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轮回:冥王星之外发现新的矮行星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冥王星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行星之一,造成这样误解很大一个原因是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太长,离我们的距离又太远。

所以,一直当它是行星。

冥王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248年。

也就是说人家的年过的比我们长的多。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最近科学家在冥王星之外发现一颗新矮行星,这颗行星规模不大,直径大约是530KM,离太阳85亿KM。

不过他的一年就更长了,长达1100个地球年。

真可谓是千年一个轮回。

难怪古代神话就有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

时间的概念已经完全被颠覆了。

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报道:许多彗星就起源于柯伊伯带或是奥尔特云,但是它们的扁圆的轨道会将它们拖向太阳,尽管一般认为太阳系的外层区域主要是由比冥王星小的天体构成的。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太阳系家族的合影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面孔。

在冥王星之外,科学家发现了一颗新的矮行星。

根据NPR的报道,这颗矮行星叫作“2014UZ224”,直径约有530千米,距离太阳约有85亿千米远。

相较而言,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卡戎直径1200千米,远日点离太阳有73亿千米。

对于2014UZ224,其上的“一年”(这颗矮行星绕日一圈所需的时间)大约是1100年。

作为对比,冥王星上的一“年”只有大约248年。

小行星中心也确认了这个新发现的天体。

密歇根大学天文学教授David Gerdes告诉NPR,科学家通过被称为暗能量相机(DECam)的设备发现了这颗矮行星。

我们都知道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而在背后驱动这一加速膨胀的机制就是科学家们所谓的暗能量。

为了搞清楚暗能量究竟为何物,又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们特意打造了DECam来观测星系和超新星(爆炸的恒星)在远离地球过程中的运动,以期获得更多的线索。

另外还有一个称为暗能量巡天(DES)的计划。

该计划将使用来自DECam的观测数据生成一份全宇宙的“地图”,以提供与暗能量研究有关的信息。

DES地图现在已经被用于暗物质(占到宇宙总质量的80%,但是其确切的性质仍是是个谜)的研究以及寻找早先未被确认的天体。

根据该任务网站的信息,DES的一部分工作是以大约一周一次的频率拍摄天区上几个小区域的照片。

这让我们有可能做出一些新发现。

尽管恒星和星系会一直呆在天区上的同一位置,离地球相对较近且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会在一周或是几周内出现明显的位移。

根据NPR的说法,几年前,Gerdes要求一些本科生在天图中寻找未被确认的太阳系天体。

Gerdes表示,这项挑战有些困难。

因为尽管会进行对一个区域的重复观测,两次观测之间的间隔是不固定的。

但是学生们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阮籍来应对观测周期的波动,并且成功地找出了移动的天体。

NPR报道说,研究人员前后花了两年才确信了2014UZ224的发现。

尽管它的轨道还没有完全确定,做出这一发现的科学家表示,他们认为2014UZ224是目前为止里太阳系内离太阳第三远的天体。

在这项发现前,太阳系内获得“矮行星”这一名号的最小天体是谷神星。

它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

Gerdes告诉NPR,2014UZ224作为矮行星可能还是太小了一点,但是这得交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之前做出了将冥王星降格为矮行星的争议判决)来判定。

太阳系内还有另外四个被确认的矮行星,但是根据美国航天局的说法,科学家们认为太阳系内可能还有数十个,乃至超过100个矮行星大小的天体尚未被发现。

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区域即是所谓的柯伊伯带。

这是一个被认为含有数千个冰质或岩质天体的碟状区域。

在这之后就是所谓的奥尔特云,一个充斥着冰质或岩质天体的球状区域,包裹着太阳系剩余的区域。

许多彗星就起源于柯伊伯带或是奥尔特云,但是它们的扁圆的轨道会将它们拖向太阳,尽管一般认为太阳系的外层区域主要是由比冥王星小的天体构成的。

我们仍然不排除还有一个接近海王星大小的行星潜伏在那里的可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已知外太阳系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暗示了这个“第九行星”的存在。

该研究将促使我们努力使用望远镜发现新的行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千年一轮回:冥王星之外发现新的矮行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