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长白神韵 探索黑土奥秘(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简介: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兽之趣”展区。

李 洋摄 工作人员展示黑土标本。

本报记者 李家鼎摄 “蝴蝶谷”展区展示的蝴蝶标本。

李 洋摄 原始牛骨架化石。

李 洋摄 首批国家公园的公布,让各地自然博物馆热度空前。

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东北虎标本成为馆内的“明星”展品,不少观众排着长队只为一睹“森林之王”的风采。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暨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

【千问解读】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兽之趣”展区。

李 洋摄

工作人员展示黑土标本。

本报记者 李家鼎摄

“蝴蝶谷”展区展示的蝴蝶标本。

李 洋摄

原始牛骨架化石。

李 洋摄

首批国家公园的公布,让各地自然博物馆热度空前。

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东北虎标本成为馆内的“明星”展品,不少观众排着长队只为一睹“森林之王”的风采。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暨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为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其前身为吉林省博物馆自然部。

2001年,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移交东北师范大学管理,形成“一馆二牌”建制。

独特的吉林地理元素、10万件各类标本、特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自建馆以来,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致力于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以提高公众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主旨,着力打造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

长白山“搬”进博物馆

吉林生态环境优美,首美在长白山。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把长白山“搬”进了馆内,让观众切身感受长白山神韵。

长白山拥有完整的温带山地生态系统,从山脚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土壤、植被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从温带到寒带不同的自然景观。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采用仿真模拟技术,将长白山庞大的生态系统微缩到展馆中。

在“山之魂”“林之韵”展区,模拟的垂直景观带有6层楼之高,顺阶直上游林海、观鸟兽,“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沉浸式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首先进入的是落叶阔叶林区,这里树木参天,森林茂密,白桦与山杨伴生形成独特的景观。

抬头望去,树杈上栖息着两只全身金黄的黑枕黄鹂,仿佛就要一展清亮的歌喉。

林荫下闪现出几只花尾榛鸡的身影。

顺着台阶往上走,一片红松林映入眼帘。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长白山现有的300多种脊椎动物,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一区域。

林中有一只模样呆萌的黑熊,站在树洞旁觅食。

黑熊视力较差,俗称“黑瞎子”,但嗅觉较为灵敏,会游泳,甚至可以横渡急流。

随着“海拔”升高,植被从阔叶林变成针叶林。

耐寒的针叶林四季常青,独特的尖塔形树冠令人称奇。

一只头部细长、背上长满刚硬针毛的野猪,正张嘴露出獠牙,与对面的东北虎对峙。

野猪平时胆小怕人,但防御时却异常凶猛。

东北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凶猛、谨慎,独来独往,没有固定巢穴。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处长白山支脉老爷岭南部区域,今年10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

与东北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顺的狍子,它们胆小且生性好奇,一旦受到惊吓便会迅速奔跑逃离,但跑一段后常停下来回头张望。

台阶向上逐渐变陡,在悬崖峭壁间,一道“银河”凌空而下,这就是模拟的长白瀑布。

遥看瀑布,似玉带天坠,蔚为壮观。

再往上走,严酷的自然环境使那些不惧风霜的劲松也销声匿迹,只有一片岳桦林在这里顽强地生存。

在迎风坡上,由于疾风劲吹,岳桦的树干向着背风面倾斜生长,这种独特扭曲的造型,宛如艺术家精心雕塑的作品。

走向“山顶”,视线变得开阔。

矮小的灌木、垫状草本植物和苔藓、地衣交织在一起,形成广阔的地毯式植被。

眺望远处,可以看到长白山天池微缩景观。

天池畔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由于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生长在这里的花朵硕大且色彩艳丽,花期短而集中。

每当花季来临,各色各样的花朵争相绽放,绚丽迷人。

吉林土贴上“身份证”

吉林黑土声名远扬,其实黑土是一个概括性名称,可以细分为多个土壤类别。

吉林省现已探明192种代表性土壤类别。

这些土壤标本齐聚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向人们讲述着吉林大地的沧桑变化。

在博物馆土壤研究室,一袋袋土壤标本依次悬挂排列。

每个袋子上都贴有标签,这是土壤标本的“身份证”,记载着它们的标号、采集年份以及产地的经纬度。

为了采集、整理这些土壤标本,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土壤组工作人员花了6年时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老一代工作者就曾采集过一些代表性土壤标本。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受到当时技术水平限制,采集到的土壤标本无法长期完好保存。

2014年,土壤采集工作再次启动。

经过艰辛的野外采样作业,2019年,工作人员终于将全省192种代表性土壤样本全部集齐。

采集工作结束后,还要进行测量鉴定,将土壤制作成标本,分类保藏、展示。

“进行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大地之母’翻译成土壤学领域的百科全书。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宇说。

近年来,东北地区黑土层面临变薄、变瘦的压力。

“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介绍,让公众对土壤产生科学的认识,呼吁人们在利用土壤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保护。

科学分析研究土壤样本,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与吉林自然博物馆深度合作,探索通过研究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监测地区环境变化等课题。

增长知识 亲近自然

“大约170万年前,第四纪更新世开始,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冰天雪地。

这里生活着一群耐寒的哺乳动物,它们多数身披长毛,以适应严寒气候。

”在“化石世界”展区,一群初中生认真听着讲解,饶有兴趣地观察着东北第四纪灭绝动物化石。

眼前这具披毛犀骨架化石,1990年出土于吉林松原,是我国最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化石之一。

披毛犀头上本来长有2只角,但由于是角质的角,不是骨质的,不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在它的旁边,是一具吉林乾安出土的原始牛骨架化石。

原始牛生存于距今40万年-1万年的晚更新世。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收藏的这具原始牛化石,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牛骨架化石,堪称“镇馆之宝”。

猛犸象是冰河时期的庞然大物,曾广泛分布于包括中国东北在内的北半球寒带地区。

展厅里再现了猛犸象埋藏现场,猛犸象的头骨、门齿、下颌、脊椎等埋藏在土中。

走进“探索之角”,通过观看影像,可以了解大型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发掘、修复、复原、装架的全过程。

在“蝴蝶谷”展区,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件珍稀蝴蝶标本陈列在环形展墙上,对面的声控幻像仪生动展示着蝴蝶的一生。

从各类蝴蝶的产地、特征,到蝴蝶的身体结构、防御机制等,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小小的蝴蝶身上竟然蕴含了这么多奥秘。

欣赏完蝴蝶标本,还可以参加“蝴蝶探秘”体验活动。

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制作蝴蝶标本,手绘蝴蝶制成“邮票”,在有趣的活动中增长知识。

“蝴蝶探秘”是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近年来主打的品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探秘自然”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奇趣甲虫”“鸟类野外识别”“植物奥秘”等多个主题活动。

“‘探秘自然’让孩子们在城市里也能近距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馆长王占良介绍,目前,相关研学课程正积极走出展馆、走进校园,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生活,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近年来,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建设“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博物馆还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每年联合举办“地球一小时”“世界老虎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世界老虎日”来临之际,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近博物馆中的老虎,了解关于老虎的知识。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李中原说:“未来我馆将继续在科普教育、收藏研究、互动研学等方面下功夫,为公众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提供更好的平台。

举报/反馈

豆豉长白毛了还能吃吗

之前买的豆豉不知道是不是没有保存好的原因,等打开的时候发现上面长了一层白毛的,这是不是发霉坏掉了啊,这样的豆豉还能吃吗?豆豉本来不是应该是咸鲜的吗,为什么会吃起来的感觉有些苦啊?豆豉长白毛了还能吃吗这种情况最好是不要吃了,制作完成之后的豆豉如果再次发霉的,出现的黄毛、绿毛、白毛等霉菌,其中产生的霉菌毒素对人体则是有害的,不能继续吃。

豆豉为什么是苦的如果发酵时间短,发酵温度高,就会产生苦味肽,使豆豉有苦味。

此时的豆子只是口感上不好,食用后对身体并无影响。

苦味的来源也可能是感染了杂菌,产生了苦味物质甚至毒素。

还有可能是发酵好的熟豆子捂的时间久,空气不流通造成霉菌的繁殖。

因此遇到豆豉发苦的现象,建议不要食用,如果是由于感染杂菌所致,轻则腹泻、呕吐,重则食物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豆豉放了一年还能吃吗最好不要食用。

先不说保质期,他的酱香味已经不好了,影响做菜的味道。

豆鼓一定吃新鲜的,味道才浓郁。

豆豉有保质期吗豆豉有保质期,如果是买来的, 那么上面应该清清楚楚写着它的保质期,不写着是不允许拿出来卖的。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长白山天池到底有没有怪兽

长白山景区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那么多动植物,天池里究竟有没有怪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网络配图 在众多的“天池怪兽”目击者中,有的说它像恐龙,有的说像大铁锅,有的说像水牛……近年来,还有人拍下了“怪兽”的照片和录像,但由于拍摄地点均在距离天池水面上千米远的山顶,加上发现“怪兽”时其身体大部分都在水中,所以难以查明它到底是何种生物。

天池怪兽 据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松江河旅游分局孟凡迎局长介绍,今年7月25日下午2点左右,在长白山西坡山顶有一些游客目睹了“天池怪兽”。

在山顶一位经营望远镜出租业务的的当地人反映,当时“怪兽”出现在朝鲜一侧的水面,离岸边大约100多米远。

网络配图 只见它一蹿一蹿地运动,窜上来又下去,就像海豹戏水那样,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鱼在飞跃。

从望远镜里看,它的样子黑乎乎的,不是很大,看不清是什么东西,但绝对不是鱼。

它在水中游弋了10多分钟后消失。

当时在山上的一两百名游客也都看到了“怪兽”。

“怪兽”是一个未解之谜 近百年来,“怪兽”一直是这个壮美瑰丽的高山湖泊的一个未解之谜。

虽然一些科学家以天池是300年前火山最近一次喷发后形成的以及这里缺少食物链等充足理由,否定天池存在“怪兽”即大型未明生物,但从上世纪初地方文献的详细记载到近几十年数以千计的人几十次的目击,使天池存在“怪兽”成为难以否认的事实。

网络配图 今年7月,神秘“怪兽”再现长白山天池的消息不断从各路媒体传出。

天池真的有怪兽吗?自从1908年有关“天池怪兽”的最早记载起,这个问题已困扰世人近一个世纪之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感受长白神韵 探索黑土奥秘(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