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才女黄媛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黄媛介的诗词

大部分女性都围绕着家里的男人生活,根本没有活出自己的人生。
甚至许多女子因为礼教的束缚,不能追
【千问解读】
大部分女性都围绕着家里的男人生活,根本没有活出自己的人生。
甚至许多女子因为礼教的束缚,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们生活在男权社会的阴影之下,活的卑微而低贱。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冲破了封建性别的束缚,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东晋谢道韫和宋末的,都在此列。
黄媛介是才情颇高的才女,无需质疑。
她从小生活在,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养,且对诗画方面很有灵性,受到父亲的重视和赞誉。
她在战乱之时,留下了许多诗词,将谢道韫的“林下风”做出了衍生,显现出创作“所纪述多流离悲戚之辞”与“衣食取资于翰墨”的鲜活新因素,意义重大,影响绵远。
黄媛介一生,在忙于生活奔波的同时,训练了自己的绘画技艺。
在游历山水之间时,获得灵光,著有许多让人为之慨叹的诗词。
时人在质疑她的同时,也有人将她的作品制作成集,对其的才华给予肯定。
有《黄皆令新诗序略》、《士女黄皆令集序》,龄有《黄皆令越游草题词》,熊文举有《黄皆令越游草序》,施闰章为黄媛介作《皆令小传》。
黄媛介是个坚贞清白之人。
在明末战乱之时,她坚贞的终于自己的婚约。
在黄媛介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给她与自己同窗好友的儿子杨世功定了亲。
两家相隔不远,来往甚密,黄媛介因之与杨世功青梅竹马的长大。
若是没有意外,到了成亲的年纪,她会嫁给杨世功,过着安然平淡的生活。
但偏偏她的生活就发生了意外,明末战乱纷纷,内外动乱不止。
各地纷纷不满于的统治,揭竿起义。
被战乱波及的江南一带,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黄家还好,在转而做起小生意之后,尚能糊口。
杨家就比较惨了,一日三餐都已经成了问题。
黄媛介到了成亲的年龄,但是杨家却无钱成亲,杨世功因此也羞愧而走。
见杨家迟迟都不来迎娶自己的女儿,黄父便想着给自己的宝贝女儿另择良婿。
这个决定,遭到了黄媛介的坚决反对,黄媛介声称“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侍二夫”。
正是因为黄媛介的坚持,让杨世功认识到了自己的懦弱,最终两人结成良缘。
黄媛介封建时代,极少冲破礼教束缚的女子。
她是一个如谢道韫一般,冲破封建世俗性别束缚的才女,是其“林下风”的继承者。
在战乱烽火越演越烈的时候,日子越发难过。
杨世功原先做的小生意,无以为继。
这个时候黄媛介不顾世俗看法,不顾女子不得的思想,毅然决然在尚且繁华的秦淮河畔摆起了绘画摊子。
凭借自己的绘画技艺,勉力支撑起了一家的生活。
《黄氏皆令小传》自叙:“天既俭我乾灵,不甘顽质,藉此班管,用写幽怀。
倘付诸囊鼠与腐草,流电一瞬消沉,实为恨恨。
”不以生计困窘为恨,而以创作不能流传世间为憾,这是林下风致的襟怀与气质。
黄媛介是冲破世俗的少数女子之一,但是她仍然具有一些封建局限性。
黄媛介最终选择了无视礼教,是被生活所迫,是被动的。
《黄氏皆令小传》记:“妾闻妇人之道,出必蔽面,言不出捆。
得稍给粥,完稚弱婚嫁,吾守数椽没齿矣!” 黄媛介诗词 《临江仙·秋日》 庭竹萧萧常对影,卷帘幽草初分。
罗衣香褪懒重熏。
有愁憎语燕,无事数归云。
秋雨欲来风未起,芭蕉深掩重门。
海棠无语伴消魂。
碧山生远梦,新水涨平村。
《湖日》 忧危只有客心微,赢得湖光蔽竹扉。
囊有千诗聊寄赏,家无四壁亦怀归。
青山断处饶红叶,黄菊开时少白衣。
近水阴晴容易变,忽惊风雨打窗飞。
《秋江晚泊和豫章韵》 石尤风急泊沙湾,日落寒江鸥鹭閒。
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烟暝锁万重山。
樵歌野唱犹行路,僧寺残钟独掩关。
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谢道韫与王凝之:才女为什么难配“天壤王郎”?
谢道韫,这位以“咏絮之才”闻名于世的才女,最终却嫁给了看似并不相配的王凝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门第联姻:世家大族的无奈选择 谢道韫出身于东晋著名的士族——陈郡,家族中人才辈出,叔父更是东晋的宰相,权倾一时。
而王凝之,则是大书的次子,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
在东晋那个森严的时代,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是维系家族地位、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因此,谢道韫与王凝之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门第的联姻,而非个人的情感选择。
二、才情不匹配:谢道韫的内心遗憾 谢道韫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出众,她的诗文被后人广为传颂。
而王凝之,虽然也出身于文学世家,但在才情上却难以与谢道韫相提并论。
据《》记载,谢道韫曾对叔父谢安抱怨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这段婚姻的深深遗憾。
在谢道韫看来,王凝之与她娘家的兄弟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难以让她心生敬意和爱意。
三、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婚姻中的隐形裂痕 除了才情上的不匹配外,谢道韫与王凝之在性格和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谢道韫性格开朗,富有情趣,特别喜欢辩论,而王凝之则显得迂腐、迷信,对有着深厚的信仰。
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爆发,王凝之作为会稽内史,不仅没有积极备战,反而迷信道教,祈求鬼神庇佑。
这种行为让谢道韫深感失望和痛心,她多次劝解丈夫离开道教、回归现实,但王凝之却。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无疑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隐形的裂痕。
四、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抉择 尽管谢道韫对这段婚姻充满了不满和遗憾,但在东晋那个时代背景下,她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世家大族的女子,往往要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幸福。
谢道韫虽然才情出众,但也无法逃脱这一命运的枷锁。
她只能默默承受着婚姻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尽力在家族和丈夫之间寻找平衡。
五、婚姻的余波:才女守寡的悲凉晚年 王凝之在孙恩起义中遇难后,谢道韫一直寡居在会稽。
她虽然凭借一己之力奋力抵抗叛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丈夫和子女的生命。
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给谢道韫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让她在晚年时期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谢道韫依然保持着她的才情和风骨,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代四大才女之一,吴淑姬有何代表作?
自古以来,写闺怨诗的文人墨客很多。
如冯延巳(一说)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然而,无论男子怎样揣摩体悟,总不及女子自身的体会真实深切。
今天,就介绍一首女子写的闺怨词。
小重山·春愁 宋代:吴淑姬 谢了荼縻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作者吴淑姬,与、朱淑真、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这是目前主流看法,也有个别看法认为不应当如此并称,本文主要还是看词,就不多加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标题“春愁”二字中可以看出,本词正是写的“伤春”这种常见主题。
而在“伤春”背后,其实是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的感伤。
据洪迈《夷坚志》记载,吴淑姬“貌美,家贫,为富民子所据”,因此,在那个封建时代,就有人去投诉吴淑姬的罪状。
如果是现代的话,被告应该是那个“富民子”才对。
后来,府衙官员见她才华卓绝,她也极力为自己解释,说不是自己主动的,自己是被逼的,如此,才得以释放。
只不过,因为这件事,在那个封建朝代,没有人愿意明媒正娶她,她只好委身做妾。
令人不禁心疼怜惜。
看着眼前的荼蘼将谢未谢,怎能不勾起词人内心的伤感之情呢。
“谢了荼縻春事休”,当荼蘼花完全凋谢的时候,春天也就结束了。
只不过,此时仍是暮春,仍然还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花片子”是词人自创的新词,跟“无多”搭配使用,以形容点缀在枝头的残花,十分形象贴切。
“花片子”其实就是“花”,就好像“丫头片子”说的就是丫头,即小女孩。
春天将息未息的时候,最容易让人发愁。
春光大好时,满目生机,心情愉悦,自然不会发愁;夏天来临后,绿树成荫,十里荷花,也不会像暮春时这么伤感。
这就好比“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样,离别之时最难捱,而往前的在一起时,以及完全分别后相思之时,情感都不会那么激烈。
北宋宰相《鹧鸪天》记载,“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词中女子宁愿喝醉来逃避分别的那一刻。
“庭槐影碎被风揉”,此句中的“揉”字用得特别传神,既将风拟人化了,又将庭园中槐树斑斑驳驳的影子写得生动形象。
堪比“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风乍起,”的“皱”。
已经有了树,又怎能没有鸟呢?“莺虽老,声尚带娇羞”,在视觉的基础上,加入了听觉,使得景象更加丰满立体。
同时,可能也是词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尽管青春年华不多,仍然期待跟爱人之间缠绵甜蜜的恋情。
然而,尽管心中无限向往,现实里还是只能“独自倚妆楼”。
这句应该是模仿了《望江南》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一川烟草”很多人肯定不陌生,贺铸大名篇《青玉案》里的最后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这一句的前一句是“试问闲愁都几许?”,由此可见,“一川烟草”是回答“闲愁总共有多少”这个设问的,用来形容愁绪之多。
故吴淑姬此句也是抒发愁绪之多的,只不过,她略微创造性地加了一个“浪”,变成了“烟草浪”,能让人联想到风拂烟草的场面,更加具有动态美。
触景生愁,不如眼不见、心不烦。
“不如归去下帘钩”,也许放下帘勾,隔绝暮春之景,烦愁就不会那么多了吧。
毕竟,“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最后一句,用心的小,衬托愁的多。
吴淑姬这首的《小重山》不算耳熟能详,但是亮点颇多,如果用心领会,对于我们理解欣赏其他的古诗词,当有所助益,值得一读再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