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如何提高行政效率:让大臣跪着“承旨”

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有此动念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
【千问解读】
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有此动念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荡平。
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
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
网络配图 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
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
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
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
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
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
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
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
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
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
如今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
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
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军机处如何高效办公?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
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年间最终被裁撤。
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词书画。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网络配图 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
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
雍正追求高效。
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
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
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
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
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
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
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
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
四年(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
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
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
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
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
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
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
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
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
比如说他们会在膝盖处用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
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
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
网络配图 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
“密”,是军机处的最大特点。
军机处成立后,雍正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宫女,都严禁私入。
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
15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
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
孰知,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
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
以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
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
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
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
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
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也会想法子补救。
慢慢地,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
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
例如年间的,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为了避免自己被内阁蒙蔽,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皇帝亲信秘密地直接呈递报告,皇帝通过秘密报告,掌控全局。
奏折绕过了内阁,这保证皇帝不受干扰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力集于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
他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各省督抚、藩、臬、提、镇,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
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密折与朱批,由特制匣子传递。
大臣与皇帝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
即便如此,雍正还要谆谆叮嘱臣下不要泄露密折内容。
鄂尔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宠臣之一,雍正在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诫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
就是朱批过的奏折,雍正依然不放松,还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时间内交回宫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录留底,否则严惩不贷。
网络配图 那么,朱批后的奏折是如何到达具奏人手中的呢?靠军机处。
军机处收到朱批奏折后,先由军机章京将奏折连同朱批誊写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则密封装好,直接传给上折大臣。
有些折子,皇帝当天没有考虑周全,就“留中”不发;另一些极为机密的,只录“另有旨”,连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借着军机处“以一人治天下”,同时也将重担放在肩头。
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
雍正四年五月,皇帝在上谕中感慨地说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经是勤政的楷模了;而朕,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过之。
白天,雍正帝接见大小官员,披览章奏;晚上在青灯下,还要阅读各地的密折,多至二三十件。
据统计,雍正当政十三年,至少批阅过奏折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了千余万字的批语。
与康熙和不同,雍正从未南巡锦绣江南围猎木兰围场。
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机器。
君主集权的背后就是放弃休息、勤于政事。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大位传给宝亲王,新帝年号乾隆。
在乾隆皇帝时,军机处彻底成了皇帝的左右手,军机大臣彻底成了皇帝的高级秘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赖姓的来历是如何样的?全部是来源于赖国吗
如果要全面进行研究,显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
这里仅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重点探讨一下赖姓人向南方各省和台湾的迁徙问题。
关于赖姓人向南方各省的迁徙活动,目前在海内外流传较广的 蕉岭族谱 、台北 西盛赖氏族谱 、福建德化 侯卿赖氏族谱 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蕉岭族谱 蕉岭赖氏族谱 记载,赖姓在得姓以后,由于受姓之地在秦汉时期属于颍川郡的管辖范围,因此也多称自己的郡望或堂号为颍川。
后来,一部分人在赖庄的率领下由祖居地迁居松阳(原注今浙江松阳县西,实则遂昌东南古市镇),至其子赖遇时便落籍为当地人,形成赖姓忪阳郡望。
后来,这支赖姓人中有一部分人在南朝刘宋元嘉末迁居南康郡揭阳(原注今江西宁都,实则广东揭阳),开创了赖姓南康郡望。
此后,这支赖姓中又有人迁居赤竹坪。
至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赤竹坪改虔化县,他们也改称虔化人。
隋唐以后,这支赖姓人中叉有人相继迁到潭州、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程乡、镇平、平远等地,成为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赖姓的最大支派。
西盛赖氏族谱 台湾 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 也记载,他们是在东晋安帝四年(公元四○○年)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一带)的,此后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此外叉有谱称,东晋时,有位名叫赖忠诫的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守,至其孙赖硕等人时西迁入江西,定居于虔州阳都,其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
至唐末时,这支赖姓人又在赖由得率领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姓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
另外,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数据也说,居住在松阳的赖姓人大约在后期的赖灿时因生有七个儿子的缘故而分为七支,其中有两支留居松阳,另外五支全部迁往江西。
留居松阳的人后来又有一些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
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子五人,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乡,或者留居当地,分别成为各有关地区的开基祖。
综合以上各种家谱数据的记载,我们可知原生活在发祥地或颍川郡的赖姓人大约在东晋时开始向南方迁徙,定居在浙江松阳一带,以后又进一步分衍出南康郡望,并以松阳、南康为中心向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发展,散居在许多县乡之中,遂使赖为南方大姓之一。
台湾文化志 此后,随着清朝的统治在台湾的确立,又相继有一些赖姓人由东南沿海迁居台湾。
这些迁徙可考的约有十四次,分布于三十四年(一六九五)至十五年(一八三五)间,其中康熙时期三次,时期一次,时期七次,时期二次,道光时期一次。
如据 新埔赖氏族谱 记载,在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时,有漳州平和县葛竹乡人赖天经入迁台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氏开基祖。
另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数据记载,乾隆年间,居住在平和县心田乡的赖云从迁居台中三份埔,五人各具才能,人称「心田五美」,后来发展成为台中一带影响最大的赖派。
又据 台北县志稿.开辟志 记载,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时,广东人赖玉苍与人一起迁居台北,倡建今阳明山区士林镇市街。
云林沿革志 至于赖姓人向台湾的迁徙,大约开始于明清之际,是由一事引起的。
据 台湾文化志 和 云林沿革志 等书记载,早在南明永历三十一年(一六七七)时,就有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外还有一位赖姓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姓人。
屏东县古碑 另据 屏东县古碑文集 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八)时,有位名叫赖永汉的人迁居县中坊寮街,从此也在当地发展繁衍。
另外,据德化 侯卿赖氏族谱 载,该县下涌东阳派的赖祖等八人,因前往台湾经简而定居于彰化院务三佳春。
总计由大陆沿海陆续迁往台湾的赖姓人以原居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各县耆为最多,其次为广东饶平、大埔、揭阳、福建宁化等地的人。
其中来自福建南部的人在迁入台湾后多居住在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而来自广东的赖姓人则定居在台湾的北部和中部,如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
随机文章日本佛教的寺院生活明朝[永乐大钟]的由来?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学心理学的女人很可怕,心理学女人非常聪明/读懂你所有小心思墨西哥711ufo事件回顾,多架ufo惊现天空组队飞行(日食期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谁曾经预言过宋徽宗不适合当帝王?最后下场如何样了
……他最为世人所诋毁的,莫如驱逐元祐诸大臣和请求废宣仁这两件事。
请求废除太后确实是有罪,说到驱逐流放元祐的那些大臣,则又是以元祐间的大臣用来对待熙丰的方法来做的。
如果元祐的那些人做的对,那章惇做的也对;如果章惇做的不对,那么元祐间的人所做也不对。
议论者人肯定要说:元祐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驱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驱逐君子。
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怎么来区分的。
如果按私德来论,章惇的耿直,恐怕是元祐间的那些贤人比起来也是有愧的;如果按政见来论,我没有听说有用政见来判别君子和小人的。
攻击新法的人既然可以把奉行新法的人认作小人,那么奉行新法的人也可以指责攻击新法的人为小人,他们之间能差多少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史. 章惇传》,是怎样评判章惇的吧。
【宋史.章惇传】译文: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今属福建),父亲章俞到苏州。
章俞官至职方郎中,辞官,因章惇的显贵,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八十九岁时去世。
章惇豪爽俊秀,博学善文。
考中进士后,以名字在他侄子章衡之下为耻,所以辞去了皇上任命官职的诏敕。
后来再次考中甲科后,调为商洛令。
章惇和同游南山,到仙游潭,潭下是万丈绝壁,有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在绝壁上写字,苏轼害怕不敢写。
章惇稳步走过横木,把大绳子拴在树上,他提起衣服,顺着绳子下去,用漆墨软笔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几个大字。
回来后,神色不变,苏轼抚着他的背说:“你他日必能杀人。
”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己判决生命的,就能杀人。
”章惇大笑。
章惇被召用为馆职,遭王陶弹劾被罢去。
熙宁初年,王安石掌权,喜欢章惇的才能,用他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官为集贤校理、中书检正。
当时宋正经制南、北江,任命他为湖南、北察访使。
提点刑狱赵鼎说,峡州群蛮苦于他们酋长的刻剥,谋求归附,辰州平民张翘也说南、北江群蛮归顺朝廷,宋廷就把这事交给章惇。
章惇召募被流放的人李资、张竑等去招抚群蛮,而李资、张竑却奸淫蛮族妇女,被蛮族的酋长杀死,并发兵攻讨宋,因此两江骚动。
神宗怀疑章惇违背命令,王安石告诫章惇不要轻举妄动,章惇竟用三路兵平定懿、洽、鼎三州。
因蛮人占据潭州的梅山,章惇就乘势南下。
转运副使蔡烨说这件事不能马上成功,神宗也同意,把这事专门委托给蔡烨,王安石支持章惇,双方争论不止。
不久蔡烨得到蛮人的地盘,王安石恨蔡烨阻挠章惇,只给他薄赏,却提升章惇修起居注,从此宋廷在南方久不能撤军。
宋廷召回章惇,提升他为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
三司着火,神宗在御楼观看,章惇部署役兵赶去救火,经过楼下,神宗问后知道是章惇,第二天就任命他为三司使。
吕惠卿被罢,邓绾论奏章惇与他一样有恶,章惇被贬出朝任湖州知州,转为杭州知州。
章惇入朝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章惇被任命为。
朱服为御史,章惇暗中派门客同朱服沟通,被朱服告发。
章惇的父亲强占百立的土地,沈立拦住章惇并向他诉说,被章惇抓到开封。
章惇因以上二件事获罪,被贬为蔡州知州,又历任陈、定二州知州。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章惇被召入朝任门下侍郎。
丰稷上奏说:“官府刚开始刷新就首先任用章惇,这不是研习古事、设置官府的意思。
”丰稷获罪降职。
谏官赵彦若又奏论章惇没有德行,皇上没答复。
哲宗即位,章惇为知枢密院事。
宣仁后掌政,章惇和诈称有定策功。
蔡确被罢,章惇不安,就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达数千言。
大略说:“保甲、保马法一日不罢去,有一日的危害。
役法在熙宁初年就改为免役,后来才有弊端;现在又恢复为差役,应该全面讨论,然后施行,不该马上改变,留下后悔。
”说:“章惇说的固然有可取之处,但他专在求胜,不顾朝廷大体。
”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他的话十分不恭敬。
宣仁后大怒,、、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在七八年内,他多次被言官弹劾。
哲宗亲政后,有恢复熙宁、元丰时各法的意图,首先任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章惇专以“绍述”为国事,凡是元祐所改的全都恢复。
引用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职、任言官,他们朋比奸邪、报复仇怨,大小官僚,无一幸免,死去的殃及妻、子。
甚至诋毁宣仁后,说元祐初年是老奸擅国。
又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
哲宗没答应,章惇不满,请求编辑、分类元祐时大臣们的章疏,有见识的人知道祸患没消除。
于是就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又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蹇序辰穷究到底,想使那些人。
又建议派吕升卿、董必去岭南访察,将把被流放的人全杀死。
哲宗说:“朕遵循祖宗遗制,不曾杀戮大臣,释放他们不要治罪。
”但是重新得罪的有十多人,有的被三四次贬谪迁移,天下人都认为他们冤枉。
章惇用邢恕为御史中丞,邢恕用娄太后宫名叫宣训,曾废她的少主而立儿子常山王的事,假托司马光对范祖禹说:“如今主少国疑,北齐宣训事仍犹可虑。
”又引诱高士充上书,说他父亲高遵裕临死时屏退左右对高士充说:“神宗弥留之际,派高士充来问:‘不知皇太后想立谁为帝?’我斥责高士充离开。
”这都是想诬陷宣仁后,用这些来证实。
章惇就追贬司马光、王珪,赠高遵裕为奉国军留后。
章惇勾结宦官郝随,让他帮助自己,想追废宣仁后,皇太后、太妃都极力同他争辩。
哲宗感悟,烧了他的奏疏,被郝随侦知,秘密告诉章惇和蔡卞。
第二天章惇、蔡卞又上奏,哲宗生气地说:“你们不想让我进英宗庙吗?”章惇、蔡卞才作罢。
章惇又以是宣仁后所立,迎合郝随,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假托邪门旁道,废掉孟后,让她居住瑶华宫。
后来哲宗十分后悔,叹道:“章惇坏了我的名节。
”章惇又与端结成表里,请求立刘贤妃为皇后。
当初,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开边熙河,谋取灵、夏二州,十多年兴兵不止。
等到听说永乐之败,神宗当廷恸哭,随后得病,所以大臣推测他的本意,就是专门致力于怀柔外国。
请求还故地,宋国把那些不重要的城寨还给他们。
章惇认为缩国弃地,罪在帅臣,于是采用骚扰敌人阻挠他们耕种的说法,擅开边隙,不给夏人岁赐,进占汝遮等城,陕西各路有五十多个地方开战,宋损兵折将,又丢弃青唐,死伤无数。
章惇知道天下人怨恨自己,想堵塞天下人的议论,请皇上下诏在各地探察百妄言者按律论罪。
他还立下赏格,告密之风日益兴盛。
有个酒醉胡说的人,皇上下诏免去死罪,章惇竟按律杀死了他。
章惇用刑更加苛峻,但不能阻止人们的议论。
哲宗去世,皇太后商议立皇上的事,章惇厉声说:“按礼律而言,应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
”皇太后说:“我没儿子,各王都是神宗的庶子。
”章惇又说:“按年纪应立申王。
”皇太后说:“申王有病,不能立。
”章惇还想说话,知枢密院事呵斥他说:“章惇,听太后安排。
”皇太后决定立端王,就是徽宗。
章惇升为特进,被封为公。
章惇为山陵使,灵车陷在泥水坑中,过了一宿才走出来。
言官弹劾他不恭,他被罢职,任越州知州,不久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右正言任伯雨弹劾他想追废宣仁后,他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当初,苏辙被贬到雷州,不许他占官舍,他就租用了一个百姓的房子,章惇又认为是强夺民居,让州官追究处治,因租约很明白,这才停止。
此时,章惇也想租用这个百姓的房子,这个人说:“先前苏公来住这儿,因为章丞相我差点破家,现在不能出租了。
”章惇被转到睦州,去世。
章惇的才识超人,穷凶极恶,不肯把官爵给自己的亲信,他的四个儿子接连考中进士,只有四儿子章援曾任校书郎,其余的都随着进士名册被选任为州县官,始终没有显贵的。
章惇的妻子很贤慧,章惇任宰相时,张氏病重将死,嘱咐他说:“你做宰相,千万别做报复的事。
”祭祀完张氏,丧期满后,章惇对陈瓘说:“不能忍受丧妻的痛苦,怎么办?”陈瓘说:“与其悲伤无益,不如记住她临死前的话。
”章惇无以回答。
政和中期,追赠章惇为观文殿大学士。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高宗看任伯雨的奏疏,下手诏说:“章惇诋毁宣仁后,想追废她为平民,全赖哲宗不答应他的请求,假使他的话施行,能不累及泰陵吗?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子孙不许在朝中为官。
”诏书颁布后,举国称快,只有他家还做了《辩诬论》,被见到的人讥笑。
随机文章明朝历史硕妃娘娘之谜传海底惊现12米巨型真龙,蛟龙号专家确认为未知生物地球2032年灭亡过程图有哪些,地球将会被超大小行星毁灭探山东双乳峰诅咒,挖山者接连死亡/外形似少女的双乳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