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边疆部落,自己建了一个渤海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30 点击数:
简介:说起东北地区存在过的古代政权,很多朋友或许会想到扶余国、高句丽、金国等。

而在时,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渤海国。

大祚荣雕像 渤海国的开国君主名为大祚荣,出自粟末靺鞨

【千问解读】

说起东北地区存在过的古代政权,很多朋友或许会想到扶余国、高句丽、金国等。

而在时,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渤海国。

▲大祚荣雕像 渤海国的开国君主名为大祚荣,出自粟末靺鞨(mò he)部落,其父乞乞仲象为部落首领,曾率族人依附于高句丽。

派兵攻灭高句丽后,为防止高句丽人与临近地区的蛮夷百姓联合起来,唐廷将大批高句丽遗民与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内地。

在这个过程中,乞乞仲象遂率其部众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依附唐朝维持生活,大祚荣也正是在此出生并长大成人,从小就深受唐朝文化影响。

▲唐高宗李治剧照 武则天称帝后,因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生性残暴,不时欺压居住于此的胡人,契丹首领李尽忠等人起兵反唐,史称“营州之乱”。

偏居于此的乞乞仲象部受到牵连,面对叛军的威胁,乞乞仲象只好答应反唐。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六月,朝廷军队击败契丹叛军后,武则天开始对靺鞨人进行清算——她先是假意册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其罪,让乞乞仲象安心。

在其病逝后,其子大祚荣继位时,唐廷便命原契丹大将李楷固率军围剿,大祚荣部落民众死伤惨重,无奈之下只能率部取道天门岭,东渡辽水(今辽河),开始踏上逃难之路。

▲女皇武则天剧照 为摆脱穷追不舍的李楷固,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设伏,他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句丽、靺鞨兵据险抵御,结果全歼朝廷大军,只留李楷固只身一人狼狈逃回驻地。

本想再次征讨靺鞨人的李楷固,后来因为契丹阻挡其东进道路,便放弃了对大祚荣残部的征讨。

大祚荣乘机发展势力,返回靺鞨故地后不断收容高句丽遗民,并利用周边诸多强大政权的彼此矛盾加以挑拨,四处攻城伐地,数年间就使得疆域大幅扩展,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其所属百含靺鞨、高句丽、契丹、奚、室韦等诸多民族,治下十余万户,精兵数万,是当时东北地区较为强大的政权之一。

▲靺鞨贵族蜡像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次年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 “da”(古通古斯语中意为酋长)而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受封为震国公,对外称“大震国”,由此开创了渤海国的前身。

武则天死后,为收复辽东,遣张行岌持节出使,一番招抚后大祚荣表示愿意归附,并以其子大门艺入唐为质,以示诚意,但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挡住了众人的归去之路,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唐朝渤海国疆域图 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玄宗再遣崔忻出使辽东,置该地为忽汗州,正式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其为忽汗州都督。

此外,玄宗还亲自改其国号为“渤海”,自此渤海国成为唐朝统治下的一个藩属国,每年都会遣使朝贡,开展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

同年八月,遣使命其嫡子大武艺承袭父位。

有意思的是,朝鲜王朝时期,统治者将渤海国称作是该国历史上的“”之一,下诏为其进谥“大圣明武高大王”,后世民众因此也一直坚信渤海国属于大韩民族。

参考文献: 《·唐纪》《渤海国史》 随机文章关于詹姆斯·布坎南总统单身生活的175年历史隋为什么才只短短三十七年?没周瑜、陆逊的战功怎当都督?鲁肃靠「榻上策」助孙权称帝宛如雕像的欧洲沼泽木乃伊,相貌清晰内脏都还在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孝恭有哪些功劳?李孝恭为什么能在凌烟阁内排第二位呢?

长安皇宫的凌烟阁内,排列着帮助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的一众功臣的画像,其中排名第二位的,就是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高祖李渊从侄,曾祖父李虎(第三子李昞即高祖之父,第七子李蔚即李孝恭祖父),北周八柱国之一;父亲李安,隋领军大将军。

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下诏拜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

随后进击朱粲。

大破其阵,俘获其众,诸将都说:“朱粲之徒杀食活人,是凶恶之贼,请将他们坑杀。

”孝恭说:“不能这样。

如今列城尽在寇境,如获敌则杀,以后还有谁归降呢?”全都赦罪释放。

由此缘故,传檄所至之处,相继归附。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听从李靖的建议,向李渊献计进攻萧铣的割据政权,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任命其为信州总管,并让李靖为其长史。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支军事从夷陵出发,击破萧铣二镇之兵。

萧铣自度救兵难于急至,于是亲自巡城下令投降。

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李渊大喜,任命他为荆州大总管,下诏画工图其击破萧铣之状以呈进朝廷。

李孝恭治理荆州有方,大力开置屯田,创设铜冶,以便利百姓。

不久迁任襄州道行台左仆射。

那时岭表地区还未平定,他便区别派遣使者抚慰,其投诚归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号令畅通于南海之滨。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将辅公祏反唐、杀王雄诞、率部占湖州。

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全都受他指挥。

出发之前,大飨将士,杯中之水忽变为血,在座者脸色尽变,孝恭举止自如,从容不迫地开导说:“祸福无门,惟人所招!我没做什么负心事,诸位不必为我如此忧心。

辅公祏恶贯满盈,如今依仗朝廷威灵以问罪致讨,杯中之血,乃是贼臣授首的征兆而已!”一口饮尽,众心遂安。

辅公祏部将冯惠亮等人守险邀战,孝恭坚守壁垒而不出战,派出奇兵断绝贼寇粮道,贼众渐饥,夜逼其营挑战,孝恭坚卧不动。

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贼营挑战,令卢祖尚挑选精骑严阵以待。

不一会儿羸兵退却,贼寇追击败卒甚为嚣张,与祖尚之军相遇,交战一场,大败其众。

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胜攻破梁山别镇,贼众赴水死者数以千计。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辅公祏穷蹙,放弃丹阳逃走,孝恭派出骑兵穷追,俘获辅公祏于武康。

二十九日,李孝恭杀越州都督阚棱,江南平定。

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所统摄。

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唐太宗李世民带兵纵横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大功。

孝恭两次击破大寇,北起淮河,东包长江,越岭而南,尽归他统管。

因而想以威名夸示远俗,便建造宅第于石头城中,设立哨所往来巡察以护卫自己。

有人诬告他谋反,因此被召还京师,颇受有关部门追究盘问,既无证据,便被赦免为宗正卿。

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

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贞观初年,迁任礼部尚书,改封为河间郡王。

孝恭性情奢侈豪爽,后房歌姬舞女达一百余人,然而待人宽恕谦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

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

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

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廉价了别人。

”贞观十四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扬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元,配享高祖庙庭。

李渊是如何平定四方,一步步建立大唐的呢?

当作唐朝的开国帝王,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大唐的江山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下来的,但是事实上,平定四方攻城略地,最大的功劳是李渊。

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是唐太宗李世民?答案是否定的。

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

那唐高祖李渊是怎么样一步步打下唐朝天下的?我们接着往下看:李渊是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队统帅,深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队家。

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 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

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 的负担。

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

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主要的基础。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帝王。

唐高祖李渊(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唐朝开国帝王,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李渊祖先为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皓七世孙,祖父李虎随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关中,西魏时为左仆射,封陇西郡公,赐姓大野氏,与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北周闵帝受禅后,李虎已经去世,故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七岁,父亲去世,李渊世袭为唐国公。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二年升为右骁卫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大业十三年正月迁太原留守,7月正式开始起兵,于12月攻克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做傀儡帝王,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受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队、大丞相,进封唐王,不久进位相国,加九锡。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6月18日),隋炀帝在四月被叛军所弑后,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李渊在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征讨下,先后消灭薛仁杲、薛举、李轨、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杜伏威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将帝位内禅给唐太宗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是太原留守,是一个地方的军政长官,因此他具有管理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并且有实践经验,因为他管理着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省的疆 域。

李渊还拥有世袭贵族公爵头衔,即李渊是唐公。

当时李渊正值盛年,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是从政的黄金时代,军政管理经验丰富。

另外,李渊和隋朝皇室是姻亲, 和隋朝将相关系密切。

所以,李渊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资源、有名望来夺取天下。

而唐太宗李世民那时才二十七、八岁,从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来看,他还不成熟,不 足以担当夺取隋朝天下的重任。

你说唐朝的天下是李渊打下的,可是那么多大仗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打的啊,这不矛盾么?本来,这很容易理解。

#p#分页标题#e#在隋末唐初那个时代,帝王对把兵权交给别人是不放心的,只有把兵权交给他儿子他才放心。

所以,李渊把兵权交给了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和李元吉。

唐太宗李世民统帅的本来是李渊的精锐部队,而这些部队大多都是隋朝精锐的正规军即关中兵,而其将帅大多都是隋朝的名将或宿将,所以并不需要唐太宗李世民操太多的心。

所以结论应该是:是哪位打下了唐朝的天下?正解应该是:唐朝的天下应该是唐高祖李渊打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坐享其成。

父亲转交国家大全给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管理国家,或许这个也是帝皇在古代中的一个必要选择罢了。

加入收藏
               

唐朝有个边疆部落,自己建了一个渤海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