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势力强大,蜀吴两国都做了哪些防御工事呢?

三国之一的曹魏占据了中国包括传统核心统治区——
【千问解读】
三国之一的曹魏占据了中国包括传统核心统治区——中原地区在内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人口和土地都远超蜀汉和东吴,然而却始终不能攻灭两国、统一天下。
究其原因,除了蜀汉和东吴结盟一直抗魏之外,也离不开两国各自依托有利地形构建的国家防御战略体系。
关于蜀汉和东吴各自的防御体系,蜀汉大臣邓芝在劝说吴蜀结盟的时候说的话,基本上一语中的:“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亦一时之杰也。
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陈寿《》)拥有重险之固的蜀汉,依据周边不同的政治格局,灵活地选择防守策略,依托有利地形,从北、东、南三面打造了一整套稳固的边境防线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仅凭益州一州之地却能在三国中存活50多年,抛开人为因素,更多的还是得益于四川盆地周边多山的有利地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
除了重山险阻的有利地形,蜀汉统治者也没有放弃积极的防守策略。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武侯治蜀东屯白帝以备吴,南屯夜郎以备蛮,北屯汉中以备魏。
” 蜀汉根据周边所面对得不同的政治格局,以白帝城、夜郎、汉中为战略支撑点,从东、南、北三面建立了不同的防守体系。
1、东面防线东部防线当然主要是防御东吴的,虽说吴蜀两国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盟友关系并存的,但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从孙刘联军大败后,东吴又联合曹魏袭取荆州、斩杀蜀汉大将可见一斑。
为报关羽之仇起兵攻吴,在经历的惨败后便退保白帝城。
为了防备东吴的进一步军事报复行动,刘备设置了永安都督一职,由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大臣来担任,由此可见蜀汉君臣对于永安一地的重视。
永安城(今重庆奉节县的夔州城)位于白帝城附近,此城面朝长江,背依峻岭,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兼紧邻孙吴边境,是扼守蜀汉的东大门。
刘备在此设置永安都督并以托孤大臣李严担此要职,就是看中了此地险要的地势。
作为防御东吴的一个重要据点,一旦东吴有军事行动,蜀汉就会迅速增兵永安,御敌于国门之外。
而永安仅仅还只是蜀汉东部防线的外层。
内层防线则以战略要地江州(今重庆主城)为中心。
位于成都平原以东,地处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的江州,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重庆)府会川蜀之众水,控瞿唐之上游,临驭蛮夔,地形险要。
春秋时巴人据此,常与强楚争衡。
秦得其地,而谋楚之道愈多矣。
......从来由江道伐蜀者,未尝不急图江州,江州咽喉重地也。
”(《读史方舆纪要》)为防止东吴溯长江而上而伐蜀,作为战略要冲的江州自然是蜀汉防守的重点。
而且作为内层防线的支撑,一旦外层防线的永安失守还可以作为第二道防线为蜀汉赢得反应时间。
2、南面防线蜀汉南面防线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南方蛮夷的叛乱,其作为前进基地和开拓据点的意义大于防守的意义,因为南方的蛮夷部落在时实行的既战又抚政策下已经老实多了。
经济落后、实力微弱又一盘散沙的南蛮部落已经对于蜀汉构不成实质威胁了。
蜀汉在南方的防守策略是:一方面,控制南中地区,设“庲(lái)降都督”一职,在出入南中要道上设立防御据点,防止蛮夷的叛乱;同时采取安抚蛮夷的策略。
所谓南中地区,是指蜀汉牂牁(zāng kē)郡、朱提郡、越巂(xī)郡以南的地区。
如果蜀汉控制了南中,既可以为蜀汉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以集中兵力对付曹魏,又可以利用当地富饶的物产补充军需,一举二得。
据《三国志·李恢传 》记载,李恢在成功镇压南中叛乱后,南中地区“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3、北面防线蜀汉的北方面对得是最强大的敌人——曹魏,针对敌强我弱的政治形势,依据四川盆地北部山水相间的复杂地势,蜀汉在依托有利地势构建数重防线的同时,制定了以攻代守的积极防御策略。
虽然敌强我弱,但是蜀汉依然是伐魏不绝,从诸葛亮的,到的十一次北伐,终蜀汉之世,几乎就没有中断过对曹魏的征伐。
与其说这是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梦想的执著,倒不如说这是蜀汉统治者以攻代守、为自己赢得战略空间的努力。
另外,蜀汉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说打就打,说退就退,主要得益于四川北部山区险峻的地理环境,和蜀汉以此为依托构筑的数重防线。
从北往南,蜀汉主要构筑了大约五道防线。
第一道:以汉中为中心,北面以秦岭南麓为屏障,缘山修建了若干防御据点,如汉城、乐城、阳平关、白马塞等;第二道:以剑阁、马鸣阁等山道险隘和白水、西汉水为依托,建立汉中以南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以涪县为支撑据点,建立第三道防线。
涪县在成都平原最北端,依涪水而建,北达汉中,南抵江州,是从东、北两个方向进入成都的的必经之路,地位位置相当重要; 第四道:以绵竹为支撑据点,建立第四道防线。
绵竹依绵水、鹿头关而建,自北而来必经此地,是保卫成都的军事重镇;第五道:以雒城为中心建立最后一道防线。
修建于雒水南岸的雒城,是保卫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因为雒水的天然阻隔,雒城具有较高的防御力。
长江天险是东吴构建防御体系的最大依仗作为连接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一条水路交通要道,长江在中国古代一直扮演着天然防御屏障的重要作用。
无数英雄折戟长江边:赤壁之战的曹操、的、金主完颜亮等,对这条宽阔的水道无不是望水兴叹。
而东吴穷几代人努力、花费数十年之功构建的长江防线,更是东吴政权哪怕经济、军事实力都落后于曹魏而依然存续数十年的最大依仗。
从东吴的全盛疆域来看,处于东吴北部国境线上的长江从上游的西陵一直到入海口,绵延数千里,在这么长的距离上想沿江处处设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长江防线看似很长,但紧要之处则不过数个,只要将这几个战略要地守好,则可保整条防线无虞。
正如东吴谋臣所言:“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
”(《三国志》)那么东吴打造的长江防线的战略支撑点有哪些呢?主要有三个:建业(今南京)、夏口(今武昌)、江陵(今荆州)。
1、以首都建业为中心的东线防区东吴的首都建业,也就是如今的南京,乃是的形胜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孙权迁都建业城,一方面是考虑到建业自古便是有王者都邑之气的名城,而最重要的是因为此地的长江靠近出海口,江面宽阔,水势浩大,且港汊众多,有利于水师大军的驻扎和调动。
同时更加宽阔的江面也是阻敌的最佳屏障。
对此,孙权曾说过:“秣陵(也就是建业)有小江百余里,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
”(《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为构建长江防御体系的东线防区,东吴一方面在迁都建业时兴建了石头城,建造了濡须坞;另一方面在沿江各重要据点均设置了军镇督。
石头城是建业最重要的一个陆地防御据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后汉建安十七年乃加修理,改名石头城,用贮军粮器械。
诸葛武侯使建业,谓大帝曰:‘钟山虎盘,石头虎踞,即此也。
’ ”为了加强东线防御,孙吴还在濡须水和长江的交汇处打造了一个重要的防守堡坞——濡须坞。
濡须坞既是孙吴进攻曹魏战略要地——合肥的军事前沿据点,又是防备曹魏水军南下的一道重要防御屏障。
《》曾经指出:“吴保江南,凡边要之地皆置督。
”为确保长江防线的稳定,孙吴在沿江的重要据点都设置了军镇督。
军镇督平时负责据点士兵的日常训练、防守以及军事设施的修筑,战时则可以单独率军出击,或协同附近其他军镇督作战。
2、以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夏口为中心的中线防区“既城石头又城武昌,此吴人保江之根本也。
”(《资治通鉴》)作为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城市,武昌一开始也是东吴的首都。
因为武昌位于长江防线的中部,一旦爆发战争,上可以支援西线防区的西陵,下则可以回防下游的建业,同时还可以溯汉水北上,威胁曹魏的荆州襄阳地区。
关于夏口的重要性,《元和郡县志》是这样描述的:“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
凡攻必扼其喉而春其心。
夏口、东关,敌之心喉,若以陆军向皖,引权下,为水军相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矣。
” 作为心喉要地,东吴对于夏口当然是倍加重视,常派大将镇守。
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吴派大将抵御曹操的进攻,“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三国志》)。
正是在这里,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渡江灭吴的计划。
3、以江陵为中心的西线防区“夫荆楚与国临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荆楚也就是江陵地区,地处长江中游,是多条水陆干线的交汇点,是战争中的“锁钥”之地。
占据了江陵,进可以窥视巴蜀、宛洛,退则保江而治。
因此,从蜀汉手里夺取江陵后,对此地的防守力量便立即进行了加强。
另外,作为长江三峡东端的西陵,地处魏蜀吴三国的交界处,也是孙吴西线防区的一个战略防守要地。
对于此地,东吴大将曾说过:“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
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
” 由此可见,西陵不仅仅是孙吴西部边境的门户,还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稳定。
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孙吴的长江防御体系并非只是孤立的几个防守据点。
为了加强各防区各据点的联系,孙吴还曾组建了一只长江舰队,在长江中下游往来巡视,哪里有敌情就去哪里支援。
除此之外,东吴还在沿江设置了烽火台,一旦某地有敌情,其他地区通过烽火传递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方镇割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方镇势力有哪些危害?
五代十国是唐方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孟知祥、刘崇都是由节度使而帝;钱缪、、王审知、刘隐、、高季兴都是由节度使而王(或国王)。
在这些人为帝为王之后,他们的统治区内,是否就平安无事了呢?由于唐以来形成方镇割据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条件,没有多大改变,方镇势力如野草荆棘,还会在这块土壤上重新生长起来。
一、五代十国方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五代各王朝在形势有利时,也曾采取过移易镇帅,分割方镇地盘,把某些方镇降为防御州、刺史州“直属京”等措施,也曾颁布过毁城湟、拆防城之具等命今,以限制、削弱方镇势力,但由于王朝更迭频繁,政局多变,这些措施所收的效果是有限的。
五代各王朝沿袭唐制,数州(或一州)设一军,军设节度使,兼任驻在州的刺史。
节度使掌握军权,政权,财权,往往专横不法。
所属州、县官虽多文人,因镇使跋扈,形同虚设。
五代各王朝对方镇举荐州、县官的人数和奏辟的权力,曾作过限制,以防节度使结党营私,又曾采取措施提高州、县官的地位,以减弱方镇势力。
由于五代各王朝年促祚短,这些措施得不到贯彻。
宋初人说:“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能专县事”,确是事实。
二、五代时期方镇势力的危害 后梁开平时,商州牙校李玫擅知州事。
乾化时,蔡州指挥使王存俨为部将拥立为主。
最大一次方镇叛乱是魏博(治所在魏州,即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兵变。
郢王朱友珪纂位后,以杨师厚为魏博节度使。
杨师厚支持均王杀朱友珪,功成之后,封为邺王。
杨师厚在魏州“矜功恃众,骤萌不轨之意,于是专割财赋,置银枪效节军凡数千人”。
如不是他死去,必将为患。
他死后,朱友贞把魏博镇分为天雄军(治所仍在魏州)和昭德军(治所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两镇,调平卢军节度使贺德伦为天雄军节度使,宣徵使张筠为昭德军节度使,又将魏博将士府库,半属昭德军,半属天雄军,以削弱父子相聚、族姻磐结的魏博牙兵势力,引起了兵变。
乱兵攻入贺德伦的衙门,杀了他的卫士,导致了贺德伦降晋(河东)。
在李嗣源统治期间,多次镇压军阀、军校的叛乱。
如:天成元年(926),登州刺史王公俨在魏州兵乱后,杀了青州监军杨希望,与州将李谨等“谋据州城,以邀符节”。
李嗣源任命王公俨为登州刺史,他不赴任。
李嗣源便派霍彦威为新任青州节度使,斩了王公俨、李谨等八人。
天成二年(927),李嗣源又亲自镇压了宣武军节度使朱守殷的叛乱,杀了朱守殷。
李嗣源时最大的一次方镇叛乱是剑南东川节度使董璋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的火并。
董璋曾为朱温养子,在后梁灭亡后,投靠后唐,参与伐蜀战争,蜀平,为剑南东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孟知祥是后唐平蜀后派往成都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
枢密使安重诲对孟知祥不放心,派回成都,意在监督孟知祥,而孟知祥利用蜀人对李严的仇恨(他曾策划灭蜀),杀死李严。
安重诲又利用董璋钳制孟知祥。
谁知董璋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军阀。
自唐以来,四川开凿的盐井甚多,董璋为了获取盐利,诱商人把东川盐贩往西川去卖。
孟知祥为了对付东川盐的入口,在汉州(州治在今四川德阳县)设置三个榷场,向东川来的盐商征税,每年获利七万缗。
由于税重,使商人不愿来回东西川贩盐。
孟知祥和董璋因争利而演变为兼并。
后唐天成四年(929),李嗣源向孟知祥征助礼钱一百万缗(相当于汉州盐榷十四年的收入),孟知祥给了五十万缗。
李嗣源又派夏鲁奇等人担任遂、阆、绵州刺史,准备武力解决孟知祥。
董璋以为后廷也在图谋自己,先行叛乱。
孟知祥跟着举兵反。
后唐讨伐失败。
后来,孟知祥打败董璋,兼并了东川。
东西两川为孟知祥所有,为他称帝准备了条件。
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是一个野心毕露的军阀。
他本是行伍出身,当了节度使,可算是“暴获富贵”。
他看到几朝都是由节度使升上来的,悟出一个道理,对人说:“天子,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当他为权臣所扼时,心里,便畜聚亡命之使,收市战马,“有飞扬跋慮之志”。
终于在天福六年(941年)起兵叛乱。
失败后被杜重威所杀。
后汉方镇叛乱以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为祸首。
他和杜重威都是后唐武将。
两人一同投降过契丹。
契丹北撤,他们又归附刘知远,但贼心不死。
刘知远临终时,对大臣们说,“要好好提防杜重威!”刘知远死后,朝廷就诛杀杜重威及其子。
李守贞闻讯,感到不安,他估计初立,将相不和,没有多大力量,于是举兵叛乱。
这时永兴有牙将赵思绾作乱,风翔王景崇响应。
王景崇、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并引后兵为助,一时关西震动。
王、赵、李联合叛乱虽失败,但使已经不稳定的后汉政局,更加摇摇欲坠。
后周实行了整军,加强了中央武装力量,节度使不敢贸然发动叛乱。
从后周的皇位不是被节度使春走这一点可以看出。
在南方,是有田覠、安仁义之乱,闽有留从效的自立,楚有刘言、王进逵、周行逢的割据。
凡此等等,都属于方镇跋扈行为。
五代时期方镇势力的猖獗,还导致地治的腐败。
他们擅征租赋,厚敛于民。
如:时,义武军所辖祁、易二州,“不进户口,租赋自赡本军”。
末帝时,房知温镇青州,“厚敛不已,积货数百万”。
他们委政于军校亲吏,使郡政糜烂,史书说。
“五代以来,领节旄为郡守者,大抵武夫悍卒,皆不知书,必自署亲吏代判,郡政一以委之,多擅权不法。
”此种情况,在各小国中也有。
如:节度使多领禁兵,留在成都,其所镇军州,“委僚佐知留务,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
” 三、方镇势力的由盛转衰 可见,方镇势力的存在,必然败坏中央和地方政治,使社会不安定,它是一种恶势力。
唐末五代方镇势力的气焰嚣张,在唐末五代的长期混战中,方镇势力开始走向反面,呈现了由盛转衰的趋势,而中央政权已逐步研究出一整套摧毁方镇势力的制度。
例如:五代时由诸道选募晓勇以充实,是一时之举,到,发展成为“选练”制度。
五代各王朝推行屯戍法以牵制方镇势力,到宋代,发展为“更戍”法,内外相维。
五代时曾采取限制方镇举荐州、县官人数等措施,到宋代,制定了支郡直属京,由朝官知州、县等制度,设立了转运使、、监当官等职。
北宋王朝完全剥夺了方镇赖以生存的条件,摧毁了割据势力。
宋代的节度使,仅是虚衔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中原有一强大的公开神器,外区游牧民族一点脾气也没有!
话说游牧民族在内斗和西伯利亚的寒流夹击下,一到冬天,牧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自然不好受;如果此时老天爷再多刮几阵寒风,那牧民的生活自然就了。
游牧民族也不傻,草原上已经冻得站不住脚了,那还不南下抢?几个酋长一合计,抢!所以,从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在秋天马儿还能跑得溜的时候,就要南下抢掠一番。
但是当他们吭哧吭哧南下抢掠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一堵既高又厚,而且十分难突破的城墙——长城。
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军事要塞,历史上的长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秦长城、汉长城及明长城。
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延绵数万里,屹立在中国的北方。
长城是中国古代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人工的分界线,在此以北基本上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在此以南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天下。
长城是中原王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而修筑的。
长城最大的作用当然是打仗:首先,长城是在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的中修筑的城墙,游牧民族想进入内地,首先要累的呼哧带喘爬上1500米的高山,然后再去攻破数米高的城墙,一般人很难有这么好的体力;其次长城拥有完备的信号传递措施,每隔150米就有烽火台一座,一处发现敌情,百里之外就能第一时间得知;再次,长城沿线周围三公里的植被全部被砍伐一空,就算是有一只耗子路过也会被看的,更何况是拿着武器的人?只要发现敌人,在城墙上的士兵弓弩、火炮会毫不含糊地招呼过去;最后,又宽又阔的长城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只要发现敌情,其他地方的兵员会沿着长城迅速到达敌人出现地点,说不清敌人还没有到长城边,咱们的救援人员就到了,以逸待劳,秒灭敌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当然了,在打仗的时候,长城作用非常明显,那在和平时期呢?和平时期的作用就更大了!在古代经济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原王朝盛产的铁器、瓷器、茶叶、草药可以说是生活的必须品,而游牧民族盛产的牛羊、毛皮可就不是生活的必须品了,咱们可以不吃牛肉羊肉,但是游牧民族没有铁器怎么做饭?没有草药怎么治病?前面说到,游牧民族想来内地抢掠,结果被长城挡住了,动武不行,那就正常贸易吧!结果中原也不是吃素的,每次互市就做那么一小点买卖,保证游牧民族不至于饿死冻死,但是也不会让他们活得那么逍遥自在。
有人说了,难道普通老百姓不会同游牧民族做生意吗?有长城在,想通敌?没门啊!所以,在古代和平时期,长城就是一条巨大是经济封锁带,彻底把游牧民族封锁在蒙古草原,任由其自生自灭。
也有人说了,历朝历代修长城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还不如进攻杀敌,征服游牧民族!然而事实上,今天赶走了匈奴,明天还有鲜卑,斗败了鲜卑,后面还有突厥,突厥走了还有蒙古。
我们只要保证长城以外的任何一个种族不坐大坐强,我们躲在长城这个巨大的堡垒内有吃有喝,岂不是更自在?我不禁由衷地佩服起我们老祖先的智慧,古人真是太聪明啦! 随机文章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揭秘陕西渭南最新盗墓大案,盗掘文物价值高卖不动/引7伙盗墓贼科学家证实地狱多可怕,鬼哭狼嚎的声音是岩石的自然轻微活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