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禹九鼎没有存在 为什么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呢

大禹九鼎、和《兰亭序》,并称我国失传的3大国宝。
但在严谨的学术
【千问解读】
大禹九鼎、和《兰亭序》,并称我国失传的3大国宝。
但在严谨的学术界,大禹九鼎究竟是民间传说的杜撰,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国宝级文物,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许多古文献中,对大禹九鼎的记载都比较一致。
也就是说,古代人普遍认为,九鼎是大禹铸造的青铜鼎,它象征着华夏九州。
关于九鼎的最终下落,以的《》为文献基础,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灭东周以后,将九鼎献出,它被运到了都城咸阳的王宫。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同时又记载,九鼎的其中一只落入了江苏徐州的泗水。
从洛阳到咸阳,怎么可能经过江苏徐州呢? 第二种说法认为,九鼎不是从洛阳迁往咸阳,而是保存在商丘地区的。
司马迁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可能是发现了九鼎迁移路线的矛盾,为了解释九鼎落入泗水的原因。
但问题又来了,宋国是的后裔,九鼎怎么可能在宋国呢? 传说中的大禹九鼎 第三种说法认为,东周灭亡前夕,为了防止象征王权的九鼎落入秦国手中,周赧王将九鼎掩埋在洛阳附近。
这种说法基本不成立,别忘了秦昭襄王的哥哥是怎么死的。
秦国上下都关注着九鼎,周赧王不交出来是。
第四种说法认为,东周末年财政出现危机,周天子负债累累,不得已将九鼎熔铸成铜钱。
这种说法更是荒谬,九鼎是象征王权的国宝重器,给周天子十个胆子,他也不敢亲手毁坏传国之宝。
秦王举鼎 通过这4种说法很容易看出,《史记》和后世对于大禹九鼎的记载,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历史学的问题,通过学证明,这是一个科学的途径。
考古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禹九鼎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他们提出了以下5个理由: 第一,关于大禹九鼎的最早记载,出自战国时期的《左传》。
更早的古文献根本没有提到过,比如西周时期的《尚书》和《》。
《尚书》是记载、商朝和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中对大禹九鼎只字未提。
第二,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支持。
大禹生活在夏朝建立前的21世纪,在400年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我们也只是发现了工艺粗糙的青铜器,证明夏朝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非常原始。
因此,大禹时期不可能有铸造九鼎所需的工艺。
第三,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在15万片甲骨中,没有发现过关于九鼎的记载。
商朝人祭祀使用单只青铜鼎,例如郑州商城的杜岭方鼎,安阳的后母戊鼎,墓中出土的后母辛鼎。
夏朝的青铜鼎 第四,《左传》对九鼎的记载不合理。
在《左传》中,九鼎之上描绘了九州山川地理图,并铸造有铭文。
但直至商朝中期,仍然只能铸造简单的兽面纹和饕餮纹,不能铸造复杂的地形图。
另外,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3世纪,比大禹时期晚了800年。
第五,大禹九鼎的器形不合理。
古文献中记载九鼎是“方腹三足”,我们从来没有发现过类似的青铜鼎。
商朝青铜鼎一般为“方腹四足”,周朝青铜鼎一般为“圆腹三足”,九鼎更像是商朝和周朝青铜器结合的怪胎,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商朝的后母戊鼎 从以上4个理由足以说明,传说中的大禹九鼎根本不存在。
可能有很多人要反驳,大禹九鼎既然不存在,为什么众多古文献都有记载?为什么能流传数千年?甚至在很多中,都有九鼎的内容呢? 别着急,专家学者们说“大禹九鼎”不存在,但没说过“西周九鼎”不存在。
其实,大禹九鼎这个“九”字,早就揭示了谜底,它其实是西周时期铸造的。
西周的时期,旦创制了《周礼》。
其中规定,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
也就是说,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是从周成王时期才开始的。
夏朝先祖大禹不可能知道《周礼》,也就不会恰好制作了九只青铜鼎,留给周天子使用。
也就是说,九鼎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大禹铸造的,而是西周时期铸造的。
他的作用,就类似于的传国玉玺,是一件世代相传的国宝。
那么,周朝人为什么要虚构大禹九鼎的传说呢?个人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们自己搞错了,周朝人没有说谎。
我们知道周朝人宣称是夏朝的后代,因此将治水英雄大禹作为重要的祭祀对象。
传说中的大禹九鼎,不是指大禹铸造的九鼎,而是指祭祀和纪念大禹的九鼎。
这样一来,九鼎上存在九州地图和铭文也就合理了。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第二个原因,周朝人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王权和地位。
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各个诸侯国都有政治和军事权力,很容易产生僭越和改朝换代的想法。
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周天子将将大禹的伟大形象,与“”的概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大禹九鼎的说法。
可能还是有人坚信,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不会错。
我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史记》记载大禹九鼎的其中一只,遗失在江苏徐州的泗水。
为什么偏偏是泗水呢?这是因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曾经就是泗水。
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既然不喜欢雍正 康熙为什么还传位给雍正
早年,康熙立了二儿子胤礽为太子。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给难产而死的仁孝皇后一个交代。
仁孝皇后可以说是康熙的结发之妻,可是在她快要生产的时候,康熙却在外风流快活。
等到康熙回宫时,孝仁皇后产后病危,奄奄一息。
康熙感到很内疚,就把刚生下来的胤礽立为太子。
但是这个太子却不是个治国的材料。
他一次又一次犯下严重错误,让天下都寒了心。
康熙不得已把他给废了。
重新在诸多的皇子中选择接班人。
这样一来,众多皇子摩拳擦掌,都要一展身手,博得皇阿玛的青睐。
一、胤禩的模仿 在众多的皇子之中,皇八子胤禩的力量最为强大。
他非常善于捕获人心,通过小恩小惠的施舍,取得了很多的人支持,当时的朝野都称他为 八贤王 。
他为人处事,努力向康熙靠拢,日子长了颇有康熙的样子。
所以,在诸多皇子争夺皇储之位的争斗中,胤禩占了上风。
但是,康熙却对这个 八贤王 有另外的看法,觉得他不适合将来做国君。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生母是奴婢出身,很难让大家心服。
另一方面,康熙认为,这位 八贤王 虽然能够收拢人心,但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把国家交给他,等于判了国家的死刑。
那么康熙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二、形势比人强 这与康熙的执政风格有关。
康熙这一辈子当了六十年的天子。
在早年时,他奋发进取,敢于雷厉风行地办理政事,从而为大清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但到了晚年之后,国家太平已久,孳生了很多问题。
特别是在吏治这一块,康熙看到手下的大臣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狠不下心来清理整顿。
于是,官场管理日益松懈,种种不良现象到处都有。
而且随着社会财富的集中,民间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出现了大量的贫民。
贫民没有土地,靠出卖劳力为生,一旦遇到天灾,只得流亡作乞丐。
康熙知道应当下重手治理天下,特别是吏治这一块,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但是朝中势力非常复杂,牵一发而全身。
如果重拳打击,很可能把自己苦心维护的盛世局面给打破了,那自己的一世英明就会被打破。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不能再出 只知怀柔,不知重罚 的了。
而胤禩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的想法跟康熙实在太像。
如果让他当政,朝政必然更加糜烂,那就可能重蹈前明灭亡的覆辙。
三、胤禛反其而行之 与胤禩性格完全相反的皇子也有一个,他就是皇四子胤禛。
胤禛本来并不康熙看好,因为这个四皇子可没有去学皇阿玛的风度,而是以 孤臣 为标榜,经常得罪人,在朝中也少有人缘。
但他却是干实事的料子,能够吃苦,能够担当大任。
而且,胤禛的儿子也深得康熙欢心。
知子莫如父,康熙早已把得意人选记在心中。
只是为了避免纷争,从不透露半点口气。
后来驾崩,隆科多公布诏书。
大臣们才得知新一代的君主竟然是四阿哥胤禛,都显得十分惊讶。
胤禩一党更是非常不服。
但是圣命难违,胤禛登上了龙座,即雍正帝。
他展现了与康熙完全不一样的执政风格,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清理,大量官员被削职判刑。
很多官员脑子还停留在康熙时期,纷纷批评雍正的措施。
但过了若干年后,朝廷的收入大增,全国上下出现了难得的景气之色,人们的态度也就由批评转向了支持。
同时,人们对于当初康熙的选择也十分佩服,说他思谋深远,为国家选择了一个金刚不移其志的好君主。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既然发明了文字 古人为什么不顺便发明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