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由蛮夷暴君到上国英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今天的南朝鲜,在古代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建立了藩属关系,使节往来频繁。

出使明、清的朝鲜使臣,“在每年

【千问解读】

今天的南朝鲜,在古代与中国有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在朝鲜王朝(1392─1910)时期,更与明、清两朝都建立了藩属关系,使节往来频繁。

出使明、清的朝鲜使臣,“在每年的几乎同一时期,经过几乎相同的路程,住在北京同样的馆舍,参加同样的仪式,进行几乎相同的北京观光”,但相同的行程在朝鲜人眼中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的中国是华夏之国,在壬辰倭乱时,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救朝鲜于危亡,对朝鲜有再造之恩,因此出使明是荣耀的“男儿事业”;而满人建立的后金(清)则是蛮夷之邦,不断骚扰威胁朝鲜,又有两次军事进攻,二者有不共戴天之仇,出使清就成为不得不奉行的君命。

朝鲜使臣认为的礼乐文明都已崩溃,朝鲜已超越清朝成为文明的中心,因此颇有一种优越感,对清人的统治心存鄙薄。

这样的“华夷观”可谓,却又非一成不变,随时间的推移,对明朝的记忆日渐淡薄,加上清朝国力的强盛,朝鲜使臣对清朝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体会,对清的认同感也就越来越强烈。

这样的变化在朝已初现端倪,透过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形象,可以略窥其中转变的痕迹。

十六岁时的康熙 康熙于1661年登基即位,时年八岁。

1669年,康熙十六岁时,他挫败势力,开始真正的亲政。

也就是在此年冬天,朝鲜派闵鼎重出使清朝,他着有《燕行日记》等,记载了当时清廷发生的很多重要事件,对我们了解的社会状况大有帮助,但他的记载是否客观同样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闵鼎重笔下,康熙的外貌是这样的:“清主身长不过中人,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

”十六岁的少年,读来却如六七十岁的老者,毫无生气。

性格更是多疑易怒,偏听偏信,独断专行,用人唯亲。

为了说明康熙的,闵鼎重还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有人将毛皮甚好的貂献给皇上,说是刚刚买来的。

康熙一听就将卖貂者抓来,问:有好的貂,为何不进献而要出售?因此杀了卖貂者。

一是小时候玩的玩具放在仓库中,一天忽然想起来向掌库者索取,结果发现遗失甚多,于是杀了看仓库的人。

被漫画了的康熙似乎是典型的暴君,但因为闵鼎重没有明言自己是否曾亲眼见到康熙,所以他的记载就颇值得怀疑。

实际上当朝鲜使臣觐见时,因为相隔甚远,是不可能看清楚究竟长什么样子的,如其他使臣经常说的:“殿角深邃,举头详望,终不见皇帝出入之形矣。

”连帝王出入都看不清,又何谈他们的长相?所举的两个例子,听来更是匪夷所思,大概也难免、夸张附会之嫌吧。

闵鼎重出使清朝之时,朝鲜国内“尊明攘夷”的华夷观正盛,君臣上下都对清人有强烈的敌视心理,因此在使臣的眼中清朝帝王是昏聩的残暴的,清代社会是混乱的腐败的,清朝随时都会走向灭亡。

三十三岁时的康熙 1686年,康熙三十三岁,在其即位的二十五年里,他重文兴教,勤于政事,先后撤除了等三藩势力、统一了台湾,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

但对这些事件,同时代的朝鲜人却有不同的看法。

是年,朝鲜使臣吴道一出使清朝,他最关心的就是曾经发生的吴三桂起兵之事。

现在史学界一般将吴三桂的行为称为“叛乱”,清朝平息叛乱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战。

但在当时,吴三桂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蛊惑了广大的汉人与原明将吏,远在朝鲜的君臣也对吴三桂寄予厚望,将他视为忠臣义士。

所以吴道一此行不断寻访事件的当事人,对吴三桂的失败、吴世阣的自杀满怀同情,对他们的“气节”无比尊崇。

吴道一一面为吴三桂的事唏嘘不已,一面因自己的耳闻目睹,又不得不承认清朝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康熙重视文化教育,所以无论是清人还是汉人,即使是下层百姓,都知道亲近书籍。

康熙自己更是通习儒家经典,勤于着述,文辞畅达。

虽然如此,吴道一却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因为这背离了他想像中的蛮夷之邦,也使“尊华攘夷”的口号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所以他要从反面来解读这一现象的出现,认为在马上得天下的清人,现在却诵读吟讽,这是之举,不但不能致“文明之治”,而且会丧失其“鸷悍勇刚之气”。

康熙骄矜自傲,臣僚谄佞虚伪,康熙所作文字也可能为他人代笔。

当他亲耳听到汉人称赞康熙“酷好文辞,性且宽仁,赋税皆蠲减”时,更是心存怀疑,不断向其他人求证,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吴道一用他的笔真实地记载了那一时期朝鲜士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同样也真实地反映了康熙朝不断发生的变化。

五十八岁时的康熙 满人建立的清朝,不但没有像朝鲜君臣预期地那样很快走向灭亡,而是越来越强大,当进入十八世纪时,清朝已排除了各种危机,成为极为强盛的帝国,这使朝鲜使臣不得不睁开眼睛认真面对眼前的情况。

1712年,康熙五十八岁,在位已五十一年,金昌业随朝鲜使团赴清,着有《老稼斋燕行日记》,他沿途不断追问清朝的汉人:“我辈衣冠如何?”因为文明的沉沦最显而易见的部分就是衣冠的变化,朝鲜士人对清人的服饰充满了鄙夷,认为衣冠的不同所代表的是文化的优劣,他们与清人服饰的差别成为朝鲜保存延续中华文明的象征。

金昌业的追问就是要以此来试探汉人的故国之思,从而对中华衣冠文物的衰落进行嘲讽。

虽然金昌业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但并不影响他对康熙对清人有较高的评价。

金昌业此行经历了“百年所无”的“异事”,就是得以面见圣上。

当康熙观看朝鲜人射击时,金昌业与其相距仅七八步:“皇帝……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宽额头尖下巴,这与闵鼎重笔下的康熙并无不同。

但此时五十八岁的康熙,却是“神气清明”,与闵鼎重笔下虽只十六岁却是暮气沉沉的康熙有天壤之别。

康熙治国“崇文”尚礼,带来了清朝世风的转变。

曾经粗蛮的清人“貌丰伟”、“淳实者多”,这样的变化甚至让金昌业有些自惭形秽,“此处人身材长大,姿貌丰伟者居多。

而顾视我国人,本自矮细,又道路风尘之余,三使臣外率皆黧黑。

所穿衣帽又多来此而贳者,袍则长短不中,纱帽宽或至眼,望之不似人,尤可叹也。

”清人身材高大伟岸,更显得风尘仆仆的朝鲜人矮小黧黑,使臣的衣冠又多不合身不得体,竟让金昌业有“不似人”的感慨。

金昌业的表述也许只是一种细微隐约的变化,却透露出朝鲜士人对清认识的进一步转变,成为此后朝鲜使臣公开倡导向清人学习的先导。

“想像的异邦”虽然部分来自材料,但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人的构想,与现实的异邦有很大的差距。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朝鲜使臣的文字记载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出行日记,文字背后透露的是一个国家的华夷观的前后变化,也折射出了清逐渐汉化的过程,以及中朝两国关系的转变。

随机文章日本神话鲶绘(Namazu)简介亚历山大·西弗勒斯简介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水星和金星哪个温度高,金星水星表面温度是多少(金星温度更高)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朝鲜为什么会叫朝鲜?名字的由来竟是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统一天下后,多次攻打高丽王国,最终高丽王国被迫屈服于元朝。

为有效控制高丽王国,元朝将其归并为元朝的辽东行省,仍保留高丽王国的国号,并且采用了古老的和亲之策,最终将高丽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因为多次联姻,高丽王室已经有了蒙古人一半的血统,故而成为元朝的死忠分子,在建立,元朝被打成北元之后,高丽王国始终归附蒙古人。

朱元璋深知稳定东北边境的重要性,于是很快就派使者出使高丽,希望其脱离北元,与大明建立宗藩关系。

高丽王王颛知道北元已经了,便趁机摆脱了北元的控制,准备接受明朝的册封,但其内部很多大臣均反对接受明朝的控制,于是双方争斗了十多年还是没有结论,直到王颛的养子辛隅继位。

这位高丽新王是倾向北元的,但他也害怕新生的明朝,于是还是派人去向朱元璋请封他父亲的谥号。

朱元璋也乐意的接受了,并派使者前去册封并吊唁,可在从高丽回来的途中,突然被人劫杀了。

虽然是在高丽境内,但不一定是高丽人干的,最大的可能是蒙古人,毕竟高丽王辛隅惧怕明朝。

但朱元璋可不管这些,人是在高丽境内出事的,高丽人必须给个说法,于是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并且表示不承认辛隅的高丽王地位。

而有苦难言辛隅知道已经得罪了明朝了,便转而向北元请封谥号,并且准备先发制人的攻打明朝。

公元1387年,朱元璋派冯胜和率军平定辽东,并在铁岭设立铁岭卫都指挥所管辖辽东,铁岭是明朝与高丽的缓冲地带。

为了得到这一缓冲地带,辛隅居然向朱元璋请求将这一地区让给高丽,结果是被啼笑皆非的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于是血气方刚的辛隅便准备攻占铁岭。

其派出的军队大约四万人,此时驻守在辽东的明军约有二十万人,而且是由名将冯胜和蓝玉统帅。

李成桂为了取得明朝的支持,便派使臣来到明朝,请求朱元璋赐封国号,而朱元璋经过慎重的考虑,答应了这个请求,并赐其国名:朝鲜,意寓为"朝日鲜明之国",并下令朝鲜为用不征讨之国,从此,朝鲜半岛便有了朝鲜这一个新名字。

不但如此,朱元璋还下令,明朝与朝鲜的边境以鸭绿界。

而朝鲜为了表示诚意,尊称大明为天朝,并采用年号纪年。

从此,朝鲜便成为了明朝的附属国,其历代国王继位前都要先取得明朝皇帝的赐封,待明朝皇帝赐封后才会登基,这一惯例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此后又成了的附属国,虽然表面上改用年号纪年,但其内庭仍然采用明朝末代皇帝年号纪年,一直使用到王朝为日本灭亡,由此也让崇祯这一年号成为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随机文章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请问什么是康雍干盛世?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曲速引擎能实现吗,NASA成功测试/未来人类到月球或许只要4小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风流皇帝乾隆皇陵的地宫里如何会有朝鲜女人的尸体

大清皇陵的地宫怎么会有朝鲜女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由于执行满蒙联姻政策,早期的后妃,多为蒙古女子。

到了中期,女子逐渐增多。

皇帝为了加强与新疆上层人物的团结,巩固已平定的新疆安定的局面,娶了一位维族女子为妃,她就是著名的容妃即香妃。

清朝皇帝的后宫中,妃嫔也不在少数。

但从来未听说过清朝皇帝纳朝鲜女子为妃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徐凯教授是专门研究清朝与朝鲜关系的专家。

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乾隆帝的淑嘉皇贵妃是地地道道的朝鲜女人。

纳朝鲜女子为妃,绝不是直接从朝鲜娶过来的。

而是从在清廷为官的朝鲜人家通过选委女的方式选入皇宫的。

乾隆帝为什么要纳朝鲜女子为妃呢?这与娶蒙古和维族女子为妃不同,那是属于政治婚姻,而娶朝鲜女子为妃不存在这种政治因素。

清初,许多朝鲜人来到我国,有的是因为与当时的朝鲜的统治者有矛盾,投靠到清朝;有的是自愿归附;有的是属于战争俘虏;有的是移民。

乾隆九年(1744年)奉敕修竣的《满洲氏族通谱》将满洲的朝鲜人收录了43个姓。

金、韩、李、朴是其中的大姓,其中的金、韩为名门望族。

淑嘉皇贵妃,其祖先金辛达礼是朝鲜义州人,于天聪元年(1627年)率其家族自愿归附清朝,后来被编入满洲包衣佐领。

淑嘉皇贵妃的祖先为清王朝的发展、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封官晋级,进入了清王朝的领导层。

淑嘉皇贵妃的父亲三保是上驷院卿,兄长金简在乾隆朝累官至吏部尚书。

淑嘉皇贵妃生于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1713年9月14日)。

在乾隆帝即位前已是一名侍妾了。

乾隆即位后,封为金贵人,乾隆二年(1737年)晋封为嘉嫔。

乾隆六年(1741年)晋为嘉妃。

乾隆十四年(1749年)晋为嘉贵妃。

她先后为乾隆皇帝生了4个皇子。

这在后妃中是极为少见的。

这4个皇子中有3个长大成人,皆封为和硕亲王。

其中的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是乾隆朝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裕陵的圣德神功碑碑文就是永瑆书写的。

乾隆帝共有17名皇子,她一个人就生了4个,这表明了她是非常受皇帝宠爱的。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一月十五日,嘉贵妃病逝,终年43岁,乾隆帝追封她为皇贵妃,赐谥号“淑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入葬裕陵。

四年(1799年)三月,将其家族从正黄旗包衣抬入满洲正黄旗,成为上三旗,并赐姓“金佳氏”。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正月,命《玉牒》内将“”正式改写为“金佳氏”,以示对其家族的恩宠。

一位朝鲜女人能够进入大清皇宫,被封为皇贵妃,成为皇帝的宠妃,地位仅低于皇后,最后又能祔葬皇帝陵内,这都是难得的旷典和殊荣,在清王朝仅此一例。

随机文章盘点美国NASA近年重大发现,另一个地球/外星人/UFO粉墨登场人类世界其实是个程序,整个宇宙都是外星人进行模型试验北极为什么有蚊子,北极蚊子凶猛无比(一口气吸光麋鹿的血)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真的是美国拒绝吗/五种原因均有可能月亮的别称有哪些,月亮别称和诗句(银钩/玉钩/玉兔/玉弓/嫦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朝鲜使臣笔下的康熙:由蛮夷暴君到上国英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