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动支天下13省钱粮才足够使用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都极为庞大,通
【千问解读】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综合多种可靠史料估计,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都极为庞大,通常有大船二百余艘,总编制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又以武职人员和军士居多,约在九成以上,除军事任务外,他们还要承担各类工作。
但下西洋航程极为艰险,往往来回一趟就花费数年,很多人有去无回,史书有云“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郑和本人也是在宣德八年(1433年)七下西洋时病逝于海外,导致整个远征行动几乎是突然中断。
靠永乐撑腰的宦官郑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也早让朝中诸多高官觉得很不爽,他们有意销毁宫中保存的大量相关档案资料。
故除了郑和本人在《明史》立传外,他的船队核心领导层及管理干部的生平,只留下一些的材料,大多数普通随员的事迹,则几乎湮没无闻。
尽管如此,经过当代中国及日本一些学者的努力,仍从史料中梳理还原了至少60多位随员的资料,他们大多来自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省份。
广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者陈忠烈就指出,有名、事迹可考的广东籍随员共12人,东莞籍的占了5人,里面还有一对是父子。
如果按此比例推算,每次下西洋的二万七千多人中,东莞人必定不在少数。
为什么的随员中,广东人特别是东莞人多呢? 原来,郑和船队的高级武职人员,多出自直隶(迁都北京后又称南直隶,大致是今江苏、安徽两省及上海市辖区范围)和南京行在卫军,尤以军为骨干。
一般军官和士兵,都是从各个卫所调拨。
至于普通技工和水手,多从闽、粤、浙惯经风浪的船民中挑选,大量民夫、杂役,则在正式起航前的水陆集结途中随时征发。
既然郑和七下西洋有两次是从广东出海,当地壮丁应征随行,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中就提及,永乐十九年时,随征西洋的宦官在行经粤北重镇韶州(今韶关市)时,征用民夫、骚扰地方的情形。
而明代时东莞县素称“吾粤中路咽喉地”,扼守广东中路海防线,县境内设有东莞千户所和大鹏千户所(辖地今分属香港和深圳)。
这些沿海卫所的军人,往往就是郑和船队武职人员的调配和补充来源。
这些东莞人在“征西洋”过程中也屡屡立功。
如东莞县人钟左,因父祖钟海清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期间在旧港(印尼第一大岛,曾设旧港宣慰司,为当时驻南洋最高行政机构)接受招安归国,他本人蒙荫加入锦衣卫,“下西洋二次有功”,升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
东莞县人李真、陈永华,多次“赴西洋公干”有功,升任锦衣卫镇抚司。
还有前面提及的东莞“父子兵”黄子成、黄本奴,父子成出身卫所,早年在海运途中殉职,子本奴递补,数下西洋,因功先升总旗,再升百户,在卫所里当上了中级军官。
商城记·东莞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同一年,郑和奉旨六下西洋。
此乃这位深得朱棣信任的大航海家,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远行。
关于本次下西洋的准确日期和实际出发港,史书上记载不一。
近年来,据广东学者考证,郑和船队很可能是在当年十月中旬,由华南大港广州放洋出海。
而早在14年前,即永乐五年九月,郑和二下西洋,也是从广东起航。
这与传统文献及人们一般印象中,郑和下西洋以南京附近的苏州刘家河为基地,大多从福建出海的说法,有所出入。
更有意思的是,现存极为有限的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的随员中,有若干广东籍人士,尤以东莞人居多。
扼守粤海咽喉的东莞,与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一次海上冒险事业发生联系,既在,亦在情理之中。
下西洋的东莞人 在明人茅元仪所著《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描绘了广东珠江出海口周边水道及岛屿分布,图中上部可见“东莞所”字样。
靠海吃海在商言商 除了沿海走私之外,明朝时的广东商民还自备船舶,直航东西洋诸国,即今东南亚地区,走私贩私,从贸易中取利。
永乐元年(1403年),刚刚夺权成功的朱棣,改变了其父以守为主的对外政策,在北方频频用兵,同时四出遣使,积极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关系。
他下旨恢复了洪武年间罢设的广东、福建、浙江三个市舶司,并派宦官为提督加以监察管理。
当时海外各国朝贡(其实是以此为名前来做生意),日本取道浙江,琉球取道福建,安南(今越南)取道广西,南洋多国通常走海路取道广东。
因此,广东是明代朝贡贸易的最主要通道与枢纽,广东市舶司也是三市舶司中任务最重、规模最大、作用最突出的,连该市舶司附设招待来使的怀远驿,也是三省驿馆中最大,有各类房舍120间。
永乐年间郑和六下西洋之壮举,在明廷官方来说,主要目的是宣扬天朝国威,慑服海外诸藩,客观上却拉动了东南沿海诸港的商船贸易发展,广东自然也大大受益。
明代广州人郭在三十年(1602年)所修《广东通志》中记载:永乐五年九月“命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国起”。
这就是郑和二下西洋,船队从广东航后,所经国家有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故里、柯枝、锡兰等,永乐七年才启程回国。
民间史籍记载,永乐一朝,广东官船频频出海,走私活动(也相当活跃,沿海各县平民、官吏和卫所军士,都有参与。
粤东海滨,居民跟海盗及成分复杂的“倭寇”,来往密切,甚至窝藏接济,冲击海禁制度。
除了沿海走私之外,广东商民还自备船舶,直航东西洋诸国,即今东南亚地区,走私贩私,从贸易中取利。
现代英国学者卡德在《中国人在荷属东印度的经济地位》一文中称: “到十六世纪末,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贸易中心出现于爪哇、锦石、泗水、饶洞、万丹、日葛礁和其他岛屿(苏门答腊、西婆罗洲)上,这些中国人都是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人。
” 闽粤两地中国商民能大批移民侨居东南亚,在当地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郑和下西洋时在那一带为明朝树立的崇高威望。
有可靠的文献记载,来自广东的侨民首领,在郑和的认可和支持下,甚至成为旧港“大头目,以主其地”,并传位给子女,俨然称王。
这更带动了不少广东商民前来侨居。
爪哇的情形也与此类似。
前面提到过,东莞县人钟左的父祖钟海清,在郑和首次下西洋时,于旧港“应招率本管头目人船随同来朝,升正千户”。
华人移居海外,喜欢聚族而居,本县本府同乡也往往愿意扎堆,钟海清能号令众人来归,很可能他们都是莞籍的乡里乡亲。
此外,末年,群雄并起,时任元地方官的东莞人何真,也以东莞、广州为基地,一度凭险而守,割据岭南,后来审时度势,归附。
他麾下很多东莞籍军人被调往南京行在充当卫军,估计就有获选拔随郑和下西洋者。
“万里天险,与诸番共之” “广州海亦有三路,分三门,而以虎头为大门。
潮汐之所出入,东西二洋之所往来,以此为咽喉焉。
” 郑和七下西洋,固然让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华王朝声威远播,但为此付出的财政负担也相当沉重。
明人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说,下西洋“须是动支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恐怕不全是夸张的话。
故当年宦官四出搜刮财宝,为朝中大臣诟病之事实,多见于史书。
在广东地方志上,也留下了若干记录。
明嘉靖年间黄佐编纂的《广东通志》之“民物志”内,提到永乐年间采珠事三次,头两次就在东莞县。
第一次是永乐四年(1406年)春三月开始,“东莞军人王保儿告,大步海出珠蚌,可采为国用”,到永乐十三年才下诏罢采,但第二年又下诏复采。
到了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行在锦衣卫带俸指挥钟法保上奏称,他是东莞大步海人,熟知滨海的横沙、潭石等处皆有珠池,产大珠,请求派遣宦官同往开采。
原在东莞县境,今属香港地区的大步海“珠池”,早在的南汉(917~971年,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时期便远近闻名,经历代滥采,到明代资源已近枯竭。
明洪武年间短暂开采,又复封禁。
到了永乐朝,郑和下西洋急需大量珍珠,作为航行至各藩国时分封、赏赐之用,曾派重兵把守该珠池。
东莞籍军人屡次献计采珠,不排除是以此图为进身之阶,或借机中饱私囊。
永乐四年第一次在东莞采珠,与永乐五年郑和二下西洋从广州出发,时间上颇为吻合,有学者推测两者之间或有直接关联。
因此,在郑和下西洋的宏大事业中,东莞地方曾扮演的角色,实在不可忽视。
二百余年后,大明江山已经变色,寓居东莞的明朝忠实遗民屈大均,在他的笔记名作《广东新语》里,详细描述了广州港出海口的万千气象: “广州海亦有三路,分三门,而以虎头为大门。
虎头者,天地之阳气所从入……海者地之宗,故祀南海神于虎头门之阴。
门在广州南,大小虎两山相束,一石峰当中,下有一长石为门限,潮汐之所出入,东西二洋之所往来,以此为咽喉焉。
出虎头咫尺,则万里天险,与诸番共之。
诸番非表而吾非里也,大唐之地止乎此。
” 虎头门,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东莞虎门,为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外洋船舶进出广州港的必经之地。
屈大均又有一首流传甚广的竹枝词,缅怀大明盛世时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遥想当年,郑和使团两度浩浩荡荡由此起航下西洋时,坚船巨舰上的万千官兵,包括那些刚刚挥别家乡父老的东莞人,也必定为生逢盛世而心怀骄傲,为即将展开的扬威之旅振奋不已吧。
随机文章地质奇观重庆武隆天坑地缝,世界最大的天坑群(80个)aidma销售法则简析,消费者心理过程总结出的最佳销售策略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揭秘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经历情劫和万丈红尘才能够成神冥王星为什么被除名,冥王星比月球还小不够格(只有八大行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的区别在哪
人参家族的种类繁多,像野山参、高丽参、东洋参等等实际上都是人参,只不过是由于加工方式、产地等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称谓。
人参对于大病或久病身体虚弱的人来说,能大补元气,往往单独使用就能奏效。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身体虚弱者、气血不足者的人。
同时也可以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心神不安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进补建议:炖服时:将参切片放入碗中,加适量水后密闭碗口,放入锅内隔水蒸,蒸1~2小时即可。
含服时:将参切成薄片,放入口中含服。
泡服时:将参打散装入袋泡茶袋中放入杯中,加入开水,泡5分钟即可饮用。
党参:补气补血全能干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
党参药效较人参弱,但兼有补血功效,一般慢性虚弱病症都可选用。
尤其适用于脾胃气虚的体质虚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食少便溏、慢性腹泻、肺气不足、咳嗽气促、易于感冒等症状的人群服用。
挑选党参以条大粗壮、横纹多、味清甜、嚼之无渣者为佳。
一般可以搭配枸杞,用于滋补肝肾,老人出现视力模糊、头晕耳鸣、腰腿酸软等表现时可以使用。
西洋参: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性寒,味苦、微甘,具有补气、养阴生津的功效。
西洋参与人参同科同属,但是功效却并不相同。
西洋参滋阴清火,有益于补气生津、清火除烦。
适用于虚热的牙痛、咳痰、肠热便血等症状,但是由于性偏微寒,因此脾胃虚寒、大便稀溏的人不建议长期使用。
挑选西洋参以呈长圆柱形、支条较粗壮、芦头较大,表面较光滑,颜色偏灰黄,纵纹明显为佳。
可以用西洋参饮片泡水代茶饮,一次可放1~3片,以温开水冲泡饮用,喝完后再将饮片吃掉。
夏日常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口中含片西洋参,可以起到防中暑的作用。
太子参:补气不上火性微温,味甘,微苦,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功效。
太子参药力较弱,其补气、养阴、生津与清火之力俱不及西洋参。
是补气中的一味清补之品。
多用于脾虚食少、气阴两亏、倦怠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等,而不宜温补的人。
挑选太子参以肥润、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太子参日常可以煮鹌鹑,适合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人群服用。
红参:阴盛阳虚者的首选红参温,味甘而微苦,其气浓香。
由于经过了熟制,除了具有补元气、生津安神这些人参都有的作用外,其药性更温、火力更大、劲更足、功效也更持久,其补阳气、养气血的功效自然也就非凡了。
凡有面色苍白暗淡、手脚冰凉等阳虚症状者,都可选用红参进补。
但阴虚火旺的人最好不要服用红参。
日常服用方法很多,泡茶饮,研末吞服都可以。
一般来讲,安全起见,每天1~2克就可以了,太多了容易引起上火。
也可以煮粥,将红参切成薄片,早餐熬粥时放入少许。
也可嚼食,将红参切成薄片,含于口中细嚼,有补气提神的功效。
沙参:南北沙参各有异性微寒,味甘,具有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的功效。
沙参不像其他大多数的「参」都有补气功效,一般来说,北沙参清胃养肺的作用要强一些,所以适用于肺胃阴虚有热之证。
而南沙参还有益气及祛痰作用,较适宜于气阴两伤及燥痰咳嗽的人群。
南北沙参的区别:①科属不同:南沙参属桔梗科,北沙参属伞形科。
②性味不同:南沙参甘淡,性平,北沙参甘寒。
③功用不同:南沙参补肺脾之气,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食少,自汗,舌淡,脉弱者;北沙参善养肺胃之阴,适用于热病后期或久病阴虚内热,干咳,痰少,低热,口干,舌红,苔少,脉细弱者。
另外,就二者质地而论,北沙参坚实,南沙参空疏,坚实者用于养阴,空疏者用于补气。
南沙参润肺止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干咳常配贝母麦冬。
北沙参养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津液不足之咽干口渴常配麦冬石斛、花粉。
参类虽是进补佳品,但也要讲究进补时间与进补用量。
1、服用人参的时间以早晨或上午为宜,符合人体气机升降的规律如果晚上服用,使阳气上扰,导致失眠。
2、日常养生保健以每日一克为宜,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最多不要超过9克。
如果需要服更大剂量,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
是哪位销毁了郑和那支庞大的“特混舰队”?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统率威武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横跨印度洋,遍访亚非三十余国。
这一航海壮举,想起来就令人心潮澎湃。
可惜自郑和以后,中国的海洋开拓精神消失了。
郑和这一壮举,也被执政当局视为弊政,连有关档案资料也被视为废物,遭到销毁。
郑和的那支庞大的“特混舰队”的下落呢?是谁藏匿起来了,还是被谁销毁了?是焚烧,凿沉还是拆解?那么多的庞然大物,藏匿或销毁都比档案资料更难掩人耳目。
由于资料被销毁一空,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至今仍是一个谜。
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一中有《宝船厂》一条,内载:“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
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通计官校、旗军、勇士、士民、买办、水手共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余员名。
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 成书最早的《瀛涯胜览》也有同样记载,而作者是随船的翻译,应该是可信的。
但是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
宝船的主桅杆高达72米,相当于24层楼房那么高(按每层高3米计算)。
这些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木材能否制造成这么大的帆船?木质帆船能否承受洋面上的狂风巨浪?仅以风帆为动力能否推进这样的庞然大物?这需要多大的风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来操作?这样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 据《崇明县志》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远航归来,由于船大吃水深,竟进不了浩荡的长江。
由于郑和远航的档案被销毁,郑和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是他的极具远见卓识的名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据说这是郑和向说的一段话。
这么精辟的言论,对我们这个具有辽阔海疆和漫长海岸线的国家,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当年郑和对海洋力量确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并且还说得那么透彻那么明确,此后历朝历代治国平天下的帝王将相们都应该受到批评。
我们的国家落后挨打,不就是自郑和以后不重视海上力量,“置海洋于不顾”吗? 虽然的档案被销毁了,但随郑和出航的幕僚、译员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亲历记录,如《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还有当时一些文人的笔记和近年出土的水下资料。
现存资料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横渡印度洋实现洲际航海的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造船技术之精巧,航海经验之丰富,航程之远,结交国家之多,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远非几十年后称霸海上的葡萄牙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所能相比。
可惜自郑和以后,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事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停滞甚至倒退了。
明清两代政府为了对付东南海疆的敌人,采取了消极的禁海政策。
以封锁敌人为目的的“迁界”、“禁海”,实行的结果却是封锁了自己。
这种消极防御战略延续了几百年。
这几百年,正是欧洲各国奖励航海的时代。
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了以掠夺殖民财富为目的的航海探险高潮,各国竞相扩展海外贸易,争夺海上霸权,寻找新航线,形成一股持久不衰的航海热。
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明清两代政府,扼杀了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造船和航海事业。
造船和航海事业衰落,海军建设无从谈起,万里海疆实际上是有海无防。
执政者长期不重视海洋,缺乏海洋意识,没有认识到海上力量关乎国家富强。
两次鸦片战争接连惨败,才惊醒了统治者,感到海防落后的危险性,部分督抚大员在自己权力范围内,办洋务以求自强。
一个拥有近二万公里海岸线的国家,竟然没有一支由中央统领的远洋舰队。
一个曾经拥有海上优势的国家,曾几何时竟然沦落成只有几支互不统属的类似近代海岸警察的外洋水师,甚至是不合格的海岸警察。
对付海盗,对付走私分难以胜任,如何守卫祖国的海疆? 随机文章日本佛教的寺院生活德国空军狂风战斗机,海湾战争炸毁伊拉克95座机场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最后的晚餐多了一只手,达芬奇最恐怖的画(拉斯维萨看出玄机)火星现外星人脸引猜想外星人存在的证据/NASA称陨石撞击的巧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