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晚年有什么矛盾?两人竟产生隔阂

李白和杜甫作诗的风格相差很大,而且两人所处的时期也有一定区别。
后来杜甫定居长安城,李白则开始了自己游历的生活,两人便逐渐疏远。
不过据说李白和杜甫晚年出现了一些隔阂,这到底是怎么
【千问解读】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十分伟大的诗人,很多人好奇李白和杜甫的关系,两人都如此有才能,那他们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李白和杜甫算有一定交集,但友谊并没有那么深厚。
李白和杜甫作诗的风格相差很大,而且两人所处的时期也有一定区别。
后来杜甫定居长安城,李白则开始了自己游历的生活,两人便逐渐疏远。
不过据说李白和杜甫晚年出现了一些隔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杜甫对李白之死漠视之蹊跷
李白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冬天入永王李粼幕府,有《别内赴征》三首,《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永王东巡歌》等诗纪其事。
李白又一次胸怀高远,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可以实现毕生之志了。
岂料永王初衷为争夺帝位,其谋被识破,至德2年2月永王兵败,李白逃奔彭泽,被捕入寻阳狱中。
11月,被定罪长流夜郎,途中获赦。
转辗两年,旧疾复发,来至当涂,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
但沉疴不治,于代宗宝应元年11月卒于当涂。
时杜甫在成都,有《寄李白二十韵》一诗。
诗云“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之句,可见对李白的病状了如指掌。
声名闻于天下的李白之死,应该是当时诗坛的大事件,杜甫应当知道。
但他对李白之死却没有任何表示,这是很让人疑惑的事。
而就在李白死后的几年间,杜甫的几位至交好友先后辞世,却得到了杜甫不同形式的凭吊怀念。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8月4日房琯病卒于阆州,杜甫往吊,并写有祭文,沉痛至哀。
后写有《别房太尉墓》一诗,抒发哀悼怀念之情。
次年,郑虔死于台州,苏源明死于长安,对这两位千里之遥的亡友,杜甫都有诗哭悼之,写有《哭郑司户、苏少监》和《怀旧》。
如《怀旧》诗云:“地下苏司业,情亲独有君,自从失词伯,不复更论文。
”又次年正月,高适病死于长安,杜甫很悲伤,在《闻高常侍亡》中写到“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4月,严武死于成都,杜甫有诗哭之。
《哭严仆射旅衬》诗云:“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以后还写有《八哀诗》相挽,另有《哭严仆射归梓》诗。
代宗大历四年(769)的时候,杜甫流寓湖湘,至潭州时,遇友人韦之晋死,他有诗哭之。
这时距李白之死已过去了近七、八年,我们依然未看到杜甫对李白的哀挽诗作。
是杜甫把李白忘了吗?还是写的悼亡诗失传了呢?看来都不是。
他连韦之晋这样的一般朋友都会倾吐思念之情,何况李白和杜甫早年建立了天下皆知的友谊呢。
而且如果杜甫有怀悼李白的诗,不会轻易散佚的,如果他对李白还怀有从前的感情,下笔定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至文,就更不会不翼而亡的。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信息,这两位诗坛巨擘之间,一定发生了重大的隔膜,甚至龃龉。
因为以李杜早年交谊之深,对比杜甫的冷淡漠然,是令人十分惊异的,也是无从解释的。
二、李杜早年交往之深挚
李、杜这两颗诗坛最耀眼的明星是在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四月相会的,地点是东都洛阳。
李白当时因受长安奸佞群小的谗毁,被皇帝赐金诏许还山,向东开始了他第二次漫游。
杜甫则结束了在齐鲁一带的游历回到了算是故乡的洛阳,并住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下的“陆浑山庄”。
李白时年44岁,杜甫小李白11岁,正好33岁,都是人到中年,襟抱未开,而又目空一切,志存高远的年龄,对两人而言,这次订交,可谓忘年。
但毕竟是初识,未及深入。
李白不久离开洛阳去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
杜甫随即跟到了梁宋。
这算是两人重逢。
这次相聚著名诗人高适也参加了。
三人相携游乐赋诗,畅饮高歌。
李、杜感情交谊大大加深。
李白不久前往齐鲁,杜甫又追随到了齐鲁,第三次与李白会面。
这时两人已情同手足。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可见情谊深浓。
李白也有诗回寄杜甫,表达思念之情。
所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沙丘城下寄杜甫》)最后,这两位中国诗歌史上的顶级人物洒泪在齐鲁分手,各寻前程去了。
从此一别,竟成永诀,李、杜也就再没有见过面,两人的友谊和感情在以后的诗歌交往中加深着。
郭沫若先生曾做过如下统计。
在现存1400余首杜诗中,和李白有关的将近20首。
其中专门寄赠或怀李白的有10首:《赠李白》2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1首,《冬日有怀李白》1首,《春日忆李白》1首,《梦李白》2首,《天末怀李白》1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1首,《不见》1首。
诗中提到李白的5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1首,《饮中八仙歌》1首,《醉歌》1首,《昔游》1首,《遣怀》1首。
没有提名,但其中一定包含有李白的,无法统计。
在这些诗歌中,杜甫满怀真情,有对李白遭遇、命运的同情和不平,如“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有对其诗歌风格的评价,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有对其豪迈高洁的人格的赞美歌颂。
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些诗句表达的是一腔拳拳深情,奠定了李杜之间的真挚友谊。
李白写给杜甫诗留存数量不多,仅有4首。
“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情感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
那真是皮相之见。
”因为诗中情意甚殷,并不逊于杜甫。
而且两人几乎达到了心有灵犀,息息相通的感人境界。
如杜甫《冬日有怀李白》写道:“寂寞书齐裹,终朝独尔思。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也写道:“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杜补阙就是杜甫。
李杜在诗歌往还上建立的友谊是深挚真诚的,是美好的。
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以不同风格而齐名并称的先例。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两位亲如兄弟的诗人,关系却在晚年出现了裂痕,叫人疑窦丛生。
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三、李杜隔阂原因之探秘
郭沫若先生认为,李白怅怨杜甫不理解自己的心曲,不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故两人感情发生变化。
起因是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这首诗是杜甫写李白最长的一首,共200字,“可说是杜甫的李白诗传,对于李白的现状,不仅他的生活,更兼及他的心事,都好象了如指掌。
”全诗如下: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王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鹏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议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这的确可以当李白小传来读了。
但郭先生认为这首诗是令李白十分不快甚至很不满意的。
他说:“诗是‘寄’给李白的,李白在去世之前还有相当的时间,不至于看不到它。
看到之后,李白会作何感想?我认为有好些辞句很难使李白满意。
关于‘三危放逐臣’句,上面已经说了,那还只是出于考虑欠周到的语病。
还有更重要的关节处,一定会使李白失望。
天宝初年李白被谗逐,这在李白是非常遗憾的事,而在杜甫诗中却以‘乞归优诏许’一句不着痕迹地带过。
不好诽谤朝廷,在杜甫说来自然是‘忠’;但对于谗毁者的‘贱臣’‘佞臣’——高力士、张垍之流,却未免过于‘恕’了。
李白下庐山从永王东巡并不算犯罪而是冤枉,他一方面是体贴着唐玄宗的意旨在办事,另一方面也想借永王之力扫荡胡尘,拯救天下苍生;然而杜甫却把它说成为找饭吃而受到处分。
这在李白恐怕是更感到意外的。
”应该说郭老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李杜之间的确发生了隔阂,“杜甫对于李白的感情由怀念仰慕转变为哀怜惋惜。
”
我认为,真正使杜甫对李白心怀不满的是两件大事。
一是李白恃才傲物,被逐出长安;二是不辨忠伪,依从永王而最终获罪。
而这两件事关乎着是否对皇帝、朝廷的忠诚。
我们知道,杜甫被称为“千古诗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的忠君,因为忠君,才去爱民,才去关心民瘼,才去关心天下兴衰。
他的代表作无不由此可以做出准确的解释。
故清人叶燮在《原诗》中说:“千古诗人推杜甫。
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
”故其诗被誉为“政治诗”、“诗史”,是当之无愧的。
他确立的政治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忧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成卒”,他不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忠君个性,“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而且,杜甫诗歌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获得崇高的艺术地位是和他的政治思想密不可分的。
而封建时代忠君和爱国常常是统一起来的。
他的忠君爱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人们也称杜甫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
[2](P89)在这一方面,李白和杜甫是有很大的区别。
身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更多的追求任情适情,放浪恣肆,逸游山水的生存方式。
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是写照。
故他被诏入长安,纵然抱有实现“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可并未使自己桀骜不驯的个性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所谓“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写照。
进而交恶于玄宗幸臣张垍,宠妃杨玉环,侮慢炙手可热的宦官高力士。
最后终于被皇帝疏远,赐金还山。
李白把政治活动中受到挫折、愤懑、郁闷、不平皆倾泻于诗,《行路难》三首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对于李白早年的这次政治磨难,杜甫是深表同情的,但同情中带有惋惜,或者也有一些对李白的不满。
上引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乞归优诏许”、“莫怪恩波隔”两句就蕴含有这样的意思,规劝李白不要怪怨朝廷和皇帝。
在杜甫看来,玄宗是“尧舜君”,他自己是“不忍便永诀”的。
况且能像李白那样一夜之间由一介布衣青云直上,做了皇帝的文学侍臣,是杜甫梦寐以求的事。
他早年困居长安,接连给皇帝上赋求仕,未得知遇。
安史乱中,南北奔波,追随行在,最后是“衣袖露两肘,麻鞋见天子”,才做了个小小左拾遗。
李白殊遇恩宠,却不当一回事,杜甫自然是又羡慕,又嫉妒了,对李白突然失宠,他也自然希望李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怨诽朝廷。
同时,杜甫对李白是有所规劝的。
写于天宝四载(745年)的《赠李白》就这样质问:“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显然希望李白能有所收敛狂放痛饮的个性。
写于蜀地的《不见》(原注:近无李白消息)中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可能呼唤李白回到蜀中,两人共修旧谊,“重与细论文”。
呆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互相照顾,也是更能便利地对这位兄长加以劝导。
当他得知李白遭遇流放夜郎,就希望他途经屈原故乡时,“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大概希望屈原的忠魂能对李白有所感化。
这大概就是杜甫对李白恃才傲扬而失宠有所不满却没有说出的心思吧。
如果说长安一行是李白政治生活中的第一次大失败,那么,他晚年加入李璘幕府就是一次更大的失败。
虽然李白入幕从种种迹象来看是不得已被胁迫,但李粼的意气之举却差一点让李白招来杀身之祸。
[3](P70)对此杜甫也是非常同情的。
但可以推想,杜甫对此一定不满。
因为李璘事件最后被定性为叛逆做乱,与安禄山等同。
肃宗下令剿灭。
李白也被定罪“附逆”,长流夜郎。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杜甫对这位肃宗皇帝没有表现出太大的不满,和对待玄宗一样,他仍抱有“一饭未曾忘君”的忠心,自己的好朋友“附逆”,他从内心深处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无法原谅。
加之杜甫当时远在四川,消息不灵通,更大可能得到的是道路传言,对李白从璘的细节也就无从评察,最终做出从感情上弃绝李白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做出这一判断的有力证据就是杜甫对李白之死冷漠到近乎无情的程度。
和他交往的许多朋友一旦或病或亡,他差不多写诗凭吊、缅怀,惟不予李白一字。
足以说明李、杜晚年之隔阂是相当深的,而这种隔阂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失望不满已无法挽回了。
尽管如此,李、杜齐名以及他们早年建立的友谊和他们不朽的文学业绩仍然在文学史上照耀千古,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诗剑交辉与歧路殊途:李白与高适的真实关系考辨
然而拨开历史迷雾,这对曾同游梁宋的诗人,实则经历了从诗酒唱和到政治对立的复杂转变,其关系轨迹折射出盛唐文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剧烈碰撞。
一、梁宋之游:文学知音的短暂交集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 后,经引荐与高适相遇于洛阳。
三人结伴游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在禹王台煮酒论文,在孟诸泽猎鹰赋诗,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千古佳话。
高适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中赞李白 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 ,杜甫更以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 的诗句,记录这段文人雅集。
但这段友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杜甫年辈较晚且对其崇拜有加,而高适年过五十仍 落魄无成 ,诗名未显。
这种地位差异导致:李白与杜甫互赠诗作达17首,与高适却仅存1首赠诗;高适赠李白诗作亦仅1首,远少于赠杜甫的3首。
这种文学互动的疏离,暗示三人关系亲疏有别。
二、安史裂痕:政治立场的根本分歧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二人命运轨迹。
永王李璘招募李白时,高适已任淮南,奉命平定永王叛乱。
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高适明确主张 永王必败 ,并最终将李白下狱。
这种政治对立绝非偶然:高适始终秉持 报国知身命,要须在长策 的务实态度,而李白则怀揣 为君谈笑静胡沙 的浪漫理想,二人对政治时局的判断存在本质差异。
值得玩味的是,高适虽平定永王之乱,却未对李白落井下石。
李白在狱中作《送张谒高中丞》称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既显怨怼又含敬意;高适虽无营救记载,却也未公开抨击李白。
这种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 的克制,彰显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三、诗酒余韵:文学传统的双重映照 尽管政治立场对立,二人诗歌创作仍存在深层呼应。
李白《行路难》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的困境,与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的苍凉形成互文;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豪放,与高适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旷达,共同构成盛唐精神的双面镜像。
这种文学共鸣超越个人恩怨。
李白从璘虽为政治误判,但其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的报国热忱,与高适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的边塞情怀本质相通。
二人诗歌共同塑造了盛唐文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的精神图谱。
四、历史镜像:文人命运的盛唐注脚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轨迹,实为盛唐文人命运的缩影。
李白 天子呼来不上船 的狂放,最终沦为政治牺牲品;高适 五十始为官 的隐忍,却成就封侯拜相的仕途。
这种命运分野既有个性差异,更源于时代局限——当安史之乱打破 的幻象,文人必须在 兼济天下 与 独善其身 间做出抉择。
从文学史视角审视,二人关系更具象征意义。
李白代表浪漫主义诗歌巅峰,高适则是现实主义边塞诗旗手,二者关系恰似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
他们的离合悲欢,既是个体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精神裂变的文学注脚。
当后世吟诵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与 战士军前半死生 时,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诗人的才华碰撞,更是一个文明在盛世崩塌前的精神挣扎。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史证明:真正的文人友谊从非简单的情感投契,而是价值观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这种对话虽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最璀璨的诗歌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白诗歌常用的意象(梵凤系列
表象意魔:明冥天象,五行不动;真理混沌,是我极乐。
武皇:宇宙似幻境,云波诡谲网;哭遍侠客群,武界堪称皇。
醉贵妃:乐声柔和作凤鸣,银羽雨飘比龙鳞;彩纹轿体轻摇晃,却似宴散醉妃身。
刁七爷:一气化三千,不倒又不颠! 1991—1995 霹雳紫脉线——霹雳幽灵箭第一部 《霹雳紫脉线》 万魔天指: 代表性名言:隐身杀三千,现面诛万里。
孤愁先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绶纵容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戢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万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霹雳烽云 慈海渡者: 口头禅:慈海渡有缘、劫道心中现。
欢喜佛: 一笑天地开,欢喜佛常在。
竹魂: 开心门,睁眼观;俗情薄,世路寒; 气平和,免怨叹;宽胸怀,人圆满。
夜慧白庸: 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万烛公: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霹雳天命 人海大如: 代表性名言: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地藏大如: 天地正气流古今,娑婆世界乾坤行; 一生一灭自然生,一善一恶分判明; 自性本体轮回转,一性圆明回天生。
银羽飞燕: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天象大如: 心存恶念,万事非;佛入无形,渡有形。
霹雳狂刀 神鹤佐木: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份度时光。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文武扬;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乱世狂刀: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箫中弦音藏柔情,剑下腥血寄恨仇;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向缠绵可付箫。
剑君十二恨: 一恨才人无行 二恨红颜薄命 三恨江浪不息 四恨世态炎冷 五恨月台易漏 六恨兰叶多焦 七恨河豚甚毒 八恨架花生刺 九恨夏夜有蚊 十恨薜萝藏虺 十一恨未食败果 十二恨天下无敌 青阳子: 天地玄法定乾坤,山河江岳耀吾门, 运机巧变藏虚实,广化万物道长存。
非凡公子: 与生俱来人中首,唯吾与天同齐寿; 双脚踢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空劫: 代表性名言:空劫半僧功,来去一阵风! 不知名: 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
玄真君: 代表性名言:半生闲隐今终止,一步江湖无尽期。
藏剑生: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於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闲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百里抱信: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千层云: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回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一花香: 峭寒催换木绵裘,倚仗郊原作逝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心残: 吾定法,吾执法;入曹门,必遭杀。
万缕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秋风之刀: 代表性名言:落日一瞬,十二恨终,秋风长吹。
拒生郎: 受尽无情风,厌世求死亡,欲死求不得,可怜拒生郎。
目残: 鱼网之设,鸿则罗其中; 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
机里生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释丹凤: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霹雳王朝 魔魁之女: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秤命客: 代表性名言:抽灵签,卜圣卦,签稳、卦定、卜运命! 圣夫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霹雳幽灵箭第一部 海殇君: 欲海沉浮名利争,石光电火步此生; 风尘情事挥不尽,观(渡)世不笑是痴人。
潇湘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千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亢无后: 形骸非真,红花易老枯,大地亦幻,尽化黄尘土; 毋为物役,器宇非凡殊,白阳天恩,慈披红尘路。
龙琴一品: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