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西域大国:龟兹的历史进展

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龟兹古代
【千问解读】
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龟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
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六县市。
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
西汉时隶属于匈奴。
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凤四年),龟兹服从于汉。
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
时重又隶属于匈奴。
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
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嚈哒。
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和南朝的梁。
隋代时,龟兹臣属于北方汗国。
615年(大业十一年),曾遣使入朝。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攻灭高昌,设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安西都护府,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军攻灭龟兹,将龟兹纳入统治。
658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在历史长河中,龟兹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龟兹拥有比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
龟兹人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
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龟兹最早是出现在的《汉书》中:龟兹,国都延城(今新疆库车附近)。
其国东通焉耆,西通姑墨,北通乌孙。
有人口8万余,佣兵2万余。
在西域城郭诸国中最为强大。
至少在汉朝的时候,中国已经有很详细的文字记载着这个古国的情况了。
西汉时期 公元前65年(西汉元康元年)龟兹王及夫人来朝,王及夫人皆赐印绶。
夫人号称公主,赐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
后数来朝贺,学习汉朝衣服制度,归国后,按汉朝制度治理宫室。
、龟兹和汉朝关系亲密。
通西域后,龟兹夹在西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多次反复,袭杀汉使。
公元前78年左右(汉昭帝元凤中),汉使出使大宛,途经龟兹,责问其王。
龟兹王向傅介子谢罪。
待傅介子从大宛返回,龟兹王告诉他,匈奴使乌孙的使者返回也住在龟兹。
傅介子率随从吏卒,袭杀匈奴使者。
后汉昭帝采纳的建议,任命入汉为质的扞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屯田轮台。
当初,利破大宛回军途经扞弥,恰逢赖丹要去龟兹为质。
派人责问龟兹王,不许他入质别国王子,并将赖丹带回长安。
这次汉使赖丹率军屯田轮台,龟兹贵人姑翼向其王进言:赖丹受汉官,逼近龟兹屯田,一定会对龟兹造成威胁。
龟兹王听从姑翼之议,派兵攻杀赖丹,后又害怕,遂上书谢罪,西汉没有立即出兵。
公元前71年(本始三年),长罗侯,监护乌孙发兵5万大破匈奴后,回朝途中,上书请击龟兹,以偿杀赖丹之罪。
大将军令其见机行事。
于是,常惠调集龟兹以西诸兵2万人,又遣副使调集龟兹东面诸国兵2万人,令乌孙发兵7千,从三面进击龟兹。
龟兹王极为惊恐,急忙相告,杀赖丹是前王听信贵人姑翼所干,于己无关,并执姑翼来见常惠。
常惠斩姑翼,罢兵。
其后龟兹王绛宾娶乌孙汉之女为夫人。
绛宾及其后多次入汉朝,与汉亲,诚心臣服于西汉。
东汉时期 龟兹古国在东汉以后就已经成为西域的泱泱大国,龟兹国以库车为中心,东起轮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新疆的库车、拜城、新和、沙雅、轮台县一带,都曾是古代西域龟兹国的领地,其势力范围可见一斑。
46年(东建武二十二年)莎车王贤杀龟兹王,将龟兹分为龟兹、乌叠国(Bougour),封则罗为龟兹王,封驷鞬为乌垒王。
几年后,龟兹国人起义杀则罗、驷鞬,遣使匈奴,请立新王。
匈奴立龟兹贵人身毒为龟兹王,于是龟兹属匈奴。
73年(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六年),汉使经营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国重与汉通。
公元91年(永元三年),龟兹降汉。
汉以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它乾城。
但因与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护撤回。
终汉之世,龟兹叛服不常。
魏晋时,龟兹遣使入贡。
其后,先后顺属前凉、、北凉。
又向北魏遣使朝献。
74年(东汉永平十七年),班超从间道到疏勒,去兜题所居橐城九十里,遣吏田虑先往说降。
兜题见田虑轻弱,无降意。
田虑乘兜题无备,劫缚兜题,兜题左右惊惧奔走。
田虑驰报班超,班超即赴之,召集疏勒全部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疏勒王,疏勒国人大悦。
疏勒王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
疏勒由是与龟兹结怨。
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汉明帝驾崩。
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
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度发兵攻疏勒。
班超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
76年(东汉建初元年)初即位,恐班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
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
78年(东汉建初三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破姑墨石城,斩首七百级。
班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上疏请兵:"窃见先帝欲开西城,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窴即时向化。
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
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惟焉耆,龟兹独未服从。
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
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
问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汉与依天等"。
以是效之,则葱岭可通,葱岭通则龟兹可伐。
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
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
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
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势必有降反。
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
愿下臣章,参考行事。
"书奏,帝知其功可成,80年(建初五年),发兵千人就班超。
82年(东汉建初七年),疏勒王忠与龟兹密谋,遣使诈降班超。
班超知其内奸而外伪许之。
忠大喜,即从轻猗诣超。
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设乐,酒行,乃叱吏缚忠斩之,击破其众,杀七百余人,南道于是遂通。
84年(东汉建初九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班超废龟兹王尤利多,立白霸为龟兹王。
魏晋南北朝 222年(魏文帝黄初三年)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
《·西戎》"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
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
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285年(太康中),龟兹王遣子入侍。
382年(前秦建元十八年)之大将率兵七万伐龟兹,龟兹王白纯不降,吕光进军讨平龟兹。
475年(北魏高祖孝文帝延兴五年)龟兹等国遣使朝贡。
公元478年(太和二年)龟兹国献名驼龙马。
公元479年(太和三年)吐谷浑、龟兹、粟特等国遣使朝贡。
5世纪后,龟兹先后沦于嚈哒、吐蕃、回鹘之手,文明曾受摧残。
隋唐时期 《·龟兹》"龟兹国,汉时旧国,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东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阗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东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
龟兹白,字苏尼咥。
都城方六里。
胜兵者数千。
风俗与焉耆同。
龟兹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子座。
龟兹国土产多稻、粟、菽、麦,饶铜、铁、铅、麖皮、铙沙、盐绿、雌黄、胡粉、香、良马、封牛。
隋大业中(615年),龟兹国王遣使贡方物。
" 唐初,龟兹与唐有交往,但仍附属于突厥。
634年(贞观八年),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阿史那社尔攻破处月、处密,率兵从焉耆之西进军龟兹北境,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弃城逃到龟兹,防御东境,唐军擒获焉耆王薛婆阿那支并斩杀了他。
韩威、曹继叔率唐军先锋到达多褐城,龟兹王诃利布失毕、宰相那利、羯猎颠率领5万军队来交战。
韩威、曹继叔率唐军打的龟兹军大败,追杀败兵80里。
郭孝恪、阿史那社尔率唐军攻破龟兹都城,又攻破拨换城,擒获龟兹王布失毕及羯猎颠。
那利暗中率一万军队袭击郭孝恪。
郭孝恪不以为意,那利之众在郭孝恪入城时攻击郭孝恪,矢刃如雨,郭孝恪中箭而死,崔义超召募得二百人,与龟兹在城中交战,曹继叔、韩威率军从城西北攻打。
击退那利,斩首三千级,平定龟兹都城。
十多天后,那利再次率领山北龟兹一万多人到都城,曹继叔大破之,斩首八千级,那利逃跑,被龟兹人擒获,交给唐军。
唐朝阿史那社尔攻破龟兹大城五座,派人到其他各城招降,七百多座城投降于唐军。
西域各族震惊害怕,西突厥、于阗、安国争先恐后的送来驼马军粮。
658年(显庆三年),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
吐蕃3次极短暂进入安西四镇,但每次都很快被逐出,唐朝很快恢复了对安西四镇的控制: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唐朝罢四镇。
上元元年(674年),安西四镇复归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吐蕃进占安西四镇,仪凤四年(679年),崔知辩击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镇;同年改元调露元年,唐安抚大使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垂拱二年(686年),在平定内部徐敬业之乱(684年)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重占安西四镇。
在790年(德宗贞元六年)以后,吐蕃占据龟兹。
840年,龟兹进入西州回鹘势力范围,人种也逐渐回鹘化。
随着黑汗王朝(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强盛,大概在11世纪末 ,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归附喀什噶尔汗,皈依伊斯兰教。
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
1758年(二十三年)归入清版图,定名库车。
龟兹地区气候温热,盛产麻、麦、葡萄、梨、桃等;出良马、封牛;山中有矿,故黄金、铜、铁等冶铸业闻名西域;又因处在丝绸之路干线上,中转贸易发达,龟兹锦尤负盛名。
在伊斯兰化以前,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
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
隋乐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上龟兹三部。
入唐后,龟兹乐又编为十部乐之一。
宋元时期 1001年(咸平四年)、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1013年(大中祥符六年)、1017年(天禧元年)、1021年(天禧四年)、1024年(天圣二年)、1029年(天圣七年)、1031年(天圣九年)、1037年(景佑四年)、1071(宁熙四年)、1072年(宁熙五年)、1096年(绍圣三年),龟兹前后遣使朝贡十二次。
11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
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
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随机文章特岗汀机场降落事故,每月4架飞机冲出跑道世界上最巨大最清晰ufo曝光,头顶几百米高空飞过发怪声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杰里科3弹道导弹简析,射程5000公里可打击中东所有国家令人欲罢不能的禁果效应,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推动社会发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印度人上厕所为什么会用手?用哪一只手
古代印度神奇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夸张的演技和歌舞,以及一些反常规的杂技表演。
比如有些怪异的穿衣风格,像男子几乎随时裹着大布帽,女子额头中间永远有个小红点等等。
除了以上这些外,古代印度还有一项最奇异的,就是他们的厕所文化。
(《厕所英雄》海报) 在我们眼中,古代印度人上厕所的方式,似乎是“肮脏”的。
因为他们从来不使用卫生纸。
往往在大解之后,都会用左手来代替卫生纸进行擦拭,把脏东西从身体上揩干净,再用一旁的清水进行清洗。
通常情况下,在古代印度人的厕所中,是找不到卫生纸的。
相应地,在每个蹲便坑位的旁边,都会有一个小桶,里面装有清水,可以供人进行清洗。
如果在一些极其简陋的厕所中,没有水桶和水龙头,古代印度人也会自带一瓶水来解决问题。
正是由于这一奇异的习惯,世人普遍都会以异样的眼光来看古代印度人,认为他们非常不爱干净。
其实,显然这是世人的一种误解。
其实,古代印度人是非常讲究卫生的。
刚刚提到,在厕所中,古代印度人通常都是运用左手,而在饭桌上的时候,古代印度人则都是使用右手来抓饭,左右分工非常的合理。
古代印度人对手的运用,类似于我国古代“以右为尊”的原则。
他们认为左手是卑贱的,一般都是用来做肮脏,龌龊的事情。
而相应地,右手就成为了尊贵的手,因而在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打招呼、吃饭、握手必须要用右手来进行。
一旦不明所以的外国人使用左手来做这些动作,很可能被古代印度人误解为缺乏尊重。
(孔雀王朝) 那么,古代印度人这个奇怪的上厕所习惯,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建立了文明。
随着历程的推进,教开始成为印度影响力最大的宗教。
到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后,又开始兴起。
在孔雀王朝灭亡后的动乱年代中,和伊斯兰教也开始影响当时的印度人。
从宗教这一层面来说,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印度教源于,两者都崇尚自然、歌咏自然。
而粪便是自然产生之物,用自然之水将它带离身躯,就是崇尚自然的表现。
除了印度教和婆罗门教外,佛教同样也是影响力很大的宗教。
佛教里推崇的是众生平等,因而草木和人一样,都是平等的存在。
而卫生纸正是由草木制成,因此为了不破坏自然,保持众生平等的理念,信仰佛教的人,也就有了用手擦的习惯。
(印度的厕所文化) 久而久之,古代印度人上厕所用手这一习惯就一代传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当然了,对于粪便的认识,在咱们中国其实也有同样的观念。
我们认为粪便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把厕所看成是“五谷轮回之所”,其实也有崇尚自然,提倡众生平等的意思。
只不过我们上厕所后的处理方式,和印度人不一样而已。
不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现在印度的年轻人上厕所的时候,都已经在使用卫生纸了。
印度这个独特的厕所文化,肯定也将被彻底淘汰了。
随机文章火星四十亿年前有文明,因冲突而爆发全球核战/环境巨变文明灭亡八个症状证明你被辐射,辐射会增加患癌症几率(脱发/呕吐/出血)时空隧道怎么才能打开,超越光速有可能打开/洞口恐就在地球附近日韩人为什么长得那么丑,科学家解析可能是喜欢跷二郎腿所致钟馗是什么级别的神,历史著名丑男逆袭成为地府特警队长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高句丽:东北亚的古时候劲旅
从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在七百余年的岁月里,凭借其独特的军事战略、经济基础和文化影响力,成为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书写了一段的历史篇章。
军事力量:令中原王朝头疼的劲敌 高句丽的军事力量堪称强大,其军队组织严密、战术灵活。
从兵力规模来看,在鼎盛时期,高句丽拥有军队约60万人,这一数字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堪称庞大。
其军队由步兵、和水军组成,各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极强。
人马俱装,配备高高的铁护领保护脖子和脸颊,通过冲锋和的方式作战,战斗力不容小觑;重步兵身着兜鍪和甲,手持长枪和方盾,是战场上的重要力量;轻骑兵和轻步兵则灵活机动,负责骚扰和消耗敌人的体力。
在战术运用上,高句丽也有着独到之处。
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和敌我双方的优劣势进行战略布局。
例如,将轻装弓骑兵布置在军队最前方,骚扰消耗敌人的体力;精锐的俱装骑兵布置在两翼,战斗的胜负往往受两翼影响;中央战线由长枪兵、弓弩手、剑盾兵依次组成;后方还保留一支由精锐步兵和重骑兵组成的预备队。
这种战术安排,使得高句丽军队在战场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高句丽还修建了大量的山城作为防御工事。
这些山城修筑在盘跨山脊的环形山凹或地势拔高的山顶,易守难攻。
仅在辽宁省境内,目前就已经出土了30多座高句丽山城。
这些山城构成了层层堡垒,有效抵御了中原王朝的进攻。
,动用了百万大军,却未能取得胜利,反而断送了整个;唐太宗派出10万大军三次讨伐高句丽,在攻打安市城时也功亏一篑,扫兴而归。
这些战役都充分证明了高句丽军事防御的坚固和顽强。
经济基础:支撑军事扩张的强大后盾 高句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粟、黍、稷、稻等作物。
其地处平原和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高句丽上层统治者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视,如“(高丽王)下令减不急之事,发使郡邑劝农业”。
唐军在攻破辽东城时,在城中发现了50万石的粮食,直到唐军班师回朝,辽东的粮食还有10万石,可见高句丽在农业方面的底子深厚。
除了农业,高句丽的手工业也十分繁荣。
其手工业以金属冶炼、陶瓷制作和纺织业为主。
东北地区丰富的铁矿资源为高句丽的金属冶炼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高句丽积极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生产的各类金属制品的种类和质量不逊于中原地区,比如其生产的铁斧、铁镰等物和中原地区出土的同时期铁质工具近乎相同。
高句丽的陶瓷制品也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商业贸易方面,高句丽与周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它通过陆路和海路将本国的农产品、手工业品等商品运往各地销售,同时也从其他国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
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其地处黄海、日本海和鸭绿江流域之间,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高句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其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影响力:辐射东北亚的文化中心 高句丽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
在文化交流上,初期,高句丽和唐朝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互相称兄道弟,并且互派使节,进行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高句丽还派遣了大量的学生到唐朝学习文化、艺术、科技等知识,并且将其带回高句丽,促进了高句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高句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它曾经多次向日本派遣使节,促进了两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
在日本古代史上,高句丽还曾经对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高句丽建立后,东北亚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即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结束了东北亚长期以来的部落联盟时期,推动了东北亚政治体系的演进。
同时,高句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贸易往来,也推动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高句丽的强大并非偶然,它是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长达七百余年的历程中,高句丽以其强大的实力在东北亚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古代历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尽管它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篇章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