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0余件(组)文物“上新” 中国考古博物馆诠释中华文明起源
【千问解读】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10月31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媒体吹风会在京举行。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在会上介绍,中国考古博物馆“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自今年5月起全面推进各项展览工作,经过6个月精心打磨,目前展览已圆满完成,共计新增与调整上展文物1460余件(组)。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示的“铜牺尊”。
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刘国祥介绍,大会将组织与会代表赴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集中呈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展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联合全国16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推出。
完整构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文明体系化发展脉络。
展览完成后,力争成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序列最完整、展陈内容最丰富、研究成果最前沿、展示手段最现代化的专业性考古博物馆和国家级文化传播交流平台。
他介绍,博物馆一层新辟河北泥河湾、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展厅,新增上展文物110 余件(组),以点带面,展示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
博物馆二层系统勾勒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图景,凸显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新增文物160余件组,调整、新增展览文字、图片信息110 余处。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示的陶盆。
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通过新增代表性遗址文物实证中国在农业起源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其中包括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且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炭化稻——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炭化粟、浙江上山文化桥头遗址出土炭化稻,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且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大麦、炭化小麦——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出土炭化大麦、炭化小麦,以及中国最早的家猪——河南贾湖遗址出土家猪骨骼。
此外,博物馆三层丰富完善夏商周王朝特质,揭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等突出特征。
新增260余件组,丰富二里头展线,科学阐释夏文化内涵。
增加二里头宫殿模型复原和精品文物,如体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二里头象牙权杖;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进行最集中、最全面展示,凸显二里头文化多元一体格局。
完善商代文物序列,增加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遗址等遗址器物,构建从早商、中商到晚商近六百年时空序列。
通过三星堆遗址、滕州前掌大墓地等文物,体现商代各地区间文化联系。
扬州隋炀帝墓考古获重大发现:萧后冠饰藏有棉花
曾有两个水塘 可能与隋炀帝夫妇有关 对于隋炀帝墓和萧后墓在扬州曹庄被发现,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称,这是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发掘。
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位于邗江西湖镇司徒村曹庄组,墓葬所在地称为“后头山”,原地势较高。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当地没有流传有关隋炀帝墓的传说。
走访时听说,在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所在地附近,曾有两个水塘,西侧的水塘被人们称为明塘,东侧的水塘则称为焦塘。
这两个水塘的位置,不禁使人们想到这两座墓的位置——隋炀帝墓在西侧,萧后墓在东侧,而且,隋炀帝被人称为“明帝”,此外,“焦”和“萧”音相近,这两个水塘是不是有故事呢?束家平表示,考古工作是严谨的科学工作,他们也在研究。
第三座砖室墓 和萧后墓是同一时期的 “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所在的土墩是人工堆砌的。
”束家平称,通过发掘推断隋炀帝墓的营造方式为:先在生土上挖浅穴、修砖室,在修砖室的同时堆筑夯土,并在堆筑夯土时预留墓道,下葬封门后,再在墓道内填土,最后封土形成土墩。
整个墓葬的营造应为一个完整过程,夯土紧贴墓室砖壁。
土墩与墓葬的营造为典型的南方高等级墓葬做法。
而萧后墓是开挖土墩后下葬的,也符合史料记载。
虽然在隋炀帝墓周边的工作范围内已经考古发掘了10多座古墓葬,但是,只发现一座与隋炀帝墓和萧后墓有关系的。
在隋炀帝墓葬的西北约80米的地方,发现一座残存的砖室墓,只出土少量的文物。
“这座砖室墓的形制和萧后墓的形制、墓砖的纹饰也很像。
出土的灰陶碎片,特别是陶罐口部和萧后墓里的很像,我们推测第三座砖室墓和萧后墓是同一时期的。
” “经过考古勘探与发掘,在已工作范围内没有发现陵垣、神道、兆沟等陵园迹象。
” 萧后冠饰有新发现 出土的棉花罕见 隋炀帝墓和萧后墓一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
束家平表示,萧后冠饰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实验室考古后,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萧后冠饰已清理约三分之二,出土大小铜钗12件、铜香炉1个、铜灯1个、额托1个、博鬓2个、花朵若干以及其他残片,饰件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多种造型。
除了铜香炉和铜灯,铜钗、额托、博鬓、花朵等实验室考古清理出来的这些文物都应该是冠饰的构件。
初步研究表明,萧后冠饰的制作工艺包括锤揲、掐丝、镶嵌、珠化、鎏金、抛光、錾刻等,构件复杂程度、工艺精美程度远超想象。
此外,又有新发现,束家平称,“铜钗断裂处露出疑似棉花的填充物,经显微观察及红外光谱分析即是棉花。
”根据SEM图像清晰显示,铜钗中棉的显微特征与现代棉一致,束家平认为,这在考古学上有重大意义:“目前出土的唐代棉花极为罕见,萧后冠饰内棉花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填补了空白。
” 随机文章蒙娜丽莎的背后骷髅头,纪念丽莎·盖拉尔迪尼逝去的儿子宇宙黑洞里面是什么,黑洞的坍缩会使得地球灭亡/宇宙爆炸远古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富氧环境加没有生长抑制基因造就巨大身材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推动全球人类文明发展(西方崛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考古发现: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东面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
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那么,这块“无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据清年间的《雍州金石记》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
”1938年编纂的《乾县新志》载:“向无字。
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
”这块“无字碑”也就成为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无字碑”为何无字,千多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二是自知不便说,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四是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五是信奉万事皆空不用说。
这五种说法都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没有事实依据。
事实究竟如何呢?我认为:“无字碑”就是“功德碑”,武则天立碑的目的,就是为给自己、歌功颂德。
这从武则天一贯的做派可以看出来。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唯一的女、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登位后,就大修宫殿、佛寺,借机炫耀自己。
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已70岁高龄的她为表彰自己,在生活起居的神都(今洛阳)城内定鼎门,耗资百亿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
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
”并亲笔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
”(见《》)当时,仅为此就熔毁了27000贯流通的钱币,耗去当时国家财力的四分之一强。
公元695年,她又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
有学者认为,由于武则天的大兴佛寺,劳民伤财,而使“的全盛时期到来,比两汉、明、清都要推迟三五十年”。
从武则天不惜国力财力民力大搞个人崇拜的“形象工程”来看,她绝对不会忽视自己身后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这样的重大事件的。
况且,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她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继任者心怀怨愤不愿刻 武则天在位16年,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参政,到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被逼退位,实际掌握天下大权45年,虽然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患病,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臣进行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兄弟,迫使她让位于中宗,恢复国号“唐”,被迁往上阳宫。
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
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她虽然还权于李唐,但毕竟在那个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属于“僭越”,为社会主流所不见容,人们之所以当时表面上能够接受,一方面是迫于她生杀予夺大权的重压,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仍视她为之女,之妇。
不管怎么说,她称帝改唐为周仍是李唐天下的深深耻辱,因此在她死后要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时,就有给事中严善思等人上疏力阻,只是中宗没有同意而已。
武则天滥杀唐朝宗室及贵戚令他们心怀怨恨。
她为了清除称帝的障碍,“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
令“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惋愤”(见《资治通鉴》)。
可见她的凶狠毒辣与残酷无情及当政期间血雨腥风的恐怖政治气氛。
这不能不让继任者心有余悸,心怀怨愤。
武则天先后毒死太子李弘(谥号“孝敬皇帝”);废太子(高宗第六子,谥号“”)为庶人,后又逼其自杀。
即便她亲生儿子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也几度险遭毒手,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她废黜皇位,贬逐出京。
他的长子李重润(谥号“懿德太子”),女儿李仙蕙(中宗第七女,谥号“”)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
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其武家侄儿。
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生性又懦弱无能的中宗,虽然不敢公开否定母亲的废唐建周行为,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如何评价他这个如狼似虎的母亲的一生,是令他左右为难的一件事情,深受其害的唐宗室及贵戚朝臣的争议肯定很大,最后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
由于中宗的软弱无能,武氏集团、与五王及太子之间的宫廷权力斗争剑拔弩张,,也顾不上刻。
碑文本有字,被后人磨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刻上了文字,但又被令人磨去,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武周政权给李唐政权带来的耻辱。
武则天病逝后,中宗复位,国号也以周,但武氏势力仍然相当强大,她的侄子权力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把持朝政,中宗又没有政治抱负,懦弱无能,在他的力主下,为他的姑姑、当朝皇帝的母亲铭文歌功颂德也不是没有可能。
既然铭刻了文字,到后来为什么又消失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后来的当政者将这些文字重又磨掉了。
这从唐朝开元二年(714年)三月时,玄宗皇帝掌权,下诏毁天枢一事不难看出。
唐玄宗对武氏集团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他在率兵扶持父亲(即睿宗)复了帝位后,就将“则天大圣皇后复旧号为天后。
”“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爵谥,斫棺暴尸,平其坟墓。
”“废武氏崇恩庙及昊陵、顺陵。
”(见《资治通鉴》)自己登基后,更是阔斧地解决武周政权的遗留问题,才到开元二年就令“毁天枢,发匠熔其铁钱,历月不尽”。
(见《资治通鉴》)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彻底消除武氏家族给李家带来的奇耻大辱。
由此推之,为了彻底清除武周政权带来的痕迹,他下令将武则天陵墓旁的石碑上已刻好的字迹重新磨去,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1000多年后才编纂出来的《乾县新志》、《雍州金石记》等书当然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下这件事情。
武则天有心为自己勒碑记事,为什么在立碑的时候又不铭一文呢?一首歌词或许可以表达:无言,立无字碑,眼带泪;功过,随人是非,我无愧;史册,任由它写,不求了解……这只能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刻与不刻字、刻什么内容,也不是已身患重病只等死去的她所能左右的,而是要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继任者的情况来分析。
随机文章日本庶民美食:没吃汤豆腐不算到过京都西班牙斗牛比赛视频曝光,28岁小伙被牛刺穿胸部死亡世界边缘的六大神秘古迹,24年打造地底的雄伟教堂中国最神秘的史前文明,轩辕黄帝是史前文明的领导者(移民太空)埃隆马斯克spacex和NASA的关系是怎样的,spacex获取大量航天订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