择一员大将镇守汉中。

此时在荆州,所以时人都以为刘备会让担此重任,张飞自己也认为非己莫属。

然而,刘备却最终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对这一情形,史书用了四个字形容:一军尽惊。

由此不难看出,刘备异常看重魏延的才能,更隐隐然在张飞之上。

刘备为什么这么信任魏延呢?原因有两个: 其一,他一开始便是刘备的私人亲兵,并非是后来投降的(里为了突出他的天生反骨而虚构出二反其主的故事),这是刘备对他的基础。

其二,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他立下不少战功,所以才能由半奴隶性质的部曲身份(部曲有些类似家奴,地位较低)而升迁至牙门将军,这说明他军事才能的确突出。

刘备死后,蜀汉迎来诸葛亮的时代。

魏延为人张扬自大、骜不驯,军事上又灵活大胆,这与诸葛亮处处谨慎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魏延并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诸葛亮的制约。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尽管如此,魏延仍是诸葛亮时代的头一号大将。

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为北伐做准备,他便命魏延为先锋,并升他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军队行至阳溪一带后,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被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对峙。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

此役,魏兵大败,蜀汉获敌首三千级。

由上可知,从刘备创业到诸葛亮主政,魏延都为蜀汉奋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乃是不可多得的大将。

陈寿的平反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人为他不平。

后主延熙四年,距离魏延被杀过去了七年,蜀国官员杨戏写作《季汉辅臣赞》,内容主要是为此前去世的蜀汉君臣点赞。

他给魏延的评语如下: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

不协不和, 忘节言乱, 疾终惜始,实准厥性。

这段赞语,既肯定了魏延保家卫国的功劳,又感慨于他的不能善始善终,并且指出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在于“不协不和”的个性,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魏延的同情。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权威的是陈寿在《》中的评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这更是明确为魏延平反,指出他并没有反叛的意图,只是想要除掉等人罢了。

实际上,魏延的确是没有反意的,证据有两条。

一方面,从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来看,他并不像要反叛。

沈伯俊在《论魏延》一文中指出,魏延如果要反叛,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三种: 一则,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对身在前线的魏延来说,这是易如反掌的。

二则,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以后,割据汉中, 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一样。

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

三则, 重施刘备夺取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魏延并没有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而是径直先杨仪一步返回成都,并上奏刘禅告杨仪,这种狼入户口的行为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反叛的迹象。

另一方面,从杨仪事后的境遇来看,也能侧面证明魏延的无辜。

杨仪和同为诸葛亮丞相府的参军长史,工作内容差不多,不过,杨仪的资历比蒋琬高,而且他自认才能也胜过对方。

然而杨仪为人锋芒毕露,为人处世方面与蒋琬差距较大,于是诸葛亮死后,蒋琬获得支持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而杨仪只得了一个没有实权的中军师。

假如魏延的确有谋反的事实,那么杨仪便有了诛灭反叛的大功,就算平日里人脉较差,为人所不喜,但当时总要大肆奖赏他的,而不会只给他一个闲散的职务,由此也可说明魏延并没有谋反。

既然魏延并没有谋反的事实,后来又有陈寿的《三国志》来给他平反,那么为何罗贯中要把他描写为脑后长有反骨的白眼狼呢?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罗贯中意图何在? 原因有两条: 其一,魏延个性太过张扬,且桀骜不驯、自主性太强,不符合罗贯中心中的忠义君子形象。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忠义二字,关羽、张飞自不用多说,对刘备是忠心耿耿,其表现就是对刘备言听计从,无条件执行他的决定,就是一个有高武力值的打手,这在身上更有着最突出的表现。

然而,魏延并不甘心做一个听话的马仔。

刘备在世时,他就以个性张扬而闻名。

当刘备委任他为汉中太守时,问他:如今你身负重任,对现在的职务有没有什么规划? 魏延傲然答道: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来攻,我可以保证稳稳守住汉中。

如果是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大军而来,请让我为大王吞掉这支部队。

口气果真不小。

等到了诸葛亮主政北伐时,他不仅献言献策,提供自己的参考意见,如知名的子午谷奇谋,还试图说服诸葛亮让自己单独领兵,当遭到拒绝后,他便牢骚不断,常常指责诸葛亮胆小怕事,对自身才华不能施展又恨恨不平。

诸葛亮死时,杨仪、等人主张退兵,而魏延却说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样的性格,自然不符合罗贯中心中对武将忠义形象的认定。

其二,更重要的是,魏延的存在,让诸葛亮的完美形象有了瑕疵。

因为魏延的死,诸葛亮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则,刘备时期,魏延备受重用,而诸葛亮却对他颇有疑虑,不能完全放手让他大展身手,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于是有了后人对子午谷奇谋的万般遗憾。

二则,杨仪与魏延彼此水火不容,但诸葛亮却无法很好地进行调和,以至于酿成了两人后来的兵戎相见及魏延之死。

这场发生在诸葛亮刚死时的内乱,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所以,当罗贯中想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蜀汉丞相时,他就得想方设法地除掉诸葛亮的这些黑材料。

如何除掉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他写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反派,这样他的死便是一件的好事,而诸葛亮更因为初次见面就而更加伟光正了。

本文为谜案在线原创,未经谜案在线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随机文章揭秘卫星拍到的真龙凤凰,太空看冰川与真龙一样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谷歌是哪个国家的,美国巨头曾深陷好莱坞艳照门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揭秘漫威异能者能力排名,万磁王和X教授竟然还不是最牛逼的(天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曹魏打仗都没有缺过粮 曹魏灭蜀汉为什么花了几十年时间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魏和蜀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缺不缺粮只是一个相对状态,拥有最大的土地和最多的人口,在粮食问题上确实比汉、吴两国要好上很多。

但是,平稳状态下粮食够吃,和拥有足以支持战争的粮食资源,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旦开战争模式,称其为“十年之聚,一夕而尽”丝毫不显夸张。

按照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说——需要转战千里的话,那每个兵丁需要配备三个民夫来背负粮食,即使这样,一旦战争进程超过一个月,仍然会面临断粮的风险。

这个消耗够不够恐怖? 战争消耗的粮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伴随着战争的开启,大量的士兵以及民夫被派往前线,势必会造成大量的田地荒芜。

之后国家可以征收的粮食大幅度削减; 2.远距离运输的人吃马嚼,以及各种形式的损耗。

不管是人还是牲口,在高强度的行军、作战状态下,消耗的粮食与平时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的鼎盛时期,驻扎西域的兵力一般也不超4000人,原因就是粮食供给不上。

东汉时节的运输损耗有多大,这个没有明确的记载。

不过可以参考下经营安西时候的资料—— 一头毛驴架着小车,装满粮食从长安出发,至少需要三个月才可以到达安西。

届时,能够交付的粮食就只剩下了区区一碗而已。

虽然,季汉所处的四川比安西要近很多,但交通条件的恶劣程度,导致其运输的损耗程度,绝不逊色于安西。

四川的地理条件,不光是给曹魏的进攻带来困扰,就连季汉政权也同样受到影响。

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撤军都是由于粮草原因。

“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

”这是手下的论断,蜀中也不缺粮草,至少不会缺几万北伐将士的粮草。

但一旦开战,就不能保证了。

终究出川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太过糟糕了。

为此,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来应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尚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该缺粮还是缺。

季汉占有主场优势,尚且面临此种局面;魏国进军的后勤保障难度,可想而知。

262年初,下定伐蜀的决心,但直到263年8月才正式出兵,即使是对付疲惫到极点的季汉,魏国也准备了一年半的时间: 西路军邓艾率军三万,出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中路军率军三万,自祁山向武街、阴平切断的后路;东路军钟会率主力十万,分兵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攻击汉中。

魏军16万人(一说18万),面对汉军10.2万人,双方兵力对比8:5。

说实话,作为进攻方,这样的兵力不算绝对优势。

但这已经是魏军所能保障的极限了。

况且,由于三国彼此间的军事实力处在保密状态,按照司马昭的估算,西川的兵力可是20万人。

也就是说司马昭的本意是计划靠着几乎相等的兵力,来打一场进攻战。

吾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九万,守边境者不过四五万,姜维屯田者不过六七万。

在西川糟糕的交通条件之下,这已经是曹魏所能承担粮草负荷的极限了。

按照的屯田法令,讲究的是把粮食分散储存于本地,提高调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这也是司马昭,仅仅准备一年半,就敢对西川用兵的底气所在。

但是,既然粮食分散储存,那每个州郡的粮食就不会太多。

兵分三路,一则是军事需要;二则是粮食压力。

即便如此,将近20万部队的调动,也足以在短时间内,耗空西北的粮食储备。

邓艾走阴平小道弄险取胜,也是。

时间一长,光是粮食的问题,就足以使魏军无功而返,如同武侯当年的北伐一般。

有理由相信,邓艾走阴平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来源于司马家的意图。

在司马昭做出伐蜀的决策之前,邓艾一直是持反对意见的:为此数次上书,言伐蜀时机未到。

邓艾的思想偏向于保守派,这么弄险绝非本意。

但同时他又是军人,上级的命令他必须服从。

所以才有了穿越700里阴平的壮举。

归根究底,都是粮食闹的。

魏国平时不缺粮,是靠着收拢流民,屯田垦荒的举措;打小仗不缺粮,靠的是分散储备的高效率性;至于打这种倾国之战,不缺粮才怪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王观身为曹魏六朝元老,为什么站在了宣皇帝司马懿这边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