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刘邦、项羽是同时代的人么?为什么总感觉他们不是一个年代的人?

主要还是因为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太出名,而秦始皇一般都是讲他统一的故事,所以三个人中间就断层了。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3岁,项羽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灭亡秦朝的正是项羽。
秦始皇虽然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但秦朝的基业却很快便
【千问解读】
其实秦始皇、刘邦和项羽都是同年代的人,秦朝和汉朝也就隔了一年,但我们总感觉秦始皇跟刘邦、项羽好像并不是一个年代的。
主要还是因为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太出名,而秦始皇一般都是讲他统一的故事,所以三个人中间就断层了。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3岁,项羽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灭亡秦朝的正是项羽。
秦始皇虽然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但秦朝的基业却很快便被消灭,整个秦朝只有短短的14年,同后来的汉朝简直没法比。
人们对历史人物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会存在时代感的错乱。
比如我们很容易认为秦始皇和刘邦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实际上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出生,而刘邦是公元前256年出生,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了三岁。
那么为什么人们很容易造成这种错觉呢?
一、两人之间相隔的皇帝太多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人,他统一六国之后,觉得自己功劳盖过三皇五帝,为始皇帝。
而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因为之前被封为汉王,为汉高祖。
秦始皇和刘邦虽然相差三岁,但是隔了好几个皇帝。
有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婴。
中间还发生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这就很容易让人感觉他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二、两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在赵国邯郸出生。
12年后,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秦始皇被立为秦王,为秦国国君,可谓是天之骄子。
此时10岁的刘邦只是楚国沛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娃,平日里与小伙伴们玩耍嘻戏,享受着童年。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始皇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加冕仪式,开始亲政。
随后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等势力,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展现了秦始皇强大的能力。
而此时19岁的刘邦在沛县整日游手好闲,不爱农事,倒是组织了一群人,偶尔打打群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中原,自立为帝,为天下之主,年仅39岁。
此时36岁的刘邦还是个光棍,混上了一个泗水亭亭长,主要的工作就是送百姓去咸阳服劳役,还经常开小差。
而秦始皇与刘邦唯一的交集就是在刘邦送百姓去咸阳服劳役的路上,刘邦看着巡游的秦始皇十分威风,于是就说了一句:大丈夫生当如此!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中暴毙,年仅49岁。
而此时46岁的刘邦因为私自放走服劳役的百姓,而躲到芒砀山去了,日子过得也不咋好。
不过此时的刘邦已经娶了老婆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儿子刘盈。
接下来就没秦始皇什么事了,刘邦开始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在秦二世胡亥的折腾下,天下纷纷反秦,而刘邦杀掉了家乡的县令,也拉起来一条队伍,自己被拥护为沛公。
刘邦大军一路上攻城略地,于项羽之前先入咸阳。
被封为汉王之后,以关中为基地,先入三秦,形成楚汉争霸之势。
之后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争,老道的刘邦战胜了比自己小24岁的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此时的刘邦已经54岁了,登上了秦始皇曾经的位置。
西楚霸王楚霸王项羽不过江东,与虞姬的死有必定联系吗?
至今思,不肯过江东。
”这是著名女词人的名作。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
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两者之间有联系,有学者就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过江,拔剑自刎。
这样说很有道理,单纯说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虞姬之死就显得论据不足。
而这与《》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天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
“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
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
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但有的学者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连连败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
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如果说项羽因失败使江东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对江东父老的话,垓下被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羞愧自杀。
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陵又迷了路,问一农夫,结果被骗,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
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呢!逃至东城,汉骑将之包围数重。
尽管他“自度不得脱”,但还是把仅剩的二十八骑组织起来作了一番拼杀,又“亡其两骑”。
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
因而认为他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说不通。
项羽的羞愧之心来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
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内战使人民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过通过他与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他觉察到“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 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
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
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
据说,项羽当时还是有可能与刘邦抗衡的。
项羽为何乌江不渡?两千多年来,无论是文人骚客,还是历史学家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但至今难有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古代惨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
秦始皇嬴政建陵于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剧。
骊山到底是福地是祸源?秦始皇嬴政又为什么钟情于骊山,建陵于此呢?从中国历史的传统风水之说看,骊山绝对是一块福荫之地。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做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嬴政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皇帝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水经注》载:“秦始皇嬴政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
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骊山之南的蓝田玉着称于世,现代地质队曾在骊山北麓开凿金矿。
从视死如视生的传统观念分析,秦始皇嬴政死后还想把这里的金和玉占为己有。
此外,秦始皇嬴政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其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
按《水经注》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嬴政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而《两京道里记》载:“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
”根据勘察,秦始皇嬴政陵封土中心顶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两门与其南边的骊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
而每一道峰脊似一个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
民间称始皇陵为“莲花穴”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嬴政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如此一块风水宝地,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秦始皇嬴政会选中骊山为自己营造身后帝国了。
可以说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嬴政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