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只是怂恿丈夫与大哥争家产 如何就成为了谋反的大案了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千金,是当时的风流人物。
今天我们不谈她与的风流韵事,这些事情在那个圈子里也算不得
【千问解读】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千金,是当时的风流人物。
今天我们不谈她与的风流韵事,这些事情在那个圈子里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充其量只是生活作风不好,不会有性命之忧。
今天我们谈的是她与丈夫房遗爱参与的“谋反”窝案,史称“房遗爱谋反案”。
高阳公主剧照 谋反案的起因是高阳公主怂恿丈夫房遗爱与大哥房遗直争家产。
当初,唐太宗十分器重,要将自己最心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下嫁到房家,但长子房遗直已经成婚,所以将高阳嫁给次子房遗爱。
房玄龄去世后,理应由长子房遗直继承父亲梁国公的爵位,但高阳不乐意,屡次生事,去找父皇李世民做主。
对于这种既蛮横无理又不遵守封建礼法的要求,李世民将高阳一顿训斥,直接驳回。
看来这个高阳公主不仅是一个刁蛮任性的千金,还是一个不可不扣的问题人物。
高宗上台,面对高阳的一再纠缠,李治一怒之下将房家两兄弟都赶出京城,以示警告。
这样的结果迫使高阳使出了杀手锏:状告房遗直对她耍流氓!因为争家产只是家庭纠纷,够不上官府审判,而对公主性骚扰则是大罪,房遗直一旦罪名成立,房遗爱继承家产则理所应当。
李治听说公主被欺负,这种事情做兄弟的决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令舅舅派人审理此案。
令人的是,长孙无忌竟然亲自操刀,并将原告审成了被告,将性骚扰案审成了谋反窝案。
李治与高阳公主剧照 在长孙无忌的审理下,本案的涉案人员浮出了水面,可谓阵容豪华: 王爷四人:吴王、荆王李元景赐死,江李道宗、李愔流放。
公主二人: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赐死。
驸马爷四人: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处斩,执失思力流放。
宰相一人:宇文节流放。
这么多王公贵胄谋反,有何证据呢?其实,他们并没有具体的谋反计划,原告高阳公主被指控为占星卜筮,窥伺宫廷。
其他就是一帮王爷、驸马爷对长孙无忌执政不满,喝酒时吹牛吹大了,发了发牢骚。
长孙无忌剧照 同朝为臣,相互之间有不同政见是正常现象,因共同利益结成一党,与政敌斗争,也是司惯。
但是,言谈举止的不慎一旦被政敌抓住,并利用法律作为武器来打压,那就成了谋反的铁证。
而这些王公贵胄都是长孙无忌独掌朝政的拦路虎、绊脚石,甚至成了的潜在威胁,所以才被无情打击。
具体分三点说明: 第一,贞观末年,太子与魏王各自结党,争夺皇位,李世民两相放弃,立晋王李治为储君。
当时,魏王李泰深得李世民宠爱,势力如日中天。
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党则是李治的坚定支持者,为了打击政敌,褚遂良诬陷魏王一党的主力刘洎,而李世民为了儿子李治的皇位能够坐稳,向长孙无忌一派做出了妥协,赐死了刘洎。
而房遗爱、柴令武则是魏王李泰一党的铁杆,虽然李元景与薛万彻没有资料显示是魏王一党,但他二人与房遗爱关系密切,自然被长孙无忌视为一党。
可以说,房遗爱谋反案是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打击魏王一党的延续。
李恪剧照 第二、长孙无忌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人。
早在贞观元年,为李世民上位立下首功的长孙无忌就担任了尚书右仆射,大家只看到了的贤明,不让哥哥作为担任宰相,才辞去右仆射的职务,但贞观二年还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也就是仗着李世民的宠信权柄太大。
这正是长孙无忌的缺点,李治上位后,长孙无忌的权力欲望彻底释放,他庇护犯罪的褚遂良,任人唯亲,宰相位置几乎都是他的亲信。
永徽三年,还出面拥立了为太子,做到了连续拥立李世民、李治、李忠祖孙三代为太子,可谓权倾朝野。
略有骄傲的长孙无忌在一次宴会时对大家说:“我比越公如何?”越公是权贵,当时权倾朝野,号称“四贵”,并拥立为太子。
大家连连恭维,长孙无忌略带调侃地说道:“如果说我有不如越公的地方,那就是越公富贵时已经年老,而我还年轻!” 真是肆无忌惮,这么大的权力欲望促使长孙无忌要铲除一切异己者。
所以,一代名将江夏王李道宗、驸马执失思力、宰相宇文节,只是因为与长孙无忌关系不好,便被牵连其中。
长孙无忌剧照 第三,从本质上讲,长孙无忌除掉魏王一党,特别是吴王李恪,符合皇帝李治的利益。
因为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后,考虑到李治仁弱的性格曾经非常犹豫,想立比较像自己的吴王李恪为太子,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拒绝。
李世民顾全大局,没有强立李恪,但李恪心里能没有怨恨吗!所以,李恪虽然没有谋反计划,但这种威胁却是潜在的。
长孙无忌能够一举打掉这么多王公贵胄,没有皇帝的默认绝难办成。
但是长孙无忌给李治汇报案情后,李治却哭着要求饶恕李元景与李泰一死,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不是李治在表演,因为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一大原因就是李治仁慈,不会手足相残。
饶恕自己的六叔与三哥,让他们同李泰一样自生自灭,不但留下了仁孝的美名,而且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所以,李治与长孙无忌只是在处理意见上有分歧,而在利益上是一致的。
可怜的高阳公主绝想不到争点家产就能搭上性命,真是后悔莫及。
所以,发生于永徽三年的房遗爱谋反案,是地地道道的诬陷。
长孙无忌巨大的权力欲望是整个案件的推手,在他自比杨素时,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杨素绝医而死,儿子杨玄感造反被灭的悲惨下场呢! 高阳公主剧照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安公主朱玉英的后代:权力交织下的家族命运
她的婚姻与子嗣情况不仅反映了明代公主的生存境遇,更折射出皇室宗亲在政治漩涡中的复杂处境。
一、永安公主朱玉英的婚姻与生育背景 朱玉英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八岁时以永安郡主身份下嫁仪宾袁容。
期间,袁容因率军驻守北平城有功,朱棣登基升其为驸马都尉,并封广平侯。
这段婚姻既是政治联姻的典范,也为永安公主带来一子三女:长子袁祯、长女袁宁宁、次女袁尧英、幼女袁受恩。
二、袁祯的爵位承袭与家族兴衰 作为永安公主与袁容的嫡长子,袁祯在父亲去世后承袭广平侯爵位。
然而,明代对宗室爵位承袭有严格规定,庶子原则上不得继承。
宣德年间,袁祯之弟袁瑄因母亲非正室,仅获封长陵卫指挥佥事虚职。
这种嫡庶有别的制度设计,既体现了皇室对血统纯正性的维护,也导致家族在袁祯去世后逐渐边缘化。
三、公主后代的仕途与恩荫特权 明代公主子孙虽难以承袭高级爵位,但仍享有特殊恩荫: 武职虚衔:袁瑄虽仅任指挥佥事,却可世袭该职并领取俸禄,形成“食禄不任事”的特权阶层。
教育特权:嘉靖年间规定,公主子孙有志于学者可入读书,打破了“白丁纨绔”入仕的壁垒。
联姻网络:袁宁宁嫁武安侯郑亨嫡子郑能,袁尧英、袁受恩的婚姻情况虽不详,但作为侯爵之女,其婚配对象必然涉及权贵阶层。
四、公主家族在皇权更迭中的沉浮 袁氏家族的命运与明代皇权斗争密切相关: 靖难之功的余荫:袁容因战功封侯,其子袁祯得以承袭爵位,但这种荣耀随去世逐渐消退。
宣德朝的转机:宣德帝即位后,恢复袁容的侯爵俸禄,并特许袁瑄世袭指挥佥事,显示新君对宗室的笼络。
后的影响:正统年间,袁氏家族虽未直接卷入政治风波,但明代中期对宗室俸禄的削减政策,无疑加剧了其经济压力。
五、永安公主后裔的史料价值与文化意义 明代宗室制度的活化石:袁氏家族的爵位承袭与恩荫特权,为研究明代宗室管理提供了典型案例。
女性地位的微观视角:永安公主通过婚姻为子女谋取政治资本,既体现明代公主的能动性,也揭示其命运仍受制于皇权。
地方志中的家族记忆:如《房山县志》曾误载永安公主墓为辽代墓葬,这种错误反映了民间记忆与历史真实的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永安公主朱玉英的后代:权力交织下的家族命运
她的婚姻与子嗣情况不仅反映了明代公主的生存境遇,更折射出皇室宗亲在政治漩涡中的复杂处境。
一、永安公主朱玉英的婚姻与生育背景 朱玉英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八岁时以永安郡主身份下嫁仪宾袁容。
期间,袁容因率军驻守北平城有功,朱棣登基升其为驸马都尉,并封广平侯。
这段婚姻既是政治联姻的典范,也为永安公主带来一子三女:长子袁祯、长女袁宁宁、次女袁尧英、幼女袁受恩。
二、袁祯的爵位承袭与家族兴衰 作为永安公主与袁容的嫡长子,袁祯在父亲去世后承袭广平侯爵位。
然而,明代对宗室爵位承袭有严格规定,庶子原则上不得继承。
宣德年间,袁祯之弟袁瑄因母亲非正室,仅获封长陵卫指挥佥事虚职。
这种嫡庶有别的制度设计,既体现了皇室对血统纯正性的维护,也导致家族在袁祯去世后逐渐边缘化。
三、公主后代的仕途与恩荫特权 明代公主子孙虽难以承袭高级爵位,但仍享有特殊恩荫: 武职虚衔:袁瑄虽仅任指挥佥事,却可世袭该职并领取俸禄,形成“食禄不任事”的特权阶层。
教育特权:嘉靖年间规定,公主子孙有志于学者可入读书,打破了“白丁纨绔”入仕的壁垒。
联姻网络:袁宁宁嫁武安侯郑亨嫡子郑能,袁尧英、袁受恩的婚姻情况虽不详,但作为侯爵之女,其婚配对象必然涉及权贵阶层。
四、公主家族在皇权更迭中的沉浮 袁氏家族的命运与明代皇权斗争密切相关: 靖难之功的余荫:袁容因战功封侯,其子袁祯得以承袭爵位,但这种荣耀随去世逐渐消退。
宣德朝的转机:宣德帝即位后,恢复袁容的侯爵俸禄,并特许袁瑄世袭指挥佥事,显示新君对宗室的笼络。
后的影响:正统年间,袁氏家族虽未直接卷入政治风波,但明代中期对宗室俸禄的削减政策,无疑加剧了其经济压力。
五、永安公主后裔的史料价值与文化意义 明代宗室制度的活化石:袁氏家族的爵位承袭与恩荫特权,为研究明代宗室管理提供了典型案例。
女性地位的微观视角:永安公主通过婚姻为子女谋取政治资本,既体现明代公主的能动性,也揭示其命运仍受制于皇权。
地方志中的家族记忆:如《房山县志》曾误载永安公主墓为辽代墓葬,这种错误反映了民间记忆与历史真实的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