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主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作者是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
【千问解读】
兰亭序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等等。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的原文整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历史文化之谜:《兰亭序》真迹流落何处?
下面我们一起去探究,《兰亭序》真迹到底流落何处? (公元303-361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但是他的官位远不及他的书法名气大。
他自幼爱好书法,苦心研练,博采汉魏诸家之精华,集其大成,超脱魏国书法家钟繇真书的境界,另辟新径,使真书完全摆脱隶书遗迹,成为独立的新体。
他兼善隶、草、真、行, 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 飘若浮云, ,有 右军书在而魏晋之风尽 的称誉,被尊为 书圣 。
网络配图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一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支遁等41人,宴聚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阴的兰亭溪畔,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趁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了一篇序,是为《兰亭序》。
王羲之在这篇序中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
如其中的20个 之 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以后他多次重写,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然而就是这件千古杰作,却给世世代代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直到如今,《兰亭序》的下落仍然是一个谜。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兰亭序》藏于陕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里。
唐太宗生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创了盛唐的 。
太宗喜爱书法文字,尤其喜爱王羲之的笔墨,吩咐下人在天下广为搜寻。
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馀兴来时摹揣度,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
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王羲之的真迹。
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收藏王羲之墨迹不少,其中也有《兰亭序》,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的真本。
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想到此,便显得。
监察御史萧翼出京调查,打听到《兰亭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处,智永临终把它传给了他的弟子辨才和尚。
于是萧翼作了精心设计和准备,更名改姓,扮成赶考的举子出发南下,企图将《兰亭序》弄到手。
一天清晨,辨才和尚打开了永兴寺门,迈出的脚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地下躺了一人,散发出一股酒气。
辨才自语: 原来是个醉鬼! 谁知此人翻身坐起答道: 醉虽醉了,未必就是鬼呀! 辨才见此人一副飘逸潇洒之态,便开玩笑地说: 虽不是鬼,亦不像人! 此人脱口应道: 如此便是佛了! 言毕大笑举步下山。
辨才见此人谈吐不凡,便问道: 施主从何而来? 此人对曰: 我乃应试举子,昨夜月光皎洁,在山下旅店对月饮酒,苦无知音,店主说山上师父佛法上乘,且书画尤佳,便上山拜访,谁知醉卧山门,有失体统,无颜面佛。
辨才对这书生很是欣赏,便邀他入寺小住读书候试,双方谈学论禅,十分投缘。
一天扮作赶考书生的萧翼喝的烂醉如泥,他突然从囊中取出一轴《兰亭序》摹本,对辨才和尚说到: 这是王羲之真迹,万金难买,你我是莫逆之交,才拿出来让你一饱眼福。
为人忠厚的辨才不知是计,对萧翼说: 你这个不是真迹,真迹在我的阁楼上藏着呢! 萧翼装作没有听到,昏昏睡去。
辨才和尚也知道失言了,赶紧住嘴。
萧翼一直 醉而不醒 ,似未听见。
第二天辨才见萧翼迟迟未来吃饭,前去催请,发现萧翼已不辞而别,只见桌上放着一张感谢馈赠的纸条和许多银两。
太宗得到《兰亭序》后非常高兴。
因为萧翼智取《兰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为员外郎,加五品,并赏赐给他银瓶、金缕瓶、玛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
又赐给他宫内御马两匹,并配有用珠宝装饰的鞍辔,宅院与庄园各一座。
唐太宗初时还生气辨才大师将《兰亭序》秘藏起来不奉献给他这位当朝天子,稍稍平息一会后又考虑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过了几个月,太宗皇帝又赐给辨才大师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书让越州都督府衙代为支付。
辨才大师得到这些赏赐后,不敢将它们归为己有。
将这此赐物兑换成钱,用这些钱造了一座三层宝塔。
网络配图 塔造得特别精丽,直到现在还在。
他本人因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饭,只能喝粥,过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得到《兰亭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
又一说:隋末,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
这个僧人有三样宝物,非常珍惜的收藏着。
一是王羲之手书《兰亭序》,二是铜制神龟,三是铁制如意。
唐太宗知道后,他派去一个人,用欺骗的手段,从这位僧人手里弄到了《兰亭序》。
僧人失去《兰亭序》后说: 第一宝物没有了,其余的宝物还有什么会值得可爱收藏的呢? 于是用如意击石,打断了扔了;又将铜龟的一只脚摔坏了,从此不能行走。
这一种说法可能是第一种说法的误传。
无论如何,这两种说法都承认是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
然而,唐太宗得到的《兰亭序》是否是王羲之的真迹却得到了后人的怀疑。
1965年5月22日起,《光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写的长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文中的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兄弟,谢鲲是宰相谢安的伯父,二人的墓志都是用隶书写成,和王羲之用行书写的《兰亭序》不一样,他推断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楷书、行草,并经多方考证,认为《兰亭序》后半部分有悲观论调,不符合当时的思想,从而确认《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永兴寺和尚智永所 依托 ,即冒名王羲之的伪作。
他还进一步提出, 现存王羲之的草书,是否都是王羲之的真迹,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沫若此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震动和极大关注。
南京文史馆馆员、着名书法家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认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传至今的许多碑贴摹本也足以证明楷书字体在当时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认为《兰亭序》 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
1998年8月17日,在南京东郊与王羲之同代的东晋名臣高崧墓中,出土了两件楷体墓志。
另外,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发现的30多件同时期墓碑上,不仅有隶书,还有行楷、隶楷,说明当时多种书体并存。
1999年在南京举行的关于《兰亭序》的学术研讨会上,依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
看来这样的学术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只不过在书法界的多数人以及广大书法爱好者仍持传统观点罢了。
虽然后人对于《兰亭序》存有真伪之争。
可当年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却是一致的看法。
那么,唐太宗死后,《兰亭序》又流落何处呢?网络配图 唐太宗临死前,他嘱咐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把《兰亭序》放进他的棺材。
李治遵命,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了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
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史籍记载: 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由于昭陵修筑异常坚固,他让士兵费尽力气打通了75丈长的墓道,进入地宫,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
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
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
其中最贵重的当推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
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
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
对此,有些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
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更隐密之处。
但是,与之相反,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兰亭序》没有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序》随葬,而是将《兰亭序》交给了同样喜爱笔墨丹青李治。
李治多病,不久病亡。
临终前,他在病榻上遗诏,把生前喜欢的字画随葬。
因此,在《兰亭序》失传之后,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并非随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
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韬挖了十七座。
唯独挖到乾陵时,风雨大作,无功而还。
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序》随葬乾陵的说法。
总之,围绕《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
究竟如何,看来只有到以后昭陵、乾陵正式发掘之时,才能见个分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盖亚假说是如何一回事?盖亚假说表达了怎么样的观点
洛夫洛克随后提出了盖亚假说,即地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形成了一个可互相作用的复杂系统。
这一观点一直受到环保主义者和气象学家的拥护。
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是由英国大气学家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在 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
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共同推进,逐渐受到西方科学界的重视,并对人们的地球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同时盖亚假说也成为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和绿党行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盖亚假说的提出和发展、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论、由盖亚假说所导致的新的地球系统观和盖亚假说给人们的示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提出 自古以来,人们尝试各种的方法企图了解“自然”的奥秘,在这当中西方文明里的科学传统可以说是成果最为丰硕且最有影响的了.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欧洲大陆兴起了科学革命,女性主义的科学史家Carolyn Merchant(1 9 8 0)指出这个革命产生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崭新眼光(a new way of looking),科学家开始将自身与外在的世界区隔开来,尝试将自身作为观看的主体,而将外在世界当成被观看的客体,这种我们称作是主,客体二分的二元论(Dualism)。
人就是在这样的观看方式下与“自然”分开来了,作为观看主体的人开始以跳脱自然之外的方式来观察“自然”,似乎人可以跟“自然”分开似的!“自然”于是成为一个被动的,静态的,可以被控制,被观察的物件。
然而,看待“自然”的方式却不一定只是遵照着这种古典科学观的看法,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神祇叫作“盖雅”(Gaia),意思是地母,换成中文的讲法应该可以称为“后土”。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一个研究火星是否有生命的大气科学家James Lovelock(1979)构想了一个对地球的理论称为“盖雅假说”(Gaia Hypothesis),后来经过他和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共同推进。
1989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选择盖亚作为学术会议的主题,几百名科学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并于1993年出版了《科学家论盖亚》(Scientistson Gaia)大型文集。
从此尽管科学界对盖亚假说有不同的观点,但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特别是NASA在全球生态学、生物圈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名义下支持此类研究,使得其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些科学哲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和政治家等也从各自的角度关注和讨论盖亚假说,有关的论文和书籍也越来越多。
争论 盖亚假说至少包含5 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效地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构成;二是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体影响生物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三是各种生物与自然界之间主要由负反馈环连接,从而保持地球生态的稳定状态;四是认为大气能保持在稳定状态不仅取决于生物圈,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为了生物圈;五是认为各种生物调节其物质环境,以便创造各类生物优化的生存条件。
前两层被称为弱盖亚学说,后三层为强盖亚学说。
盖亚假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地球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James Lovelock说过:“地球是活着的!”,而且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为了这个有机体的健康,假如她的内在出现了一些对她有害的因素,“盖亚”本身具有一种反制回馈的机能,能够将那些有害的因素去除掉。
何以见得呢? 自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中,太阳辐射强度增加了约30%(其中5%增加于显生宙期间)。
理论上说,太阳辐射强度增减10%就足以引起全球海洋蒸发干涸或全部冻结成冰。
但地质历录却证明,地球上尽管发生过3次大冰期和大冰期内的暖热期交替变化,地表的平均温度变化仅在10℃上下。
这就表明历史上地球存在某种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当前大气种温室气体的浓度急剧升高,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理论上将导致陆地植被向两极扩展,面积不断增大,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也越来越强,这又反过来降低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即地球上也存在着负反馈机制。
地球似乎确实是一个“巨生命系统(Mega-life System)”。
当然,这里所谓“生命”,决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的代谢和繁殖,而是指一个能够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流并使之内部维护稳定的体系。
按照这样一种观点,地球恰恰是这样一个有机生命体,他利用太阳的能量并且照行星的尺度进行一种新陈代谢作用。
其中,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如地球上的生物突然不见了,所有构成地圈、水圈与大气圈的上百种元素将会彼此共同反应,直到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反应发生,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那么,地球这颗星球将会成为一个炽热、无水气的一片死寂之地,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
通过与Lynn margulis长期的合作,James Lovelock的盖亚假说把共同进化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它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和其物质环境,包括大气、海洋和地表岩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进化。
它把地球看作一个生理的系统,拉伍洛克甚至直接把盖亚假说称为地球生理学。
正象生理学用整体性的观点看待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一样、地球生理学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系统的整体性科学。
在Lovelock那个年代,正当环境运动者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批判不遗余力的时候,Lovelock这个说法后来成为世界地球日活动当中的重要宣传议题,藉此批评人类对环境的倒行逆施. 有趣的是,James Lovelock虽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他的论点却引起许多科学同僚的批评,其中主要的批评就是他的论点不科学,因为他对生命的定义有违生物学家传统上的理解,例如对生命的看法是可以繁衍与生长,然而地球如何繁衍与生长呢? 生物学家对生命的定义是可观察且可操作性的,而Lovelock的论调更像是宗教性的反省,具有一种强烈的价值判断在其中,将地球本身想象成女神的身体,森林是毛发,河流是血脉,肌肉则为土地,地球上的则转化成依靠女神身体的更微小的生物,顿时传统上生命与无生命的界线开始模糊了起来,原本科学家关于生命的定义逐渐受到质疑. Lovelock的“盖亚假说”相当程度挑战了古典科学观的认知方式,也提出了对“自然”的不同看法。
随着盖亚假说的有些预测已经得到证实,对于前两层含义一般没有争论;而对于后三层含义就有很大的争论。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如果把盖亚作为一个负反馈调节系统,如何理解该系统的目标;2. 如何理解盖亚的自动平衡态,在地球的大气,环境等不断发生巨大变化时,它是如何保持自动平衡的;3. 盖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一直通过计算机模型和模拟实验来研究,而科学理论是需要实际研究的。
应该看到,盖亚假说作为一个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学说,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是一种正常现象。
正是这种争论已经并将继续推动其向前发展。
启示 盖亚假说作为一种新的地球系统观的意义在于,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回答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和世界观问题。
首先,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盖亚假说启示人们,环境问题是涉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用系统的或整体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而且需要人类共同行动。
同时,盖亚假说也从道义上启示人们,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人类既不是地球的主人,也不是地球的管理者,只是地球母亲的后代之一。
因此,人类应该热爱和保护地球母亲,并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
温室效应对一般民众或科学研究人员来说,都令他们印象深刻。
不论是讥之为杞人忧天也好,或是视作大难临头也罢,全球都在密切注意它的变化,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
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并使用石化燃料,已经使得原本存在地壳内的碳大量地进入大气圈,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有人认为这将造成全球气温上升,最后终将使南北极冰帽熔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但盖亚假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地球不会变得如此不适合万物生存,总会有一些制衡的作用应运而生,而所有的作用总和加起来产生的效果就是一个恒定的地球,把地球看成一个活体、一个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如此一来,一些看似不平衡的现象,便可以用个体生物上的观念来了解。
对于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地球似乎就有个方法来对付它,这个机制的主角叫做二甲基硫。
我们发现气温上升、盐度增加等现象,会导致藻类增加二甲基初油酸的排放量;我们也看见二甲基硫的增加会使得大气的反射率增加,进而降低地表温度。
然而,到目前为止,认为整个地球具有自我调节气候能力的看法,仍是一个未证实的假说。
事实上,就算今天盖亚学派的说法真的存在,那是否就代表着人类所作的一切,都有个凡事包容的妈妈──地球,在为他们处里善后呢?不但是一般保守的研究人员不那么认为,就连盖亚学派的人也不敢那样想。
盖亚假说本身并不是判断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的最终的道德标准,也不能得到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真实能力的数据。
地球就算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那反应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人类是现今地球上最有创造力,也最有破坏力的生物,我们肆无忌惮的破坏速度,是大地之母──盖雅无法来得及赶上的。
所以今天提出这个气候控制的例子,进而引出盖雅假说,目的并不是在给人类的找一个下台阶。
正面的意义在提供一个思考或研究方向,来合理地对待我们的环境,甚至期待人们可以将创造力用在帮助大地之母,至少别再增加她的负担。
最后不得不引用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人类能否迷途知返,开始认识到自己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抑或地球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手段来惩治人类?须知地球已经历了46亿年,而人类从出现到消失,在地球历史上也许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