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才女薛涛,她为什么孤独一生?

当时流行一个说法,人们作了好诗,第一想给看,第二个想给薛涛看。
薛涛何以成了香饽饽?这是因为她不仅诗写得好,还貌美如花。
然而,
【千问解读】
当时流行一个说法,人们作了好诗,第一想给看,第二个想给薛涛看。
薛涛何以成了香饽饽?这是因为她不仅诗写得好,还貌美如花。
然而,终其一生,薛涛都没能把自己嫁出去。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 薛涛永远忘不了见的第一眼。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来到西川。
他英俊的外表,出众的才情,特派员的身份,举手投足都自带流量,阅人无数的薛涛瞬间惊为天人。
直觉告诉她,这是自己的菜。
后来两人果真来了一场姐弟恋。
实际上,薛涛之前曾经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情事。
那是贞元元年(785年),剑南西川迎来新节度使,名叫韦皋。
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乐籍的艺妓薛涛当场赋诗。
薛涛沉吟片刻,写了《谒巫山庙》。
韦皋看得拍案叫绝:“真是。
” 从此,大帅府上所有宴会都有薛涛的身影。
随着接触增多,韦皋发现薛涛是个人才,她写的公文逻辑合理,富于文采,还很少出差错。
没过多就,薛涛成了大帅府“一支笔”。
可即便如此,韦皋仍然感觉。
一次,他突发奇想,要为薛涛申请“校书郎”一职。
“校书郎”是的从九品官,官职虽小,含金量极高,只有才有这个资格,历史上从未有女“校书郎”。
朝廷当然不同意,但后来人们却习惯称薛涛“女校书郎”。
韦皋当的是肥差,许多人想依附他,巴结不上的,就巴结薛涛,因为她是韦皋的红颜知己嘛。
薛涛初入职场,韦皋的宠爱,使得她十分张扬。
史书上记载她“性亦狂逸”。
起初有人送礼,她还推脱,后来索性照单全收。
她的口头禅是“只要你们敢送,我就敢收”。
一时间,人们都往大帅府送东西。
吃瓜群众哪管这么多,都以为是韦皋让薛涛干的,这可把韦皋气晕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狠心把薛涛贬谪到松州。
薛涛凉凉。
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坐在出城的马车上,薛涛越想越恐惧,越想越委屈。
她一分钱都没私吞,全都上交了。
放下行李,她写下动人的《十离诗》快递给韦皋。
韦皋一看,心软了,忙下令让她回来。
这次磨难,薛涛学会了看清自己。
神马都是浮云。
她意识到,靠谁都没有靠自己来的心安,女人要靠自己,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她拿出辛辛苦苦积攒的银子,为自己赎身,离开了体制,跟韦皋渐行渐远。
随着韦皋的卸任,这段感情不了了之。
之后,薛涛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
小院里,开满枇杷花。
那一年,她20岁。
薛涛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朋友圈都是大V,有,有艺术家,比如、等。
薛涛穿着红裙斡旋在他们之中,卿卿我我,但多半是逢场作戏。
男人自然不缺,缺的是爱情。
02 正因为如此,自看到元稹的第一眼,薛涛立刻沦陷。
此时薛涛42岁,半老徐娘一个,元稹才31岁,风光正好。
爱情来了,挡不住的。
这场姐弟恋如夏日的风,来势凶猛。
薛涛虽比元稹大11岁,那又怎么样?她不再是那个很飒的女神,像个小女子,柔情似水,第二天满怀真情写了首《池上双鸟》。
元稹点燃了她,给了她不同以往的体验。
这个感觉跟前任男友完全不同。
对韦皋,薛涛感激他,仰慕他,但更多的是感恩,不是爱情。
但元稹不一样。
他让她怦然心动,他们心有灵犀。
所以,薛涛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热烈而执着。
在那个甜蜜的季节里,她和元稹在月下饮酒作诗;两人泛舟江上,微风吹拂面颊;漫步于田间,元稹拿了一朵花插在她鬓间;他们还结伴登上青川之顶,脚下是一马平川。
可是幸福总是很短暂。
这年7月,元稹调动去洛阳。
分手时,元稹说:“以后多联系!”他没有食言,很快给她寄来情书。
熟悉的字迹,热辣辣的情话,薛涛喜极而泣。
从此,,薛涛迷上了信笺。
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可薛涛却是个例外。
她无意中发明了一种“薛涛笺”。
浣花溪人精通造纸,但纸张多数比较大,不方便作小诗。
薛涛自学造纸,把木芙蓉的皮拿来做原料,加入芙蓉花汁液,制成红色小彩笺。
这种信笺用于表达爱慕相思之情,真是极妙的。
可惜再多的心思唤不回元郎。
元稹或许想过来看看薛涛或者娶她回家,但都没能兑现。
有一次,元稹去看薛涛的路上偶遇才女,就开始另一段感情。
这是个渣男啊。
03 当尘埃落定,薛涛没有“失恋33天”,没有寻死觅活,反而很淡定地接受了。
只是她不再穿心爱的红裙,换一袭灰色的道袍。
伫立在锦江边上,往事像一幕幕电影,在眼前浮现。
她想起了8岁的午后。
盛夏,家中梧桐树绿意浓浓,父亲薛郧雅兴大发,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
”念了头两句却接不下去,薛涛随口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
看着女儿一袭红纱裙,活泼可爱,薛郧又喜又忧,女儿的天分高,日后一定前途无量。
可他有一丝不安,女儿的诗里有风尘的味道,你看看,“南北鸟”、“往来风”,不是好兆头啊。
薛郧没有料到,自己竟一语成谶,女儿真的成为艺妓,落入风尘。
有时候,开始就是结局。
后来,薛涛离开繁华的浣花溪,用“薛涛笺”赚来的钱,在碧鸡坊筑起一座楼,终身未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道韫与王凝之:才女为什么难配“天壤王郎”?
谢道韫,这位以“咏絮之才”闻名于世的才女,最终却嫁给了看似并不相配的王凝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门第联姻:世家大族的无奈选择 谢道韫出身于东晋著名的士族——陈郡,家族中人才辈出,叔父更是东晋的宰相,权倾一时。
而王凝之,则是大书的次子,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
在东晋那个森严的时代,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是维系家族地位、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因此,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门第的联姻,而非个人的情感选择。
二、才情不匹配:谢道韫的内心遗憾 谢道韫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她的诗文被后人广为传颂。
而王凝之,虽然也出身于文学世家,但在才情上却难以与谢道韫相提并论。
据《》记载,谢道韫曾对叔父谢安抱怨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这段婚姻的深深遗憾。
在谢道韫看来,王凝之与她娘家的兄弟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难以让她心生敬意和爱意。
三、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婚姻中的隐形裂痕 除了才情上的不匹配外,谢道韫与王凝之在性格和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谢道韫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特别喜欢辩论,而王凝之则显得迂腐、迷信,对有着深厚的信仰。
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爆发,王凝之作为会稽内史,不仅没有积极备战,反而迷信道教,祈求鬼神庇佑。
这种行为让谢道韫深感失望和痛心,她多次劝解丈夫离开道教、回归现实,但王凝之却。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无疑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隐形的裂痕。
四、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抉择 尽管谢道韫对这段婚姻充满了不满和遗憾,但在东晋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世家大族的女子,往往要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幸福。
谢道韫虽然才情出众,但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枷锁。
她只能默默承受着婚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尽力在家族和丈夫之间寻找平衡。
五、婚姻的余波:才女守寡的悲凉晚年 王凝之在孙恩起义中遇难后,谢道韫一直寡居在会稽。
她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奋力抵抗叛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丈夫和子女的生命。
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给谢道韫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她在晚年时期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谢道韫依然保持着她的才情和风骨,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味道与《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映盛唐气象
这首诗不仅以 的意象定义了盛唐气象,更成为研究唐代节日文化的重要标本,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至今仍为学界所珍视。
一、创作背景:武周时期的盛世狂欢 《正月十五夜》创作于神龙年间(705年前后),正值元宵灯会制度化的关键时期。
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期将原本三日的灯会延长至五日,并特许 金吾不禁夜 ,允许百姓彻夜游赏。
这种政策转变直接催生了长安城 端门灯火 的盛况——苏味道笔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的壮丽景象,正是对这一历史变革的文学注脚。
诗中的 星桥 暗指洛水上的天津桥,这座时期建造的浮桥在元宵夜会装饰华灯,与朱雀大街的灯树交相辉映。
而 金吾不禁夜 则体现了唐代独特的宵禁制度:平日里戌时(晚7点)即闭坊门的金吾卫,在元宵期间特许放宽管制,这种 破例 恰恰凸显了节日的特殊地位。
二、艺术解析:五律典范与意象革新 作为初唐成熟的五言律诗,《正月十五夜》在形式与内容上均达到高度统一。
首联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以工整对仗构建空间维度,将地面灯树与天上星桥连缀成璀璨画卷;颔联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通过动态描写展现时间流动,暗尘与明月的对比暗合《春江夜》的意境追求。
该诗最突出的创新在于意象组合: 火树银花 首次将金属工艺与自然花卉并置,这种超现实的美学表达,比 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想象更早三十年;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则将人物描写融入声光场景,使视觉盛宴转化为通感体验。
这种创作手法直接影响了中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的元宵诗写作。
三、文化密码:灯会背后的政治隐喻 透过华美辞章,可窥见唐代统治者的深层政治考量。
诗中 金吾不禁夜 的特许,实则是武则天巩固统治的柔性策略:通过全民狂欢消解改朝换代的政治压力,正如《》记载 每见,必问其年貌,盖欲知其能否堪用也 。
灯会期间的 放免囚徒 制度,更将节日庆典转化为社会治理工具。
苏味道作为武周政权的 凤阁侍郎 ,其创作必然承载政治使命。
诗中 玉漏莫相催 的劝诫,既是对的留恋,更是对 永昌之治 的歌颂。
这种将政治宣传融入民俗书写的技巧,与后世帝 亲制灯词 的统治术形成跨时空呼应。
四、历史回响:从宫廷雅乐到民间记忆 该诗在唐代即获得极高评价,《浣花集》中 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的赞誉,将其与沈佺期、并列为律诗典范。
其创造的 火树银花 ,历经千年演化仍活跃于现代汉语,2024年央视元宵晚会即以该意象设计舞台特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诗歌的地域传播。
随着开元年间将灯会中心移至洛阳,苏味道笔下的长安盛景逐渐演变为两京共享的文化记忆。
在《玉盘盂二首》中 独出千朵之上 的牡丹描写,仍可窥见这种集体记忆的延续。
而 自称 赵郡 ,更暗示着苏味道文学基因的跨代传承。
五、现代示:传统节庆的当代重构 在文旅融合的今天,《正月十五夜》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以 火树银花 为主题打造沉浸式夜游,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复原 星桥 光影秀,这些实践都在重构苏味道笔下的盛唐图景。
当游客手持电子花灯穿越3D投影的 星桥 时,他们体验的不仅是技术复现,更是对 金吾不禁夜 所象征的自由精神的现代诠释。
这种文化传承的深层逻辑,恰如苏味道在《咏井》中 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 的哲思——当现代人放下手机屏幕,抬头仰望人造星河时,或许正完成着对千年诗魂最本真的致敬。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经典诗歌永恒魅力的最佳证明。
从武周宫廷的华灯初上,到现代都市的霓虹璀璨,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始终是解码中国节庆文化的密钥。
它既是一部凝固的盛唐美学史,更是一面映照民族集体记忆的魔镜——当我们吟诵 火树银花合 时,不仅是在追忆往昔繁华,更是在寻找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诗意纽带。
这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或许正是诗歌给予文明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