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揪揪十指 非常有利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

</p><p>常揉中指能强心,常揉环指肝平安。
</p><p>常揉小指壮双肾。
</p><p>十指对力强心脏,双手对插头脑清,旋转关节通经脉,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头痛。
</p><p>中医认为,拇指处有肺部经络循行,对应心脏和肺;食指处有大
【千问解读】
我们常说“十指连心”,临床中,医生们常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常揉拇指健大脑,常揉食指胃肠好。
常揉中指能强心,常揉环指肝平安。
常揉小指壮双肾。
十指对力强心脏,双手对插头脑清,旋转关节通经脉,反掌伸展松筋骨,揉揉十指祛头痛。
”中医认为,拇指处有肺部经络循行,对应心脏和肺;食指处有大肠经络循行,对应胃、肠和消化器官;中指处有心包经络循行,对应五官、肝脏;无名指处有三焦经络循行,对应肺和呼吸系统;小指处有心、小肠经络循行,对应肾脏、循环系统。
因此,,经常揪揪十指,非常有利处于良好的状态。
拇指。
经常按摩刺激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用拇指尖轻轻掐揉少商,揉到少商不痛,对防治慢性咽炎非常有效,还可预防感冒。
打嗝时,用拇指按压少商,以感觉酸痛为度,持续半分钟,即可止嗝。
拇指上还有三个相邻的穴位,区别是明眼、凤眼、大空骨。
明眼、凤眼能改善眼睛疲劳和急性结膜炎,大空骨可改善一切有关眼睛的症状。
平时眼睛容易疲劳的人,每天可刺激这三个穴位两次。
具体按摩方法是:用另外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然后用拇指指甲区别对三个穴位进行刺激。
以上方法还可抑制老年性白内障。
食指。
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另一只手的食指两侧揉捏,每次2分钟左右,每日2次。
食指上,有一个重点穴位——商阳穴,这个穴位位于大肠经脉上,经常刺激这里能旺盛大肠经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若平时便秘,可用刮痧板刮拭食指,从指根部刮至指尖,重点刮拭商阳,能促进肠道蠕动。
若是暴饮暴食引起的恶心、呕吐,用牙签重重刺激此穴7~10次,难受的感觉会有所缓解。
若是牙痛,正坐或仰卧,轻咬牙,双手大、小指稍曲,中间三指伸直,中间三指放于下巴颊部,中指指腹压在咬肌隆起处即是颊车穴,按压3分钟,再按压嘴角边的地仓穴3分钟,接着轻揉合谷穴5分钟,最终拿捏商阳穴30次。
中指。
中指重要有中冲穴,有缓解医治中风昏迷、热病心烦、头痛、心痛等作用。
按摩中冲穴有发散内热、回阳救逆、醒神通络的功效,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辅助医治高血压、心脏病。
无名指。
关冲穴位于无名指,经常按摩此穴有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的功效。
历史医术记述关冲可医治头痛、寒热、头眩、心痛、心烦、昏厥、目痛、口干、口苦、喉痹、耳聋鸣、肩背痛、臂痛、肘痛。
现代实验研究显示,关冲穴对于急性扁桃体炎、喉炎、结膜炎、角膜白斑等症有医治作用。
小拇指。
揪小指可缓解肩痛、腰痛、月经不调、视疲劳、肥胖、入睡难。
平时压力大导致夜晚睡眠不好的人,或经常口腔溃疡者,或心烦意乱、容易上火者,平时可多揪揪小手指。
具体方法:从小手指指根往上揪,一直揪到指尖,不断反复揪5~10分钟。
这个过程,可以刺激到小手指上的四个穴位:一个是少冲穴,在小手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0.1寸处,是心脉经气冲出之所在,其最大的功效就是安神、醒神开窍,还能泄心中的邪热。
第二是少泽穴,在小手指尺侧,距离指甲根角0.1寸处,和少冲穴相邻,也能清热、安神,少泽穴可以经常按摩,可以缓解改善头痛、疲劳、头晕耳鸣等症状,同时也可以医治乳腺炎等疾病,对于醒脑开窍也有帮助。
三是前谷穴,在第五掌指关节前缘,在掌指横纹尺侧端赤白肉际处取穴,此穴能安神志、清头目、通经络。
四是后溪穴,握拳后第五站掌指关节后缘,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
此穴能安神志、治入睡难。
揭密:康熙风流皇帝乾隆二帝为什么经常下江南有何真相?
南巡正是帝王与江南地区社会文化的征服和被征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江南地区与大清王朝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逐渐融为一体。
12次南巡分别发生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
除了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选择了晚秋至初冬的寒冷时节出行外,其他数次南巡都在新年之后的正月或二月从京师行,抵达江浙二省的时候正是阳春三月。
江南,繁花满地,为帝王的南巡之旅增添了不少明媚的色彩。
康熙、乾隆每次从京师下江南,再叫銮至京师,大概要三到四个月之久。
这期间,水陆转运、物资调集、人员流动、城市建设等颇经周折,个中,只有当事人了解。
在当时的条件下,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车装船载,马拉人扛。
每次出巡,皇帝带领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卫队侍从有两三千人,动用五六千匹马,四五百辆车,上千只船,需要耗费一二百万两白银。
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74岁高龄了,如此长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那为什么皇帝却不辞辛劳连续南巡呢? 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浙一带是中国着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
在当时,江浙交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
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
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2/3从江浙漕运进京。
如果没有江浙的巨大财力支持,就不可能造就景象。
每次南巡,除了确保这些正当的国库收入以外,皇帝和权臣还通过摊派、赞助、买官卖官等手段,向江浙官员和富商捞取私房银。
可以说,牢牢控制江浙,充分调用当地丰厚的财力物力资源来支撑庞大的帝国,是康乾二帝下江南的首要原因。
第二,江南出才俊,自古多风流。
在产生的114名状元中,江苏人有49位,占到43%。
设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考场,考生达2万多人。
乾隆下江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安邦治国发现人才、培植土类、笼络人心。
在清代,江浙也是明末移民众多的地方,反清思想广有市场。
乾隆南巡时,一方面对文人士子采取笼络手段,另一方面又严加思想控制,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严厉打击,大兴。
第三,江南是重要的水利水患之乡。
尤其苏北地区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处,像洪泽湖、高邮湖等一旦泛滥,淮安、扬州、泰州等地则是一片汪洋。
乾隆在《南巡记》中称:“六巡江浙,计民生之要,莫如河工堤防,必亲临阅视。
”清朝每年固定的河工“岁修银”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1110,是当时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
六次南巡中,乾隆共发出数百条治水命令,实施了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动用了几千万两白银,对减少水患、保护百姓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江南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乾隆时期,长江运河两岸的都市商业繁华,人气旺盛。
当时全世界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十座,江苏占据其三——南京、扬州、苏州。
南京,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家”:苏州园林,享誉天下:扬州,更是富商云集,美景、美味一应俱有。
皇帝来到江南,看得开心,玩得尽兴,吃得可口,当然是了。
第五,皇帝出巡,安全第一。
江苏没有、荒蛮之地,盗贼流寇难以藏身。
特别是江苏人禀性温顺,加上日子比较富庶,属于那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地方。
皇帝到这里,凶险较少,安全可以得到保证。
康熙帝首次南巡时,“”刚刚结束,国内政治军事形势渐趋稳定,然而朝代更替的痕迹在各地仍比较明显,不少名胜景观处于荒颓状态,江浙地区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不稳定,不少文人士子对明王朝仍抱有“故国之思”,对清王朝态度犹疑。
而至康熙晚期及乾隆时期,清王朝的凝聚力日益增强,江浙地区的城市景观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巡的主要路线经过清代直隶、山东、浙江、江苏数省,浙江、江苏二省是南巡的主要地域范围。
除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仅到苏州就回銮、两位皇帝各到过一次绍兴外,其他数次南巡都以杭州府为终点。
杭州、江宁、苏州作为江浙二省的核心城市,是皇帝驻足最多的地方;宿迁、淮安地区,因察视河工的需要,也是南巡的重点区域;扬州城盐商靡集,盐商为皇帝提供各类声色游乐活动,在12次南巡的旅程中,吸引了皇帝越来越多的目光。
此外,声势浩大的南巡活动,也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冲击。
皇帝与地方官员、士绅、商人以及普通老百姓一起参与并体验着这种变化。
在皇帝下江南的过程中,江浙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地方官商与帝王一起打造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和视觉盛宴,其中花样百出、创意无限。
京师与江南沟通有无,既注重南巡盛典的政治象征意义,也展示出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
江浙地区的城市和地域文化景观在南巡过程中飞速成长,南巡中的城市和景观建设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基建工程,中央和地方官员对巡幸道路、行营、行宫、历史名胜、园林建筑进行全面普查营缮。
江浙地区日渐富丽,面貌。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徜徉于江浙地区的诗意山水之间,与一些着名的江南文土结伴游玩、诗歌唱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他们用皇家的笔触描述诗意的江南,成为江南景观史上一段特别的经历,这种影响深深地刻印在江南地区的山水文化之中,至今仍有着清晰的印记。
皇帝醉心于江南山水,努力将江南文化携带至京师宫苑之中,造成了清中期京城皇家园林中的江南文化热。
尽管因为地域和气候的原因,江南文化元素在京师的生长难免会有不适的状况,但是皇帝的行为仍然增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
康熙、乾隆南巡,是当时的统治者接触社会实际、了解风俗民情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他们都十分重视治理黄河,兴修水利,优礼土子,蠲免赋税,利用南巡的机会治理水患、安定社会、了解民情、争取人心,确实做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
这些举措,对统治者制定治国方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统治,是有相当益处的。
然而,皇帝出巡有它消极的一面,那就是开支浩繁,劳民伤财。
帝王出行,总要有一定的仪式、规格,总要耗费一些国家财力,即使是康熙南巡也存在同样问题。
但这些花费完全在皇帝个人的掌握之中。
这样,实际花费的多少就因人而异。
能够自我约束的帝王,就会比较爱惜民力物力,顾念民生多艰,不随意糜费:反之,则会大肆铺张,任意挥霍;乃至劳民伤财,损耗国家元气。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
通过南巡,康熙、乾隆二帝相当清楚地了解了江南的官风民情,又宣扬了圣恩,对争取缙绅士民、安定江浙、保护百姓的身家性命财产、发展生产、丰富文化、创造和延续大清全盛之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开支确实十分巨大,每次南巡,历时数月,随驾当差的官兵数千名,约需用马数千匹和船数百只,还有几千名役夫,用掉了上百万银两,还给民间带来了极大的骚扰。
乾隆对此也很了解,他在四十九年的御制《南巡记》里,既讲述了南巡成功的原因,又明确指出,不具备君主之“无欲”、扈驾人员之“守法”、官员之“奉公”、民入之“瞻觐亲切”这四个条件,不可言南巡。
过了十几年,他对南巡的劳民伤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联。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乾隆以后的清代皇帝再也没有南巡。
随机文章杨家将历史真相是什么?照兵马俑为什么不吉利,和兵马俑合影不吉利/秦始皇陪葬品释放恶臭的红笼头菌能吃吗,红笼头菌有毒吗/有毒不建议食用揭秘黄种人是所有人种的祖先吗?晒的少变白种人/暴晒变黑种人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此小国经常给明朝送狮子,背后真相是什么?
所谓朝贡,就是中原王朝实力强大之时,周边小国为了增进双方友好关系,定期或者不定期派遣使者前来朝拜中原王朝。
为了表达诚意,使者们通常会携带大量礼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而中原皇帝通常会册封对方封号、赐予金印,和一定数量的财物赏赐,作为回报。
朝贡在时期就已成为一种很常见的外交途径。
《志》记载,“自虞迄周,西戎有白环之献,有肃慎之贡”。
《尚书》记载,周武王灭掉后,威震天下四夷宾服,一向骜不驯的西戎国也特地献给周武王一条獒犬,以示臣服。
朝贡的礼品,大多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产,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皆可以充当。
正常情况下,外国使者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带着礼品朝拜皇帝,可谓诚意满满,因此无论礼品的实际价值如何、无论皇帝个人好恶如何,礼品是必须要照单全收的,如果拒收,会让进献贡品的小国受到侮辱,进而影响双方关系。
但在弘治年间,在位时,曾经发生过一件反常之事:西域小国撒马尔罕千里迢迢,给明朝带来一头狮子作为贡品。
但却死活不肯要,最终拒绝了这件礼物。
明宪宗为什么要拒绝外国的狮子?狮子对于来说,并不陌生。
中原本土虽然不产狮子,但是狮子作为贡品来到中原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记载,章和元年,的在位期间,东汉国力强盛,西域各国纷纷来朝拜,“月氏国献狮子”,这是正载中狮子第一次作为贡品来到中原。
此后,活狮子就成为历代王朝一种重要的贡品之一。
时期,随着西域和北方游牧部族涌入中原,进贡狮子也进入一个高峰期。
粟特国向进献了一头狮子,也向南朝梁进献过狮子,北魏也收到过安页盾国进献的狮子。
唐朝时期国力鼎盛,威加四海,西域各国纷纷前来朝贡。
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收到了康国进献的狮子,他非常高兴,让大学者虞世南作赋纪念。
万岁通天元年,当政时期,收到了大食国进献的狮子。
开元年间,收到过波斯国送来的狮子。
由于狮子体型庞大,形象威猛,有兽中之王的美称,且还是佛经故事中的“瑞兽”,因此一直深受中原皇帝们的喜爱。
明朝早中期,综合实力强大,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事活动,使得明朝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狮子也屡屡作为贡品来到明朝。
不过,明朝皇帝对狮子的态度却耐人寻味。
在位时,哈烈国送来一头狮子,朱棣非常高兴,不仅给予使者优厚赏赐,还让大臣们写诗作文以示庆贺。
但随着来到明朝的狮子越来越多,明朝皇帝对狮子的态度却发生逆转。
弘治二年,西域小国撒马尔罕使臣带着一头狮子,来到了嘉峪关。
明孝宗接到禀报后,下旨让明朝守军“阻其使臣,尽却所贡”,拒绝接受,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撒马尔罕使者只得怏怏而去,成为明朝外交史上有名的“却贡狮”事件。
几年后撒马尔罕使者又转走海路,从东南沿海登岸,再次被明孝宗拒绝。
明孝宗拒绝是有原因的。
当年的朱棣,为了彰显大明盛世气象,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进贡臣服,把“厚往薄来”定为接待外国使臣的基本原则。
外国使者只要进入明朝境内,吃住行全免费,还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
狮子被视为外国贡品中的高端货色,明朝给予贡狮使者的回报更是十分丰厚。
帖木儿汗国学者契达伊的《中国纪行》记载,帖木儿王朝献给明朝一头狮子,获得了明朝赏赐的30大箱器物,包括绸缎、布匹、铠甲、铁器、瓷器等100多种商品,运回国内后大赚了一笔。
狮子在明朝是物以稀为贵,但在西域各国根本不是什么稀罕动物,通过极低的代价就能从西亚、非洲等地弄到,作为贡品运到明朝,就能轻轻松松发一笔横财,而且还是吃住行一条龙免费服务,简直是一本万利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商机”。
很多西域小国都看准了这一点,抢着向明朝进贡狮子。
连与明朝素无瓜葛的鲁密国(即帝国),都千里万里向明朝进贡狮子。
西域国家撒马尔罕更是此中老手,成化、弘治年间,数这个国家向明朝送来的狮子多,隔三差五就送来一头。
撒马尔罕人尝到了甜头,一发不可收拾。
成化年间,撒马尔罕使者怕六湾前来进贡狮子,此人贪得无厌,对如此丰厚的赏赐依然不满足,公然和明朝皇帝讨价还价,声称狮子是高价从瓦剌国换来的,“值银二万”,运送狮子路上“远走七年,多受辛苦”,运费就花了三千两银子,因此要求明朝在赏赐之外把这些费用全部报销。
当时是明宪宗在位,他最初死要面子,先后数次调高赏赐价码,撒马尔罕使者却不依不饶,吃定明朝,赖在明朝不走,反正是白吃白住不花钱,最后明宪宗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强行把撒马尔罕使者赶走。
外国使者的反常表现,引起了明朝人的警觉。
大臣之中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方了解,逐渐知道了内情,敢情狮子在西域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珍禽异兽,“殊不知此乃西方山林之常物,亦如中原虎豹之类耳”,被西域诸国用来钻了明朝的空子,当成生意来做,大发横财。
明朝对献上狮子的使者予以丰厚赏赐,且同时还把他们当成贵宾盛情款待,“日费多端,难以数计”。
狮子来到明朝,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财物力饲养,“狮子等兽,日用羊二只饲餋,以十年计之计,用羊七千二百只”,同时还“拨校尉五十名看守狮子房”,“此皆无益之费所当省者”。
因此大臣们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拒绝接受外国进贡狮子。
明孝宗知道内情后,大怒不已,大明朝诚意满满款待外国使者,却被人当成人傻钱多的冤大头,所以才会下旨拒绝接受外国进贡的狮子,这种荒唐的局面才被遏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