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真的杀了自己的女儿吗?真相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永徽四年底左右,备受宠爱的武昭仪,即后来叱咤风云的女皇帝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这是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儿。

这令高宗皇帝和生身母亲武则天都欣喜不已,阖宫上下喜气洋洋

【千问解读】

永徽四年底左右,备受宠爱的武昭仪,即后来叱咤风云的女皇帝生下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这是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儿。

这令高宗皇帝和生身母亲武则天都欣喜不已,阖宫上下喜气洋洋。

可是谁都没料到,就是这样一个可爱而漂亮的婴儿,在嫡母的一次寻常探望过后就莫名其妙的离开了人世。

若这位小公主是寻常的孩子,或许不会多么引人注意。

可是偏偏这位小公主拥有一位极为不寻常的母亲-----女皇帝武则天,而且她夭折的时间点还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时间段内,在此期间小公主的生母正在和她的嫡母王皇后展开皇后宝座的殊死搏斗。

所以,小公主的死因开始为后世所了起来。

记录小公主之死的有这样四本史书。

让我们根据书成时间,逐一分析了解:最早成书的是《》,只是在本纪后的使臣曰里有这样一句含糊其辞的记载:“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葅醢碎椒涂之骨。

”让人乍看还有些不明所以,有些弄不清武则天到底是杀了自己的孩子还是杀了别人家的孩子,杀的是个男孩子还是个女孩子。

而第二本史书《唐会要》脉络则较为清晰了:“俄诬王皇后与母求厌胜之术,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王皇后首先被武则天告发以厌胜的方式诅咒皇帝,而在此时正好武昭仪的女儿夭折了,昭仪顺势向皇帝说女儿是王皇后杀死的。

所以,高宗才有了废掉皇后的念头。

这里也有必要说明一下,在《唐会要》中,公主之死应该是与厌胜有关的,相当于是被皇后给诅咒而死的。

皇后绝不可能拿把刀或者拿个绳子然后气势汹汹地跑武昭仪那里去杀小公主,因为这样她的罪名就坐实了,公主的遗体将会是她犯罪的最直接证据!堂而皇之谋杀皇帝的孩子,被废掉乃至杀掉的结局是肯定的。

而被控告厌胜导致公主死去就不好说了,这个毕竟比较虚,难以拿出真凭实据出来定罪。

所以,高宗再怎么样也只能借此事加剧对皇后的厌恶,废掉她的念头越来越重。

第三本《》和第四本《》的内容就颇为一致了。

《新唐书》如是写道:“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

又惊问左右,皆曰: 后适来。

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 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 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资治通鉴》内容则更为详细,甚至多了一些动作描写和表情描写:“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

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

这样详细全面的写法,让现在的人看来颇有一种小说式叙述。

然而这一切终究不是什么小说的情节,而是所谓的“历史真相”。

所以千百年来,尤其是之后的文人学者都对这两本史书里描绘的内容,他们纷纷将此当作了武则天“好杀”“阴险毒辣不择手段”的事例。

《新唐书》的作者主要是宋祁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则是大家熟悉的司马光。

出于正统,他们对武则天这样一个“”的人物绝对是难有什么赞美之词的。

在他们笔下,武则天越狠毒越没有人性才是正常的。

可是他们恰恰没考虑到,杀死自己女儿这样的宫廷丑闻,武则天怎么会泄露出去?怎么会让几百年后的他们知道?为什么在此之前的史书《唐会要》、《旧唐书》本纪里从未提起,甚至整个朝代下来也没有人对此事有怀疑的记载。

没有依据没有证据,他们所写的就不应当算作事实,而是应当算作猜想!毕竟他们没有机会穿越时空的亲眼看到武则天“阳欢笑”、“潜扼杀之,覆之以被。

”而后又是“惊啼”的具体动作。

其次,小公主之死的后续开展也有些不符合逻辑。

若真如《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说,公主之死是武则天嫁祸导致皇后获罪。

那么事情的后续发展就应当只有两种结局:一种是高宗愤怒的以皇后害死自己女儿为由废后,另一种就是武则天嫁祸之事被皇后以及支持者等人揭发出来使得武则天彻底失势。

可惜的是,历史给出的却是第三种结局:皇后获罪于厌胜,武则天和高宗成为最终胜利者。

历史上的王皇后最终没有逃脱被废的结局,理由就是“私藏鸩酒”和“厌胜”。

废掉王皇后也不是件一帆风顺的事情,武则天乃至唐高宗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终于在军方大臣代表李勣的支持下成功了,然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大臣们都认为皇后无罪且是贵族出身为由反对废后。

这就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了,不是说小公主是皇后所杀么?天子的儿女被害,怎么不算做是罪过呢?其实,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武则天不会是被王皇后掐死或者闷死的,也不可能是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掐死或者闷死的。

公主是当今皇帝最宠爱的昭仪所生,在她的身边断不会少了在旁看护的保姆和奶妈,怎么会让一个孩子孤零零的睡在屋子里没人看管呢?即使放到现在也没人敢这么做。

不论是嫡母王皇后或是武则天,在这样的环境下要避开重目害死小公主无疑是风险巨大而且不靠谱的。

再者,小公主死去,死得不明不白矛头还直指皇后。

总得有人来通过查看公主遗体的方式调查公主死因,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即使是一个平民百名死去也会有官府派遣仵作验尸,更何况是公主!婴儿皮肤娇嫩,掐死会有掐痕,闷死则会面色青紫,若是兵刃所杀则痕迹更明显况且与史书记载也不相符。

事实上,自古以来不管是皇家的或是民间的人家,新生儿夭折事件是屡见不鲜的。

古代医疗卫生条件不发达、近亲结婚现象常见、早婚早育屡见不鲜等等原因都可以造成一个新生儿因为或后天患病而夭折。

唐太宗的二三十个孩子就早夭了六个,三十个儿子也是夭折了九个。

即使是到了离我们现在不算太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帝五十五个孩子就夭折了二十个,夭折率都快二分之一了。

由于热门宫廷剧而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的帝孝贤皇后,在历史上生育的四个子女中活到成年的也仅一女。

其中长子永琏九岁时“偶感风寒”后夭折,次子永琮两岁时又因为“出痘”而逝。

所以远千余年前的高宗皇帝,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十二个子女里仅仅夭折了一个和武则天所生育的小公主,并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情。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过《唐会要》所描绘的小公主之死的时间线后,再比较《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其实也不难发现:厌胜事件在《唐会要》中是在前面的,小公主之死在后,可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却将二者顺序调转,变成了小公主之死在前,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根据常理而言,成书越早的史书往往是最可信的,因为它距离事件发生不远,在传播和书写中被讹传、编造的机会更小。

《唐会要》一书都可以说得上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参考书目之一了。

参考书都这么说了,为什么这两本书却要给出与参考书所不一致的说法呢?毫无疑问,欧阳修司马光宋祁等人出于个人目的,为了深化武则天狠毒残忍的形象,选择了捏造“小公主之死”的谋杀案来嫁祸于武则天。

史书不论经典还是平庸,都是人所书写,那么都会有作者的主观思想、时代烙印的反应。

司马光们再怎么名垂青史、文采斐然也没法改变,况且司马光还有过更改《》的记录在前,想改这样一本普及率远不如它的《唐会要》简直易如反掌。

要知道当厌胜的举报起了作用,王皇后已然地位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武则天还冒着巨大风险闹出小公主之死的惊天大案,简直就是。

所以,倒不如改成武则天杀女在前的逻辑上比较靠谱。

这大概正是这几位先贤书写史书时的所思所想吧。

综上所述,历史的真相其实就应当如《唐会要》所言:武则天以厌胜之罪诬告皇后,在利用自己女儿的意外死去作为皇后诅咒自己的证据,从而达到了令高宗下定决心废后的结局。

只是可惜,几百年后的武则天在那些正统儒学者眼里已然是一个妖魔化的人物。

他们极端的看不惯,并且极端地通过种种抹黑将之刻画得更加面目可憎。

所以,她这个可能是因为患病离世的女儿在那样的大环境里,在后人的史书里就这样被剥夺了自然死亡的权利。

只是因为她有一个日后靠着心机、靠着阴谋登上后位、甚至是皇位的母亲!倘若,武则天只是一个如富察氏那般“谨守妇道”的深宫妇人亦或是默默无名的后宫一员,历史的说法,又将会不一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末时期一寡妇为了一个和尚,亲手杀害了自己儿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自古以来就是母爱深切,从古代就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在清末时期有这么一个毒妇,竟然下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这件事还被编成戏曲传唱,以表达人们对此的厌恶、憎恨之情。

戏曲《杀子报》就是讲述了清末在江苏南通有个家庭,丈夫王子成,英年早逝。

家里剩下一儿一女。

妻子徐氏与僧人私通,被儿子撞见,两人恼羞成怒,合力将自己年仅8岁的儿子杀害,分尸装进坛子里。

最后女儿王金定揭露母亲恶行,后来真相大白。

这段戏曲被广为流传,一段民间的故事被大家记住,是因为在古代自己的亲生母亲竟然对孩子下毒手也是极其被人们唾弃的,那到底徐氏是因为什么而对自己的儿子下毒手呢? 相传徐氏的丈夫因为过度劳累,身体被掏空,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而身亡。

徐氏迷信就请来的巫婆做法,巫婆说有鬼附身,需要长吃素和念三天三夜的金刚经方能退鬼。

徐氏听信巫婆请来了和尚纳云,纳云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和尚,由于自己长期被师傅拢在寺里,外出看见徐氏便和徐氏眉来眼去,其实纳云身材高大且生性好色。

地来到徐氏家中,看见徐氏成了寡妇,便毫无忌惮和徐氏私通起来。

徐氏有一儿一女,女儿当时12岁、儿子8岁。

有一天晚上纳云来到家长和徐氏私通。

正在熟睡中的儿子在睡梦中醒来看到了纳云,便问徐氏是不是父亲回来了,纳云和徐氏便恐吓儿子不要将他们两人之事说出去,否则就把他剁成肉泥,无奈当时王官保只有8岁,内心感到非常的害怕。

然而徐氏和纳云商议决定将他杀死,并分尸装进了坛子里。

这一切都被女儿看到眼里,第二天见王官保没来上学,私塾老师在回家路上看见他的姐姐便问了起来,姐姐十分害怕并将事情告诉了教书先生。

先生听了十分的恼火,便写了诉状把徐氏和纳云告上衙门。

县官使用计谋将徐氏和纳云抓获并且判了死刑。

徐氏和纳云纷纷被斩首,人们知道了他们的劣迹,都十分的痛恨他们。

后人把这件事编成戏曲引以为戒。

一直流传至今。

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自古以来虎毒不食子,亲生母亲杀害自己的孩子那真的是非常的令人气氛。

随机文章夏朝文化进步在哪?陆地霸主猛犸象灭绝之谜,真相竟然是骨质疏松(缺钙)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鸑鷟是什么神兽,凤凰中最厉害的物种/《扶摇》背后的大boss地球的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最外层温度达数千度/距地面1000公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齐国是如何吞并鄣国的?真的是不用一兵一卒吗

管仲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他主张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93年,将纪国吞并,而鄣国为纪闰的附却依然独立。

公元前 666 年,齐桓公想用武力将鄣吞并。

相国管仲听这消息,认为运用武力吞并小小的鄣国,对于巩固霸主地位和顺应民心都是不利的,于是就对桓公说:“鄣国乃太公的支孙,齐国也是太公的后代,同室操戈,道义上讲不过去。

” 齐桓公听后大为不悦,问道:“难道就没有了吗?” 管仲灵机一动道:“我们可派大军至纪城,并宣扬不久即派兵到鄣国,这样人造声势,鄣国必降,岂不一举两得。

” 齐桓公转愠为喜,连声叫道:“妙!妙!” 几天以后,王子成父率300 乘战车气势汹汹地开向纪城,大有踏平鄣国之势。

鄣君果真被浩大的齐军所慑服,立即向齐国表示臣服。

善用兵者不用兵而臣服天下。

随机文章左传——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直升机滑雪有多危险?车王舒马赫几乎撞成植物人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常见木桶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人要成为明灯而不是短板复活成功的灭绝动物,八大珍稀动物灭绝后复活/震惊世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武则天真的杀了自己的女儿吗?真相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