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3-04-10 点击数:
简介:最近不少的人对这个战国七雄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毕竟每个国家也都是有每个国家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上也还是很值得大家去研究的,话说战国七雄能存在的核心真相是也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精锐部队,那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盘点盘点这个战国七雄各国的精锐军区别叫什么吧,还有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千问解读】

最近不少的人对这个战国七雄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毕竟每个国家也都是有每个国家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上也还是很值得大家去研究的,,话说战国七雄能存在的核心真相是也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精锐部队,那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盘点盘点这个战国七雄各国的精锐军区别叫什么吧,还有他们又有什么特点,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看看。

1、魏国魏武卒

特点: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魏武卒都是手拿一支长戈、叫带一把剑、穿厚厚的防甲、在身上还背着五十支长箭和一把铁胎硬弓,同时还携带三天的军粮,总共重量达到了50斤。

别看这么重,魏武卒连续行军100里之后马上还能投入到激烈的战争中,所以想当魏武卒要求很高了,但是待遇也非常好。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魏武卒的战绩也很好,前后打了72场,胜了64场,平了8场。

魏武卒帮助魏国夺取了秦朝黄河西岸500多里的土地了。

吴起还带领5万魏武卒,击败了10于自己的秦军,在古代上也非常知名,所以魏武卒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为厉害步战士兵了。

2、秦朝秦锐士

特点:秦锐士是商鞅变法的产物,而且在加上高官厚禄、金钱的刺激,本就彪悍的秦朝人战斗力飙升,到战场就像打了鸡血,各个像野兽一样,那杀敌都是不眨眼的。

话说十万秦军只能选出500秦锐士,所以看出这个秦锐士的选拔难度和竞争难度,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龙凤,秦朝最终也都靠秦锐士统一了中国。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3、齐国魏技击

特点:魏技击也叫持戟之士,魏技击声名远赫的战役就是击败了晋国的入侵,齐国能和秦朝并称“东西二帝”就是因为有这个魏技击了,魏技击厉害是厉害,但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有勇无谋、桀骜不驯”,后来内斗严重,最终雄风不在。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4、赵国胡刀骑士

特点:赵国的胡刀骑士就是赵武灵王想出来的,借鉴了很多当时胡人的骑兵,因为骑兵相对于步兵来说,那完全就是虐杀,因为骑兵的机动性太高了,所以赵国训练了骑兵之后,对于步兵的杀伤力就高很多了。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5、楚国申息之师

特点:申息之师是楚国灭长江流域后的其它8个诸侯国之后新建的以申和息遗民为主的军事了。

申息之师在楚国边境地区作用强大,晋楚之战中申息之师就把晋军打得服服帖帖的,所以楚国当时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6、燕国辽东坚兵

特点:辽东坚兵是燕国乐毅为了防守胡人建立的一支以辽东胡人为主的军事,辽东人本就生性彪悍,再加上乐毅训练有方,所以在边境地区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

燕国还有一支部队要提一提,那就是死士,死士本来就是刺客,著名的有荆轲、秦舞阳这样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在历史还是非常恐怖的。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7、韩国击刹弩兵

特点: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最弱,人人都能欺负它,但是韩国的武器很发达,所以它没有被别人灭国的真相,韩国的弩能达到600米,所以这样的武器让敌国也非常的头痛。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战国七雄能在当时存在,那还是有很多很多这个真相的,其中兵的作用不容小觑,正是有了这些兵,国家才干立于不败之地。

战国烽烟中的群雄:日本战国时代历史人物图鉴

日本(1467-1615年)以“下克上”的权力更迭与血腥征伐著称,在长达150年的乱世中,涌现出数十位改写历程的枭雄。

这些人物或以智谋颠覆传统秩序,或以武勇,其传奇经历至今仍在影视、游戏等文化载体中焕发生机。

一、革新者:以变革重塑时代格局 织田信长(1534-1582年)以“第六天魔王”之姿颠覆传统秩序。

他在桶狭间之战中以三千兵力奇袭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开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其“天下布武”政策推行兵农分离,强制火枪列装部队,长筱合战中以三段击战术击溃武田,使日本军事进入火器时代。

信长焚毁比睿山延历寺的激进行为,既是对势力垄断政治的宣战,也为自由贸易扫清障碍,其改革直接催生了的经济繁荣。

(1537-1598年)从足轻(步卒)逆袭为“太阁”的历程堪称传奇。

他首创“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通过“太阁检地”确立土地丈量标准,使幕府税收暴增三倍。

其主导的朝鲜战争虽以失败告终,却使日本首次尝试海外扩张。

秀吉晚年建造大阪城时,刻意将天守阁设计为黄金覆盖的“金阁”,既彰显权威,亦折射出战国大名对物质文明的极致追求。

二、战略家:以权谋改写权力版图 武田信玄(1521-1573年)以《孙子兵法》“其疾如风”四真言为军旗,其“甲州流”骑兵战术被后世奉为经典。

中,他以“啄木鸟战法”诱敌深入,重创德川织田联军。

信玄与上杉谦信的川中岛五次会战,不仅是战术对决,更是军事思想的碰撞——谦信以“车悬之阵”对抗信玄的“鹤翼之阵”,双方互有胜负却始终未能决出雌雄,这种“宿敌”关系成为日本军事史上的永恒话题。

毛利元就(1497-1571年)以“三矢之训”教育子孙,其“离间计”堪称战国权谋典范。

中,他以木船伪装战舰诱使陶晴贤主力登陆,趁夜发动火攻全歼敌军。

通过联姻策略,毛从安艺小豪族扩张为西国霸主,领地石高突破120万石。

元就晚年隐居时仍遥控政局,其“西国之雄”的称号,。

三、守成者:以隐忍缔造幕府根基 德川家康(1543-1616年)的生存哲学堪称“战国版《孙子兵法》”。

桶狭间之战后,他甘居织田信长麾下;后,又向丰臣秀吉俯首称臣。

中,他以“静观其变”策略等待西军内讧,最终以七万兵力击败石田三成十一万联军。

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后推行“参勤交代”制度,将大名财力耗尽在往返江户的旅途中,其“让半步而得天下”的智慧,使日本获得265年和平。

上杉谦信(1530-1578年)以“毗沙门天化身”自居,其军事生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手取川会战中,他率八千精锐击溃柴田胜家三万大军,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谦信虽坐拥北陆四国,却始终拒绝称霸,其“义战”理念与战国丛林法则形成鲜明对比。

临终前下达的“勿攻邻国”遗命,更凸显其超越时代的道德追求。

四、悲剧英雄:以生命诠释末路悲歌 真田幸村(1567-1615年)的“日本第一兵”称号源于大阪夏之阵的绝唱。

他以七千赤备队冲击德川十五万大军,连破本多忠胜、松平忠直等,最终因寡不敌众战死。

其“真田十勇士”的传说虽为后世虚构,却折射出民众对英雄主义的向往。

幸村墓前“义烈”二字,既是对其忠勇的褒奖,亦是对战国时代价值观的终极叩问。

明智光秀(1528-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彻底改写日本历史。

作为信长麾下重臣,他因“中国大返还”任务延误遭猜忌,最终发动政变弑主。

光秀在京都街头高呼“敌在本能寺”的瞬间,既是对武士道精神的背叛,亦是对个人命运的绝望反抗。

其“三日天下”的短暂统治,恰似战国乱世中的悲剧缩影。

日本战国时代的群雄谱系,既是权力斗争的残酷史诗,亦是人性光辉的闪耀舞台。

从信长的革新到家康的守成,从谦信的义战到幸村的悲歌,这些历史人物在乱世中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挣扎,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如何在混沌中坚守信念。

当战国烽烟散尽,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的军队革新传奇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都在寻求富国强兵之道。

在灵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不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背景:的赵国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

其北邻、东胡,东北与东胡相接,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南与强秦一河之隔,腹地还有。

频繁的战争让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国家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在与北方的交往中,赵武灵王敏锐地发现了胡人的优势。

胡人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其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具有极大的灵活机动性。

相比之下,赵国军队以步兵和车兵为主,宽袍大袖的军装在作战中显得十分不便,在与胡人骑兵的交战中往往处于劣势。

改革内容:胡服与骑射的推行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穿胡服,二是教练骑射。

胡服改制 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

赵武灵王下令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包括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等。

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遭到了国内许多皇亲国戚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他们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但赵武灵王,亲自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并耐心说服反对者。

他指出,衣服是为了便于使用,礼教是为了便于行事,顺应时势所制定的礼法是为了方便民众、富强国家,不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在他的坚持下,胡服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骑射训练 在推行胡服的同时,赵武灵王还大力教练骑射。

他认识到,要想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必须学习胡人的骑射技艺。

于是,他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通过长期的训练,赵国建立了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改革过程:艰难的推行之路 “胡服骑射”改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

公子成等皇亲国戚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

他们认为中原是文明礼仪之邦,赵国理应成为各国的榜样,怎么能穿胡服而丢弃先王的礼法呢? 面对这些反对声音,赵武灵王没有退缩。

他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随后,他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

他不仅自己首先穿了起来,还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当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时,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他,最终使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

对于其他贵族的劝阻,赵武灵王反驳道:“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逐渐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改革成效:赵国的崛起 “胡服骑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来。

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

此后,赵国不断扩张势力,北边一直到代郡、雁门,西边到云中、九原,一下子增加了好些土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它不仅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还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意义:勇于变革的精神象征 “胡服骑射”不仅是一次军事改革,更是一种勇于变革、追求进步的精神象征。

它打破了中原地区传统的服饰和作战方式,学习借鉴了胡人的长处,为赵国的富国强兵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一改革也示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突破传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赵武灵王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决心,推动了这场伟大的改革,他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区别叫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