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3-04-11 点击数:

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自从微信上面推出了“半年可见”和“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之后很多人将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本来我们一直很好奇这种设置“三天可见”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心态。

下面5号网小编带大家来看一下“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

本来现在随着生活的节奏和工作的需求,我们的微信上面的好友很多早就已经不是朋友。

很多是工作关系,合作关系,有的还只是匆匆见一面。

所以第一点就是自己的朋友圈不想让不熟悉的这些人去了解和调查。

本来我们都知道一条朋友圈的动态最长的寿命基本上也就一天的时间。

一天以后这条朋友圈已经不是你的状态了。

如果没有需要很少会有人会跑去你的朋友圈查看的,所以很多人设置“三天可见”是因为不想让别人让不熟悉的人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有一个什么样子的过去。

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不喜欢被人看到自己朋友圈的一些言论,设置是有一些人怀恋过去却不想被人看到自己的过去,不舍得删除只能“三天可见”或者“半年可见”两全其美了。

还有一种人他们认为朋友圈是把自己生活透明化的东西,但是有喜欢朋友圈这种晒动态的生活习惯。

对于这种矛盾的心理,“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就变成了调和的良药

变成了不想把自己生活变得太透明的一个举措。

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被“三天可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自从微信开启可以设置朋友圈展示时间,许多人纷纷把朋友圈设定为仅展示三天或者半年。

一年或全部可见的朋友圈几乎没有,除非是原来就不爱发圈的人。

我也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为半年,完全是因为发圈比较频繁,担心新的朋友与自己三观不符, 以前表达的东西可能会有损我的形象,反正也就随手一设置,也没过多去探究其中缘由。

直到不久前,周末想看一部电影,隐约记得有位大学室友小A在朋友圈推荐过电影列表,我点进她的朋友圈想记下具体电影名称,结果空空如也,只剩一条线,上面有几个大字:朋友仅展示近三天朋友圈。

当时心里一阵失落,那条白线,仿佛划清了大学几年的好闺蜜情感!

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屏蔽朋友圈

互联网时代,我们越来越依赖朋友圈去了解一个人,推测一个人的喜好,查看一个人的近态,揣摩一个人的品味…… 朋友圈已然成为了我们重要社交的阵地。

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闭朋友圈,朋友圈三天可见,朋友圈分组可见,我不禁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还有朋友吗?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朋友圈三天可见!

我询问了几位开启朋友圈三天可见的朋友,他们的理由如下:

@匿名:过去的自己永远是傻逼,三天前的自己,连我都不想认识。

@夜夜er:不想被观察、被评价,不想自己的心事被他人偷窥查看。

@一十九:我只是懒得删,又不想关闭朋友圈。

@张先生:因为立了太多flag,怕被打脸。

@流布留:只是怕以前的内容刷屏,所以就关了。

关朋友圈,删朋友圈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很多不太相干的人,连楼下送水的大爷和理发店的tony老师都有你的微信,朋友圈太多的人与人之间,只不过点头之交,甚至见都没见过,或者也就说过一句话,说完也忘了删掉,就留在了几百几千人的通讯录里,找也找不见,但是你发的所有的内容都会被他们看见。

加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却没有几个,所以很多人发朋友圈的频率却越来越少。

每条朋友圈你都要想很久,能不能发,适不适合,慢慢的都不太想发了。

如果屏蔽又会让对方很难堪,所以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就成了两全其美的方法。

虽然每个人屏蔽朋友圈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但是这种只能看三天、半年的感觉也许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朋友圈三天可见就好像你同意我去你家做客,但正当我兴高采烈地进门时,你却站在门口冷冰冰地叮嘱我“除了客厅别的地方都不能进”,你明白这种忽然被推开的距离感吗?

假设一下,如果人人点开头像都是一片“朋友圈不可见”“仅展示三天朋友圈”你已经压根找不到他了,到了那时候,你会真心感慨,真的好怀念朋友圈那些放飞自我的时代。

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三天可见”体现了网络社交“分寸感”

当年人们离开QQ选择了微信,一个很主要的真相就在于微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熟人社交场景,而不是像微博那样更加开放的场所。

但现在微信成了几乎所有社交的起点,关系链的扩展和复杂程度的增加都在让用户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交对象;同时微信也在逐渐扮演人们生活中重要信息的渠道之一,人们习惯于从微信中去了解一个人,去查阅一个人的过往和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

因此,微信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能力在随着微信的增长而衰减。

现实世界中你都不希望别人随意查你的档案,显然也没有人愿意在互联网上完完全全暴露自我。

最主要的是,绝大部分人又很难精准地把握这个“度”——发什么东西?能给谁看?可以看多长时间?这些不确定的复杂问题,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用户发朋友圈之前踌躇许久,然后一堆设置、分组;要不就是所有人觉得复杂麻烦,干脆朋友圈发得越来越少,造成这个功能生态的倒塌。

这时候,再看微信推出“三天可见”功能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反而觉得是个自我修正。

所以吐槽不如仔细研究下这背后的隐藏逻辑,这里面有社交产品的宿命,有微信自己的困扰,更主要的是,也有新产品的机会。

不必在乎是不是“三天”

对于朋友圈仅展示三天这个功能,大家的态度始终分为两个阵营。

赞同的表示有些很早的动态确实不想被现在的好友看到,删起来又很累。

反对的则认为朋友就该坦诚相见,仅展示三天是什么意思。

本来,我倒觉得时过境迁之后朋友圈的内容就不再有意义,此时此刻此景此情的分享是朋友圈最大作用。

三天可见倒也无妨。

首先,一条朋友圈的寿命大概从半小时到三个小时不等,一天都撑不过更不用三天。

你公布的半小时之内会心急的去看看谁给你评论给你点赞,公布一小时后,你不那么频繁去看了,一天之后,你更不会想起去看看谁的赞。

三天之后,你甚至忘了当时的文字和心境。

所以会觉得真正关注你的人一天内就会看到你的朋友圈,何况是三天,其次,这是一种保护自己隐私的做法。

虽然,朋友圈现在不仅是朋友圈,更多的是只有微商,工作伙伴,一面之缘的人……很多很多称不上朋友的朋友。

并且每天都在添加着,而他们觉得被不熟的人翻阅到以前的自己,有种被窥探隐私的感觉。

还有就是,很多人把朋友圈当成一个记录成长的地方。

偶尔迸发的小情绪,去过的景点,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发出来不是为了吸引谁的注意力,而是为了记录这样一个过程,待时过境迁之后,至少有东西怀念,也能见证自己的成长。

这样的朋友圈,不用特地期待谁能看见,因为自己才是主角。

所以,本来朋友圈三天可见符合人的习惯和心理,有半年也正常,全部开放也正常。

除了新加的朋友和暗恋的人才会把一个人的朋友圈从头翻到尾吧?别管人家的朋友圈开放几天是什么心态了,没人有义务满足你的好奇心,你觉得人家心理有问题,,本来是你窥视不得后的沮丧。

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别人爱开放几天开放几天,你也一样。

三天可见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理?真相太复杂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