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灵异事件 >

民族风味 民族风味餐厅的特点特色

时间:2024-07-30 01:44 来源:网络 作者: 小千
【千问百科解读】

1、我国各民族的饮食特点是什么2、我国各个民族的风味食品分别有哪些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4、有关少数民族特色的介绍?5、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我国各民族的饮食特点是什么1、满族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

民族风味 民族风味餐厅的特点特色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

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

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

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

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

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2、蒙古族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3、苗族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4、普米族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并用核桃、麻籽、苏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

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

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

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

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番茄等。

5、彝族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

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

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6、白族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

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

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 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

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

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 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是一个知礼好客的民族,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种高尚的礼仪。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味食品分别有哪些中国地方风味小吃 中国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

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

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

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

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元宵、油条等。

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如: 北京的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炒肝爆肚。

上海的蟹壳黄、南翔小笼馒头、小绍兴鸡粥。

天津的嗄巴菜、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五香驴肉。

太原的栲栳、刀削面、揪片等。

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

兰州的拉面、油锅盔。

新疆的烤羊肉、烤馕、抓饭。

山东的煎包。

江苏的葱油火烧、汤包、三丁包子、蟹黄烧麦。

浙江的酥油饼、重阳栗糕、鲜肉棕子、虾爆鳝面、紫米八宝饭。

安徽的腊八粥、大救驾、徽州饼、豆皮饭。

福建的蛎饼、手抓面、五香捆蹄、鼎边糊。

台湾的度小月担仔面、鳝鱼伊面、金爪米粉。

海南的煎堆、竹简饭。

河南的枣锅盔、白糖焦饼、鸡蛋布袋、血茶、鸡丝卷。

湖北的三鲜豆皮、云梦炒鱼面、热干面、东坡饼。

湖南的新饭、脑髓卷、米粉、八宝龟羊汤、火宫殿臭豆腐。

广东的鸡仔饼、皮蛋酥、冰肉千层酥、广东月饼、酥皮莲蓉包、刺猥包子、粉果、薄皮鲜虾饺、及第粥、玉兔饺、干蒸蟹黄烧麦等。

广西的大肉棕、桂林马肉米粉、炒粉虫。

四川的蛋烘糕、龙抄手、玻璃烧麦、担担面、鸡丝凉面、赖汤圆、宜宾燃面、夫妻肺片、灯影牛肉、小笼粉蒸牛肉。

贵州的肠旺面、丝娃娃、夜郎面鱼、荷叶糍粑。

云南的卤牛肉、烧饵块、过桥米线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特色风味食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耳朵眼炸羔。

十八街大麻花。

东北 酸菜白肉 猪肉炖粉条 小鸡炖蘑菇 贵州的—— 1.烤豆腐果儿(也叫恋爱豆腐果)。

2.土豆粑(我们那里叫洋芋粑)。

3.烤糍粑。

烤好后外皮黄脆,里面又糯又绵软,嚼起来口感很好,一般是沾黄豆面吃。

也有蘸辣椒吃的。

4.饵块粑,这应该和云南的饵块差不多。

一般是炒着吃。

5.酸汤鱼(凯里的是正宗的酸汤鱼)。

6.酸辣烫(不是麻辣烫,贵州人除了喜欢辣,还喜欢酸)。

7.凉粉(有绿豆粉、黄豆粉、豌豆粉等等,全都是晶莹剔透,配上麻辣鲜香的各种调料,好吃极了)。

8.遵义的羊肉粉、肠旺粉、蹄花粉(说实话遵义的粉比贵阳的粉好吃得多)、豆花面、米皮。

9.在贵阳有一家陈记烤肉,生意火得不得了,但是我觉得味道跟街边的烧烤摊没什么区别。

10.花江狗肉,非常出名,但是我从来没吃过,不敢吃狗肉。

11.红枫湖边有一些当地农民摆的小吃摊,主要是炸小鱼和炸小虾,鱼虾都是刚从湖里打捞上来的,活蹦乱跳,传成一串串,下油锅炸十几秒钟就拿出,蘸贵州特有的香辣椒粉吃,香得不得了。

12.丝娃娃,就是春卷,一张薄皮(可能是糯米做的)卷上各种切成细丝的蔬菜和炸好的虾片(应该还有其他东西,当时光顾着吃了,没注意内容),蘸辣椒水吃。

13.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各种小吃,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能流传到外面的很少。

比如说我们侗族,就有腌鱼和侗果,据老一辈人说,当年那些上海知青下放到侗乡,刚见到腌鱼时,谁都不敢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些知青吃起腌鱼来都像打仗冲锋。

等到知青返城后,全都惦记着腌鱼,但是不会做。

其实贵州还有很多小吃,但是我是个懒虫,在家时很少出去逛,所以吃到的小吃只占贵州小吃品种的极少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我国九大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总结如下:1、回族,回族人一日三餐,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

回族日常饮食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

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

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

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2、维吾尔族,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

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

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

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3、藏族,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7点第一餐。

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点吃第二餐,午后2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

晚8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

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

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

4、蒙古族,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

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

5、朝鲜族,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主食以米饭为主,其次是冷面和米糕。

米糕的品种多,有打糕、切糕、发糕等。

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

民族风味 民族风味餐厅的特点特色

辣椒是每个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6、傣族,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

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

其中烤鱼很有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

酥香而嫩。

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7、羌族,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 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

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

8、白族,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食,蔬菜品种多。

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

节庆时,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9、苗族,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

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

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

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

令人增加食欲。

扩展资料:中国八大菜系菜系,又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

中国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以太公望最为代表,再到春秋战国的齐桓公时期,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

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

到了南宋时期,南甜北咸的格局形成。

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

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细分菜系,潮州菜,东北菜,本帮菜,赣菜,楚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

有关少数民族特色的介绍?景颇族的特点: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同时也使用汉文。

景颇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有创世纪神话、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多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

景颇族崇信万物有灵。

凡遇插种、收割、婚丧、械斗等均请巫师宰牲祭鬼。

景颇族有着浓厚的平均主义习惯。

传统节日是每年正月十五的目脑纵歌,一般称为目脑节,还有吃新节等。

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舞蹈以集体舞为主,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笛子、箫、口弦以及外族传入的鲜锣、象脚鼓、小三弦。

阿昌族的特点: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

户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饰,已婚和未婚的没有区别,均与附近傣族的很相似。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

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

阿昌族的歌谣、故事、传说等民间口传文学丰富。

它们题材较广泛,有的反映宇宙与万物的起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来源及历史;有的歌颂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的斗争精神;有的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等。

德昂族的特点: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

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

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

德昂族文学以口头的民间文学为主,传统的民歌、神话、传说、故事占很大比重。

民歌中情歌比较发达。

青年男女交往、恋爱,大都离不开以歌传情。

这些情歌多属短篇即兴之作,但也有长篇悲歌,如《芦笙哀歌》。

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满意请采纳。

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56个民族 56种美食,知多少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是一家。

但这56个民族却又有着各自的习俗各自的传统和各自的饮食习惯。

那么,今天就来科普一下56个民族的56种民族特色之美味佳肴吧!汉族·饺子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而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是深受中国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回族·面点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

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苗族·酸汤鱼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傣族·猪肉干巴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傈僳族·漆油炖鸭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

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藏族是汉语的称谓。

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壮族·宁明壮粽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

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

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等。

朝鲜族·泡菜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

朝鲜族泡菜做工精细,享有盛誉,是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

朝鲜族节日菜肴品种繁多,并备时令名菜。

朝鲜族名菜名点很多,主要有神仙炉、补身炉 又称补身汤、狗肉火锅、冷面、打糕、朝鲜泡菜等。

另外还有:酱牛肉萝卜块;铁锅里脊;生拌鱼等朝鲜族风味菜肴。

高山族·米酒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以稻米为日常主食,辅以薯类和杂粮。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

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

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

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纳西族·丽江火腿粑粑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布朗族·竹筒茶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

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

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鱼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 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

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

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

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温克族·鄂温克酸奶子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鄂伦春族·鄂伦春烤肉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晒肉干、晒肉条、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烧肉、桦树汁等。

赫哲族·杀生鱼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

赫哲族的饮食,分鱼肉、兽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个种类,其中,尤以食鱼为独特。

赫哲人的食鱼,有杀生鱼 塔拉克、鱼片 拉铺特克、刨花 苏拉克、烤鱼 稍鲁、烤鱼片 达勒格切等。

门巴族·荞麦饼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猪头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

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

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

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

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馓子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

保安族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布依族·五色花米饭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民族风味 民族风味餐厅的特点特色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 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达斡尔族·二米饭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

平时,喜用肉炖蔬菜。

常吃鱼,主要烹调方法是清炖和清蒸。

典型食品有燕麦炒米、面等。

所谓二米饭是荞麦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笋炖鸡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

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卤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东乡族·东乡族栈羊肉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

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独龙族·蜂蛹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俄罗斯族·烤面包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

苏波在俄语中是汤或汤菜之意。

俄罗斯人切土豆、胡萝卜多切成块,而不切条。

俄罗斯族人喜爱饮酒,善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

着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

俄罗斯人称啤酒为毕瓦,自制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鸡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

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哈萨克族·奶疙瘩哈萨克族源远流长。

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

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基诺族·芭蕉肉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

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京族·鲶汁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景颇族·砂锅炖竹鼠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鱼、撒皮、舂鳝鱼、砂锅炖竹鼠。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抓饭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柯尔克孜人的日常饮食有馕、锅贴、库依玛克 油馕、包尔沙克 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 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 烤包子、曲曲尔 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拉祜族烤肉别具风味,大都猎获的野兽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叶将肉包住埋入火中,烧熟而食。

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干巴、干糁、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饭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

习惯将收割的稻穗储于仓中,吃时拿一把在木臼中脱粒。

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

特色美食:竹筒饭。

珞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

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

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

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满族·萨其玛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满汉全席是我国最着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

又称满汉燕翅烧烤全席。

满、汉族合宴名称。

它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

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

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

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毛南山地盛产红薯,并在食物中占一定份量。

为能充饥和享受各种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干片,水磨取浆制作红薯粉丝,整个儿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饭中煲熟。

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

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

仫佬族·腌豆角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普米族·红烧琵琶肉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西红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汤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羌族无论男女老少,均喜饮用青稞、大麦自家酿制的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典型食品: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

撒拉族·撒拉族油搅团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

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

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畲族·豆腐酿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

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酿。

水族·鱼包韭菜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等多种。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

美食:鱼包韭菜塔吉克族·手抓羊肉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

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 手抓羊肉。

塔塔尔族·古拜底埃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

古称鞑靼。

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塔塔尔族妇女素以烹调技艺高超着称,善于制作各种糕点,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鸡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内层松软,风味驰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 糍粑腊肉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 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 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 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

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烧麦等。

佤族·鹌鹑肉汤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

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维吾尔族·烤羊肉串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着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 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 胡萝卜酱等。

乌孜别克族·米肠子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乌孜别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制品,蔬菜吃得较少,多吃羊、牛、马肉。

米肠子和面肺子是乌孜别克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做法精细。

锡伯族·辣罐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辣罐是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

通常将肉馅剁好,选用长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将辣筋取出,再将肉馅灌入,挂糊后用油炸成金黄色捞出装盘上席。

瑶族·荷包扎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裕固族·烧壳子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

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面点美食:烧壳子。

彝族·白水煮乳猪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猪等。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