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凖是怎么死的?他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5 点击数:
简介:说到寇凖这个人想必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在历史上也真的是有很多故事的,这个人不简单的,其实能做到宰相的人当然都是不简单的,但是但是有人总得有一死的,话说这个寇凖最后是死了的,而且下场十分的惨烈,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做了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吧,话说这个寇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沦落到这个下场的,真的是好悲惨哦! 寇凖

【千问解读】

说到寇凖这个人想必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在历史上也真的是有很多故事的,这个人不简单的,其实能做到宰相的人当然都是不简单的,但是但是有人总得有一死的,话说这个寇凖最后是死了的,而且下场十分的惨烈,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做了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吧,话说这个寇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沦落到这个下场的,真的是好悲惨哦!

寇凖是北宋名相,对宋朝功重如山,下场却悲惨。

寇凖19岁当知县,30岁升同知院事(二品),后因得罪宋太宗被赶出京城,由于宋太宗离不开他,又把他召回来。

宋真宗即位6年后,42岁的寇凖任宰相,45岁被降级赶到陕州,58岁又被召回京,不久后又再次被罢相,逐出京城。

寇凖最后屡次被贬,61岁被流放到雷州,雷州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寇凖抑郁成疾,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

最惨的是,死后因为朝廷给的银子太少,灵柩在返乡途中,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只能仓促葬在洛阳巩县,死后十年才迁回故乡。

寇凖出生于公元961年,是北宋的大功臣,寇凖家世显赫,因为他的老祖宗在西周武王时立过大功,赐寇姓,公元980年十九岁的寇凖考中进士,到归州巴东任知县,后来由于干的不错,升任盐铁判官。

公元989年,寇凖大胆向宋太宗进谏,宋太宗听后非常生气,便想离开。

寇凖上前拉住宋太宗,劝他坐下,听他把话说完。

事后,寇凖得到宋太宗赏识,太宗说:“得寇凖犹如唐太宗得魏征”,所以寇凖以刚直而出名。

北宋名相寇凖是怎么死的?他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烈?

宋太宗离不开寇凖

公元990年,朝廷处理两桩贿赂案,王淮受贿千万,罚杖刑并被撤职,但是不久后又恢复原职。

而祖吉受贿情节并不严重,却被判死刑。

寇凖知道王淮走了后门,王淮的哥哥是参知政事王沔,心中愤怒不平。

公元991年,大天旱,宋太宗召群臣商讨此事,寇凖却说:“天旱是因为刑罚不公正导致的”,宋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宫。

后来宋太宗召寇凖询问情况,寇凖说祖吉和王淮都受贿违反法律,惩罚却不同,这不公平。

于是太宗越来越赏识寇凖,升任寇凖为枢密副使,后改任同知院事(正二品),寇凖开始参与北宋军国大事。

一次寇凖和温仲舒外出游玩,路上一疯子追着他的马喊万岁,寇凖的死对头张逊知道后,告知宋太宗,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张逊便添油加醋,最后寇凖被降级,赶到青州任知府。

寇凖离开后,宋太宗非常想念他,于是第二年把寇凖召回京,任命为参知政事(二品)。

得罪奸臣王钦若

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后,辽军前后两次南下侵略北宋。

公元1004年,边境告急,说辽军又要大规模入侵了,这时宋真宗听取参知政事毕士安的意见,任寇凖为宰相。

同年九月辽军率领20万大军向南进攻,这时奸臣王钦若提出迁都,建议逃跑。

寇凖却说提出迁都的人可以杀头,于是王钦若对寇凖恨之入骨。

后来寇凖建议,让真宗御驾亲征,真宗胆怯。

十月辽兵攻下祁州,继续向南,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凖的劝导下终于愿意御驾亲征,宋真宗在亲征途中屡次打退堂鼓,寇凖坚持真宗亲征。

北宋名相寇凖是怎么死的?他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烈?

宋真宗本来没有抗敌的决心,于是与辽军进行谈判,辽军要求宋方归还“关南之地”,宋方不答应,愿意给辽军一些经济补偿,谈判在两军对抗中进行,最终按照宋方的条件达成协议。

于是宋真宗就派曹利用去和辽军谈判银绢的数量,宋真宗对曹利用说:“万不得已,一百万也可以”,寇凖私底下对曹利用说如果银绢超过30万,就不要回来见他了。

结果谈判结束,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之后契丹人不敢发动战争,寇凖对北宋恩重如山,但是有功之臣却没有好的下场。

宋真宗御驾亲征回宫后,王钦若就开始策划扳倒寇凖,他说:“澶渊之盟”其实就是城下之盟,陛下怎么会觉得寇凖有功,不觉得这是耻辱吗?真宗听了非常生气,便开始对寇凖冷淡起来,

在奸臣王钦若多次的攻击下,公元1006年,寇凖被降级,贬到陕州去做知州。

与丁谓结仇

宋真宗晚年卧病不起,对王钦若与丁谓这帮善于拍马屁的人言听计从,公元1019年,丁谓想拉拢寇凖为己用,于是向真宗请求寇凖回朝为相,寇凖的弟子识破丁谓的阴谋,劝他不要去,但是寇凖不听再次入京。

入京后丁谓开始拉拢寇凖为同党,一次宴会上,丁谓为寇凖擦沾了些菜汤的胡子,被寇凖当场训斥,于是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仇。

得罪刘皇后

宋真宗生病后,由刘皇后掌管朝中之事,刘皇后什么事都问丁谓。

于是寇凖、王旦、向敏上奏真宗,反对刘皇后干政,丁谓专权,要求太子监国,并与杨亿一起辅政太子,得到真宗的批准。

刘皇后的娘家人犯法,宋真宗下诏赦免,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照法律处置,于是寇凖与刘皇后结下仇。

寇凖上奏太子监国一事被泄漏,刘皇后便立刻贬寇凖为太子太傅。

太监周怀政一直和丁谓不和,所以联络同党杀丁谓,复相寇凖,让皇太子即位,结果被小人出卖。

丁谓知道后乔装打扮去找曹利用,曹利用带兵将周怀政俘虏,然后诬陷寇凖企图谋反,被逐出京城。

北宋名相寇凖是怎么死的?他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烈?

客死他乡

据《宋史·寇凖传》记载,寇凖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

寇凖被贬,据说真宗由于卧病在床不知道,问身边的人寇凖在哪儿,由于害怕丁谓没人敢说实情,人人畏惧丁谓,连寇凖离京那天,都没有人去送行。

寇凖被贬后,丁谓如愿以偿的当上宰相,丁谓为了报复寇凖,将他一贬再贬。

公元1022年忍受冤屈的寇凖被贬去雷州,雷州环境恶劣,住的地方简陋无比,公元1023年,到雷州一年后,寇凖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加上抑郁过度,一病不起。

公元1023年9月寇凖病故,时年62岁,由于朝廷给的钱太少,只能葬在洛阳,十年后才把灵柩迁回老家。

北宋同乡名臣与权相:蔡京与蔡襄的复杂关系

北宋时期,福建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才辈出,与蔡襄便是其中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同为北宋大臣,同姓同乡且同宗,二人的关系复杂且引人关注。

家族渊源与亲属关联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官员、书、文学家、茶学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是北宋末年的权相、书法家。

从家族关系上看,蔡襄和蔡京是同乡、同姓、同宗,且二人是堂兄弟关系,不过关系较为疏远。

蔡襄的弟弟蔡高,与蔡京的父亲蔡准虽无直接记载表明有紧密关联,但从家族脉络推测,二者同属家族不同分支,蔡京与蔡襄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下产生交集。

这种亲属关系为二人在北宋政坛和文坛的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为后人研究他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仕途轨迹与政治作为 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此后仕途顺遂。

他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等职。

在朝为谏官时,蔡襄以直言著称,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他数度外出任职,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每到一处皆有政绩。

在福州时,他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推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即位后,他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累赠少师,“忠惠”。

蔡京则在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年),他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任期达17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主政期间,他在支持下,借继承新法之名,在都省设讲议司,推行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不断改变盐业、茶叶的专卖制度,改革币制、完善市舶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然而,他在政治上持续大规模打击以元祐党人为主的不同政见者,最终致使朝廷几无可用之人。

他还,繁重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即位后,他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书法成就与艺术影响 蔡襄与蔡京在书法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

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后的作用。

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传世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京同样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有说法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京的艺术成就或在蔡襄之上。

蔡京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他的奸臣形象,其书法成就往往被其政治恶名所掩盖。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蔡襄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名臣。

他以直言敢谏、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闻名,深受百戴。

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诗文清妙,著作被辑录为《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在茶学方面,他所著的《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在植物学领域,《荔枝谱》则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之誉。

蔡襄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了官员的楷模。

蔡京则因其在政治上的,被后世视为奸臣。

《》将他直接列入《奸臣传》,称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巨奸。

他的经济改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过早地消耗了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反而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蔡京的墓园在后世也较为荒凉,与蔡襄墓园的庞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人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蔡京与蔡襄作为北宋同乡的大臣,他们在家族关系、仕途轨迹、书法成就和历史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蔡襄以其名臣风范和高尚品德为后世所敬仰,而蔡京则因奸臣行径被历史所唾弃。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同乡名臣与权相:蔡京与蔡襄的复杂关系

北宋时期,福建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才辈出,与蔡襄便是其中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同为北宋大臣,同姓同乡且同宗,二人的关系复杂且引人关注。

家族渊源与亲属关联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官员、书、文学家、茶学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是北宋末年的权相、书法家。

从家族关系上看,蔡襄和蔡京是同乡、同姓、同宗,且二人是堂兄弟关系,不过关系较为疏远。

蔡襄的弟弟蔡高,与蔡京的父亲蔡准虽无直接记载表明有紧密关联,但从家族脉络推测,二者同属家族不同分支,蔡京与蔡襄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下产生交集。

这种亲属关系为二人在北宋政坛和文坛的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也为后人研究他们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仕途轨迹与政治作为 蔡襄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此后仕途顺遂。

他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等职。

在朝为谏官时,蔡襄以直言著称,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他数度外出任职,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每到一处皆有政绩。

在福州时,他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主持建造洛阳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提倡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推动了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即位后,他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累赠少师,“忠惠”。

蔡京则在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年),他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任期达17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主政期间,他在支持下,借继承新法之名,在都省设讲议司,推行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不断改变盐业、茶叶的专卖制度,改革币制、完善市舶制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然而,他在政治上持续大规模打击以元祐党人为主的不同政见者,最终致使朝廷几无可用之人。

他还,繁重徭役,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即位后,他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书法成就与艺术影响 蔡襄与蔡京在书法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蔡襄擅长书法,其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点画无丝毫苟且;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触处成妙,大得晋人韵致。

他力去时俗流弊,另辟蹊径,下开、、米芾等新风,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后的作用。

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将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传世书迹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京同样是一位书法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有说法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京的艺术成就或在蔡襄之上。

蔡京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他的奸臣形象,其书法成就往往被其政治恶名所掩盖。

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蔡襄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赞誉的名臣。

他以直言敢谏、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闻名,深受百戴。

他的文学造诣深厚,诗文清妙,著作被辑录为《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在茶学方面,他所著的《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在植物学领域,《荔枝谱》则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之誉。

蔡襄的品德和才能为后世所敬仰,成为了官员的楷模。

蔡京则因其在政治上的,被后世视为奸臣。

《》将他直接列入《奸臣传》,称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巨奸。

他的经济改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过早地消耗了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反而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蔡京的墓园在后世也较为荒凉,与蔡襄墓园的庞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人对他们的不同评价。

蔡京与蔡襄作为北宋同乡的大臣,他们在家族关系、仕途轨迹、书法成就和历史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蔡襄以其名臣风范和高尚品德为后世所敬仰,而蔡京则因奸臣行径被历史所唾弃。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北宋名相寇凖是怎么死的?他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