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炎热潮湿常吃这颗草肺好脾胃也好

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用紫苏作蔬菜或入茶,因为紫苏含有挥发性的紫苏醛等芳香物质,有去腥、增鲜、提味的作用。
而在日本,紫苏叶被经常用于料理,以中和鱼蟹的寒性和解毒。
相传这种植物以前叫做紫舒,因为它色紫,服用后又能使人腹中舒服,由于字音相近,后来称作
【千问解读】
夏季天气炎热潮湿,人们容易感到胃脘胀闷不适,此时可用紫苏嫩叶做汤做菜食用,有行气和胃的功效。
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用紫苏作蔬菜或入茶,因为紫苏含有挥发性的紫苏醛等芳香物质,有去腥、增鲜、提味的作用。
而在日本,紫苏叶被经常用于料理,以中和鱼蟹的寒性和解毒。
相传这种植物以前叫做“紫舒”,因为它色紫,服用后又能使人腹中舒服,由于字音相近,后来称作“紫苏”,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苏从酥,音酥,舒畅也。
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
”
一、紫苏全身都湿宝
紫苏全身都是宝,叶、梗、果实都可入药。
叶子是紫苏叶,茎是紫苏梗,成熟种子是紫苏子。
1、紫苏叶
紫苏叶味辛性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宽中的功效,可以用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胸闷、腹胀呕恶等病症。
有安胎功效,可以用于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但应注意不可过量,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能解鱼蟹毒,因为它性温,因此最适合搭配性寒凉的鱼蟹类菜肴食用。
2、紫苏梗
紫苏梗味辛性温,具有理气宽中、安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病症。
胃脘胀闷、不思饮食者,可将紫苏梗与陈皮、茯苓、鸡内金等一同调配药膳食用。
胎动不安,或是妊娠呕吐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将紫苏梗与紫苏叶、陈皮等药材一起调配药膳食用。
3、紫苏子
紫苏子又称“苏子”,是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可炒制或蜜制。
炒紫苏子质脆、气香,易于粉碎和提高煎出效果,紫苏子炒后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喘咳嗽。
二、推荐食疗方
1、紫苏姜枣水
材料:鲜紫苏叶10g、生姜3块、红枣15g。
做法:红枣洗净去掉枣核,姜切片。
鲜紫苏叶切成丝,然后放入盛有温水的锅里,接着把姜片和红枣放入用大火煮,等到锅开以后,再改用文火炖30分钟;再将紫苏叶、红枣和姜片都捞出来,然后把枣单独挑出来再放回锅里,继续用文火煮15分钟即可。
功效:暖胃散寒、助消化。
2、紫苏子粥
材料:紫苏子1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苏子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分钟~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即成,每日1剂,连续2天~3天。
功效:可下气通便,适用于咳嗽、大便秘结等病症。
总之,紫苏叶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脂降压、促进消化、美容养颜以及镇静安神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紫苏叶对于某些人群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人士,此外,紫苏叶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仍应适量食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古时候人是如何制冰的?帝王夏天用冰是多么奢侈?
他们把河水结的冰挖出来,存放到地窖里,夏天用。
咱们以清朝为例。
每年冬至过后就是皇家凿冰储冰的日子。
此事归工部都水司负责。
每年凿河取冰之前,要祭拜河神,感谢河神赐予的冰块。
古人对大自然还是敬畏的。
是天的儿子嘛,动爸爸的东西,不恭敬还行。
凿出来的冰会修整的四四方方,并且有标准的尺寸要求,这样就可以很高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间了。
冰窖一般都挖建在半地下。
在清朝大部分时期里,建冰窖是国家垄断行业,老百姓不允许建。
冰窖有两种,一种是官窖,专供皇家使用,另一种是府窖,供王爷们使用。
在北京就有个冰窖口胡同。
就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官窖所在地。
它之所以修建在此地,是因为旁边就有城市水系的枝蔓。
从西边的玉泉山引水至此,与东边的通州大运河水系贯通,南边就是皇室的什刹海景区,当然还有后来老舍自沉的太平湖。
这么丰富的水源源不断流过,自然为古人制冰提供了方便之地。
像现在的供暖季一样,每年有个供冰季。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位置,供冰两个月有闰月就算是抄上了,可以多享用些时日。
用冰主要有两个地方。
一是来给皇家的屋子降温,当绿色空调使用。
装冰的容器也是有讲究的。
外面是木制的,内里是铅或锡的,只要不直接喝就不会重金属中毒。
二是冰镇食物的。
因为夏天的冰非常珍贵,所以,皇帝会对喜爱的大臣的防暑降温赏赐是按等级发“冰票”。
大臣可以凭票领冰。
所以如果您在清朝的夏天能喝上一碗冰镇酸梅汤,绝对比82年的拉菲要款式的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衣服那么长,夏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他们虽然没有空调,但却可以在衣服上大做文章,让自己尽量保持凉爽。
其中,最主要的能保持凉爽的穿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穿的少,一种是穿的薄。
穿的少很好理解,人类是一个聪明的种族,早在远古时期,布料还没有发明之前,人类就会用树叶编制草裙穿在身上。
那个时候不是没有更好的材料,有虎皮之类的动物毛皮,只是大夏天穿一身皮太热了,所以古人就选择了更凉快的树叶草裙。
到了朝代诞生之后,人类同样会选择穿的少来度过炎热的夏天。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穿的少就会有各种独特的要求了。
比如,既要穿的少,还不能裸露太多;或者既要穿的少,还不能被田间地头的毛草扎到皮肤。
于是人们就根据生活的需求,发明出了一些独特的服饰。
针对田间劳作的农民,古人发明出了一种“胫衣”,胫衣从外表上看,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穿的短裤,只不过胫衣与短裤有很大的区别,胫衣只有前面能看,后面那一节没有布,就和小孩子穿的开裆裤一样。
除了减少衣服的布料,古人还想到了一种可以避暑的衣服制作方法,那就是增大布料的孔径。
这种衣服被我们称之为“麻衣”,麻衣比起普通的衣服,由于增大了缝隙,使得古人穿在身上走路的时候,有更多的风能吹到皮肤上带走热量,从而给人们带来凉爽。
当然,以上的防暑策略,仅限于古人外出之时,如果夏天待在家中,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只需两个字就能彻底解决穿衣烦恼,这两个字就是——不穿。
封建时期的古人,哪怕条条框框再多,在家里同样谁也管不到,只要你不出门,在家裸奔都没人管你。
现代人要想做到大门不迈二门不出还是比较容易的,互联网的发达已经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就连一日三餐,都可以让人送到门口来。
不过,古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他们要想不被饿死,就只能参加劳动。
就算是那些富家小姐,也避免不了出门,见见朋友之类的。
既然避免不了社交外出,穿的少这招就不太好用了,人们只能从衣服的厚度上寻找突破点,于是夏天的衣服就越变越薄,用薄如蝉翼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在马王堆里出土的“素纱禅衣”,就向世人展现出了古人高超的布料制造水平,这件衣服,还是长袖长袍,整体重量连五十克都不到,据说叠起来能塞进火柴盒里。
此外,在中学课本上也出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阿拉伯人到游玩,看见一位唐朝官员身上的痣都从衣服中透出来了,于是这位阿拉伯人就对这位官员感叹道:“你穿的衣服也太少了吧,连痣都漏出来了。
”官员听完回答道:“不少不少,我可穿了五件衣服。
”阿拉伯人不信,凑上前仔细一看,果然是五层。
可见,古代的纱衣到底有多薄。
不过,这种级别的纱衣,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价格也相当昂贵,因此,在古代,只有一些官员或者富商才有能力购买,普通老百姓买的纱衣,虽然也薄,可比起素纱禅衣却差了许多。
此外,古人在纱衣穿戴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单独穿一件纱衣,这点可以理解,要是单独穿着出门,和裸奔有什么区别,他们会在里面搭配一些吸汗的珍珠衫或者竹衣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保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古人生活的错误看法呢? 其实,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对古代社会不太了解的同时,还被一些信息给误导了,在笔者看来,影响人们对古人夏天穿衣看法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古装电视剧对我们产生了误导。
任何一部古装电视剧,里面的人物角色穿的都十分繁琐,哪怕夏天都是如此。
尤其是女性角色,长衣长裙,发簪发髻,甚至就连睡觉都要船上包裹住全身的睡衣,盖上厚厚的大花被子,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热。
这其实对观众是一种的误导,古代也有薄衣服,或许是为了拍视频省事,导演就没管这种小细节吧。
其次,影响我们对古人穿着看法的因素,是温度。
从公布出来的年平均气温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平均温度比现在冷很多。
这也很好理解,如今的夏天如此炎热,不得不提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碳排放量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变暖加快,进而使现代人对古人的生活产生了误区,认为古代夏天也这么热。
最后的一个原因,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了解古人的穿着,除了电视剧电以外,更多的恐怕要属历史图片了,包括各种画像,公主画像等等,这些画像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穿着长长的衣服,把除了头和手以外的地方,都包裹的严严实实的。
但其实,这种就属于幸存者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画像就类似于如今的证件照,古人在画像的时候,往往会穿的十分正式,这些衣服就是那时候的正装,所以,看多了这类照片,就给人一种原来古人穿这么多的感觉。
所以,还是那句话,别觉得古人傻,古人只是科技不发达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