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考多少分能上黑龙江985大学?附历年分数线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预测2025年高考624分左右有希望考上黑龙江985大学。

根据黑龙江高考录取分数线可知,录取分数线最低的黑龙江985大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4分。

所以考生高考成绩超过624分,考上黑龙江985大学的希望比较大。

高考最低多少分可以报考黑龙江985大学(2025参考)

回看2024年黑龙江高考物理类数据,位于黑龙江省内、且录取分数线最低的1所985大学包含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录取分数线最低的黑龙江985大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24分。

从这1所学校2024年物理类的数据看,2025年黑龙江物理类考生的成绩若超过了4924位就有较大机会读黑龙江985大学,最低分大概在624分以上。

2024年985大学在黑龙江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2025参考)

历史类:985大学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最高的院校是清华大学,最低录取分682分,对应位次20名;录取分数线最低的院校是中央民族大学,最低录取分527分,对应位次6273名。

序号985院校最低分对应位次1清华大学682202北京大学674253上海交通大学671354复旦大学666505北京大学医学部666506中国人民大学661727浙江大学656998南京大学656999北京师范大学65014410武汉大学64717911南开大学645198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4124713中山大学63630614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62745715华东师范大学62647316北京理工大学62451417西安交通大学62353818华中科技大学62060119同济大学62060120重庆大学61962721四川大学61768422天津大学61768423哈尔滨工业大学61768424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61670925山东大学61378726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61378727湖南大学61087828电子科技大学60990729中南大学60893830山东大学威海分校6031093推荐阅读高考理科热门专业排名10强

南北朝第一猛将高敖曹有何经历?

第一猛将高敖曹有何经历?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南北朝时期长期混战,出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

高敖曹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善用而出名,是北魏鲜卑军人横行时代最为勇猛的汉人将军。

当时鲜卑军队横行天下,对于汉人军队极为瞧不起。

可谁都不敢小看高敖曹的军队,甚至在高敖曹面前。

高敖曹在史书上的名声也极其响亮,不但在兵书中作为使用马槊的代表人物,在正统史书中也被认为是可与比拟的将领。

因此后世的军迷他其评价相当高,将其称为南北朝第一猛将。

然而这位猛将死得却非常郁闷,他并非是在战阵上被对手所杀,而是因友军见死不救而亡。

事情发生在和对峙的中,这场战争也决定了东西魏分裂割据的中原大局势。

这场战争中主要是由东魏权臣的军队与西魏权臣的军队作战,双方打得非常惨烈,投入了数十万的兵力,最终两败俱伤。

而高欢一方却损失了大将高敖曹,这使的在战略形势上出现逆转。

高敖曹出生与渤海,哥哥是北魏司空高乾。

因为高乾在高欢和孝武帝争权的过程中被害死,所以高敖曹带领军队投靠了高欢,成为高欢麾下最强的将领。

实际上在平灭尔朱军事集团的战争中,高敖曹就与高欢有过接触。

当时高欢和高乾联手围剿尔朱军事集团,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

在此过程中高敖曹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不仅超过了高欢手下的六镇鲜卑军队,还力压的军队,战斗能力非常抢眼。

正是由于高敖曹的强悍战斗力,高欢和高乾的联军才能以少胜多的击溃尔朱兆的军队,夺取了北魏朝廷的控制权。

高敖曹虽然伺才傲物,但他的军事能力超强,所以高欢一直。

高乾被元修赐死后,还派人暗害高敖曹。

高敖曹在击败元修的军队后,便率领部下投靠了高欢。

高欢对此非常高兴,将其作为自己麾下的先锋大将。

在高欢与元修的战争后,高敖曹凭借赫赫战功成为大都督,统领七十六位都督。

可以说当时高敖曹在高欢的军队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其地位非常突出,也很受高欢的看重。

高欢给了高敖曹极高的待遇,对其各种条件没有不满足的,很多高欢倚重的重要将领如、任祥等人的待遇都不如高敖曹。

在东西魏的战争中,高敖曹多次单独带兵攻伐,与高欢大军互为犄角,是高欢战略中的醉重要人物。

可是在河桥之战中,高欢面对宇文泰大军的围攻,周围的友军部队却坐观其成败,使其寡不敌众而败退突围。

他逃到河阳城后,高欢的侄子高永乐竟然拒绝开门让其入城,使他最终战死河阳城下。

高敖曹之死对于高欢来说无疑是最重大的损失,也让东魏军丧失了对西魏军的兵力优势,战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

高欢虽然非常悲痛,但并没有从重处置侄子高永乐,而是只打了两百军棍了事。

这样的结果对于很多读史书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认为高欢是任人唯亲之徒。

对于高敖曹之死的分析,在历史爱好者圈子中有不少的说法。

有的说高敖曹功高震主,受到高欢的猜忌。

也有的支持史书上的说法,是高敖曹和高永乐私人矛盾所致。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没有直接证据支撑,很难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从史书的描写来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可靠,其中原因还是在更深的层次。

史书上虽然说高敖曹之死是因为和高永乐的私人矛盾所致,却并没有直接写出这个私人矛盾是什么,只是笼统的说有旧怨。

这种写法完全不符合史书的惯例,非常耐人寻味。

高敖曹作为高欢手下第一大将,他的战死必然是震动整个战局的。

高永乐作为直接的推手,史书却把具体原因一笔带过,显然是有着曲笔回护的意味。

虽然高永乐是高欢非常看重的侄子,但从史书篇幅的重要程度看,还到不了这个阶层。

高永乐只是高欢的远房侄子,但其官职也只在刺史级别,而高敖曹是第一大将,史官进行曲笔回护的操作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要解答这些史书中的疑点,只能从史书中去寻找答案。

中国古代史书使用的不少,但史官总会留下真相的细节线索,这也成了史书中的潜规则。

从有关高敖曹的历史典籍来看,其中有个细节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

史书中说高敖曹在东魏的军队中非常的傲慢,甚至是嚣张跋扈。

一旦打定主意,不给军中将领的官员任何人面子,除非高欢亲自出面劝说。

其中有几个案例关于高敖曹与御史中丞刘贵的,显示出他俩矛盾非常严重。

从这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不小的苗头,高欢战死河阳城下的真相,恐怕就与此有关。

案例是的原文是这样的,“昂与北豫州刺史郑严祖握槊,贵召严祖,昂不时遣,枷其使。

使者曰:“枷时易,脱时难。

”昂使以刀就枷刎之,曰:“何难之有?”贵不敢校。

明日,贵与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

贵曰:“头钱价汉,随之死。

”昂怒,拔刀斫贵。

贵走出还营,昂便鸣鼓会兵攻之。

侯景与冀州刺史万俟受洛解之乃止。

”从这段话来看,高敖曹与刘贵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甚至到了一言不合就把刀子的地步。

刘贵惹不起高敖曹,不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使者被杀,而且还被高敖曹带兵追击,这就非常不正常的。

从这段话的细节来看,本来在当是只是小事。

一开始高敖曹与郑严祖也没做什么正经事,只是在玩“握槊”的游戏而已。

可为了这点小事,高敖曹就挥刀斩杀了刘贵的使者,这也太过跋扈了,他简直没把人命当回事。

第二天讨论河夫淹死的事情也不是大事,这在黄河边是很正常的。

比鲜卑族价钱低,也是惯例。

为了这点小事,高敖曹就挥刀追杀刘贵,还不依不挠的起兵追击,这就更加不寻常了。

刘贵怎么说也是御史中丞,也是高欢的亲信,高敖曹怎么能如此不客气?最离奇的是,事发后高欢并没有反应,是侯景和万俟洛出来平事的。

由上述细节来看,事情是发生在黄河边上的,而且是在北豫州地域。

这个地域正好是与后来的河桥之战有着重叠的区域,因此可以推测这个事情应该发生在河桥之战前。

作为军中的第一大将高敖曹与御史中丞刘贵发生了冲突,按理说出面平事的应该是高欢。

可高欢居然不见人影,事后似乎也没有反应,这就非常离奇了。

如此推算,要么高欢不在军中,要么不便于出面。

从这个案子来看,似乎两种情况都可能。

可是从侯景和万俟洛的行为来看,极大的可能性是高欢不便于出面,因为涉及到鲜卑和汉族是否平等的问题。

高欢虽然是汉人,却是靠着六镇的鲜卑起义军起家的,按理该站在刘贵这一边。

刘贵虽然,其实是匈奴人,其家族是在掀起时改的汉姓。

刘贵与鲜卑贵族之间关系极好,想来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

而高敖曹却是渤海高氏的后人,向来以汉族门阀自傲,与鲜卑贵族不和。

高欢本人又是渤海高氏后裔,他一出面就成了两面不是人。

河桥之战在即,鲜卑和汉族军队必须要团结,才能应对接下来的大战。

因此高欢不便于在刘贵和高敖曹之间站队,只能派侯景和万俟洛出面平事,用和稀泥方式把事情处理了。

从实际情况看,明显是刘贵吃了大亏了,以匈奴人的习性他会仍气吞声?在这个案子中涉及到的人物,除了高敖曹是汉人外,刘贵是匈奴人、侯景是羯族人、万俟洛是鲜卑族人。

而后来坑害高敖曹的高永乐虽然是汉人,却是在六镇长大的汉人,是严重鲜卑化的汉人。

可以说这些人物中,除了高敖曹,其他都是鲜卑贵族集团中的重要角色。

刘贵吃了这么大的亏,高欢和稀泥不出面,这些人恐怕也不会。

从河桥之战时让高敖曹孤军面对宇文泰大军的围攻,可以看出明显是这些鲜卑贵族集团故意坑害高敖曹的。

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如果高敖曹之死是鲜卑贵族集团故意借刀杀人,难道他们就不怕高欢事后追究么?从史实来看,高欢事后的确没怎么追究,就是打了高永乐两百军棍表示一下而已。

说不定这两百军棍都是演戏,从高欢后来对高永乐的态度看,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大。

实际上这些联手坑害高敖曹的鲜卑贵族集团人物都不简单,在地位上都是能够豁免的角色。

刘贵是高欢的心腹,两人还是关系。

在高欢还没有带兵打仗时,刘贵和高欢已经是朋友。

刘贵是个万精油,和各方关系都不错。

高欢能够得到重用,能够收复六镇鲜卑军队,都是靠刘贵奔走。

余下的除了高永乐的侄子身份外,侯景也是高欢的布衣之交。

万俟洛起于,在高欢和尔朱兆斗争最为激烈时,带着军队叛投高欢,扭转了高欢对尔朱兆的劣势。

这样的人物在高欢的阵营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们又都是鲜卑贵族集团的核心。

对于高敖曹的死,高欢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可他的根基却不是河北的汉族军队,而是六镇的鲜卑族军队。

所以对鲜卑贵族坑害高敖曹,坐视他被宇文泰军队围攻而死的情况,高欢也没法处置。

他只能继续演戏和稀泥,否则就会动摇自己的根基,那后果将变得更加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的真相是什么?

的原因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毫无疑问,公是最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力。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平定四方成就“”的威名,李靖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李靖的一生是辉煌的,取得了中国军迷们极为神往的成就,被网友们尊称为“军神”。

他平定萧铣、镇抚岭南、消灭辅公祏、灭国东、击破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和兴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在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之战中,他却没能参与,而是以英国公李勣为前线统帅,这让李靖的崇拜者们感到引为憾事。

为什么李世民在此战中没能用最强的李靖,而改用次之的李勣呢?历史上的说法很多,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便是李靖病重无法指挥军队作战。

在我看来这只是托词而已,李世民对李靖的安排是关系整个大唐全局的,并非只是生病不参战如此简单。

其实在出征之前李世民就找过李靖请他出山参战,他说“公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李靖的回答是,“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

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因此主流说法认为李靖以病重推辞,所以没能去成。

而这种说法还衍生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李世民猜忌李靖,以此试探李靖态度。

这种推测又和李靖晚年阖门自守不理朝政的行为结合,认为李世民猜忌李靖到了极深的程度,李靖为了自保才称病远离朝堂。

在我看来这是一厢情愿的阴谋论,完全没有实际证据支撑。

这种说法唯一的证据便是盐泽道总管高甑生诬陷李靖谋反的案子。

李世民下令彻查此案,最后将诬告的高甑生流放边疆。

阴谋论认为是李世民猜忌李靖所致,才迫使李靖在此案后隐居。

实际上这事根李世民关系不大,有证据指向幕后主谋是。

虽然李靖从远征吐谷浑之后便阖门自守远离朝堂,但李世民对李靖的加官进爵并没有停止。

李世民不但将李靖封为卫国公,还将其列入。

不仅如此,李靖夫人去世后,李世民还下诏以、的旧例为修建坟茔,仿照突厥境内铁山、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战绩。

尤其是李夫人坟茔的修建,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殊荣。

而且李世民还时常派人或亲自登门向李靖请教军国大事,著名的“公问对”的说法就是由此展开的。

可见李世民是将李靖引为心腹的,猜忌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

从两唐书里面的史料来看,李靖隐居的原因并非李世民猜忌,而是回避朝中风起云涌的太子之争。

当时太子和魏王各聚集了一批大臣争权夺利,后面又是有着陇西贵族集团和山东世家门阀的后台,政治上斗得非常厉害。

李靖作为唐朝军队的擎天支柱自然是这两派拉拢的对象,而李靖则不愿意参与其中,只能选择回避。

传说中侯君集奉命向李靖请教兵法,李靖借故推辞的事情,其实就是避免接入到太子之争中。

因为侯君集是太子李承乾派系的核心重臣,又是朝廷的兵部和,李靖不得不小心处理。

后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侯君集一党被诛杀,李承乾被贬为庶人,发配黔州。

由此可见李靖拒绝与侯君集等人来往,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而对于这样的大臣,李世民又有什么理由猜忌呢? 可要说李靖真的病重到无法出征,那李世民的态度又耐人寻味。

李世民以老而弥坚的故事勉励李靖,“昔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李靖无法推辞,只能选择随驾出征。

两唐书说大军走到相州的时候,李靖病重不能前行,只能留下来养病。

这一段记载又引起争议,主要是李世民以司马懿比李靖,又成为猜忌之说的证据。

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阴谋论,想当然而已。

司马懿奸臣老贼之说兴起于明清时期流行《演义》之时,唐朝时根本没这种说法,李世民又怎么会以此来刺激李靖?而李靖也不像是真的有病,反而倒像是李世民暗中安排。

因为李世民去请李靖出山时用的是探病的名义,不但带着各种礼物,还请了御医。

李靖真的病重,御医不可能发现不了,李靖也不可能带病坚持从长安走到相州去。

历史学者们猜测是李靖到了相州才病重,所以不得不离开东征的大军。

我觉得可能性存在,但结合其它的因素,我认为这是托词。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安排其实很不符合常理,之前我就说过他是为新太子调整朝廷布置,重新掌握军权的一种手段。

而这个过程中不合常理之处,正是为了调整朝政大局需要,而非攻打高句丽需要。

比如李世民东征军的集结之地为洛阳而非长安,这就不太符合唐朝出征的一贯做法。

李世民只带了自己的玄武门禁卫前往洛阳,长安南衙十二卫基本没动。

而东征军的组成大多是来自于驻守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军队,关中军队没有大动。

而李世民又让程咬金镇守长安,把太子李治派去定州,这就更奇怪了。

把程咬金留在长安倒是合理,他既是老臣,又与陇西贵族集团关系密切,能够镇得住关中之地。

可新太子李治去定州就奇怪了,因为这不符合御驾亲征,太子监国朝政的政治传统。

这个传统从开始就有了,唐朝也是遵循的。

外出巡游、避暑度假、打仗,都是把太子留在长安镇守监国。

这既是对储君的信任,也是对国家的考验。

李治上位为太子,李世民悉心教导,还请了李勣、和当老师,这说明他对李治是寄予厚望的。

可是他离开长安打仗,却把李治弄去定州,这岂不是有放弃长安的意思? 结合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互斗的情况,我认为这是李世民防止天下大乱做的布置。

参与太子之争的幕后黑手之一便是陇西贵族门阀,而关中正是他们的额大本营。

李承乾集团的核心杜荷便是之子,也是陇西门阀中长安城南的核心子弟。

李世民借出征高句丽之机重新掌控朝政,调整兵权,必然会镇压和打击陇西贵族集团的利益。

这些贵族集团必然会反抗,甚至像对付那样推动叛乱发生。

李世民派李治去定州,就是让其远离危险之地,让程咬金对陇西贵族可能的叛乱做好镇压的准备。

一旦关中叛乱爆发,关东中原之地必然有山东世家的门阀趁机作乱,这就成了隋炀帝末期的乱世景象。

为了避免这种景象发生,李世民把李靖留在相州,这是为平乱提前布置。

相州是北进河北,南下江南,西进中原,东入山东的枢纽之地。

以李靖的能力,坐镇相州威慑中原,四方的趁乱起事的门阀势力不敢轻举妄动。

他在关东和关中的程咬金呼应配合,能够保持大后方的稳定。

李世民的这一布置比杨广高明不少,即便出征高句丽不利,也不会出现隋末乱世的那种情景。

从这个角度看,李靖在相州可以说比在辽东和长安都更合适。

因此我认为李世民没有派李靖为东征高句丽的主帅,不是因为猜忌,也不是因为李靖有病,而是因为重整朝纲的需要。

这个政治大事比东征高句丽还重要,涉及到李治能否坐稳太子位和唐朝的根本问题,李世民不得不慎重对待。

而当时的李靖身体也远没有到不能打仗的时候,他作为主帅不用提刀子上阵,前敌指挥还是完全胜任的。

从李靖到生命来看,他显然超常的坚挺。

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后,李靖又活了五年才去世,而他的去世只比李世民早一周。

这五年时间两人又经过无数次反思对高句丽的战争,为后来李治派李勣平辽做了大量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2025高考考多少分能上黑龙江985大学?附历年分数线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