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荣留王与唐朝断交的真相是?
【千问解读】
荣留王与断交的原因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唐初与高句丽的战争前后,两国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
既有和睦相处的十余年时间,也有不互相断交的十余年,使得整个辽东局势跌宕起伏。
很多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国的领土之争,尤其是对辽东半岛的所有权问题,其实不然,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其根源还是在于高句丽内部的政治争端问题。
高句丽和唐朝之间各种跌宕起伏的外交斗争,本质上都是国内政治斗争的对外表现。
而在这个过程中,高句丽国王荣留王高建武和渊盖的关系尤其重要,两人的之间和睦与否直接影响着高句丽的对唐政策。
实际上自高氏高句丽建立以来,国内都被分为了两个政治派系。
其一是以高句丽国王高氏家族为核心的贵族集团,其二是以大对卢(相当于宰相)为核心的而贵族集团。
高句丽建国的历史很短,是由的贵族后裔和高句丽五部共同建立的王国。
因此来自于扶余国和高句丽五部的贵族们都享有很大的特权,而且这些特权是世袭罔替的,高句丽国王在国内做不到乾纲独断。
高句丽的王室是扶余国后裔,而大对卢则是高句丽五部的贵族后裔,所以双方为了争权常常发证政治斗争。
这种政治斗争从建国开始,一直延续到高句丽被灭国。
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国王为荣留王高建武,大对卢则是。
荣留王最初采取的对唐政策是和睦相处的,可后期却转为与唐断交,为后来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他执政的前半期,高句丽积极与唐朝交好,派出了十余次向唐朝贡的使团,保持着与的关系。
而在执政的后期,荣留王切断了两国之间的交往,撤回了使团,使得两国关系非常紧张。
很多人认为荣留王的这种转变是因为唐军毁掉了高句丽用隋军将士遗骸筑造的京观,他担心唐军入侵高句丽,所以才断交并做军事防御方面的准备。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也不了解高句丽国内当时的政治生态。
高句丽的国王集团和大对卢集团存在严重的对立,这种对立延续了数百年,形成了政治传统。
双方在政治上的合法性都得到承认,而且都希望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
作为野心勃勃的高句丽国王,荣留王是想打破这种政治传统的,所以希望得到唐朝的支持。
而渊盖苏文作为大对卢集团的首领,他需要保持集团的权势,垄断高句丽的政治资源,将这种政治生态保持下去。
双方在这种情况的斗争下,都求助于唐朝,所以在唐初都对唐朝交好。
然而这种交好得到的结果却不令荣留王满意,所以他以唐朝摧毁隋军遗骸京观为借口与唐朝断交。
当时唐朝已经在为经略东北方面做准备,这一方面是为了收复后失去的土地,包括要收敛隋军遗骸,安抚国内隋军的后裔。
另一方面也对高句丽趁着中原大乱是占据东北土地不满,重新规划东北方各国的政治秩序。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向东北增加兵力,派营州都督张俭驻守在东北,另一方面也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句丽,打着外交的旗号,刺探高句丽国内的情况。
陈大德到了高句丽不但对高句丽王室不假辞色,反而与渊盖苏文交往密切。
最令荣留王感到畏惧的是,陈大德在高句丽与渊盖苏文交好,接受其宴请和贿赂,这实际上对高句丽王室的王权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国人很难理解的是,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等藩属国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能够左右王位的更迭。
在唐初荣留王与渊盖苏文都与唐朝交好,就是利用唐朝的影响力团结国内的贵族势力,占据政治斗争的主动权。
然而唐朝使节在高句丽的两种不同表现,实际上让双方的斗争天平发生偏转,使得政治形势对渊盖苏文更有利。
面对这样的情况,荣留王出了个大昏招,不但为战争埋下隐患,还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他对唐朝进行了断交操作,还撤回了朝贡的使团,又在东北修建千里长城,堵住唐军东进的路线。
这种操作明显不是藩属国对宗主国的态度,让唐太宗李世民感到非常难堪。
只是因为当时唐朝的战略重心放在东、薛延陀和,无法出兵辽东,李世民只能派陈大德出使高句丽。
而陈大德在高句丽采用的却是借渊盖苏文压制荣留王的做法,使得高句丽国内矛盾激化。
这种操作唐朝得了面子,渊盖苏文得了里子,荣留王却被搞得狼狈不堪。
荣留王本想切断了与唐朝的联系,削弱唐朝对国内贵族的影响力,这样就可以凭借自己高句丽国王的身份压制渊盖苏文的贵族势力。
这种做法其实是非常想当然的,因为高句丽贵族的利益对辽东方面依存度极高。
荣留王切断与唐朝的联系,本质上是对贵族势力利益的巨大破坏。
高句丽为小国,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乏,完全靠农耕养不活百姓,更无法给贵族集团提供奢侈的生活需求。
高句丽贵族除了土地上的收益外,在辽东的商业利益非常的重。
他们与中原王朝的经济交往才是他们奢侈生活的基础,与唐断交让这些人连茶都喝不上,更不要说身着绫罗绸缎了。
而渊盖苏文则利用与唐朝良好的关系拉拢了不少亲唐的贵族势力,使得势力越来越大,压过了高句丽王室。
面对政治对手的威胁,荣留王坐不住了,竟然想出了除掉渊盖苏文的馊主意。
他先是以修建千里长城防线的理由,想把渊盖苏文调出平壤,发配到辽东去。
渊盖苏文拒绝,在贵族势力支持下拒不接受命令。
然后荣留王又安排了暗杀计划,结果暗杀计划泄露,渊盖苏文先下手为强,直接干掉了荣留王。
最后渊盖苏文扶持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上台称宝藏王,自封为大莫支离,垄断了高句丽朝政。
荣留王与唐朝断交,本质上是要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手段来处理国内矛盾。
这虽然得罪了李世民,但他知道李世民抽不开身对付他。
等搞定了渊盖苏文,他大可派使团进贡请罪,重新恢复两国关系。
可这样的做法却迫使贵族集团下杀手,因为渊盖苏文不可能在没有唐朝支持的情况下。
而渊盖苏文上台后,唐朝却没有支持他,反而支持了傀儡国王宝藏王。
这对唐朝来说是制衡控制高句丽的必要操作,因为只有政治对立的高句丽,才是符合唐朝在东北利益的。
如果让渊盖苏文统一了高句丽内部势力,再统一朝鲜半岛,那对唐朝的东北将是很大的威胁。
渊盖苏文得不到唐朝的支持,干脆继续拒绝唐朝使节对宝藏王的册封,进一步激怒了李世民。
在李世民看来,高句丽国内怎么斗都行,但不能不听话。
渊盖苏文甚至于联合百济入侵新罗,并拒绝唐朝使节的调停,这更是不把宗主国放在眼里。
实际上渊盖苏文的这些操作都是,完全没有之间的挥洒自如。
也许是掌控高句丽朝政之后有些膨胀,想要问鼎高句丽国王之位。
他从此便开始作死的行为,一步步的把自己拉入了对唐战争的深渊。
而李世民父子不是父子,军事上和政治上强悍无比,高句丽被灭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是什么真相,让28年不上朝的万历帝王破天荒的上了次朝?
万历是历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在位四十八年,比爷爷嘉靖还长三年。
虽然万历不管事了,但也没多大关系,朝廷群臣们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高拱、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朱赓、李廷机、、总共十二位十三任首辅及从多辅臣们力保朝廷保持正常运转。
因为朝臣们,特别是阁老、言官们对皇权的制约太过厉害,而万历皇帝相比其他皇帝而言,并没有利用内官来制约朝臣的心思,他反抗的办法只有不上朝这一种办法,而且一罢工就是二十八年,大臣们等到花儿都谢了,热切盼望着看到皇帝,盼望着皇帝出来主持大局。
但万历皇帝就是不上班。
实际上万历皇帝心中有数,虽说这帮大臣们让他很不爽,但若说忠诚嘛….还是靠得住的,那就让他们随便闹去吧,只要不威胁我朱家的锦绣江山就行。
既不用担心工作上的事,又可以在后宫尽情享受,这种好事谁遇上都开心啊。
不过在万历停朝二十五年后,终于不得已上了一次朝,究竟是什么天大的事必须要让万历皇帝出马?要知道在这期间,即使是发生了著名的等重大事件,万历皇帝都没有露面啊! 原来宫里出了一件奇事,一个叫的蓟州人突然闯进了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拿着一根枣木棍见人就打,揍翻了好几个宫人,旋即被宫人制服,这就是明朝后期著名的“”。
宫里居然出了这号事?在、重重保卫的皇宫大院、太子居所,居然有人行凶,这可以动摇国本的大事,随即群臣组织人手对张差进行审讯,就此,悬而未决的储君之争正式拉开帷幕。
原来万历皇帝的皇长子朱常洛按律当立为太子,但万历宠爱,私下承诺立郑贵妃的亲生儿子为太子。
后在朝臣们的死谏下,万历终于立朱常洛为太子,但郑贵妃并没有死心,万历皇帝也似乎并不太喜欢这个太子,造成父子多年不曾见面,而太子的位置也并不安稳,郑贵妃还在蠢蠢欲动。
在审讯过程中,张差不知道是被诱供还是被逼供,承认是受郑贵妃跟前的庞保、刘成所唆使,矛头一下指向了郑贵妃。
朝臣们抓住了郑贵妃想谋害太子的罪证,欲一举置郑贵妃及一干人于死地,确保太子的储君地位。
万历皇帝当然不想置郑贵妃于死地,但朝臣们又紧盯不放,这个时候万历不得不出面了。
他在闭关二十五后,终于亲率皇子、皇孙来面见群臣。
他面见群臣无外乎两件事:第一,向大家表示,他满意朱常洛这个太子,将来肯定传位于他;第二,借朱常洛之口,处死了疯疯癫癫的张差,赦免了本来无罪的郑贵妃。
这样一件“梃击案”按常理来说简单至极,张差肯定不是受郑贵妃唆使,皇城深深,戒备森严,就凭一个莽汉、一根木棍,就想取太子性命,即使用脚想都会想到是不可能的,何况是常年处于宫中的郑贵妃。
至于张差究竟是谁指使?抑或是自己主动为之?是怎么进的慈庆宫?这些已经无从考究。
这个道理,万历皇帝、常洛太子心里肯定是清楚的,朝臣们肯定也是清楚的,但为什么朝臣们一定要拿这件事不放手、大做文章呢?大抵是认为这是逼皇帝对太子储君之位表态的最好机会,万历一朝,朝臣们与皇帝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博弈均衡,大家都拿一些小事、偶发事件来做文章,相互试探对方的底线。
“梃击案”看似是皇帝、一锤定音,实际上,还是朝臣们赢了,太子朱常洛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家属也哭穷,妃子工资一年多少,得知真相的我惊呆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则多以货币形式支付为主,发金子、银子,即所谓“发元宝”,与现代上班拿工资的等式就比较接近了。
后宫的年俸分九等。
皇的年俸最高,每年黄金20两、银2000两。
余下相应的是,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200两、贵人100两、常在50两、答应30两。
处于不同等级的宫妃,年俸的差别很大,这也是历朝都存在的现象。
这些银两折合成人民币该是多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算一下。
清妃的年俸除了银子以外,还能得到大量的包括绸缎、貂皮等在内的贵重物品。
以“妃”为例,除300两银子的年俸外,每年还能得到——蟒缎1匹、织金1匹、妆缎1匹、倭缎2匹、闪缎1匹、金字缎1匹、云缎4匹、衣素缎2匹、蓝素缎1匹、帽缎1匹、彭缎3匹、宫1匹、潞2匹、纱4匹、裹纱5匹、绫5匹、纺丝5匹、杭细5匹、棉纳5匹、高丽布5匹、三线布2匹、毛青布10匹、深蓝布10匹、粗布3匹、金线10络、绒5斤、棉线3斤、木棉20斤、裹貂皮10、乌拉貂皮20。
除了正常的工资,宫妃们还能收到各种名堂的“红包”,如“例钱”、“赐俸”,便属于“红包”或“小费”性质。
“例钱”收入一般逢年过节工,或在产子、祭祀、生日等特殊日子才会有。
在清朝,宫妃们过生日时都会得到礼物。
如皇后的生日,会“恩赐金90两、银900两、上用缎纱等45匹、蟒缎9匹、缎9匹、宁绸9匹、宫绸9匹、纱9匹、春绸9匹、绫9匹”。
生孩子、孩子满月,皇帝也都会发红包:“恩赐皇后银1000两、币300端;皇贵妃银500两、币200端;贵妃银400两、币100端;妃银300两、币70端;嫔银200两、币40端;贵人银100两、币20端;常在银100两、币20端;答应银50两、币10端。
”平常每月也会发给“零花钱”,有时陪得皇帝开心,还会获得额外的奖金性质的“红包”,如上好的衣料、珠宝,这些额外的收入,统称“赐俸”。
因为有年俸,皇宫的开支很大。
但相比起来,年俸、赐俸还不算最大的开支,众多的日常生活费、房间用品配置,才是开支的重头。
《国朝宫史》记载,在清朝,“妃”的房间杯盘碗这类配置超过30种——银茶瓯盖1、银匙1、银镶牙箸1双、银茶壶1、银铫1、银束小刀1、铜蜡签4、铜剪烛罐1副、铜签盘4、铜舀1、铜簸箕1、锡茶碗盖2、锡茶壶4、锡铫3、锡火壶3、锡坐壶2、锡喷壶1、锡唾盂2、镀金铁云包角桌1、镀银铁镊1、黄地绿龙瓷盘2、各色磁瓷20、黄地绿龙瓷碟4、各色瓷碟8、黄地绿龙瓷碗4、各色瓷碗30、黄地绿龙瓷钟2、各色瓷钟12、瓷缸1、漆盒2、漆茶盘2、羊角手把灯1。
这种配置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家居装璜,其中并不包括奢华的床上用品。
每天的食物配置也花样繁多——猪肉9斤、陈粳米1升3,合5勺、白面3斤8两、白糖3两、核桃仁1两、晒干枣1两6钱、香油6两、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5钱、醋2两5钱、鲜菜10斤、茄子8个、黄瓜8条、白蜡2枝(各重1两5钱)、黄蜡2枝(各重1两5钱)、羊油蜡2枝(各重1两5钱)、红箩炭(夏5斤,冬10斤)、黑炭(夏25斤,冬40斤)、鸡鸭共10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六安茶叶14两(每月)、天池茶叶8两(每月)。
一个妃子一天仅猪肉就要供给9斤,假如以10元一斤猪肉的物价来算,仅此一项每天就要花90元钱,一个月下来就是2700元。
如果是更高级别的,如贵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每一级费用都要翻倍,皇太后每天要供应一头猪。
最低级别的答应,每天还要供猪肉1斤8两。
可见,供养一名妃子每年要花多少钱。
相对来说,清后宫的开支并不算大,清妃每天吃的也并不怎么精细,荤菜以猪肉为主。
如果往前推,有的朝代就惊人了。
有一次下扬州时,随同宫人多达10万,每人1元一天,还要10万元生活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